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金代状元孟宗献系"连中四元" 倾心道家拜师王重阳

金代状元孟宗献系"连中四元" 倾心道家拜师王重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622 更新时间:2024/1/31 7:48:47

导读:“连中三元”,是科举时代最为荣耀的事。所谓“连中三元”,是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第一,这不仅靠实力,更需要几分运气,1300多年科举史,这样的幸运儿不过区区十多人,约百年出一个。由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别具一格,开封人孟宗献竟然“连中四元”,是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伴随宋朝灭亡,中国科举急剧衰落,甚至一度被取消。

宋朝“重文抑武”国策下,科举制度完善,状元、进士前程远大,科考受到全社会高度重视。

而取代北宋、南宋的金、元政权,有着与宋朝完全不同的特质,他们都是马背民族,重武轻文,中央及地方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贵族和将领手里,其子弟可以利用特权直接进入仕途,起点高,升迁快,根本不把科举当回事。

为了巩固统治,金王朝长期实行科举,元朝中后期也恢复了科举。不过,与宋朝相比,金、元科举之路均非常狭窄。

有学者统计,金代状元当上宰相的仅3人,四品以上高官9人,合起来只占状元总数的15%;而多达22位状元仅留下姓名,生平资料全无,还有13个状元连姓名也没留下来。将近50%的状元湮没无闻。元代情况差不多,官至宰辅的状元仅陈祖仁、普颜不花2人,四品以上7人,占状元总数的28%,千挑万选出来的“天下第一人”竟然也有40%多湮没无闻。元朝是分种族考试,即便蒙古、色目状元,也多因出身卑下,难以受到重用。如此用人制度,也是金、元文化落后的体现。

尽管如此,金、元科举制度也有一些特色,并且深刻影响了明清科举考试的方向。

科举的考试内容,在北宋中期有过一次大变化。北宋科举考试内容沿袭唐制,考帖经、墨义、诗赋,可以说,从唐到北宋中前期,是“文学青年”的黄金时代。

王安石执政时,认为科考内容与现实政治脱节,着手实行改革,简单地说,是把考作文改为考政治,利用考试指挥棒,引导考生不再死记硬背,不再下声韵功夫,把精力放在通经致用上。具体说,就是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科举考试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都是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值得一提的是,王安石要求经义文章按照“破题、接题、小讲、缴结”的格式来写,后来称为“四股文”,被视为八股文的前身。王安石变法失败后,科举考试内容出现反复,变换不定。

金代的科举制度比较特别,进士科又分辞赋进士、经义进士、策论进士。元代于1313年恢复科考时,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科举版本,要求考生以朱熹的注释去理解圣人言论,这一点被明清继承,程朱理学借助科举登上神坛。

孟宗献:连中四元绝无仅有

“连中三元”,是科举时代最为荣耀的事。所谓“连中三元”,是乡试、会试、殿试连续考中第一,这不仅靠实力,更需要几分运气,1300多年科举史,这样的幸运儿不过区区十多人,约百年出一个。

由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别具一格,开封人孟宗献竟然“连中四元”,是科举史上唯一的“四元状元”。

金代科举制度很独特,先在各县考试,称为“乡试”(别的朝代省一级考试才称“乡试”),县令为考官,第一名叫“乡元”;然后分三路考试,自黄河以北至女真都去燕(今北京),关西、河东都去云中(今大同),黄河以南则到开封考试,称为“府试”,由朝廷选派大臣主考,第一名称为“府元”;约半年后,各路举人齐集燕地,举行“会试”、“殿试”(时有时无)。

孟宗献自小聪颖异于常人,长大后学问渊博,诗文俱佳。由于过分自负,他第一次参加乡试时出了意外,竟然名落孙山。

受此打击,孟宗献不再浮躁,他潜心读书,学业日进,几年后再度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乡试主考杨伯仁对其文章大加赞赏,并推荐给海陵王。第二年春,孟宗献在开封取得府试第一,秋天前往燕京,取得会试第一,此时已“连中三元”,名声大噪。当年金朝增加殿试,孟宗献又高中第一,创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连中四元”。

当时金世宗即位不久,听闻这位状元“连中四元”的奇迹,大喜,立即下旨:朕即位未久,曾令有司征召贤才。孟宗献自乡试到府试、会试、殿试皆为第一,非才之高、学之博,何以至此?

按照金朝常规,状元只授七品官,世宗破格授予他为六品的奉直大夫,不久又提拔他担任翰林应奉、知制诰等职。

金代状元孟宗献性情恬淡,不热衷功名,而对道家颇为倾心。公元1169年,王重阳带领丘处机等弟子西返关中,因病体力不支,滞留开封旅邸。据开封地方史志记载,孟宗献曾前去拜望,王重阳对这位天下闻名的“孟四元”很看重,收其为徒。第二年王重阳仙逝,丧事即由孟宗献操办。王重阳的灵柩也暂时安葬在孟家后花园。

孟宗献为人至孝,其母病逝后,因哀伤过度,他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时年50岁。

陈祖仁:身材短小气度伟岸

元朝入主中原后,为巩固统治,逐渐接受儒家文化。1306年,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嫡孙元成宗下令在大都建孔庙,诏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董仲舒和朱熹等也得谥封。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次年举行乡试,第三年举行会试、殿试,此后三年一试成为定制。

在恢复科举前,元朝曾进行了长期的论证和准备,经许衡建议,确定了不考诗赋,重视经学的框架。正式进行科考时,元朝以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教材”,使程朱理学登上中国思想神坛。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元代科举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共举办过13次会试,录取进士1100多人。尽管屡经争议实行了科考,但元朝对科举的重视远远没有达到宋朝的高度,状元、进士也没有受到重用。在左榜状元中,唯一官至宰辅的,是开封人陈祖仁。

陈祖仁“性嗜学”,兴趣广泛,学问博而精,天文、地理、律历、兵乘、术数、百家之说,皆通其要。文名也很盛,文章简劲质朴,诗则典雅清丽。

至正元年(1341年),陈祖仁考中河南乡试举人,第二年会试考进士时,名次很靠前,及对策皇宫大殿,他“魁多士”,成为状元。

陈祖仁能状元及第,要感谢元惠宗,如果换个皇帝,他几乎没可能成为状元。很多皇帝都是“外貌协会”的,点状元很看重外表,比如宋太祖第一次殿试,看到宋准聪慧敏锐、相貌英俊,认为状元就应当是这样的,才钦定为状元。若以貌取人,陈祖仁绝对与状元无缘,他不但一只眼睛失明,而且身材短小,相貌极其丑陋。不过,尽管其貌不扬,陈祖仁却绝不是“猥琐男”,他“语音清亮,议论伟然,负起刚正,似不可犯者”,精神气质俨然伟丈夫。

元惠帝可谓慧眼识珠,钦定陈祖仁为状元,并授翰林修撰、知制诰。从后来从政表现看,这位“独眼状元”的文品、人品,不但是元代、也是历代状元中的佼佼者。

陈祖仁为官清正,政绩出众,坦率进言,尽职尽责。十数年时间,他屡次升迁,出任翰林院直学士、侍讲学士、中书省参议等职。至正二十年(1360年),南方起义军已烽火遍地,而元惠宗却要大兴工役,修复上都(位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宫阙。陈祖仁心急如焚,挥笔千言,上呈皇帝,直言国家多事之秋,皇帝应奋发有为,奉天顺民,分清轻重缓急,方能举措得当。

上都宫阙残毁,当然令陛下日夜痛心,“然今四海未靖,疮痍未瘳,仓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其毙乎!”

陛下看重祖宗宫阙,就应该“以生养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信赏必罚,以驱策英雄,亲正人,远邪佞,以图谋治道。”如果能做到这些,则天下太平可期,修复上都宫阙更不在话下!

这封上疏极有说服力,元惠帝阅后心服口服,“嘉纳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皇太子信任的两个宦官骄横不法,陈祖仁上疏请惩治他们,但因皇太子庇护,皇上并没有过多追究,陈祖仁再次上疏,矛头直指皇上:“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

元惠宗脾气再好,这次也受不了,他“大怒”,把陈祖仁贬出京城,外放甘肃行省参知政事,随后转任山北道肃政廉访使。一年多后,调回京城出任枢密副使、中书参知政事等职,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元朝局势危急,陈祖仁上书荐举扩廓帖木儿救急,却未被采纳。次年,明军攻破元大都,陈祖仁死于乱军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三国名帅陆逊:竟是因莫须有罪名死于政治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对武将能推心置腹,文臣就远远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如同房间里的花盆,虽然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为了美观,是种摆设,最重要的是:请靠边站。来看看文臣之首,孙权的开国功臣张昭和几任丞相的命运。孙权在武昌称帝的时候,大封功臣,但有一个名人成了被遗忘的角落,那就是张昭。同事们开始见到张昭时,都拱

  • 韩信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什么叫布衣呢?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

  • 揭秘:谁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不靠谱莽夫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电影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有几个莽夫的存在,而这些莽夫最终却成为了开国功臣。其实这些“莽夫”在历史上也的确存在,像大家较为熟悉的有樊哙、程咬金等等。可正史里面却不是这样记载的,比如说程咬金,正史里记载的程咬金可是一位英俊的汉子。据已知的历史记载,真真正正的莽夫做了开国将军

  • 谁才是铲除吕后争权的首功之臣?为何被雪藏?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180年,汉家天下的皇太后吕雉逝世。对于西汉王朝来说,这无异于一次重型地震,一来可以抢班夺权,二来可以铲除异己。这一年,天下从姓吕重新姓刘。可以说,开国功臣陈平周勃再次立下不世之功,匡扶正义,值得嘉奖。而其中立下最大功劳的并不是他们,而是郦寄!公元前195年汉高帝刘邦去世后,皇太后控制政权,而

  • 揭秘:宋朝历史上大奸臣秦桧的老婆和太后比富?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石崇与王恺比富,谁也不服谁,作为皇亲国戚的王恺,老咽不下这口气。一次,王恺的舅舅武帝赐给了他一株二尺高的珊瑚,这株珊瑚枝叶扶疏,世所罕见。王恺就请石崇来欣赏,借机显摆显摆。哪想到,石崇只看了一眼,突然就用手里的铁如意把它打碎了。这么好的宝物给打碎了,王恺能不急眼吗?但石崇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我

  • 大宋史上的大奸臣:太尉高俅真的有那么坏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高俅在宋朝相当于什么官,高俅是怎么当上太尉的,且说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

    高俅(?—1126年),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据史料记载: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

  • 最悲惨的奸臣:被饿死的投机误国大宋奸相蔡京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张本政为什么不跑,北大屠夫的传奇人生,蔡京的下场

    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的灭亡,肯定都得有一位昏庸无道、祸国殃民的皇帝,同时还要有一位奸佞无耻、误国害民奸臣,北宋王朝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和他的奸相蔡京。蔡京在北宋末年的官场上混迹了几十年,为相专权误国也近2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蔡京拉帮结党,祸乱朝纲、误国害民,天下百姓共认他是欺君害民的罪魁祸首。宋徽宗赵佶

  • 北宋传奇名臣包拯:不只是清官 能臣更是个铮臣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北宋名臣有哪些,北宋包拯皇帝是谁,北宋包青天在位的皇帝

    在古往今来的官员里,他的知名度最高。山野小民,不知道宋朝有几个皇帝的大有人在,没听说过他名号的人,寥寥无几。他的故事被编成小说、戏剧、评书,电视剧,电影,广为流传。1993年,台湾拍摄的电视剧《包青天》在中港台都掀起收视狂潮。电视剧的开头,胡瓜用他那破锣一样的嗓子吼道:“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

  • 太监竟然也能名垂青史:中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朝代历史表,中国太监图片,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

    “太监”,一个永远都无法从历史中抹掉的名称。闲暇之余,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会拿太监来说笑。也有很多人喜欢用“太监”来辱骂他人。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太监,大家熟悉的赵高、魏忠贤等等,他们都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俗话说:林子大了神鸟都有。这句话是形容大千世界总有那么几个败类的存在。在几乎都是坏人的“太监”队伍里

  • 史上最具特色的九大中国公主 揭秘最传奇的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最美丽的公主,上海的特色美食有哪些,历史上最出名的公主

    随着迪士尼电影《灰姑娘》的热映,全球又掀起了“公主梦”的热潮。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公主们可不都是浪漫故事的主角。今天,小编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九位最具“特色”的公主:1.“最杰出的公主”文成公主唐太宗派出宗女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下嫁赞普松赞干布,这是每一个接受过小学历史教育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史实。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