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后汉托孤重臣史弘肇:对文官有天生偏见致被杀

后汉托孤重臣史弘肇:对文官有天生偏见致被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297 更新时间:2024/1/18 23:02:25

史弘肇(?-950年),字化元,郑州荣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汉名将。后梁末入禁军,后晋时为小校,归刘知远(后汉高祖),为武节指挥,领雷州刺史。治军有法,行兵所至,秋毫无犯。代州王晖不臣,弘肇征之,一鼓而拔,授忠武军节度使、后汉乾佑元年 (948),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祖临终,与苏逢吉、杨邻同受顾命。隐帝刘承佑嗣位,加封弘肇检校太师、兼侍中,后拜中书令。时河中、永兴、凤翔连横谋叛,社会秩序大乱,弘肇都辖禁军,杀戮过滥;与同僚相处,出言不逊;加上隐帝渐近小人,与后赞、李业等嬉游无度,太后族颇行干托,弘肇稍裁抑之,以致树敌过多。乾佑三年 (950),隐帝与李业等谋杀弘肇于广政殿,并夷其族。周太祖郭威践位,追封弘肇为郑王,以礼葬之。崭露头角父亲史潘,农民出身。在小时候,史弘肇就和父亲不同,不喜欢下地干活,只知道整天游来荡去,耍弄拳棒,据说他能日行二百里,赶得上奔马。由于只知练武不肯务农,被乡亲们视为不务正业,但史弘肇喜欢这些,也不管别人怎么说了。在后梁末年,朝廷下诏,命令每七户人家出一个人当兵,史弘肇就此参加了后梁的军队,由于他基础较好,武艺超群,被选入了禁军。后来又在石敬瑭的手下做了贴身的侍卫,等石敬瑭称帝时,将他提拔为亲兵的一名低级军官。在刘知远被调到太原驻守时,又将他要到自己的手下,把他提升都将,并兼任雷州刺史。到这时,史弘肇总算出人头地,有了一些地位。此后,史弘肇为刘知远的帝业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刘知远刚刚称帝时,代州(今山西代县)的王晖反叛,投降了契丹,史弘肇奉命征讨,一鼓作气拿下代州,不久被授任许州节度使,还当上了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这样的亲军要职。当时驻守上党(今山西长治)的王守恩请求归降后汉,契丹命令大将耿崇美领兵越过太行山,想直取上党,刘知远让史弘肇前去迎敌,支援王守恩,还没等交战,史弘肇刚到潞州时契丹兵就退走了,史弘肇又一路进兵攻击契丹曾迫降的地区,泽州、河阳等地的将领也纷纷献城投降。所以,刘知远从河东进兵洛阳之所以非常顺利,都是因为史弘肇作为先锋作战得力,屡立战功,占领了通往洛阳的一些咽喉要道。

治军有道史弘肇虽然自己少言寡语,但治军相当严厉,凡是他手下的将士,不管是谁,只要违犯军纪,绝不宽恕姑息。他的手下有一个指挥使,由于不肯听从史弘肇的调遣,被史弘肇当场乱棍打死,将士们见状都吓得腿直发抖,有了严明的军纪,史弘肇领兵一直顺利地打到了洛阳和开封。在进兵洛阳的时候,他的军队做到了秋毫无犯,因为他的军队纪律最严明,所以战斗力在后汉军中也是最强的。有了史弘肇的这支勇猛善战的部队,刘知远非常顺利地占领了中原大部地区,最后占领了后晋的首都开封。托孤称臣在刘知远弥留之际,把儿子托付给了他和杨分、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史弘肇很认真地担当起了辅佐幼主的责任,在河中、凤翔、永兴三地将领反叛时,后汉派兵前去征讨,但京城里的人却惊慌不已,流言也开始在民间和朝廷内外传播开来,京城秩序急需治理。史弘肇掌管禁军,负责京师的治安,他严厉地制裁那些散布流言的不法之徒,有的时候在大街上抓到后把这些人就地正法。那些想趁机作乱的无赖们吓得不敢出来,就连路上别人丢的东西也没有人敢随便去拾。杀戮过滥史弘肇辅政后的强硬手段又产生了一些弊端,因为处理极其严酷,只要有一点过错也被处死,根本不问罪的轻重,使被冤枉的人家也不敢申诉,唯恐再遭不幸。有些下级军官,开始用恐吓手段敲诈百姓,获取不义之财。有人抬头看在白天出现的太白金星,被认为私自观看天象,有反叛之心,于是被腰斩处死。有个百姓喝多了酒,和一个士兵发生口角,就诬陷他恶语伤人,也处死,并暴尸街头。 史弘肇的严酷做法虽然使京城的治安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但其不利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这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凶狠残暴的性格在战争的环境里不但显不出缺陷,反而能严肃军纪对作战有利,但到了和平的环境里,治理国家的时候,就不能再像战争年代那样做了,而史弘肇恰恰没有弄清这点区别,在和其他大臣和将领的交往中仍然是过去的那种做法,特别是对于文臣,不但鄙视,而且矛盾很深,对于皇帝也是如此,结果最后死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像他滥杀冤杀其他百姓时百姓不知道为什么一样。在这次京城类似戒严的严酷治理中,一些残酷的刑罚被广泛使用,如断舌、抽筋、折足等等。史弘肇还京城亲自审问,手下人认为有罪的就抓来,史弘肇一听属下简单回报的情况,也不再重新审问,就伸出三个手指头,属下马上就明白了,拖出去就处死了。史弘肇只知道严厉治理,但不知道也不会明辨是非,致使一些大臣如先前的宰相李菘被苏逢吉冤杀,他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在李菘被杀后将他的小女儿收做自己的奴婢。还有一个幽州人,名叫和福殷,用十四万缗钱买了一个玉枕,然后派家童和商人李进卖到淮南,再换成茶叶回来。家童贪财,将价值数十万的财物藏了起来。和福殷训斥家童,让他偿还,家童不肯,和福殷就用棍子打他。这个家童就去向史弘肇诬告和福殷,说契丹原来进入开封时,赵延寿曾经让和福殷带着玉枕秘密地给了淮南之主,想联合淮南势力夹攻后汉。史弘肇不问青红皂白,马上派残酷而又善于用刑折磨人的解晖去审问,结果和福殷在酷刑之下被破招认,许多家族的人也被连累处死。然后,他的妻子女儿被史弘肇的手下人分别霸占,财物也被没收。重武轻文史弘肇不喜欢和文人来往,经常说:“这些文人让我无法忍受,他们总是轻视我们这些武将,说我们是小卒子,真是可恨!真是可恨!” 对文臣史弘肇不愿意交往,所以只能和武将们来往,他对武将出身的郭威极力拉拢,凡事都尽量和郭威他们站在一起,但主政大臣中的苏逢吉由于是文臣,史弘肇就和他过不去。 有一次,郭威领兵出征到北方,史弘肇固执地要让郭威带走枢密使的官衔,苏逢吉不同意,他为郭威辩解说:“领枢密之职可以便宜行事,能使将士们服从命令。”在皇帝面前,史弘肇也站在郭威一边,直到皇帝同意的他的意见。第二天,大臣窦贞固出面设宴为郭威饯行,文武大臣们都来了,史弘肇沉着脸举杯对郭威说:“昨天朝廷议事,都是为公,请将军同饮一杯酒。”杨分和苏逢吉也举起酒杯说:“这都是为了国家大事,何必往心里去!”大家都一饮而尽。史弘肇觉得窝火,又大声说:“安朝廷,定祸乱,有长枪大剑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毛锥子(指毛笔,因为笔尖像锥子,所以,俗称为毛锥子),又有什么用!”在场的掌管财政的三司使王章听了很不高兴,就反驳说:“光有长枪大剑,没有毛锥子,那军队的物资给养从何而出呢?”史弘肇一个武将不会说话,而王章也是多心了,本来王章也是很轻视文臣的,没有想到史弘肇这么说,禁不住也回了几句。史弘肇听了无话可说,不久宴席就结束了。没有多久,王章在他的府第也设宴招待大臣们,许多人都去了。在这次宴席之上,史弘肇和苏逢吉的矛盾开始公开化。在酒席上,大家都喝得差不多了,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就行起酒令来,史弘肇不太擅长,而内客省使阎晋卿坐在他的旁边,几次教他,苏逢吉借机说起了风凉话,逗史弘肇说:“旁边有姓阎的人,就不必怕罚几杯酒了。”这一句将史弘肇惹恼了,因为他的妻子正好也姓阎,而且原来是个酒妓,史弘肇以为苏逢吉是在讽刺他,于是大怒,用脏话骂苏逢吉。苏逢吉没有想到会惹下史弘肇,但他也没有示弱,史弘肇更恼火了,挥拳就要打苏逢吉,苏逢吉赶忙跑出去,骑上马溜了。史弘肇跳起来找剑,要出去追苏逢吉。杨分拉住他说:“苏公是宰相,您如果杀了他,那皇帝的尊严又置于何地,公三思为上。”说完,眼泪掉了下来。史弘肇没有说话,打马而去,杨分担心再出什么意外,连忙也紧跟着他,一直送到他的家们前才回去。史弘肇虽然没有杀苏逢吉,但将相之间的矛盾激化,关系形同水火。后汉皇帝为化解他们的矛盾,让大臣王峻在公子亭设酒宴调解,竟也没能说服他俩。他们之间的矛盾,使皇帝和在皇帝身边的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主要是李业,即皇帝的舅舅,他在皇帝的面前经常说一些大臣,特别是史弘肇这样专横不给皇帝留情面的大臣的坏话。史弘肇也没有那么多的心计,不但不知道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自己反而贪污敛财。他曾经遥领睢阳节度使,派他的亲信杨乙去代替他管理政务,杨乙也很贪财,性格残暴,仗势欺压当地官吏和百姓。大小的官员都要向他进献财物,每月杨乙给史弘肇的钱就高达万缗。境内的军民百姓视杨乙为仇敌一般。史弘肇做事有时虽然很对,但做法却让人觉得粗暴蛮横,对于一般无所谓,但对皇帝也是如此,这就给一些人提供了攻击他的好机会。后汉隐帝在平定关西的叛乱之后,以为国家太平了,于是对母亲家族的亲属们大加重用,史弘肇非常反感,太后有故人请求补任军职,史弘肇不但没有答应,反而将此人斩首了。隐帝喜欢听歌舞音乐,高兴了就赐给教坊使玉带,给伶官们锦袍,史弘肇则没收了他们所有赏赐的东西,还给了官府,又斥责他们说:“建儿们为国守卫边疆,冒酷暑,忍严寒,也没有皇帝的一星半点的赏赐,你们这些人有什么功劳,敢冒领赏赐!”隐帝对他的这种目无君主的态度自然很恼怒,所有在李业挑拨攻击史弘肇的时候,自然就容易听进去了。史弘肇只知道和武将交往,信任武将而对所有的文臣有偏见,这也使他吃了大亏,丧了性命,内客省使阎晋卿在知道他将有不测的确切消息后,冒着杀头的危险急急忙忙去他的家里告诉他,但史弘肇竟以有他事为借口不见,第二天就丧了命。李业等人因为受史弘肇的压制,做不了高官,就在隐帝面前寻机挑拨,而隐帝刚刚成人,也想自己主政,摆脱史弘肇这样的大臣的控制,李业就投其所好,说史弘肇这种人如果听任他们专权,时间长了就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心生异志,就会加害皇帝了。这使隐帝异常恐慌,对舅舅李业的话深信不疑。有一天的晚上,隐帝听到皇宫下属的作坊里有锻造铁器的声音,就怀疑外面有军队来了,以致整夜没有睡好觉。从此隐帝主动和舅舅在宫中秘密谋划如果诛杀史弘肇等人。商议好了之后,又偷偷地去告诉太后,李太后说:“此事怎么能这么草率呢!要和其他的宰相商量一下。”李业在一旁说:“先帝说过,朝廷的大事,不要和那些书生们商量。”太后还想劝阻,隐帝不高兴地说:“国家大事,闺门里的妇人知道什么!”说完甩袖子就走了。不久,在史弘肇和杨分、王章奉命上朝时,在宫殿外边的走廊下被几十名武士杀死了。史弘肇是后汉的开国功臣之一,他治军有方,纪律严明,但在和平环境里却不能稍微改变一下处事方略,以致做事得罪了一些人,尤其是皇帝,还有对于文臣的无原则的偏见,也使他更加孤立,在大难临头的时候,把阎晋卿一番苦心和好意拒之门外,这等于将自己的性命也送到了他人的手中。至于李业也没有落个好下场,在史弘肇被杀时,郭威的亲人也被杀了很多,等郭威领兵回来报仇时,李业只好出逃,连他的亲兄弟也不敢收留他,在逃亡他处的路上被盗贼杀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后晋开国重臣桑维翰:历史第一个提出曲线救国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桑维翰(898年—947年),字国侨,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臣,石敬瑭卖国的帮凶。唐朝河南府洛阳人。后唐同光年间进士及第,后投奔河阳节度使石敬瑭为幕僚。石敬瑭勾结契丹篡国,他极力赞成,并由他办理具体事宜,以贿赂、割让幽云十六州、称“儿皇帝”为条件获得契丹帮助,为石敬瑭灭后唐立下汗马功劳。936年石敬

  • 揭秘:三国历史上的皇后们的几种残忍死法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189年,何太后被杀;214年,伏皇后被乱棒打死;237年,毛皇后被赐死;254年,张皇后死于四尺白练……战乱年代,贵如皇后者尚如草芥,平头百姓又能如何?历史就是这么残忍。军人之死翻开汉末三国历史,里面几乎不是正在杀人,就是在酝酿杀人。排兵布阵、相互厮杀的场景连绵不绝,用计使诈、政变谋杀的桥段横生迭

  • 后唐大将元行钦:柱国大将却死于皇室更替的内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元行钦(?-926),曾赐名李绍荣,幽州(今北京)人,五代时期后唐名将。元行钦原为刘守光部将,后降晋王李存勖,任散员都部署,因战场救驾有功,备受恩宠,官至忻州刺史。后唐建立后,担任武宁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光四年(926年),元行钦出任邺都行营招抚使,镇压魏博兵变,结果劳而无功,后率军返回洛

  • 虎踞辽东三十载的李成梁:李成梁为何背负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北镇城内鼓楼南,步行街中耸立着一座石质仿木结构牌楼,上书“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少保宁远伯”等字,这个宁远伯指的就是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明代辽东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辽宁省的范围,是明朝防御女真的前哨阵地。辽东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了辽东总兵必是堪当重任之人。李成梁一生镇守辽东三十年,功盖当世,权顷辽东,堪

  • 三国历史上的通病:曹丕为何要娶袁熙的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有个现象,就是有些雄心勃勃的老男人喜欢娶别人的老婆。个中原因耐人寻味,曹操如此,刘备也如此。老子英雄儿好汉,曹丕和刘禅也喜欢玩别人的女人,不是说刘阿斗留宿大臣刘琰的老婆胡氏,当然曹丕更厉害,索性讨袁熙的老婆作为自己的正妻。那么曹丕为何要娶袁熙的老婆:其一,袁熙的老婆甄洛漂亮。袁熙的老婆国色天

  • 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简介 李成梁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李成梁(1526年-1615年),字汝契,号引城,辽东铁岭(今辽宁铁岭)人,明朝后期将领。祖上因躲避唐末变乱避于朝鲜,明朝自朝鲜内附。李大公讳东藩字肇西之墓”:“公,陇西人也,元季葬于兹。二世七支咸附葬于前,某墓为某祖不可考。其西有指挥公墓,传谓有亨公迁于辽,指挥奉亨公后成梁公命,自辽来祭,殁,遂葬

  • 清朝23位美貌皇后性格大揭秘:各有各的风姿!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太祖)——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 在努尔哈赤众多的后妃中,声名最为显赫的莫过于叶赫纳喇·孟古姐姐了。综观整个太祖一朝,只有她一个人拥有皇后的正式称号。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姐能获得如此殊荣,要归功于她的儿子皇太极,正因她所生的这唯一贵子后来荣登汗位并成为大清国皇帝,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 揭秘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李成梁最终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李成梁,字汝契,号银城,有考证说其祖籍本为陇西,祖上于唐末为避战乱举族迁入朝鲜。爷爷李英于嘉靖年间归附明朝,任职铁岭卫指挥佥事。明朝武官实行世袭制,李成梁少年便“英毅骁健,有大将才”,本应继承指挥佥事份的职位,可是到他这一代,家境贫寒,竟然筹集不到去北京承袭官职的路费,以至到了四十岁,还只是一个普通

  • 后赵石勒的谋士张宾:因为石勒的恶行而被低估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张宾(?—322年),字孟孙,十六国时期后赵赵郡南和(今邢台南和)张相人(乾隆十四年《南和县志》),一说邢台内丘人。十六国时期后赵大臣、著名谋士和政治家。张宾胸怀大志,谋略过人,辅助石勒建立后赵,并订立各种国家制度,被石勒任命为大执法,专总朝政,位冠僚首。张宾为官清廉,谦虚谨慎,任人唯贤,礼贤下士。

  • 北魏鲜卑名将贺拔胜:与高欢八字不合的勇将猛将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贺拔胜(?-544年),字破胡,神武(今山西省山阴县)尖山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名将,贺拔岳之兄。贺拔胜年轻时以骑射闻名北方,曾任怀朔镇军主,后投靠尔朱荣,担任大都督,封真定县公。北魏永熙元年(532年),贺拔胜在尔朱家族与高欢决战时投降高欢,被孝武帝元修任命为荆州刺史,但由于立场偏向孝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