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秘史:杨贵妃为何深受宠爱,却没当上皇后?

唐朝秘史:杨贵妃为何深受宠爱,却没当上皇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314 更新时间:2024/3/4 19:15:31

唐玄宗之所以不封杨贵妃为皇后,是从寿王身上考虑的。杨贵妃被夺走,给寿王留下了感情上的创伤,同时也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爱杨贵妃的情形:杨贵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是十分深挚的。

这就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这一点比较奇怪,而且皇后的位子已虚悬多年了。而杨贵妃又为什么不恃宠向唐玄宗提出册立皇后的要求呢?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唐玄宗看中的是自己儿子寿王瑁的妃子,唐玄宗为得到她,先让她做了一段时间的女道士,但毕竟是公公娶媳妇。在重视礼制的封建社会,这种败坏伦常的妇女哪有资格做“母仪天下”的皇后呢?唐玄宗不能封,杨也不好提。因而直到死,杨贵妃也未被立为皇后。

网络配图

但也有学者持异议,认为这是宋朝以后的看法,思想较开放的唐朝并没有这种伦常观念,它的婚姻关系也比较自由随便。唐高宗李治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为皇后,他这是“儿子娶后娘”。儿子能娶后娘,公公当然也可以娶儿媳妇了。所以以上说法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唐玄宗之所以不封杨贵妃为皇后,是从寿王身上考虑的。杨贵妃被夺走,给寿王留下了感情上的创伤,同时也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再加上杨贵妃长期没有生子,皇后的位子很长时间没有人选,一旦发生重大变动,很可能引发宫廷政变,因而,考虑到多种因素,唐玄宗在过完61岁大寿的时候,就将册立杨玉环的诏书公布天下,立其为妃,而不是册立其为皇后。

尽管杨贵妃未被立为皇后,但宫中称她为“娘子”,礼仪与皇后相同。以其当时的地位来看,实际就是六宫之主,对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妃来说,恐怕立不立皇后都是一样的。

现在很多人都说她叫杨玉环,这是错的,玉环只是她的字,并不是她的名,她叫名是芙蓉,她的姓名是杨芙蓉。

杨玉环出于世代官宦之家,从小没有衣食柴米之虞,可以无忧无虑地抚琴吟唱,尽情歌舞,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杨玉环天生丽质,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为博得她的欢心,唐玄宗对其要求千方百计地加以满足,不仅让她享尽荣华,连她的家人也都地位显赫,真可谓“一人得道,仙及鸡犬”。

网络配图

但是为什么如此宠爱她的唐玄宗,只封她为贵妃,而不册封她为皇后呢?这一点比较奇怪,而且皇后的位子已虚悬多年了。而杨贵妃又为什么不恃宠向唐玄宗提出册立皇后的要求呢?

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唐玄宗看中的是自己儿子寿王瑁的妃子,唐玄宗为得到她,先让她做了一段时间的女道士,但毕竟是公公娶媳妇。在重视礼制的封建社会,这种败坏伦常的妇女哪有资格做“母仪天下”的皇后呢?唐玄宗不能封,杨也不好提。因而直到死,杨贵妃也未被立为皇后。

但也有学者持异议,认为这是宋朝以后的看法,思想较开放的唐朝并没有这种伦常观念,它的婚姻关系也比较自由随便。唐高宗李治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为皇后,他这是“儿子娶后娘”。儿子能娶后娘,公公当然也可以娶儿媳妇了。所以以上说法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唐玄宗之所以不封杨贵妃为皇后,是从寿王身上考虑的。杨贵妃被夺走,给寿王留下了感情上的创伤,同时也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再加上杨贵妃长期没有生子,皇后的位子很长时间没有人选,一旦发生重大变动,很可能引发宫廷政变,因而,考虑到多种因素,唐玄宗在过完61岁大寿的时候,就将册立杨玉环的诏书公布天下,立其为妃,而不是册立其为皇后。

尽管杨贵妃未被立为皇后,但宫中称她为“娘子”,礼仪与皇后相同。以其当时的地位来看,实际就是六宫之主,对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妃来说,恐怕立不立皇后都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原因恐怕是因为唐代之前的皇帝...死了皇后也不再立...

唐高祖正妻窦氏死於隋末,唐立国以后也没另立皇后...

唐太宗长孙皇后死..也不再立新皇后...

网络配图

唐高宗就是因为先有王皇后...后有武则天...於是唐室一度因此中断...

唐中宗只有韦后...

唐睿宗即位...刘氏与窦氏早已被杀...也无皇后...

玄宗即位以王氏为皇后...王皇后死后...本想以武惠妃为皇后...但被朝臣反对...原因如果又是以「武」氏为国母...怎样也怕重蹈覆辙的忌讳...

因此之后宠幸杨贵妃...也没有再想立为皇后的念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终于为自己的叔叔平反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成化年间,一切都是那么强大,一切都是那么弱小。我们的王朝已经进入一个奇特期。它充满了暮气,然而却生机勃勃;它保守、墨成,然而却是商业经济的开始;它一身正气,然而却妖人四起;它力图恢复儒家规范,然而却开奢侈、糜烂的先河。正统王朝注定会成为一个矛盾的王朝,阴沉的君主、神秘的皇妃、跋扈的太后、充满理想的

  • 他挖坟鞭尸 竟要求死后挖去眼睛挂在城墙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所说的这恶神是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官至太子太傅,是当时太子的老师,而楚国佞臣费无忌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建近伍奢而远费无忌,使费无忌妒忌无比,怀恨在心。由于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便不断的离间当时楚国国君楚平王与太子的关系。机会终于来了,为了抗击强大的晋国,楚王让他的太子娶秦国的女子,便派他前去秦

  • 她是歌舞伎 曹操很喜欢她后来还成了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卞氏,出身卑微,家中几代都是以声色为生的歌舞伎。据说卞氏出生时,房间里充满了黄光。卞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还去向王旦问卜。王旦说:“这是吉兆,此女日后定是大富大贵之人。”王旦虽说她是大富大贵之人,长大后的卞氏还是成了一个歌舞伎,四处卖艺为生。卞氏二十岁这年,辗转来到毫县这个地方。为避贵戚之祸,辞官返乡

  • 他是大宋铁鞭王 让全家人身上纹字表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周末宋初的风云乱世,从太原走出了一批咤叱风云的勇将。出身于将门的呼延赞成名于征蜀之战,太原之战,四次从城头摔下,北宋的统一事业和抵御契丹的入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呼延赞,北宋著名将领。出生于将门之家,父亲呼延琮,后周时任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少年时担任骁骑兵,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有才且勇敢,补选他任东

  • 谁才是搅乱大唐第一枭雄?背后有啥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安禄山是霍乱唐朝的第一枭雄,他的事迹在正史中,在野史中,都有许多记载,有的事情很离奇,有的事情很荒唐,但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什么真相呢?网络配图安禄山出生于营州,有一个小名叫做轧荦山。轧荦山在胡语中,是战神的意思。为什么叫做这个名字呢?他的母亲姓阿使德,本来是突厥部落的一个女巫,

  • 朱元璋严格要求百姓种树不达标竟然要充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图片来源于网络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

  • 中华五千年生儿子最多的人是谁?沉湎酒色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长时间处于封建时代,多妻妾多后代者家常便饭。后宫佳丽很多的康熙皇帝,终身生了55个后代,其间儿子35个,女儿20个(存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女儿有12个),其后代之多,为历代皇帝之最。但有一个人的生孩子能力远在康熙之上,康熙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人,即是西汉时代的中山靖王刘胜。从

  • 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 其实最后拼的都是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自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按常情来说,樊哙、周勃诸将是无论如何不服的,凭什么?萧何去追是萧何的事,你刘邦又没亲见他的本领如何,何况,还曾经是个“寄贫漂母,受辱胯下”的落魄之人,何况,前投项梁、后随项羽,谁也没拿他当回事,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才改投汉军来了南郑,刘邦还不知道有这么个人,而且口无遮拦,差

  •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谁?是和珅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谁?很多看到这个问题都会肯定的回答一定是和珅。其实错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并不是和珅而是明朝的刘瑾。常言道: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做官若能做到举世公认的大贪官,也是本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图片来源于网络刘瑾苦孩子出身,无法养家糊口,六岁时被太监刘顺

  • 无人能破!乾隆皇帝创下的三项记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可以说是最有玩味价值的皇帝。继位时正好赶上大清朝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修《四库全书》《满文大臧经》,统一整个新疆,免全国钱粮,兴修皇家园林,圆明三圆、玉泉山、庙宇、栏围场,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所以他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十全老人”。网络配图这当然是大话,自古及今,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