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终于为自己的叔叔平反了

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终于为自己的叔叔平反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39 更新时间:2024/2/4 10:53:58

明成化年间,一切都是那么强大,一切都是那么弱小。我们的王朝已经进入一个奇特期。它充满了暮气,然而却生机勃勃;它保守、墨成,然而却是商业经济的开始;它一身正气,然而却妖人四起;它力图恢复儒家规范,然而却开奢侈、糜烂的先河。正统王朝注定会成为一个矛盾的王朝,阴沉的君主、神秘的皇妃、跋扈的太后、充满理想的宦官、迈入轨道的官僚集团、民间的妖人、充满战斗力的流民,各色人等开始在这个帝国摇曳,没人知道我们的帝国要驶向何方?

网络配图

史进入正统年,一切都跟以前不一样,似乎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我们的这位皇帝名叫朱见深,他还有八个弟弟,无论他是否被立为太子,他都似乎不是皇位的唯一人选。的确是这样的,在土木堡之变后,在太后的提议下朱见深被立为太子,随着郕王继位,敏锐的太后已经感觉到了未来会发生什么,为了保护自己的孙子他将朱见深接到自己的身边由侍女万贞儿抚养,不允许任何人接见这位皇子。后来随着朱祁钰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朱见深被改立为沂王,当他搬到沂王府后仍是由大他17岁的万贞儿抚养。仍为幼儿的朱见深对于人事的变动自然没有他的父亲体会深刻,对于他来说,身边有万贞儿在就可以了。此时的他跟他的父亲一样被锁在这深宫中,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子,也从未见过自己的父母,因为母亲周妃要在南宫陪伴自己的父皇。

一直到父皇重新登基,自己才重新搬回东宫居住。此时的朱见深已经是个孤僻的孩子,他迟钝、木呐、方脸、大耳,不喜言谈,不喜交流,英宗跟他谈不上什么感情。英宗更喜欢跟自己在南宫那些亲密无间的孩子,英宗复位后一直有想将见深废掉另立的意思,但此事的确事关重大,一个太子两次被废这意味着什么?英宗皇帝不得不慎重,但他的心思大学士李贤是知道的,李贤也知道皇帝的症结在哪里。

“皇上,社稷为重,皇上切要三思,即使太子无能,有我们这些阁臣在,一样可以辅佐社稷。”李贤这样对英宗说道。

网络配图

李贤的话打消了英宗的顾忌,一则换太子对社稷的确震动巨大,会搅动各方势力,使平静的朝堂重新翻滚起来,二则对于太子能力的忧虑,李贤进行了解释,虽然这种解释不一定能令英宗完全释然,但至少能部分打消英宗的疑虑。除此之外,李贤的话释放出来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此时的官僚集团已经能够掌握帝国的命运,皇帝更多的只是发挥一个礼仪上的作用。我们的帝国已经不可避免的重回它原来的运行轨道,朱元璋所设计的体系在经过一百年的运行后终于面临崩溃的局面。

为了进一步拉近父子之间的距离,李贤让朱见深在英宗病重期间来到英宗床前,见深抱着英宗“嚎!嚎!”大哭起来,不管是真是假,父子俩的关系在这一刻的确拉近了。

因为这些因素,李贤在天顺末年和成化初年成了朝堂上的资深阁臣,文臣们开始希望能将朱见深培养成他们喜欢的模范君主,帝国的官僚们开始引导朱见深一步步走向他们所设计的道路。

每朝新天子继位后,除了颁布大赦天下的告示,还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通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成化年平反首先就是要为于谦平反,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做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于谦一定程度上属于代宗那个体系之人,而且在朱祁钰要废掉自己皇太子之位的时候,不管于谦同意不同意他还是在上面签了字,如果替于谦平反心理上过不去,但朱见深毕竟与朱祁镇是隔代,心理上的这个坎他还是能迈过去。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如果替于谦平反是不是对朱见深作为皇帝的正统性产生动摇,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我们的新天子似乎对这个问题也不在乎,他很快对于谦平了反,不仅如此,英宗复辟后所处理的一系列官员都被朱见深平了反。

网络配图

眼见朱见深的所为非常得人心,文官们开始酝酿推动另外一个更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对朱祁钰的定位问题,此事关系更大,众人们虽然心中皆存此事,但无人提及。没人提及但并不代表人们不关注此事,事实上,对于谦等人平反和对景帝平反是一脉相成的,一旦开了个头就不能停止下来。紧张的气氛是令人沉不住的,总有心浮气躁的人跳了出来,抑或真的是憋不住了,抑或是有人指使,抑或从天子那里觉察到了某种信息。第一个上书替景帝翻案的是荆门州训导高瑶,高瑶举人出身,会试不中而被安排了一个训导的职位,成化三年高瑶上书要求恢复朱祁钰的帝号和庙号。帝国很多敏感的事件都是由身居外地的小官们挑开,而这些小官们也就此名扬千古,载入史册,或许改变命运也不是没有可能,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都捕捉到了皇帝的心思,所以他们的上书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此事既已挑明就不能回避,皇帝将高瑶的奏章让部院廷议,此事最终不了了之,皇帝态度暧昧,阁臣态度一样暧昧,终于在成化十一年由朱见深主动提出恢复了祁钰的帝号,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皇帝很显然走在文官们的前面。成化皇帝开本朝风气之先,朱见深登基后的一系列作为都为文官的谏言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虽然成化年官员们谏言不像万历朝那般波澜壮阔,但它毕竟是个转折点,它标志着洪武时代以来对言路的压制到了尽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他挖坟鞭尸 竟要求死后挖去眼睛挂在城墙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所说的这恶神是楚国人。他的父亲伍奢,官至太子太傅,是当时太子的老师,而楚国佞臣费无忌官至太子少师,太子建近伍奢而远费无忌,使费无忌妒忌无比,怀恨在心。由于怕太子即位后对自己不利,便不断的离间当时楚国国君楚平王与太子的关系。机会终于来了,为了抗击强大的晋国,楚王让他的太子娶秦国的女子,便派他前去秦

  • 她是歌舞伎 曹操很喜欢她后来还成了太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卞氏,出身卑微,家中几代都是以声色为生的歌舞伎。据说卞氏出生时,房间里充满了黄光。卞氏的父亲感到很奇怪,还去向王旦问卜。王旦说:“这是吉兆,此女日后定是大富大贵之人。”王旦虽说她是大富大贵之人,长大后的卞氏还是成了一个歌舞伎,四处卖艺为生。卞氏二十岁这年,辗转来到毫县这个地方。为避贵戚之祸,辞官返乡

  • 他是大宋铁鞭王 让全家人身上纹字表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周末宋初的风云乱世,从太原走出了一批咤叱风云的勇将。出身于将门的呼延赞成名于征蜀之战,太原之战,四次从城头摔下,北宋的统一事业和抵御契丹的入侵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呼延赞,北宋著名将领。出生于将门之家,父亲呼延琮,后周时任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少年时担任骁骑兵,宋太祖赵匡胤认为他有才且勇敢,补选他任东

  • 谁才是搅乱大唐第一枭雄?背后有啥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安禄山是霍乱唐朝的第一枭雄,他的事迹在正史中,在野史中,都有许多记载,有的事情很离奇,有的事情很荒唐,但是,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事情背后,都隐藏着什么真相呢?网络配图安禄山出生于营州,有一个小名叫做轧荦山。轧荦山在胡语中,是战神的意思。为什么叫做这个名字呢?他的母亲姓阿使德,本来是突厥部落的一个女巫,

  • 朱元璋严格要求百姓种树不达标竟然要充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眼下正是植树的好时节,其实,对于植树的重要性,古人早有深刻认识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有“植树皇帝”的头衔。历史上,大概很难找出像朱元璋父子这样喜欢种树的皇帝了。图片来源于网络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

  • 中华五千年生儿子最多的人是谁?沉湎酒色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长时间处于封建时代,多妻妾多后代者家常便饭。后宫佳丽很多的康熙皇帝,终身生了55个后代,其间儿子35个,女儿20个(存活下来的儿子有24个,女儿有12个),其后代之多,为历代皇帝之最。但有一个人的生孩子能力远在康熙之上,康熙与之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个人,即是西汉时代的中山靖王刘胜。从

  • 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 其实最后拼的都是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自被刘邦拜为大将之后,按常情来说,樊哙、周勃诸将是无论如何不服的,凭什么?萧何去追是萧何的事,你刘邦又没亲见他的本领如何,何况,还曾经是个“寄贫漂母,受辱胯下”的落魄之人,何况,前投项梁、后随项羽,谁也没拿他当回事,后来实在混不下去了,才改投汉军来了南郑,刘邦还不知道有这么个人,而且口无遮拦,差

  •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谁?是和珅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是谁?很多看到这个问题都会肯定的回答一定是和珅。其实错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并不是和珅而是明朝的刘瑾。常言道: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做官若能做到举世公认的大贪官,也是本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图片来源于网络刘瑾苦孩子出身,无法养家糊口,六岁时被太监刘顺

  • 无人能破!乾隆皇帝创下的三项记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可以说是最有玩味价值的皇帝。继位时正好赶上大清朝最繁荣昌盛的时候。,修《四库全书》《满文大臧经》,统一整个新疆,免全国钱粮,兴修皇家园林,圆明三圆、玉泉山、庙宇、栏围场,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顶峰。所以他曾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十全老人”。网络配图这当然是大话,自古及今,哪

  • 万历为什么三十年不出宫?明朝有内阁分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怎样一个朝廷,皇帝终日与宫女、太监们厮混在一起,三十余年不出宫门;"公认"的忠臣为了处理好与宦官的关系,派自己的儿子给宦官大送珍品;当年受皇帝调药、显赫一时的"忠臣"尸骨未寒,就给儿孙带来杀身之祸。这也就难怪当时的日本会对紫禁城的属地虎视眈眈。好一幅皇帝、后宫、辅臣、宦官的"和谐图"图片来源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