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阳明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

王阳明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留下了哪些传奇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841 更新时间:2024/3/6 15:12:24

说到王阳明,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大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黄昏,残阳如血,已经多日卧病不起的王阳明慢慢睁开眼睛,此时的他肺病已经严重到不能呼吸,浑身因中了热毒而溃烂脓肿,随行医生早就跑回了老家。弟子们跪在床边,泣不成声。

王阳明轻轻的说,我要走了。圣人云,生死有命,逝者如斯夫,可我平生学问还没来得及与同道分享,实在死不瞑目。学生们问,老师还有什么话要交代?王阳明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言讫,闭目而逝,一代宗师撒手人寰。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中午,秋日当空,寒意萧瑟,王阳明呱呱坠地。他在母胎里整整呆了14个月。出生前夕,奶奶看见一群金甲神人站在云端,怀里抱着一个婴儿。爷爷说,既然这孩子是天神从云中所赐,就叫王云吧。

王云五岁还不会说话,全家人求医问药不可胜数,正要绝望之际,来了一个算卦的,跟他爷爷说,你们泄露天机了。神人云中赐子,这事能随便张扬吗?爷爷顿悟,给他改名守仁。改名第二天,王云便能开口叫爹。

十一岁,王守仁作了一首诗,震惊四座: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他问私塾先生,您说何为人生第一等要事。老师不假思索的说,当然是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出将入相了。王阳明说,看你点出息。做人就要学圣贤,立万世功名,区区考个状元,有啥可牛逼的。老师恼羞成怒,我混的不牛逼,也不能让你吹牛逼。圣贤五百年出一个,是你吗。

十三岁,他遇到一个走江湖算卦的,卦师告诉他,你胡须长到脖子上,就能进入圣贤境界,长到胸部,就能结出圣胎,长到腹部,就能长成圣果。但你要潜心苦读,洁身自爱,不能虚耗光阴。须知圣人孔子虽然天纵奇才,但也“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整整苦学十五年,方能小成。

二十二岁,王阳明第一次考进士落榜。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因为他从小就是头顶学霸和神童光环被众口称赞的,考试之前连《状元赋》都写好了,还在众人面前念了一遍。可是人的一生总要经历挫折失败,一直顺风顺水不是啥好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次落榜后,他把自己关在藏书楼里苦读,夜以继日,通宵达旦,毫无意外就把眼睛看坏了,成为高度近视眼。

三年之后,王阳明再考,依然铩羽而归。如果说第一次没考上属于轻敌大意,这次没考上就没啥借口可找了。你不是学霸么,你不是牛逼么,你不是想跟圣人比肩么,现在连个进士都考不上,还吹啥牛逼啊。有人安慰他,不要灰心,下次再考,他说,别人以考不上为耻,我以考不上动心为耻。这就叫死鸭子嘴硬。

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参加科考,跟他一起考试的,便有大名鼎鼎的唐伯虎。唐伯虎也是学霸,一点不低调,考完后跟人吹牛逼,我肯定能考第一名。考完放榜,果然考了第一名。这下舆论大哗,考生们都说其中定有猫腻,否则哪有这么巧的事,谁敢说自己肯定能考第一名。于是朝廷取消了唐伯虎解元资格,打发回老家。唐伯虎一生郁郁不得志,卖了一辈子画,轻狂不羁,纵情山水,留下“点秋香”的千古佳话。

王阳明考了二甲第七名,比起唐伯虎,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渣。由此可见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学霸就自我感觉良好,尾巴翘上了天。比起别人,你被虐的渣都不剩。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成为工部一个小官。他每天并不忙,只需点个卯,签个到,泡个茶,随便看看卷宗,下午三点就能下班回家,一天也就过去了。这么过了半年,王阳明坐不住了。他还年轻,没见过广阔天地,不想就这么虚度年华。恰好单位有去南京出差的任务,他便毛遂自荐,返京途中路过浙江会稽山,看到一处洞穴,名叫阳明洞,落英缤纷,分外怡人。他在洞里每天修炼道家导引之术,还给自己起了道号:阳明子。

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王阳明因得罪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丞。临行前夕,一位红颜知己前来送别,约好深秋再见。其实两人都知道,今日一别,便是天涯永隔,再不见便罢,见也只是陌生人。王阳明挥泪告别,途中写了一首诗。

忆与美人别,惠我云锦裳。锦裳不足贵,遗我冰雪肠。寸肠亦何遗?誓言终不渝。珍重美人意,深秋以为期。

这种明知不能再见的离别最为伤感。后来这位美人嫁给了王阳明死对头宁王朱辰濠。

王阳明到了龙场,当地土著聚在一起讨论是不是要吃了他,由于暂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只好先洗洗睡,第二天再说。半夜好多人梦见神仙说,这是中土来的圣贤,你们要净心听从他的教诲。于是土著们便把他当神仙供着,“亲近欢爱如骨肉”。

王阳明在驿站附近找了个山洞,取名“小阳明洞”,终日打坐练功。没有朋友,没有书籍,孤独和寒冷日日侵蚀着他的病体,此时他已经高度近视,还有严重的肺结核。他让土著们打造了一个石棺,每天睡在石棺里。这种日子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很多人都会发疯。

我看过一本书,叫作《终南山隐士》,讲的就是好多看破红尘或者躲避红尘的人们远离世俗喧嚣,来到终南山隐居,或住在山洞里,或住在土屋中,每天只吃一顿饭,道行高深者辟谷绝粒。好多人根本坚持不下来,有的走火入魔得了神经病,有的半道下山当了宅男,甚至有自寻短见者。物资和精神的双重匮乏,原始人一样的刀耕火种(夸张了,打火机还是有的),并不是谁都能够坚持的。

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每天没有新的知识输入,就坐在那里苦思冥想,很容易得神经病。王阳明之所以没有疯,是因为他有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犹如一个硬盘,存储了非常多信息,他要干的便是将这些信息加以处理,凝练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来。知识储备和金钱储备一样,存的多了,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存不多,便只能小打小闹,开个小卖店,摆个小地摊,挣几口嚼谷。

终于有一天,王阳明顿悟了,他冲出石洞,大喊三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换言之,我已经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剩下的,就是将这些思想输出,让世人承认我是圣人。只有被承认才是圣人,不被承认就是神经病。

这就好比你开了个百货店,商品琳琅满目,都是好东西,但是你得卖出去。卖不出去,有毛线价值啊。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属性,价值只有靠使用价值才能体现,这么浅显的道理马克思整整想三十年教给你,有那么不好理解吗。所以身怀才华或者自觉身怀才华的朋友们,赶紧展示你的才华让世人承认吧,藏之深山是体现不出你有才华的。

王阳明悟道以后,就跟当地土著打成一片,教他们盖房子(他以前就在工部上班,看建筑图纸都看吐了),给他们看病(中国从宋朝以后儒医不分,读书人几乎都读医书,以至于有不为名相便为名医的说法),教他们读书写字,很快被当地人奉为上宾。当地人淳朴厚实,知恩图报,给他盖了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非常气派。他取了何陋轩,君子亭等名字,传道受业解惑,接待四方来客。

王阳明对弟子们只有四个字要求:知行合一。王阳明说,世上有两种人,一种每天苦干蛮干,却从来不问为什么这样干,怎么干才能省时省力,只知低头走路,不敢抬头看天,他们属于“不知”。一种每天胡思乱想,却从来不去践行自己的想法,口若悬河,空谈论道,他们属于“不行”。我讲学的目的,就是要让知行合一。一个人干一件事,明白自己为什么干,怎么才能干好。

这个道理后来被阐释为“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就是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求,就是探索和实践。一件事只有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才能渐趋解决,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如日中天之后,学生们把他的讲课笔记整理成书,是为《传习录》,取《论语》“传不习乎”之意。孔子学生曾子说,我每天都要想三件事,领导交代的工作干好没有,有没有得罪同事朋友,有没有学习新的知识。

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正式把自己的学问称为“阳明心学”,取《大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意。大意是说,人心叵测,世道险恶,只有心中拥有强大执念,方能立身处世,否则会被玩死。

阳明心学是经世致用之学,是方法论和实践论的结合。我们常说“真理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其实就是“知行合一”。

王阳明用一生光明磊落,践行了知行合一,留下了很多传奇故事,激励着无数人改善思维,完善人格,把握机会,走出逆境,实现自我价值。清朝非常牛逼的“三不朽”曾国藩,就是王阳明铁粉。我们学习王阳明,就要学习他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自己生活和工作指条明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王阳明便是一位千古名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雪芹的一生是怎样的?他的妻子为他做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曹雪芹,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除夕之夜,家家爆竹声声,处处欢歌笑语,北京西山郊外一间四面漏风的破屋中,曹雪芹躺卧在冰冷的土炕草席上,独对孤灯,桌上放着邻居送来的一壶酒和几碟小菜。他满面沟壑,拖着一条灰白夹杂凌乱不堪的长辫

  • 要说起宋朝最有名的战役,为何要数田重进的飞狐峪大捷?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要讲的这位,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大手笔,还真是寥寥无几,但时至今日再提及飞狐峪的故事,“田重进”这个名字仍然星光闪耀。飞狐峪,是今天河北省的一条山谷,放在今天可能没什么用处,只能妨碍交通罢了,然而在中原地区和塞外犬戎交锋不断的古代,那可就是咽喉之地了,寸土寸金,重兵把守。因此,汉人和北

  • 宋光宗赵惇究竟做了什么事?太皇太后下诏宣布让他内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南宋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无恢复之臣;宁宗朝既无恢复之君,也无恢复之臣。这话说得恰如其分。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即使发动是是战争,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后果只能覆师折将,身死国衰。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自古和

  • 我死之后,大明必亡 魏忠贤死前有没有说过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对魏忠贤遗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圈内流行起一股为古代名人“翻案”的潮流。在这股潮流之下,诸葛亮、岳飞等忠勇之士被造谣抹黑;秦桧、严嵩等奸恶之徒被强行洗白。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就享受了被洗白的待遇。不少网络文章称,魏忠贤忠于皇帝,为国家和人民

  • 王继勋是个有勇无谋的武夫,为何却在北宋初年担任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王继勋,陕州平陆(今属山西运城)人,五代末年,北宋初年将领,是个有勇无谋的鲁莽武夫,因作战时经常使用铁鞭、铁槊、铁楇[guō]等兵器,故而号称“王三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继勋最初为河中府亲兵牙校,后汉隐帝在位时期,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割据陕西,发动叛乱,命王继勋

  • 在古代历史上县令是什么官职?他们是如何管辖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对古代县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职官典·郡县》:“县令者,政令之长也,正五品;县丞者,文教职官也,从五品;县尉者,军事长官也,次五品”。在古代历史上,一个县的衙门工作人员真的不会像如今这么多人,但绝对不会像大家心里想象的那种十几个官吏就将一个县的事都给管了——

  • 姬胡齐:东周第四位天子,揭秘其生平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而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周王室不能担负天子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

  • 冤杀了于谦后,朱祁镇有没有醒悟?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明朝代宗朱祁钰景泰时期,明代将领石亨、文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1457年)拥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兵变。对于夺门之变来说,是一场围绕着明朝皇帝之位的兵变,最终的结果是朱祁镇从朱祁钰手中夺回了皇位。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在夺门之

  • 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后,还杀死杨广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宇文化及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司马德戡和虎贲郎将元礼、直合裴虔通扥人密谋,推左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于江都发动兵变,缢杀隋炀帝杨广,史称“江都兵变”。那么,宇文化及为何要杀死杨广,而不让其作为傀儡呢?实力问题:宇文化及实力有限,隋炀帝杨广

  • 谯蜀:东晋后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最后怎么灭亡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简称“蜀”,亦称“刘蜀”、“季汉”。对于蜀汉来说,共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