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皇帝的毒誓不可信:乾隆为何忤逆雍正生前旨意?

皇帝的毒誓不可信:乾隆为何忤逆雍正生前旨意?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508 更新时间:2024/1/17 5:22:23

咱们国人有一种圣旨崇拜,认为皇上开了金口,就是玉律。有故事传说唐朝时节,湖南有个在长安做官的人想为家乡做件好事,便在皇帝每日出行的路上用蜂蜜写了一行字“澧州粮米可免”。皇上那天出来看到密密麻麻的蚂蚁在那行字上爬,信口念道“澧州粮米可免”,那湘籍官员“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立刻“谢主隆恩”。据说皇上非但没有办他捉弄之罪,而且兑现承诺,不再收澧州粮米税收了。此种佳话多矣,可信度有多高呢?

雍正的金口就信不得。雍正不但空口无凭,他信誓旦旦写的保证书,甚至他指天画地发的毒誓,也多半不可信。

雍正初年,湖南有个小秀才曾静,不知道哪根神经短了路,突然想起造反来了。他听说岳飞有个后代名岳钟琪者,在川陕当总督,权力很大,而且拥兵十万,他就臆想开了:岳钟琪是民族英雄之后,而所谓民族英雄者,实是汉民族之英雄,只会忠汉统,不可能忠满统的。在这臆想推理中,他写了一封造反信,效仿骆宾王武则天,骂雍正弑父杀兄,夺母占媳……总结了八罪十罪的,总之是把雍正骂得一团糟,简直不齿人类,狗屎不如。

网络配图

曾静这案子几乎众所周知,不说也罢。有意思的是,雍正对这案子的处理出人意料。也许严重的问题确实是教育群众,雍正把曾氏进行一番思想改造,硬把他给“教育过来”了,不杀他了,而且派遣曾氏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政策,现身说法。犯了如此造反大罪与骂君大罪,每一罪都够曾氏死一千次,难道真不杀了吗?不但曾氏惶惶不可终日,而时人也是多有疑心的。这时候,雍正放下身段,向曾氏、向群众写起保证书来了:我发誓,我绝不杀曾静,而且“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杀戮”。

这话放在雍正时是天宪,放在其子乾隆时是祖宪,都是铁书写死了。看来曾氏应该是“改了就是好同志”的了,睡到自然醒、活到自然死没什么问题的了。然而,言犹在耳,乾隆一上台,就完成他老爹没完成的“恨事”,把曾静拉到菜市口,“咔嚓”一声割了头:“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切齿之状,宛然在目前。

誓言大概也是分档次的,根据兑现的自觉程度,也许可分为诺言、誓言、毒誓吧。骗你是狗狗,骗你天打雷劈……这样的誓言才有点发誓的样子。雍正给曾静吃的那颗定心丸,介于诺言与誓言之间,采信度不高,也是自然。可是,雍正发了毒誓,就一定可信吗?未必!

网络配图

雍正接康熙之班,有所谓“传位于十四子”的野史传说,这个事情真确与否,实难断言,但是,雍正上台,靠的是年羹与隆科多等几个心腹大臣,那是连雍正也承认的。年羹尧对雍正恩莫大焉,要是市民之间的话,雍正早该垂泪下跪,对着年氏谢“再造之恩”了。确实,年氏对雍正不但有扶植之恩,而且有保其江山之勋。雍正初登大位,青海发生叛乱,年氏奉命出征,一举平息。年氏南征北战,为雍正尽犬马之劳,雍正对他感恩戴德,非比寻常。

年氏有次又要出征,不知从哪里听到了一些什么风声,有点踌躇。雍正见之,不是臣子向皇上表忠心,而是倒了一头,皇上向臣子发誓了:“尔此番出征,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看看,拿天拿地拿神明说话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人民也。”

读到这段话,老实说,如果不是那一口一个朕字,那么,没几人相信这是皇帝在说话,倒像山野草民市井小民在那里赌咒:我肯定不会对不起你,如果对不起你,我当你的儿子;如果我的儿子对不起你,那不是我养的儿子,是狗娘养的儿子!他不但将自己拉在誓言里,而且将全国人民都拉在誓言里,而且将子孙万代都拉在这誓言里。这都是当着天发的,当着地发的,当着三尺头上有神明发的,实在不是一般的誓言了,是很毒很毒的毒誓了。

其实,雍正在发这番毒誓之时,他已经准备对年氏下毒手了。年氏自恃劳苦功高,越来越不像话了,不可一世,唯我独尊,将权柄操持己手,大有逾制之处。年氏吃饭叫做“用膳”,请客叫做“排宴”,接见部下叫做“引见”,送人东西叫做“恩赐”,有皇帝那般排场了。不但臣子向雍正告阴状,雍正自己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万事俱备,只欠时辰,时辰一到,就举屠刀,杀无赦!雍正上回处理曾静,交给子孙去办,为什么?因为上回他没发毒誓;这回就不给后代出难题了,让子孙担起毒誓,总是不好的,他就负起全责了。

网络配图

朱元璋也曾给帮他打天下者发过许多免死铁券,但他想杀谁不是照样杀了?皇上的金口可信么?皇上的圣旨可信么?皇上的毒誓可信么?皇上的铁券可信么?

再举个小例:几乎所有皇上,其在台上台下都喊过“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的口号,都刷过“从来为治之道,莫先于爱民”的标语,都做过“导民务为第一要政”的文章,一副群众利益至上、以民为本的模样,到头来看,践诺者有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令妃娘娘为何死后才成为她一直梦寐以求的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上令妃真实死因,令妃为什么受宠,乾隆令妃死后谁最得宠

    热播剧《甄嬛传》的续集《后宫·如懿传》正在拍摄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除了令人期待的女主角如懿之外,还有另外一位配角也值得期待,那就是我们熟悉的“令妃”。在这部戏里,她的名字是魏嬿婉,原本出身是一名普通的宫女,但因为长相酷似如懿而被皇上宠幸。只是这位令妃却不再是《还珠格格》中那温婉贤淑的后宫佳丽了,在

  • 关羽妻子身份为何史料上很难找到相关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三国志对关羽的真实记载,历史上关羽的老婆是哪位,关羽有没有结过婚

    关羽妻子的问题,不但在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等史料里没有记载,就是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小说之中也是不见踪迹。不过,作为千古忠义的化身,一千多年来的那么多民间艺人又怎会放弃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创作机会呢?明代出现的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四

  • 高力士身为一个太监为何权力比丞相还要高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宦官都是太监吗,古代权力最大的太监,太监势力最强大的朝代

    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出现宦官专权,就算是盛世唐朝也不例外,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这样一位宦官,他有着高于丞相的权利,深受皇帝和后宫妃嫔的信任,他就是高力士。高力士为何受宠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唐玄宗还没有登上皇位的时候,高力士就一直在他身边辅佐,后来李隆基凭一己之力平反韦皇后之后,高力士便被提拔为了李隆基府上的

  • 揭秘李成器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李隆基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隆基怎样当上皇帝的,李隆基过继给李弘,李隆基的妃子

    生在帝王之家,很少有人不想登上那至高无上的宝座,甚而为此勾心斗角、手足相残。但宋王李成器却为何坚决地将太子之位让给自己的弟弟呢?李隆基与神龙政变唐景龙四年,太平公主与临淄王李隆基发动了一场政变,将弄权的韦后与安乐公主赶下了台,大唐终于结束了由女性主宰的命运,唐睿宗正式登基,立谁为太子被提上了皇家最紧

  • 曹操一直属意曹植为何最终选了曹丕做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身为一国之君,选继承人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曹操作为一方霸主,在挑选继承人的事情上也不敢有一丝马虎。曹操有很多儿子,曹植一直是曹操心目中的最佳继承人,可是最终曹植却没有成为魏国的继承人,这是为什么呢?曹操为了册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看法。崔琰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

  • 三国曹操与诸葛亮存微妙交情 并非汉贼不两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史上最微妙的是什么?是人事。封建社会一些王朝集团斗来斗去,最后的战斗成果,都体现在人事上。人事又体现在关系上,要做人事,要从关系上做文章。关系此物,千奇百怪,无所不有,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网络配图曹操和诸葛亮什么关系?当然是汉贼不两立的关系,可是,最近翻阅《全三国文》中的曹操全集时,却发现一条微

  • 汉文帝的政治智慧:一封书信免兵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初年,原本向朝廷称臣的南越王赵佗称帝,使国家面临南北分裂的危险,此时汉朝国力尚不雄厚,恢复和发展经济是当时的首要问题,但国家统一又是不容动摇的原则,面对这样的矛盾,汉文帝充分运用政治智慧,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决策,最终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网络配图国家统一面临挑战秦朝建立后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南海

  • 万历皇帝曾被当面辱骂“酒色财气”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世界上的事情很奇妙,有时你以为已经遗忘了的东西,转个圈后却又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就像失散的故友,带着旧日的模糊面容,令你百感交集。比如,最近“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忽然刷屏。模糊的记忆也回来了,想起这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开篇第一句。那么多年前曾看过、激动过,并随着岁月遗忘的句子,能重新想起的概率真

  • 嘉庆在收拾和珅的时候 和珅为什么没有反抗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嘉庆与和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当嘉庆帝收拾和珅的时候,为什么和珅没有反抗?反问提问者一句,和珅拿什么反抗?用嘴去咬嘉庆帝一口吗?那他也得有那口“铁齿铜牙”啊!和珅手里根本没有兵权。中国历史上但凡架空皇帝、肆意废立皇帝甚至改朝换代的权臣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手里掌握着军队

  • 嘉庆和道光都活过60岁 咸丰为什么三十岁就死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嘉庆和道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帝王也好,平民也罢,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一共出现了几百位皇帝。这些人里能活过50岁的不多。但也有长寿的,就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来说,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活到了89岁,嘉庆和道光皇帝分别活到了61岁和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