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谁是隋唐史上的第一猛将:横扫天下无对手!

谁是隋唐史上的第一猛将:横扫天下无对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151 更新时间:2024/2/3 18:57:03

在《隋唐演义》中虚构的故事中,天底下最厉害的有十八条好汉,其中李元霸就是天下第一条好汉,而罗士信是当时唯一能与李元霸匹敌的人,不知是不是为 了给他们点缺陷,这二人都是力大无穷却又憨中带傻的人物。想想也是,又勇又猛还聪明无比,那还让不让人活了?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是有真实居多的人物,唯独李 元霸是虚构的,所以算来算去,罗士信就应该是绝对的第一名了。事实上他也的确当得起第一猛人的称号。

罗士信与名将秦琼是同乡。当时,隋炀帝不恤民力,穷奢极侈,又发动大军征讨高句丽,民众不堪忍受,不能不起来反抗。只有14岁的 罗士信投到齐郡丞张须陀帐下,开始征战疆场。他上阵杀敌的欲望十分强烈。战前他要求上阵,张须陀看他还只是个孩子,认为他连穿盔甲都成问题,何况上阵呢? 罗士信人小志气高,他看主帅小瞧自己,马上来证明:他迅速穿上两副盔甲,悬挂两壶箭支,飞身上马。张须陀看到罗士信如此英武,就同意他出战。

罗士信随张须陀出征于潍水(在山东省东部,入莱州湾)上,敌人正在布阵,罗士信突然冲入,连杀数人,并斩下一个敌人头颅,用长槊挑着,在敌阵前挑战,没有一个人敢上来接战。张须陀趁势率领大军进攻,敌军大败。罗士信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割下尸体上的鼻子藏好,回来以后按鼻子的数量报功。从此,罗士信成为天下闻 名的一员少年 猛将。

14岁的罗士信表现出了无人能及的勇猛,张须陀对他赞叹有加,让罗士信做他的侍卫。每次作战,张须陀身先士卒,而罗士信紧随其后。隋炀帝闻报,派遣使者对他们进行慰劳,并画下张须陀、罗士信战阵之状来观看。

以后张须陀升任齐郡通守,领河南十二道讨捕大使,他率领万余人马在祝阿(祝阿县隶属齐郡,唐改为禹城县)截击卢明月的十几万人马。粮尽将退,张须陀打算出奇 计取胜,需要人去袭取敌人的大营。没有人敢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只有罗士信和秦琼挺身而出。于是张须陀先率领人马假装撤退,吸引卢明月全军出动追击。而罗 士信和秦琼率领伏兵突袭敌军的大营,营门紧闭,罗士信和秦琼跃上敌军的望楼,各杀敌数人,敌营大乱。两人打开营门,率领部队突入大营攻击,纵火焚毁了敌军 三十多座营寨,烟火冲天。卢明月赶快率军回师,张须陀回头猛攻。卢明月大败,自己率领几百骑兵逃走,张须陀斩获乱军无数,取得大胜。

616 年,张须陀被李密打败后自杀。在乱世中辗转:罗士信随裴仁基投靠李密,被任命为总管。618年,攻击王世充时,纵马进军,身中数矢被捕。王世充起初很看重 罗士信,后来又疏远了他。更让罗士信难以忍受的是,王世充还夺了罗士信的骏马送给自己的侄子王道询。所以罗士信趁王世充派他进攻谷州的时候,率领部下千余 人投奔了唐朝,被唐高祖李渊任命为陕州道行军总管。

此后,罗士信在攻打王世充的多次战役中屡立战功。当时,罗士信归秦王李世民指挥。在攻取 千金堡的战斗中,罗士信显示了他的智谋,这也是罗士信归唐之后打得最精彩的一仗。他夜遣百余人抱婴儿到城下,故意让小孩啼哭,先高声叫门:“从东都来归罗 总管”,既而又故意说:“此千金堡也,吾属误矣。”赶快离开,让守军以为罗士信已经撤退,而城下人是从洛阳来的逃亡者。守军见自己的百姓竟然叛逃敌军,大 怒之下开门追击,被罗士信的伏兵趁势攻入,夺取了千金堡。

罗士信不贪财,凡有所获,都赏赐部下,所以部下乐于效命,但是他持军严谨,对人对 己要求都很高,因而终失军心,部下和他的关系并不密切,这不能不说是罗士信治军的一大遗憾。但是,罗士信非常重情义,裴仁基对他有恩,后来裴仁基在东都洛 阳企图杀王世充,拥立隋朝皇泰主,反被王世充所杀。攻破洛阳以后,罗士信出家财,收殓裴仁基的尸首,厚葬在北邙山上,以报答当初礼遇之恩。

罗士信南征北讨,为唐朝统一天下建立功勋,受封为郯勇公。后来,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在河北起兵,李世民率军征讨。李世民在过去的作战中所向无敌,所以注重对敌 人进行军事打击,而忽视了同时采用政治手段进行瓦解。刘黑闼猛烈围攻河北南部一城,李世民率军三次救援,都被刘黑闼所阻击,不能前进。李世民恐怕守将王君 廓不能支撑,罗士信主动请缨,请求接替王君廓

于是,李世民命令王君廓率领部队突围而出,罗士信率领手下200人杀向城下,奋勇攻击,终于 突破包围进入城中。而这时天降大雪,后续救兵无法进城,罗士信虽死守城池,但城很快就被敌军攻破了。罗士信竭力奋战杀敌,终因寡不敌众被俘获。刘黑闼早知 道罗士信乃当世猛将,就亲自劝降,而罗士信宁死不屈,终于被杀害,终年20岁(《旧唐书》说终年20岁,《新唐书》说28岁)。李世民闻罗士信之死,大为 悲伤,重金购得其尸,将其安葬于裴仁基墓之侧。

罗士信的阵亡,令人遗憾。他一生勇武超人,立功无数,又常挺身于患难之际,领命于危急之时,实在不负李世民所谥的“勇”字。若不是英年早逝,罗士信会在历史上留下更大的声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李渊发妻:一代奇女子辅佐老公报舅家大仇!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杨坚接受北周静帝禅让,新建大隋,是为隋文帝。这类权臣谋朝篡位并不鲜见,历史上多得很。只是在杨坚与追随者们欢呼雀跃的同时,宇文家族以及忠君人等个个悲伤。北周上柱国窦毅即是其中之一。窦毅身为北周重臣,不会不知晓杨坚的手段,他的妻子襄阳长公主(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也深知杨氏家族的

  • 谁是隋唐英雄中第一智将?杂牌出身侍奉四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隋唐演义》中,徐茂公能掐会算,料事如神,类似智多星吴用的角色,不过,这只是小说家的杜撰。其实,徐茂公原型即隋唐名将李勣,原名叫徐世勣,因字懋公,故民间传说称他为徐茂公。投唐后,李渊给他赐姓,改名为李世勣。贞观年间,为避李世民的讳,又去掉“世”字,就叫李勣。仅就改名一事,就可见他一生的不平凡。李勣

  • 盘点:隋唐超一流高手中有多少是真实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演义之事,就像拙作《演义误人》所说的一样,对历史事件与人物极尽扭曲之事。然而,由于流毒极广,久而久之,反而将历史真相掩盖,取而代之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信史’。这对于继承中古时代那盎然向上的民族风骨就极端不利的事情。本着这样的原则,本文拟对兴唐传人物及历史原型进行一一梳理。开隋九老开隋九老中,史有其人的

  • 隋唐名将单雄信:刺杀李世民位居秦琼之上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隋唐时期著名的瓦岗军中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例如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裴元庆、徐茂公、单雄信等人。这些人在隋末唐初这段血雨腥风的动荡时期,凭借自己的才能,在历史的丰碑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我们赞扬这些隋末唐初乱世中的英雄,但却常常会忽略最后的那位——单雄信,他有着的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但他的

  • 文宣帝的姐夫元韶为第一首富 却因一句话害死千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北齐文宣帝高洋的姐夫元韶出生皇族,叔叔是北魏孝庄皇帝元子攸,按理来说元韶一生应该享受荣华富贵,可也不尽然,他的一生可谓坎坷,当时适逢北魏后期的农民大歧义爆发,河北闹个不断,在加上军阀尔朱荣打进洛阳,元韶可谓性命堪忧。父亲元劭护子心切,让元韶逃离洛阳,元韶带着包裹七逃八逃,逃到了荥阳市长郑仲明家里,就

  • 最被低估的武将麹义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奇案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夷陵之战是以少胜多吗,三国正史武将排名,庞统是不是徒有虚名

    说到三国中以少胜多的战役,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实际上在它们之前,三国舞台上已经出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战役中,勇猛的统帅,奇特的战术,以及辉煌的战果,都堪称一绝。这场战役就是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界桥之战。而界桥之战的统帅,名叫麹(qu1)义。在今天,麹义几乎很少人知道

  • 到窦氏家提亲的人门槛都踩破了 为何却挑中了李渊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窦氏,唐高祖李渊的结发妻子。父亲是北周的大司马窦毅,母亲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阳长公主,周武帝是她的舅舅。据说窦氏生来不凡,刚出生的时候头发就长到脖子,三岁的时候头发就和身高一样长了。周武帝很喜欢她这个外甥女,自幼将她养在宫中。窦氏非常喜欢读书,很小的时候便读《女诫》、《列女》等传记,而且读过的书

  • 李绩一生料事如神 临死前道出了千古臣子的隐晦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669年,唐初一代名将李绩在秘密向其弟交代完一段话后与世长辞,引得后世无数人争相探寻,这段话中究竟有何玄机?这李绩是何人?他是隋唐时期的一位赫赫有名的国之栋梁,被封为英国公。其原名叫做徐世勣。在唐高祖李渊时期,因有功绩,被高祖赐"李"姓,改名为李勣(通"绩")。据史料记载:在李绩即将逝世前,他突

  • 汉朝十大名将之一:汉和帝麾下名将大将军窦宪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大司空窦融曾孙,东汉外戚、权臣、名将。建初二年(77年),汉章帝立窦宪之妹为皇后。窦宪、窦笃兄弟亲幸,“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永元元年(89年)窦宪派遣刺客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嫁祸蔡伦,后因事泄获罪,被囚于宫内。

  • 明英宗复辟后称:不是弟弟的错 都是小人从中作梗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也先送英宗回京师后,在明朝并没有受到真心实意的欢迎。景泰帝坐在皇位上不想下来,于是加强防范,惟恐自己失去皇位。 英宗虽然身为太上皇,但他居住的南宫却是冷宫。景泰帝拒绝了一切朝见太上皇或为太上皇过生日的请求,一切与太上皇的往来都受到怀疑和监视。太监阮浪在南宫侍侯太上皇,阮浪门下有个小宦官王尧,王尧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