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代的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狂士都是何人?

三国时代的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狂士都是何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018 更新时间:2024/1/15 11:55:20

有句话叫做“祸从口出”,这种事情放在皇帝身边的人身上则更加明显,因为皇帝手握生杀大权。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大臣在帝王面前都表现的谨小慎微,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带来不测。不过,三国是个政权并立的特殊时期,君主们争夺人才也是和争夺土地民众一样不遗余力,这就造成了有些人的恃才傲物。但是,凡是都有个度,即便是君主再能容物,这说话也不能“满嘴里跑火车”,否则,这君主也是会有忍无可忍的时候的。而到了那时,这口上没有一个把门的,也就离祸患不远了。且看三国三大口无遮拦致祸的名士。

祢衡

祢衡这个人很有名,有一处京剧曲目叫做《击鼓骂曹》,说的就是他的故事。那是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县以后,想聘用祢衡为官,结果被祢衡拒绝。曹操怀恨在心,知道祢衡擅长击鼓,就招他为鼓手,想以此来羞辱他。击鼓要穿专门的服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穿演出服,在负责演出的人员要祢衡换服装时,祢衡脱了一个精光,这让曹操在众宾客面前很丢面子。在孔融的说服下,祢衡答应前去给曹操赔罪。结果祢衡拿着三尺长的大杖,捶捣着地大骂曹操。这前一节就是击鼓,后一节就是骂曹。但因为祢衡这个人很有才名,曹操不想杀他而留下恶名,就将他推荐给了刘表。刘表也受不了祢衡的轻慢和侮辱,就把他推荐给了黄祖。黄祖本来也很器重祢衡,尤其是他的长子黄射,更是对祢衡友善器重,但祢衡这个人连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都敢骂,还能在乎你一个江夏太守?结果被一向“性情急躁”的黄祖杀了。

祢衡这个人很有才气,《鹦鹉赋》就是他的作品。在刘表那儿,看到刘表等人对奏章的解释不严密,就撕掉扔在地上,然后要来纸笔,立刻写就。刘表看了,言辞、语义都非常好。在替黄祖处理文书事务时,黄祖说“和我心中要说的话是一样的”。可见这个人才气有多高!

不过,这个人却是个口无遮拦的主儿,可以说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骂谁就骂谁,是完全彻底的嘴上没有一个把门的。还是在许都刚刚建立的时候,天下许许多多读书人和大臣谋士都来到这儿,意图谋一份好差事,弥衡也来到了这里。但是,由于长时间的无人问津,祢衡就这么一直闲着。有人他:“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呢?”祢衡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结交呢!”人又问他:“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祢衡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去管理厨房膳食。”

陈群的祖父、父亲以及叔父都很有名,他自己也和孔融相友善。陈群曾经在刘备手下做事,刘备代陶谦为徐州牧,陈群曾经劝他不要东征袁术,要防止吕布背后偷袭。刘备不听,果然丢失了徐州。孔融是祢衡看上眼的一个人,而陈群又是孔融愿意结交的人之一,可到了祢衡那里,竟是那么的不堪。

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父亲担任过京兆尹,他自己听从父亲的安排,想方设法离开已有篡逆野心的董卓,应该说虽然出身于官宦世家,却也是青年才俊。尤其是,司马朗家教严格,年轻时就有好名声,有人直呼其父的名字,司马朗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尊长,就等于是不尊重自己的亲长。”那人因此而道歉。这和“孔融让梨”有得一比。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竟然被祢衡说成是“杀猪卖肉”的,这实在是有点儿不像话了。

建安初期,荀彧已经成为曹操的留守总管,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如果没有点儿才气能力,靠混是混不到这般职位的。赵融曾经是汉灵帝设置的西园八校尉其中的一位,这种职位,一般不会是平民家子弟。就是这两个人,竟然也入不了祢衡的“法眼”。要说看不上也就算了,不和他结交也就罢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荀彧的脸长关你什么事?这种拿人长相和残疾说话的做法,完全是泼妇骂街式的作派。

黄祖杀祢衡,是在气愤至极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如果有人从旁边劝一劝,或许他还能够收回成命。但是,他的主簿却来了一个立即执行,祢衡就这样死了,年仅二十六岁。恐怕是这个主簿平常也没有少受了祢衡的羞辱。祢衡这个人只看上两个人,孔融和杨修。这两人也是被杀而死,但他们和祢衡不一样,是死于政治主张和集团矛盾。祢衡之死,则是死于自己的口无遮拦。

许攸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袁绍和曹操交战时跟随袁绍来到官渡。建安五年(公元200),双方在官渡对阵。开始的时候,许攸对袁绍说:“曹操兵少,必然会集中全力来抵抗,许都的守卫就一定空虚。如果派出一支轻骑兵突袭许都,就可以将许都攻陷。假如他没有马上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这样就可以将曹操击败。”袁绍没有采纳。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因家人有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官吏将其逮捕下狱,许攸知道后大怒,于是投奔了曹操。曹操非常高兴,说许攸来了,大事可以成功了。许攸对曹操说,现如今你曹操孤军独守,既没有援军,也没有粮食,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现在袁军有粮食存在乌巢,虽然有士兵,但防备松懈,只要派轻骑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然败亡。曹操采纳了这个建议,自己亲率五千精锐骑兵突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果然失败渡河逃走。

四年后,即建安九年(公元204),曹操攻破了邺城,占领冀州,许攸也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忘乎所以,经常轻慢曹操,口无遮拦,逮着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曹操召集的场合,许攸每次出席,根本不管是什么人在场,总是直呼曹操的乳名,说:“阿满,没有我,你得不到冀州。”曹操为了笼络人才的需要,也只装作是一种玩笑对待,嬉笑着回答说:“你说得对啊!”可心里是颇有芥蒂的。当面说说也就是了,你当作玩笑,他打个哈哈,这事也还是能够过去的。但许攸还真就是把自己当作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了。有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人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许攸被收押入狱,最终被杀。

廖立

廖立在刘备兼任荆州刺史期间任长沙太守,年龄还不到三十岁。刘备询问诸葛亮,荆州士族读书人当中都有那些治国人才,诸葛亮回答说是庞统和廖立,可见廖立这个人是多么受人重视。只可惜,在孙权偷袭荆州江南三郡时,廖立不能守,只身跑到益州去见刘备。刘备因为一向赏识廖立,并没有过多责备他,还任命他做了巴郡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将廖立召回来作侍中。刘禅当皇帝后,廖立改任长水校尉。

廖立自己认为,在蜀汉国除了诸葛亮,余下的就是他了,诸葛亮任丞相,他应该任副丞相才是,可现在却只任闲职,地位还在李严等人之下,心里经常不满,怏怏不得志。后来,丞相掾李邵、蒋琬到来,廖立和他们说:“军队要远征,您们各位应该好好地注意考虑这件事情。以前先帝(刘备)不占领汉中,而是跑出去和吴国争夺荆州南方三郡,最后还是让吴国人占领了三郡,白白地劳累了官吏士兵去出征,没有得到一点儿好处。退回益州,丢失了汉中以后,使得夏侯渊和张郃深入到巴郡一带,几乎把全州都丧失了。后来进军汉中,使得关羽亭侯自战身死,所领军队也全部丧失,没有留下一个,上庸地区战败丢失,白白地丧失了一片地方。这是由于关羽这个人依恃自己勇猛的名声,领兵作战没有正确的法则,就凭着自己的性子到处冲击造成的。所以多次丧失了大批的军队。像向朗、文恭这样的人,是凡夫俗子罢了。文恭作为治中,执法没有纲纪;向朗以前推崇马良兄弟,把他们称作圣人,现在向朗任长史,一直是做事中规中理。中郎郭演长,只是符合别人的随从罢了,不能和他共同经营大事业,这样的人却做了侍中。现在国家处于弱小时期,要任用这三个人,是不合适的。王连这个人流于世俗,他大兴苛税盘剥百姓,使得百姓贫困凋敝,疲惫不堪,造成了今天这种局面。”李邵、蒋琬把这些话报告了诸葛亮,诸葛亮立即上表给刘禅。

廖立这番话可真有点无边无际了。用诸葛亮的话说就是,“公开批评国家用人政策”、“诽谤先皇帝”、“诋毁污蔑大臣”。像这后一条倒也罢了,封建社会大臣相互攻讦为数不少,也不多廖立这样一个,但“诽谤先皇帝”却是自己对自己过不去了。先皇帝定下的政策,现皇帝想改变还会有人出来说三道四,你这样公开批评先皇帝用兵不行,仗也不该打,那不是自己作死吗?还好是三国处在用人之际,廖立只是被免官流放,这要是放在平常时光,怕是有十颗脑袋也不够砍的。

廖立说的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说只是一己之见。刘备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得成都,二十年孙权就来偷袭三郡,在刘备还需要安定益州的情况下,你让他怎么样去颠倒次序夺取汉中?何况争夺三郡是孙权先发起的,刘备又怎能不加应对?至于失去汉中,那时候汉中还有一个张鲁,刘备不愿意丢掉已经到手的东西而东去荆州,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对刘备的战略部署真有不同意见,在他活着的时候提出也行,可这个廖立,偏偏是在刘备死后再来指手画脚地评论。还有,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已成事实,除了这仗没说,廖立几乎评点了刘备入川后的所有战役,而这些战役一概都被他否定。这可真有点儿狂妄之极啦!

有句话叫做死不悔改,廖立大概就是这种人!廖立因口无遮拦而获罪,被流放到汶山郡做了平民。后来姜维做监军时路过汶山,前去拜访廖立,看到的廖立仍然是意气不衰。诸葛亮死后,廖立知道再也没有人会用自己,直到死在流放地。其实,像这种口无遮拦,说话只图一时痛快而不计后果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乏其人,只不过,这事情发生在历史名人身上,也就成了历史故事罢了。如果说,一个人因言获罪,多多少少总会让人予以同情,像这种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只图一时痛快,而说出来的话又毫无意义而致祸的人,该让人怎样说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唯一“一夫一妻”明孝宗皇后为何抑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上最漂亮的妃子,最悲惨的十位皇后,历史上有谁统一了全世界

    孝康敬皇后张氏(?-1541年),明孝宗皇后,兴济(今河北青县)人。父亲张峦,母亲金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张氏品行出众,被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孝宗与张皇后的感情极深,同起居,后宫除了张皇后,竟无其他妃嫔,是古今唯一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孝宗因为皇后的缘故,优待外戚,追封老丈人张

  • 解密:唐朝第一美女杨贵妃身材究竟有多健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朝的杨贵妃有多重,安史之乱为什么要杀杨贵妃,唐朝的杨贵妃长什么样子

    唐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以肥为美,世人公认。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就

  • 明武宗嫌大臣劝谏频繁:把刀横在脖子上以自杀要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君无戏言”,明武宗(正德皇帝)却是个例外,他的一生都在和大臣“开玩笑”。明武宗是明孝宗朱祜樘的独生子,从小没有兄弟姐妹与其争宠,加上明孝宗早亡,武宗15岁未满就继承大位。所以,对这个轻易得来的皇位,他根本不在意。明武宗先把为皇帝上课的“经筵”免了,后来索性早朝也不上了。即使在大臣的坚持下他被迫

  • 朱厚照竟是能在平原上唯一打败蒙古铁骑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西夏铁鹞子为何挡不住蒙古铁骑,蒙古铁骑有多厉害,蒙古骑兵与八旗铁骑谁更厉害

    基本上都是好的,“厉、灵、炀”等却是恶的。而且谥号为“武”的,就更为难得,基本上都是开疆拓土,武功非凡的一代雄主,诸如我们熟悉的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后汉武帝刘裕等。而在明朝,也有一位皇帝谥号为“武”,那就是我们的“明武帝”,俗称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可是这个朱厚照在大众的心目中不是那个荒淫无道,不理

  • 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坎坷路 好圣孙朱瞻基摆平叔叔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大明朱瞻基,朱高炽传位给朱瞻基,朱高炽硬刚朱棣

    明仁宗朱高炽,是一个超级大胖墩。他老爹明成祖朱棣是一个马上皇帝,一生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对于这个连走路都要靠人搀扶的胖儿子,一向很不满。朱棣当年发动靖难之变、南下攻打南京的时候,他把另外几个儿子都带出去打仗了,只留下行动不便的朱高炽在家守城。建文帝朱允知道后,使了一招“围魏救赵”,派几十万大兵攻打朱

  • 一代明君汉景帝刘启卸磨杀驴坑了哪位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景帝不是明君,汉景帝为啥废刘荣,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汉文帝前四年,汉开国功臣,平灭吕氏、迎立文帝的元勋绛侯周勃免相就国,结束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退居封地绛县(今山西侯马市东)。久经宦海,面对了太多的杀戮,张侯已是心存畏惧,家居见客时常陈兵列甲。于是有好事者告发周勃谋反。文帝命廷尉审理此案,将周勃看押在廷尉监狱。此事被文帝之母薄太后知道后,责骂文帝糊涂

  • 大清朝开国以来唯一一位生育过皇帝的嫡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清朝最后几位皇帝,明朝皇帝生育能力差,清朝嫡长子继位的皇帝

    在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由于妻妾之间的地位不同,因此出现了嫡庶之分。嫡是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中国古代也有“一夫多妻制”,一般流行于贵族。千百年来,嫡庶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封建皇族最为注重嫡庶之分。封建王朝帝王在选择继承人时,考虑的第一因素就是嫡庶。史上被立为太子

  • 大清朝最悲剧的乾隆帝:皇太子立一个死一个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光绪皇帝不死能挽救清朝吗,嫁给当代皇太子,雍正王朝太子二次被废

    乾隆皇帝有17个儿子,成年的有10个。乾隆的长寿跟他的皇爷爷康熙一样,但他的那些个儿子却比不了他皇爷爷的儿子们。乾隆一生都是幸运的,一位好运天子,享尽了天下的荣华富贵。可他在子女寿命问题上却是悲剧,一个个的儿子去世,让他尝尽了中年丧子之痛。乾隆帝的儿子分别是:皇长子,永璜,乾隆十五年三月薨;皇次子,

  • 反其道而行之:道光帝是如何选择储君的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反其道而行之全句,反其道而行之背道而驰,如何理解老子的反者道之动

    清朝自雍正以后的皇位继承制度,是所谓的“秘密建储制”,即在老皇帝还活着的时候,秘密定下储君人选,写好密诏,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背后,等到老皇帝翘了辫子,再由辅政大臣当众打开密诏宣读。此法一向为史家所称道,说它既让诸皇子有盼头,又弄不清到底是谁,及到宣布,想要造反也晚了,因此免除了困扰康熙多年的

  • 解密:平西王吴三桂为何让儿媳建宁公主守寡30年?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自成杀吴三桂一家38口,吴三桂简介,吴三桂是哪里人

    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康熙下令处死吴应熊及其子吴世霖。吴三桂的叛乱,使他的儿子和孙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将他的儿媳推向了生命的绝境。那一年,建宁公主才33岁!建宁公主,《鹿鼎记》里那个刁蛮、霸道、让人爱不起来的建宁公主,清太宗皇太极的小女儿。公元1653年,兄长顺治挑选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为十四额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