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同治皇帝为何只活到19岁 是死于花柳病?

揭秘:同治皇帝为何只活到19岁 是死于花柳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864 更新时间:2024/2/3 20:44:34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学界和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治帝年仅19岁就去世,根据正史记载,他是死于天花。但民间传说却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流传于世,似乎是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当中,也有人持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但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应根据可靠的档案史料来解开这个疑案。他们通过对清宫档案史料的分析,认定同治确系死于天花而不是梅毒。双方各执一词,同治的死因也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解不开的谜。同治帝究竟死于何病,一直是个疑团。长期以来,流行着不同的说法。

一说是死于淫疮,即花柳病。从同治帝平常的行为习惯上看,他很有可能染上梅毒。据《清代外史》记载,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同生母西太后发生了意见分歧。西太后喜欢美貌艳丽但举止轻佻的侍郎凤秀的女儿,但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该女虽然相貌平常,但举止端庄,一见就知道是有德量者。同治帝不顾母后的反对选择了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只被封了个慧妃。对此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没有给予崇绮家“皇亲国戚”的特殊待遇。婚后,同治与皇后“伉俪纂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慈禧太后的不快。

慈禧千方百计地离间帝后二人的关系,派太监阻止皇帝和皇后相见,又强迫同治亲近慧妃。同治帝此时虽有一妻四妾(慧妃之外还有瑜妃、瑨妃和珣妃),却左右不是,不能自主,因此索性谁也不亲近,终年独宿乾清宫。在乾清宫的同治帝独眠难熬,就经常化装成老百姓微行出宫。据传,有好几个人在肆井中亲眼看见过同治帝的行踪。后来,就从宫中传出同治帝出痘病重之事。据此,人们有理由怀疑,皇帝微行时也许到过前门外的八大胡同逛妓院,因而染上了梅毒。现在涉及这段历史的许多文学作品,都采用了类似的说法。蔡东藩的《清史演义》也持这种说法。

一说是死于痈,俗称毒疮。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酉刻,上崩。先是十一月朔……上旋患痈,项背皆一,皆脓溃,先十日已屡昏,殆不知人。”《清宫遗闻·同治帝之殊趣》中也说“其病实染毒疮”。查《辞典》,痈又名痈疽,发病原因与疖子相同,一般多由葡萄状球菌侵入毛囊汗腺的周围所引起,唯范围较大,恰如多数疖子骤生于一处,多生于项背及臀部,小者如栗子,大者如手掌,疮口甚多,疼痛异常。此症在初起时,须速就医诊治,迟则易陷于危险。这个解释同李慈铭的记载比较接近。

一说是死于天花,翁同龢就持这种说法。他在日记中写道:“十一月初二日,入至内务府大臣处……见御医李德立、庄守和脉按言:天花三日,脉细口渴,腰疼耳脓,四日不得大便,项颈稠密色滞干艳,证属重险,不思食,咽痛作呕。初八日,两宫皇太后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观,微语曰:‘谁来此?’伏见天颜,温睟堰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翁同龢所说“天花三日”“花极稠密”,都是亲眼所见,其记载应当可靠。无独有偶,就在同治帝病死的当月二十九日,大公主(慈安太后所生之女)也因天花“薨死”了。可见当时宫内流行天花确有其事。

另外,在患天花之初,患者发病很急,一般都伴随着发烧、脉搏跳动加快的反应,而患梅毒者则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而同治的医疗档案记载同治发病之初连续发了7天的高烧,“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等,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状。此外《清朝野史大观》卷一《穆宗微行》一节中也说:“帝以痘疾竟至不起,人疑其为花柳病者以此。”也说明同治帝系因天花而死,所谓死于花柳病纯系疑误。

除了上述三种说法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同治帝死于西太后之手。费行简在《慈禧传信录·穆宗致命》一节中说:“庆祺(同治帝师傅、昭仁殿行走)革斥后,辄语人云,穆宗亲政后,太后仍多干涉,乃请修园为颐养计,意在禁隔,使勿再干政耳,竟为太后所觉,遂致奇变。”从西太后一生专制残暴、凶狠毒辣,以及证之后来光绪帝一生不幸的遭遇来看,这一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只是附会臆想,并无事实根据。从某种程度土说西太后干涉同治帝行政是可能的,说她因此而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似乎可能不大。清代宫闱之事,讳莫如深。同治帝究竟死于何病,至今还众说纷纭,确切的结论尚有待于后人的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乾隆皇帝在哪出生?避暑山庄才是乾隆的出生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乾隆帝的出生地,《清高宗实录》给出了官方记载:“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上于雍和宫邸。”《清高宗实录》是官方文献,权威性毋庸置疑。不过,它纂修于嘉庆年间,只给皇帝一个人看。《清实录》的解密和影印出版,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所以,这个证据当时无人知晓。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权威文献呢?有的。乾隆

  • 光绪当了皇帝后他的父亲奕譞为何高兴不起来?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四岁的孩子大多有自己幸福的童年,在父母亲的怀抱里享尽关爱、呵护,但是,小载湉入宫继承帝位,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他现在是咸丰皇帝的儿子、两宫皇太后的儿子。当然,咸丰帝已经死去十多年了,所以,他没有爸爸。可能有人会问:光绪帝不是有一位生身父亲——醇亲王奕譞吗?此时最尴尬的人莫过于醇

  • 崇祯之后再无崇祯 他保护了全国百姓的安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要想在负面形象扎堆的历代亡国之君里,找出个感动中国的人物,那非明朝崇祯帝朱由检莫属。他身穿满是补丁的龙袍,在北京城破的前夜,煤山顶上决然殉国的一幕,是中国古代史上公认虐心的时刻。连好些天马行空的武侠小说,也常从中取材,加工出太多悲愤煽情的催泪桥段。放在真实历史上,在他殉国第六天后,就是一大拨感动画面

  • 盘点历史上最会当官的人:奸臣秦桧也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得官有诀窍,失官有原因。得与失之间,有玄机。正如李鸿章先生所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但即使是最容易的职业,只要一比较,立刻便有水平高低之分。哪些人是最会做官的人呢?我们可以从三项指标来考察:1、做官技术:考察在位时间的长短、权力的大小,以及客观环境的难度;2、长寿指数:会做官的人总是生活富贵

  • 努尔哈赤:背靠明朝吞并女真 七大恨进击中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李成梁剿灭了王杲,但王杲的儿子阿台却在乱军之中脱逃了。阿台沿路打家劫舍,一路闯荡,从抚顺闯到铁岭,又从铁岭闯回抚顺,来来回回闯了几遍,军力又强盛起来,于是返回古勒寨,重建城壁,成了古勒寨的新一代寨主。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李成梁认为“阿台未擒,终为祸本”,督兵从抚顺出塞百里,大败阿台于

  • 明朝阉人祸国最盛:揭秘朱元璋为何要重用阉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登上皇位后,鉴于历史上宦官祸国乱政的事例,曾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于是规定宦者不许读书写字,不准兼外臣文武衔,不许干预政事等。但他却为此开了先例。如派宦官赵成到河州用丝绸布匹换取马匹;派宦官吴诚考察军务。一旦有了先例,子孙自然会效仿。成祖朱棣派太

  • 解密:洪武帝朱元璋为何喜欢独揽明朝军政大权?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王朝铺路。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

  • 解密:康熙皇帝为朱元璋扫墓为何必三跪九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写着4个大字:治隆唐宋。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唐宋盛世,闻名历史,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整顿吏治,反贪打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更胜于唐宋盛世。如此赞誉,出于谁手?写这4个字的,不是别人,是康熙皇帝。乍看之

  • 汉成帝刘骜: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位双性恋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自古皇帝多好色,基本上是好女色居多,后来帝王们大多也是一脉相承,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定帝王都好女色。其中也不乏好男色的帝王,但是令人呕吐、且意想不到就是帝王的双性恋,他们既好女色,又好男色,听起来都叫人觉得恶心,然而历史像这样的帝王也是大有人在,那么中国历史上首位双性恋皇帝是谁呢?其实他就是汉成帝刘骜。

  • 书圣王羲之曾是个笨小孩:积极心理暗示助开智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王羲之,这个名字几乎成了中国书法的代名词。梁武帝说他的书法“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更是膜拜得不得了,“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心里所仰慕的,手里所模仿的,都是王羲之老师,其他书法家,他根本没放在眼里。其实,王羲之这位文艺青年,不仅在书法上,在其他方面也很有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