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战神洪承畴:虽然投降皇太极但衷心依旧

大明战神洪承畴:虽然投降皇太极但衷心依旧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79 更新时间:2024/1/22 14:24:28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人,为明末重要大臣,并深受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来他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于是有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洪承畴出仕之道,相当艰辛。他虽说出身望族,但其曾祖父辈时,家道已中落。待到洪承畴出生之时,已是家境贫寒了。他11岁时不得已而辍学,在家帮母亲做豆腐干,也曾走街串巷叫卖。不过,洪承畴自幼聪慧,叫卖豆干之余,常在其族亲洪胤所办学馆外听课,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洪启胤发现洪承畴极有天份,且有抱负,便免费收洪承畴为徒。洪承畴学习用功,博览群书,甚得赏识。其老师洪启胤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批下“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

明末政治腐败,农民纷纷造反。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三年间,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先后起义。洪承畴在镇压农民义军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其政治与军事才华。他从参政、巡抚,一直做到了陕西三边总督,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洪承畴最大功劳,就是俘杀高迎祥、大败李自成。一时间,洪承畴名声大噪。他的军队亦为称为“洪军”。自此,崇祯皇帝对洪承畴甚为赏识、且屡有嘉奖。崇祯11年(1638年)9月,皇太极攻占义州,围攻锦州,关外军情甚急。清史稿称:“庄烈帝(崇祯)徵承畴入卫。明年春,移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崇祯12年(1639年)春,崇祯不得已,下令将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统领关外军务。在崇祯看来,此时满清之威胁,已大大超过农民起义军了。因此,他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希望洪承畴当之大任,挽大明于既倒。

然而,洪承畴却辜负了朱由检的“似海君恩”。松山兵败,洪承畴被俘。起初,洪承畴亦临死不惧,似乎决心以死谢恩,曾“延颈承刃”,始终不屈。不过,也有学者称,洪承畴之举,完全是一种求生之智慧,借以抬高自己的筹码。于是,便发生了皇太极招降洪承畴的故事。清宫戏中,多有提及,亦有演绎。比如,令庄妃亲近洪承畴,亲喂人参汤等等。

此时此刻,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在做什么呢?朱由检自以为,洪承畴此番必死。他根本不会想到,洪承畴也会变节。清史记载:“庄烈帝初闻承畴死,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与邱民仰并列。庄烈帝将亲临奠,俄闻承畴降,乃止。”崇祯皇帝下令辍朝3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七日一坛,于五月十日亲自致祭,还御制“悼洪经略文”明昭天下。同时祭悼的,还有被杀的巡抚邱民仰。然而,祭到第九坛时,消息传来:洪承畴降清了。崇祯震谔不已。

洪承畴的德行操守,在崇祯一朝是颇有名声的。洪承畴讲忠义,也是普遍的评价。如此忠义之人,怎么会变节呢?以崇祯之心胸,自然是最最想不通的一件事。因此,这个祭悼仪式草草收场了,“遂御祭始罢”。不过,这件事,朝廷并没有张扬。多年之后,当满清入主北京之时,老百姓才知道,这个“忠义之人”洪承畴居然还活着。错谔之者甚众。

满清入主中原之后,朝廷对洪承畴的警惕才稍稍放松。清代史家赵翼评价洪承畴说:“(洪)出经略江南诸省,逋寇以次削平,后再出经略楚、粤、滇、黔诸省,西南底定,皆其功也”。直到此时,他才独挡一面,屡建功勋了。然而可悲的是,满清的主子,对洪承畴仍有戒心。他接替多铎任职南京之时,就经历了告密事件,几乎断送了他的前途。一次是南明鲁王部下的诱降信事件,另一次是僧人函可事件,后者不过是查出了几本随身携带的反清复明的书稿而已。幸亏多尔衮仍要用洪承畴,才没有多加追究。洪承畴对满清开国居功至伟,但一直没有受到封赏。直到顺治18年(1661年)正月,顺治死,康熙嗣位。洪承畴“疏乞休致业”,朝廷几经争论,康熙才授以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袭位,应付了事。

还有一件事,也是洪承畴万万想不到的。乾隆以忠君为标准,在上谕中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从忠君思想着眼,这些人实在“大节有亏”。

乾隆还说:“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各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于是,洪承畴被打入了《贰臣传》。虽说是甲等,也是瑕瑜可知了。洪承畴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慨?!

洪承畴的负恩变节,其亲朋友好友皆引为耻。其间故事甚多。不说。只述一件小事,很有意思。洪承畴清廷为官之后,有一次在旧历“谷雨”与友人对弈。其间丫鬟送茶,客人饮罢,只觉清香扑鼻,便随口道:“我道茶香这样浓——原来是‘雨前茶’!”洪承畴张口吟出一联:“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这位友人续了一个下联,韵含深意:“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后来,也有人将洪承畴那副著名的对联各加了一个字,拧翻了诗意。深有讽刺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历史:大明朝名将陈奇瑜用生命保卫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山西左云县曹家村有个地方被当地人叫做“曹总兵坟”,那里的坟冢早已无踪迹,但除了累累盗洞外,至今还残存四根石牌坊柱子立在坟前。他就是明末五个猛人中的第二位,按五位猛人出场的次序,第一位是洪承畴,第三位是左良玉,第四位是卢象升,第五位是孙传庭,还有一位被称为近似猛人的猛人,这就是陈奇瑜(关注“文天下”,

  • 揭秘历史:宋朝名将岳飞因何事差点两次打死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打败和剿灭了李成、戚方、曹成等数支土匪劲贼后,累战功已至落武阶宫中卫大夫,超升正四品的镇南军承宣使,威名远扬,震慑敌胆。绍兴二年(即公元1132年)七月,宋高宗又让岳飞兼任了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负责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的差遣。同时,又将驻守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的统制李山,屯扎江州(今江西

  • 一代兵圣孙武:其著巨作《孙子兵法》却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公元前512年,孙武刚任将军便帮

  •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用一生的才智辅佐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刘基,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元代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授为高安丞,获得廉洁正直的名声。他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朱元璋攻下金华,平定括苍,闻知刘基及宋濂等人学识渊博,于是不惜钱财,予以招用,起初刘基坚决不答应,后经总制孙炎两次写信邀请,刘基才决定出山。到了应天,刘基陈述时务十八策。

  • 朱棣史上最忙皇帝 :他忙碌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自从有了这个名称后,几千年来多少人为了它打破了脑袋,殊不知皇帝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的一天不是简简单单地用一个忙字就可以说的完的,那可真是高压力下的高强度作品。要说这么多皇帝,谁最忙,那要数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朱棣从公元1402年登基到公元1424年驾崩,在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时间里,他

  • 解密:江东小霸王孙策得以纵横天下的三大秘诀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孙策,三国中真正的智能双全的无敌战将。他名字不俗,相貌不错,甚至还有点小鲜肉的味道。三国志中说他“美姿颜”,因此决非国字脸、浓眉大眼阔嘴的刚毅形象,大抵是眉清目秀、风采飞扬。如此英俊的孙郎,性格也讨人喜欢:“好笑语”,会说话,幽默风趣;“性阔达听受”,雍容大度,从善如流,不会耍大腕脾气。仅凭这一些,

  • 岳飞评诸葛亮《出师表》:读了不哭的都不是忠臣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虽然近年网友对诸葛亮的评价呈现多样化,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忠君卫国,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大忠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忠臣代表的岳飞同学给过诸葛亮一个评价,说是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哭出来的,都不是忠臣。这话肯定片面。但能得到岳飞这么高的评价,可见诸葛孔明在中国人的心中地位之高,不是一般人

  • 王敏彤:最美格格王敏彤为溥仪竟然终生未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这个女人一生都为溥仪痴迷,但却被溥仪视为粪土。王敏彤(完颜立童记)是爱新觉罗·毓朗外孙女,其父为完颜立贤,其母为乾隆皇帝五世直系孙女爱新觉罗·恒慧。家中长女是婉容的表姐妹。王敏彤身材纤瘦颀长,眉眼精致,皮肤娇嫩白皙,是一位清秀漂亮的格格。自小受母亲及长辈的规训,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大家闺秀,也养成了她温

  • 宣姜被视为淫荡的代名词 为“上位”上演乱伦戏码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继续来讨论所谓的女性淫荡所产生的原因,我们来看看男性在这个问题上到底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现在,请齐国的第二位美女,宣姜上场。宣姜美丽指数:五星不幸指数:四星和庄姜比,宣姜的悲剧还要大,而且宣姜的悲剧完全是由一个男人造成的。这个男人就是卫宣公。《红楼梦》里焦大怒骂贾府:“扒灰的扒灰(公公勾引儿

  • 关羽执意走麦城后果有多严重?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人物之一,关羽身上凝结着许多令人赞赏的品质——神威勇武、忠义无双、正气凛然。尤以其忠和义最令人称道敬仰,他的义不负心、忠不顾死让后世把他逐渐抬上了神坛,宋尊其为崇宁真君,元尊其为武安王,尤其到了明清两代,几次由皇帝封其为“大帝”,到处立庙供奉,享受着和孔子一样隆重虔诚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