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始皇日览三十万字公文 汉武帝日阅读量不足七千

秦始皇日览三十万字公文 汉武帝日阅读量不足七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707 更新时间:2023/12/12 23:06:59

秦始皇忙于公务日览三十万字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文字:“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秦始皇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裁决,甚至用“衡石”计算处理的文书,每天有明确的定额,不完成定额不得休息。

按照“秤取一石”理解,“石,百二十斤”。秦权一斤的单位量值在250克左右,确实可以说是“秦一斤合今半市斤”。计量史家依据对有自重刻铭的秦权实物的实测数据,得知平均为257克,“百二十斤”则为30.8公斤。参照邢义田先生对于书写《史记》竹简重量几种推算的平均数51.015公斤,如果秦始皇批阅的文书用同样的每简38字的形式书写,则“石,百二十斤”的篇幅可以书写31.79万字。

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每天必须处理的“书”,竟然超过30万字。这真是惊人的阅读量!

张松:过目能诵一目十行

曹操会见刘璋的使节张松,未予礼遇。曹操属下高级文官杨修却深心器重张松的才华。杨修将曹操撰写的兵书向张松展示,“松晏饮之间一看便暗诵。”这个故事,《太平御览》、《艺文类聚》这样的类书,都作为“强记”也就是记忆力奇好的典型。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卷下据此称张松为“世俗命强记者”。然而宴饮之间就能读完一部兵书,首先表现出的是阅读速度的优异。《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又予以文学渲染。罗贯中笔下,张松和杨修有这样的对话:“修曰:‘公居边隅,安知丞相大才乎?吾试令公观之。’呼左右于箧中取书一卷,以示张松。松观其题曰《孟德新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松看毕,问曰:‘公以此为何书耶?’修曰:‘此是丞相酌古准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公欺丞相无才,此堪以传后世否?’松大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窃以为己能,止好瞒足下耳!’修曰:‘丞相秘藏之书,虽已成帙,未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相欺乎?’松曰:‘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修大惊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诗赞曰: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后来曹操得知此事,说:“莫非古人与我暗合否?”于是“令扯碎其书烧之。”《三国演义》淡化了“晏饮之间”的情节,也消弱了张松才能的感染力。不过,赞诗中所谓“目视十行书”,却是直接肯定了张松的阅读速度的。试想一顿饭的工夫能够将一部“十三篇”的军事学著作“从头至尾,看了一遍”,阅读速度确实非同一般。

汉武帝:每天阅读量不足七千余字

《史记·滑稽列传》写道:“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公车令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人主从上方读之,止,辄乙其处,读之二月乃尽。”汉武帝连续多日阅读这“两人共持举其书,仅然能胜之”,即两个人才能勉强抬得动的“奏牍”,每天中止之处,都认真作了记号,随后再从标识记号的地方接着读,一直读了“二月”方才结束。东方朔上书“用三千奏牍”,邢义田先生分析说,“如果东方朔不用牍而用简,三千简大约重9491.825公克,或9.5公斤左右。”“如果东方朔是用较简为宽的木牍,三千牍的重量更要多上好几倍。”假设东方朔上书用简,重9.5公斤,依然参照邢义田先生测算书写《史记》竹简重量51.015公斤这一平均数,东方朔上书字数应大略为《史记》的18.62%,也就是9.8万字左右。汉武帝读这些文字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平均的阅读量不足1.7千字。这自然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政务繁忙与兴趣广泛有关。看来,仅仅就东方朔上书“读之二月乃尽”的故事,是不可以讨论汉武帝的阅读速度的。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同样“雄才大略”,同样日理万机的秦始皇,每天处理公文的数量定额竟然超过30万字。

进行这样的比较,其实应当注意到如下事实: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正是履行军政管理的常规性的工作。而汉武帝的日常生活,也会有这样的办公内容的。他阅读东方朔“奏牍”,其实可以理解为“业余”在读“闲书”。此外,汉武帝对于东方朔上书,看来是在一字一句仔细地读,“读之,止,辄乙其处”。而秦始皇处理公务,一定是有主与次、重与轻、详与略的区别的。作为最高执政者,即使“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上奏文牍一一详尽研读。另外,人们还会想到,司马迁的记录,是不是能够完全确信呢?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番话,是出自反对派方士之口。司马迁是这样记述的:“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涉及秦始皇公文阅读速度的关于这位帝王工作作风的评论,是和对暴政酷刑的批评一同发表的。随后侯生、卢生逃亡。方士的背叛激起秦始皇暴怒。他说:“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随后竟然引起了坑儒这一文化史上的著名事件,“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邦能称帝绝不是偶然!全靠刘邦帐下四大元帅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手下人才分三类:运筹帷幄有谋略的、后勤保障有章法的、前线指挥有能力的,所以刘邦自己也说:“吾治国不如萧何、出谋策划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但由于他能够有效使用这三个“人杰”,所以能获得天下。那么,刘邦帐下的这些人才按照能力和功绩怎样排名更合理呢?第一名:张良张良是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

  • 揭秘:朱棣如何做到能在短短三年内打败建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回顾整个“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迅速让人有些难以理解。毕竟建文帝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而朱棣是叛逆之师,以八百人起兵,以一隅对抗帝国。然而,短短三年时间,天翻地覆,拥有正义、名分、帝国财力和军事资源的建文帝败给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乱臣贼子,这真让人大惑不解。其实,这也是理之必然。确实,从表面上看,朱棣发动叛

  • 秦武王嬴荡虽因举鼎糊涂致死 却差点就统一秦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电视剧《芈月传》的小伙伴们,一定对于刘涛戏中的儿子秦武王嬴荡有很深的印象。电视剧中,秦武王作为嫡子一直备受父王的期待,再加上芈姝的溺爱,从小嬴荡就养成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性格。最后,因为一时逞英雄之气,因为巨鼎游戏被活活压死了。的确,历史上的武王最后也是因为举鼎暴毙,但是史实却证明,历史上的武王

  • 隋唐年间战斗力最强悍的牛人前三名:尉迟敬德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小说《隋唐演义》给隋唐交替之间的牛人、猛人开有一个英雄好汉排位表,不过,里面的所谓英雄好汉如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阔海、伍云召等等,大多数都是虚构的,没什么意思。而在真实的历史里面,在这个四海鼎沸、风云际会的时代,也真的涌现出许许多多勇力绝伦、豪气盖世的英雄豪杰,称得上是牛人如雨、猛将如云。笔者通过史

  • 华山论剑第一人王重阳 虚构背后的真实也精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司马和大家讨论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此人便是王重阳。有人问,王重阳何许人也?和大家一样,他也曾是一位勤奋读书的好同学,可问题在于:他生活在南宋与金对立的年代,慢慢地便发现学文没有前程,于是去练武。哎呀!这时节正是女真人大规模入侵的年代,据说王重阳就曾举起义旗,与金兵大战三百回合,而那座“活死人墓

  • 三国演义之中最受欢迎的两个兄弟:孙策和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孙悟空为什么姓“孙”?菩提老祖看他是个猢狲,又嫌胡字不好,说什么“老阴不能化育”;既然胡字不好,那就孙字了,是好字,还专门说了一通这个字“合了婴儿之本论”。孙坚为什么姓孙?因为他家是孙膑的后代。就是那个战国时候,特别厉害的军事家孙膑。不过想想也是扯淡。古时候的人爱给自己家族填门面,李世民不就后来非得

  • 禁烟英雄林则徐鲜为人知的功业:还是抗洪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民族英雄林则徐抗御外侮,销烟禁毒,几乎无人不知。但他在治水抗洪的斗争中亦屡建功业却鲜为人知。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黄河堤决城破,“祥符(开封)四郊居民淹毙者十之四五”。道光皇帝派大学士王鼎治水抗洪。王鼎深知林则徐对治河抢险有研究,再三上奏,恳请调派林则徐(因虎门销烟遭投降派诬陷,被革职发配

  • 被人遗忘的晚清名臣骆秉章 为何世人会记不住他?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晚清朝廷重要大员,广州花都人骆秉章官至一品,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并称“晚清八大名臣”。他大器晚成,为官清正廉明,心怀大爱、大义,举贤荐才,爱民如子。他生逢乱世,一生的荣辱升降,都与镇压太平军的成败息息相关。他去世后,野哭巷祭,民间自发罢市缟素,功德深入民心,堪比诸葛亮和韦皋。在我国近代史上

  • 崇祯的田贵妃躺过的枕席皆有香气!却红颜多薄命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崇祯皇帝的后宫中,有一位田贵妃,据说是朱由检后宫中最漂亮的女人,她不但人长得美,最奇特的是,她身上还天生带有香气,说她“虽酷暑热食,或行烈日中,肌无纤汗,枕席间皆有香气”。所以,这位田贵妃自然成为崇祯的最爱,受到崇祯诸多宠爱,却终不能改变其红颜薄命的宿命。史载,皇贵妃田氏,陕西人,本名田秀英,

  • 萧太后下嫁韩德图啥?既收获爱情又强大了辽国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在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杨家将的死对头,她就是辽国的萧太后。那位萧太后实际上是当时辽国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极具才能。历史上,杨业和儿子的确死在了宋太宗对辽发起的“雍煕北伐”战争中。萧太后本名萧绰(953年-1009年),小名燕燕,故也称她为萧燕燕,他家原姓拔里氏,后被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