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姚贾是什么样的人 舌战四国史上的最强“外交官”

姚贾是什么样的人 舌战四国史上的最强“外交官”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841 更新时间:2024/1/25 14:21:58

一个正常的国家,外交是显然必不可少的,正所谓的弱国无外交。

战国时期,秦国独大,那时候没有高科技没有任何的联络方式,出使就变成了是唯一的方法。然而使者代表国家出去了,君王也没有任何方法再去联络那位使者了,想要联络就必须再派一位新的使者去联络那位使者,麻烦程度令人咋舌。然而,出使的使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所以这位使者必须要了解并能够表达出国家或君王想要表达的东西。因此,派遣的使者多数是大臣或者是皇帝的心腹或者是信任的人,一个有能力担当此大任的人。

姚贾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然而,他天生就是一个外交官,他巧舌如簧,能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任何人。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太多他的精彩事迹,因为他出身并不光彩。他出身“世监门子”,意思是他父亲是看管城门的监门卒,在封建社会上,没有一个好的出身是很难得到别人赏识的,更别说是靠口才的人了,想有个表现的机会都难。在社会局势动荡想要谋生计,姚贾必须要去别国作为外客。

那时候秦国已经有了想要统一六国的趋势,姚贾凭借自己的口才,在赵国成功做上了联络官这个职位。因为当时的齐国官员受秦国的贿赂太多,已经站在了秦国那边。赵国欲派遣姚贾出使楚、韩、魏三国联合抗秦。天有不测风云,秦国派出使者离间姚贾和赵国,因为姚贾之前在魏国曾经有盗窃的行为,已经有前科了,所以信用值肯定是大大降低的,没过多久,姚贾就被逐出了赵国。

那时候秦始皇是一位有大智慧大谋略的人,他看出了姚贾的价值,是可造之材,就“邀请”姚贾来秦国。因为姚贾高傲,自视甚高,所以秦王先派李斯对姚贾做思想工作。那时候的李斯秦国的第二把手,是秦王最得力的助手,最后成功把姚贾拉拢过来。然而,赵国只是把姚贾赶走了,四国为一以抗秦朝的主意还是没打消的,只不过是没有了联络官姚贾而已。

根据《战国策》秦王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秦王发话,要找人挑大梁去妨碍四国的联合。群臣莫对,大家都在看领头人李斯的脸色,然而李斯也不说话,因为他想给一个机会姚贾,这无疑也是秦始皇的意思。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一切都在秦王计划之内,姚贾身负重命出使四国。

同样是根据《战国策》:“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这一句话充分看出了秦王对姚贾的信任和姚贾的才能,姚贾作为秦使出使,秦王给他几百辆车做随从,千斤黄金,衣冠堂皇地出使,气势上也已经完全压倒性胜利了,不知道赵王看到刚被自己驱逐的姚贾又富丽堂皇地回来会是什么样的表情。然后简单的六个字“绝其谋,止其兵。”包含多少信息量,在秦国压倒性的统治力下,其余各国除了联合抵抗之外,根本就没有别的方法,这个主意应该是死的,是绝不能更改的。可是竟然被姚贾打消了他们想要联合的主意,这到底需要多么令人匪夷所思的口才和智慧,说话的技巧是多么惊人。为秦国统一六国作下了很好的铺垫。

之后的一件事也说明的姚贾的口才惊人,著名的韩非为秦国做事的时候,曾经弹劾过姚贾说他散尽秦国钱财去国外勾结诸侯,又以:“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以他的身世和不良的经历作为理据,想秦王不再任用姚贾甚至诛灭他。根据《战国策》记载,姚贾曰:

“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雠不庸,文工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之乞人,传卖以立革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于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而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仔细分析这一段这句话,借助了以往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甚至是盗贼的经历,都是因为出身不良,不过遇到了独具慧眼的君王赏识,并且为君王立功的事件,与自身的经历一样,再进一步说英明的皇帝会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因为别人的片面之言而做出了错误的选择。然而,秦王做为最高的领导人,都这样说了,自己要是还只听韩非的片面之言,不就代表自己不是英明的君主了吗?

况且姚贾也的确为秦国立了大功。姚贾自然也就逃过了一劫,所以说说话的技巧是多么有用,救了自己一命之外,还更加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自己的价值体现就体现在口才这一方面,也无疑是一个人才。

巧舌如簧的姚贾,舌战四国的强大外交官,令人折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朱元璋的吃口 幼年时挨家挨户讨豆腐吃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与“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稍有不同的是,已故著名相声演员刘宝瑞的单口版中,为朱重八奉上这碗汤的,是他亡命途中邂逅的两个叫花子,而民间传说中,则是一位老太太。版本不同,所取食材基本相同。珍珠:剩饭;翡翠:红根菠菜;白玉:豆腐。烹制方法统统一锅煮。不管这段传说是真是假,它都告

  • “官二代”赵括难成大事:个性张扬 妄自尊大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赵括,得先说其父赵奢。“赵奢,赵之田部吏也。”根据史迁的说法,赵奢原本只是赵国一个收税的小头头。这个芝麻税务官有个性,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愣是杀掉了王室贵公子平原君的九个拒不纳税的管家,一鸣惊人。庆幸的是,赵奢此举不仅没遭到平原君报复,相反赢得了其赏识,因此还把他推荐给了赵王。“王用之治国赋,国

  • 朱元璋评元末起义者:这帮忘恩负义的盗贼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这怎么解释?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

  • 同治皇后因何惹恼慈禧 被逼自杀为同治殉葬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结婚也要进“洞房”。与民间新房就是洞房的习俗不一样,皇帝结婚的洞房并不在自己的寝室内,并没有固定的洞房,一般会在举行仪式的地方先找个房间临时用用。明清两朝皇帝结婚一般在坤宁宫举行。坤宁宫是皇宫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朝是皇后的寝宫,清朝时将东面两间设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西面五间则改为祭祀萨满教的神

  • 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兰陵王是一位不一样的美男子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四大美男向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潘安、曹植、沈约、卫玠,而另一种说法是:潘安、宋玉、兰陵王、卫玠。而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位不一样的美男子:兰陵王—高长恭。(图)影视剧兰陵王剧照--高长恭 由冯绍峰饰高长恭北齐三将之一,高长恭的是文襄帝高澄的第四个儿子,是北齐的宗室,而高澄的父亲也就是高长恭的祖父高

  • 揭秘宋太祖赵匡胤神秘死亡之谜!其中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之死,是困扰史学界的一个千年之谜,历来有“烛影斧声”之说,甚至有人把他的死与宫闱绯闻联系起来。总之,普遍认为赵匡胤死于非命,是一夜暴死。作为一代杰出帝王,赵匡胤的死,着实让人惋惜,所以,不少正义文人和好事者怀揣疑窦,翻箱倒柜,引文摘句,穷追猛打,一定要找出个罪魁祸首来才肯罢休;而作为赵匡

  • 明成祖朱棣为何要朝鲜籍太监?这些人又有何用?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的皇宫中,曾出现过一些外籍太监。这些外籍太监除了和本土太监一样服侍皇帝、伺候嫔妃之外,还发挥着一个重要的特殊的作用,就是为中国的皇帝去海外挑选年轻美貌的处女,让中国的皇宫出现外国的靓丽风景。在这方面为中国皇帝立下汗马功劳的外籍太监就是一个名叫海寿的朝鲜人。他是李朝太祖李成桂送给中国皇帝的朝

  • 揭秘乾隆反腐手段:派“大老虎”查办“小老虎”?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乾隆皇帝,人们大都认为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大清王朝期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因此,乾隆年间是“康乾盛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下面的一组历史数据中,虽然让人们看到了在“乾隆盛世”背后所隐藏的阴暗一面,但是,也让人们看到了乾隆皇帝反腐肃贪的决心和意志。据相关史料

  • 日本的貂蝉静御前 一代“绝世舞女”的薄命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1189年,在日本京城的一座尼姑庵里,一位年仅二十岁、貌美如花的女子去世了。就在不久前,她的丈夫和刚出生的儿子都被源赖朝杀害了。要知道源赖朝是日本镰仓幕府首任征夷大将军,也是日本幕府制度的建立者,这位女子与他有什么深仇大恨?实际上,她就是源赖朝的弟妹、著名的武将源义经的妻子--静御前。 虽然静御前的

  • 高分低能的光绪皇帝:老师赞他远超当年的同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皇帝中,光绪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一个。1875年的1月13日,小光绪从熟悉的家里被送进紫禁城。紫禁城实在不适合一个孩子的成长。从进宫的第一天起,小光绪总是处于太后的调教和训斥之中。精明强干的太后在教育上却是一个失败者。对亲生儿子同治,她任母爱泛滥,过分娇纵。而对继子光绪,她却矫枉过正。为了让小皇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