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郦食其深得刘邦重用为何会被“烹杀”?有何隐情

郦食其深得刘邦重用为何会被“烹杀”?有何隐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569 更新时间:2024/1/21 8:25:23

可能有些人对这个刑法还不太了解,但其实很好解释,就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由字意出发,我们不难得出烹杀——就是把人给煮了。实则不然,它是把犯人推入极热的锅中并不断在锅下加柴火,人家温水煮青蛙好歹也放点水什么的,这个真的是连水都不给你,大多数人都因为浑身灼伤而死,如果还不能理解,那就再换个说法,比如一家发生了火灾,他想逃出去,四周却都是铜墙铁壁散发着高温,最后他只能待在房子中,然后活活被烧死。

可怜么?我觉得蛮可怜的,因为一般敢用这刑罚的人都是彻底的暴君,不然怎么也不会背着被后世责骂的锅去整这幺蛾子。被杀死的人也就很好猜了,无非是忠臣谏臣之流,就算是个普通人,甚至是犯了大错的人,即使是这样,这种刑罚依旧不要脸要命!《封神演义》就有关于烹杀的描写,西周的开国皇帝周文王有两个儿子,一个是我们著名的周武王,另外一个叫做伯邑考。当时这个伯邑考遭到九尾狐狸精妲己的陷害,商纣王也是个好色之至的君主,当然在历史课上不能这么讲,他虽然后期有点脑子发抽前期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少的,但作家觉得他好色,那就好色呗,于是纣王见着自个儿美艳美艳的小宝贝不开心了,立马下令把伯邑考抓来处以烹刑,结局估计更为闻名——煮的只剩下一滩肉泥。

不只是以暴政闻名于世的商纣王,灭了秦朝的项羽也经常干这事,他曾经烹杀不肯投降的汉将,更是威胁刘邦投降,不然就把他爸给煮了。幸亏这刘邦也是个人精,立马把自个儿的父亲安在项羽身上,说他杀人如麻连自己爹都不放过,不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汉要改姓西楚了。著名谚语“分我一杯肉羹”也出自这个故事。被用这种刑罚玩死的人当中,最为出名的,还不是汉高祖刘邦他爹爹,而是一个叫做郦食其的书生。他出生在一个不大的小村庄。这里插一句,似乎很多青史留名的文人小时候都出生在一个小村庄,且特别穷,最好是穷的连饭也吃不起。那这个郦食其的读书人也是一样,他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好是读书,但连书钱都没有,只当了一个看门的小史,不要小瞧这些做低贱工作的,像弼马温孙悟空,又像这位郦食其。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开了反秦的序幕,各地兵马也纷纷揭竿而起,那个时候,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他似乎特别聪明,因为他跟对了人——刘邦。他跟着自个儿的领导,出谋划策谁不同意刘邦就打谁,打到同意为止,他用计攻克了陈留,获得了大量的封赏,在楚汉之争时,他建议汉王先搞定后备——粮仓,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极大的基础,被封为侯爷之后,更是把一个外交官的操守背的滚瓜烂熟,出使各国,把齐王的七十多座城池都给骗过来。

这差不多他在刘邦手下所有的功劳了。当然还有许许多多史书上没记载下去的,所谓能人才人就是指他这样的人吧。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受到烹杀呢?应是前途光明大好才是啊。说到底还是韩将军的错,韩将军都认识吧,带兵多多益善的韩信,看不爽他的功劳,最后出兵攻打齐国。齐王,就是上文中被整丢了七十多城池的王,也被打懵了。他也不是脑子有病,细细一想,很容易就猜到是郦食其骗了他,那肯定会生气的,平民百姓生气杀鸡,皇亲贵族生气杀人。于是盛怒之下的齐王,就抓了他并处以烹杀之刑。

可悲可叹,照现在的网络用语来说,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悲伤的故事,我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本该合家团圆高高兴兴时,来这么一出。韩信自个儿也不讨好,后来他被刘邦折腾死时,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倒不是刘邦对郦食其有意思,只是一个将军,在违背皇令时还整死了皇帝的得力助手,这不是作死是什么?所以小伙伴们现在穷没关系,只要好好学习以后选个好领导,会节节高升,然后尽量避免被人“烹杀”的命运。也算开个玩笑。

总之这种刑罚不是闹着玩的要是有读者是什么连环杀人犯也不能用这招,因为实在是,太残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王猛:“功盖孔明第一人”堪比文武兼备的姜子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王猛治国,使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因而敢于与群雄角逐,并且愈战愈强,十年之间(366—376年)便统一了北方。在这个过程中,王猛经常统兵征讨,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不能“独当一面”的张良还要略胜一筹,苻坚比之于“文武足备”的姜尚,并

  • 清代历史上的学霸皇们子:康熙之子个个是栋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早晨四点上学一年歇六天半乾隆帝弘历和弟弟和亲王弘昼同时在上书房读书,每次宝亲王都能第一个把所有的功课学完。而就在他无所事事的时候,福敏便还要求他在学完了当天课程之后提前预习下一天的课程,这样明天在学习时就等于是复习了。但每次当宝亲王把额外的功课都弄完了以后,可怜的弟弟和亲王还在弄自己的作业,磨到了放

  • 什么原因让康熙皇帝废掉太子后考虑再立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太子胤礽在被康熙皇帝废掉之后,但太子胤礽集团仍然存在,他们不会轻易甘心失败,他们一定会反扑的。首先出手的是皇三子胤祉。然而,这个皇三子胤祉怎么会站在了废太子胤礽集团一边呢?话还要从皇三子胤祉的母亲谈起。我们知道,1674年皇太子胤礽出生之后,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就因为难产死去了。正在这个时

  • 明成祖谈贸易:外夷来是面子 不得征商税丢国家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对待外国朝贡,一般采取“厚往薄来”原则,礼优有加。洪武四年七月,太祖谕福建行省,占城海舶货物,皆免征税,“以示怀柔之意”。同年九月,高丽、三佛齐入贡,高丽海舶至太仓,三佛齐海舶至泉州,户部请征其税,诏勿征。五年正月,琐里国来贡,太祖谓中书省臣曰:“西洋琐里,涉海而来,难计年月,其朝贡无论疏树,厚

  • 明成祖树立上书言事的“样板” :求谏无过于唐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渠道。这些奏疏,有益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有的甚至相当雷人。让我们来看看,当年明成祖是如何应对的吧。面对“求直言难”的问题,他又是怎样畅通言路以更多了解民情的呢?直言难求以及官员奏疏质量不高,曾经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帝

  • 明成祖严苛规定: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要流放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

  • 成汉皇帝李寿:历史上首位铸行“年号钱”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清嘉庆年间,钱学昌盛,杭州一位姓钱的古泉收藏家高价求得一枚轻薄如榆树之荚(即榆钱)的“榆荚钱”,被众泉友传为笑谈。钱某见人笑话,却不以为然,哈哈一笑,仍旧孤芳自赏。不久,圈内传出一则新闻,钱某这枚“榆荚钱”居然从北京琉璃厂换得了一间三门脸的大门面房。细问得之,此钱并非一般的“榆荚钱”,而是中国历史上

  • 北魏皇帝拓跋余:史上第一个封宦官为王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宦官封王,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出现过三次。唐朝的李辅国、北宋的童贯,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但第一个封王的宦官却是北魏的宗爱。宦官,作为刑余之人,作为宫腐之族,身体有残缺,灵魂遭扭曲,少了男欢女爱的本钱,人生所剩快事也不外乎口舌上吃香喝辣、政治上呼风唤雨了,故对金钱和权势有着强烈的追逐心。其实,宦官靠着给皇室

  • 窦宪轶事:曾因欺负公主被汉明帝骂作臭老鼠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窦宪,在东汉名噪一时,他不仅是一代权臣,也是击溃北匈奴的主帅。当然,他也有不少毛病,使其名声威望大打折扣,故其远不如卫青、霍去病。今天要说的,就是其早年的事。窦宪,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开国功臣窦融曾孙。建初二年(77年),汉章帝立窦宪之妹为皇后,凭着这层关系,窦宪、窦笃兄弟得道

  • 汉明帝刘庄轶事:曾经亲自动手责打过尚书郎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汉明帝刘庄,光武帝之子,东汉第二任皇帝,也是东汉为数不多的较有作为的皇帝之一。明帝“善刑理,法令分明”,也比较自负,即位以来,躬亲政务,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一旦发现身边的官员有不轨行为,明帝常常会拿起棍子,亲自动手揍上一番。一次,西域使者前来朝拜,明帝很高兴,下令赐给西域使者十匹丝绸,负责登记的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