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仁宗对付“牢骚文人”有绝招:宋仁宗趣闻

宋仁宗对付“牢骚文人”有绝招:宋仁宗趣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134 更新时间:2024/1/1 8:33:18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

受儒家“九言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有个“通病”,那就是热心政治。即便“在野”,对政治的热情亦丝毫不减。

如何看待在野文人的“政治言论”?

网络配图

在不开明的皇帝看来,那是“妖言惑众”,而在开明的皇帝看来,那不就是“发牢骚”。

文人为什么喜欢发牢骚?发牢骚的文人到底都是些什么人?

众所周知,宋朝是处理“朝廷与文人”关系最好年代,除了“重文轻武”的“既定国策”,这还与赵氏皇帝“懂文人心”相关。尤其宋仁宗赵祯,对付牢骚文人很有心得。他知道文人为何牢骚,也知道如何“不动刀枪”摆平牢骚文人。

下面这个历史故事很是有名:

宋仁宗年间,四川有个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为泄胸中郁闷,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绑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律条,即使不按“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妖言惑众”治罪,不料宋仁宗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不但没治他的罪,反而授其为“司户参军”。

网络配图

这个老秀才的故事后来没了下文,我想他多半是由“牢骚满腹”的“酸文人”变成“殚精竭虑”的“忠臣”了。皇帝赏他的“司户参军”是个多大官?是州官下面分管户籍的,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一个小小“处长”,就让老秀才闭上了嘴。

一个徒有文化却没钱没刀枪的弱势群体,发发牢骚能翻什么天?宋仁宗眼光锐利,让牢骚文人“皆入吾彀中”,为自己所用,发挥“正能量”,不能不称之为高明之举。在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官本位国家,文人的政治觉悟并没有“天下为公”那么高,但就实现个人价值而言,“达则兼济天下”也是大多数传统文人心态。关心政治,对朝政发发牢骚,终究是为“入仕”者居多。只有当不成官时,牢骚才会越来越盛。所谓发牢骚其实就是“变相上书”,是科举不第者的最后一颗救命稻草。

宋仁宗这样处理“牢骚文人”之所以留下了佳话,主要是因为历代皇帝大都不这么干。他们对“牢骚文人”一般多采取“文字狱”震慑手段。我想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来官位没有那么多,谁发牢骚赏谁官“赏不起”,充其量只能解决个案;二来“文字狱”面广影响大,可起到杀鸡儆猴、“掌嘴天下文人”奇效,且一劳永逸,“一次性解决问题”。

网络配图

在盛赞宋仁宗之功时,如果我们跳出历史局限,应该看到“赏官”与“掌嘴”哪种政策对付“牢骚文人”并无本质区别,他们的目的殊途同归——利于皇家统治。即便宋朝立下不杀文人的“誓碑”,主要也是出于“便于统治”考虑,文人的蜜月时代并不是由于文人强大后所创造出来的,而完全出于皇帝的喜好。才子的小命还是不在自己手中,可杀不可杀,仍然全在皇帝的一句话!

因而,宋仁宗的故事与其说是示统治者的,不如说给中国传统文人的启示善莫大焉:对只有依附地主才能生存的群体而言,初衷只在“老爷您的衣服坏了”,关心国是的手段也只有“发牢骚”,那么,“老爷们”批下来的“官位”与“耳光”殊难把握,抑或劈头盖脸一同下来——“胡萝卜加大棒”,来都谕示着一个特殊弱势群体被“老爷”玩于股掌之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明,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由此可见,荆州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关羽最终也没有守住荆州,那失去荆州是因为关羽大意偶然还是必然呢?失去荆州当时真要说也只能算是意外。从军事角度来看待当时那场战役的布局,可以说那是正确的选择方式。关羽带主力部队围攻曹操,

  •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激增原因:雍正取消了人头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康熙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养民政策,加上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始料未及,人头税一减,百年间全国人口数量激增二倍以上,由一亿增至三亿,这也从反面说明人头税的效用。局部人满为患肇始于明朝中叶约1500年前后。当时福建、安徽南部等地人均耕地

  • 唐朝最后太监大佬:精通迷龙术 裹胁皇帝出逃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873年秋,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在不阴不阳、不死不活的晚唐背景下,这样的季节总是让人生出一种无力的苍凉感。在颓废的历史面前,个人的运道只能是船过水无痕。就在这一年,把佛事做到极致的唐懿宗下诏遣使到法门寺迎佛骨,希望通过佛祖的法力,来拯救速坠的王朝,拯救自己不甘速朽的灵魂。网络配图唐懿宗迎奉的佛骨

  • 揭秘:历史上第一个主动认错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我们常人来讲,做错了事情认错、犯了罪认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作为一个皇帝,做错了事情认错(罪)那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尤其是一代贤君圣主主动认错(罪)那就难上加难了。网络配图西汉: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

  • 解析大臣苏克萨哈的儿媳妇是鳌拜的女儿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苏克萨哈是清朝时期,正白旗的人,与索尼、遏必隆、鳌拜这三位大臣并称为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臣。貌合神离的四大辅臣,既团结一致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又勾心斗角,争端从未停止过。而苏克萨哈的儿媳妇则是连结鳌拜和苏克萨哈的关键。图片来源于网络由于年代久远,关于苏克萨哈的儿媳妇的史料记载几乎尽失,只能从其他相

  • 霸王别姬的真相:虞姬真的死于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霸王别姬》对于大多人来说耳熟能详。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虞姬吗?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应该还真有其人。在汉初陆贾所着的《楚汉春秋》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提到了虞姬这个人。令人疑惑的是,虞姬真的死于自杀吗?《史记》中虞姬或引自《楚汉春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虞姬的描述其实非常简单,甚至都没有

  • 细说历史上的拆迁旧事:顺治先给银子再行搬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拆迁”这个词不知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不过违章建筑和拆迁的事情古来有之,也有不少旧时代关于“拆迁”的轶事,但却从未出现以自焚抵御拆迁的类似悲剧,也不会有把美国国旗插在房顶抵御拆迁的闹剧,还有各类“钉子户”。悲剧也好,闹剧也罢,都折射出时代的焦虑和特色。网络配图虽然古代是个极权社会,在中国古代的皇

  •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孙权只为保实力让荆州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两郡的其余部分和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四郡在江南。公元200年,在北方站不住脚跟的刘备投奔了荆州军阀刘表,被安置在南阳郡

  • 宋代苏轼不忍吃狗肉 曾上演一出“狗肉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熙宁年间,苏轼在徐州做太守,有一场狗肉之争。老苏在公款吃喝时看见狗肉上席,不高兴,就诘问司法官。司法官解释,领导,法律没禁止杀狗啊。老苏反驳,狗死了,孔子还用旧车篷埋着它呢。死狗都有这待遇,难道我们忍心杀狗吗?网络配图《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在五台山熬了段时间,嘴里淡出鸟来,终于有机会下山,在

  • 阮元为何能得到道光皇帝“完人”的赞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阮元是清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大臣,他历经乾隆爷、嘉庆帝、道光帝三朝皇帝,地位却屹立不倒。最为重要的是,这三朝的皇帝都非常地欣赏和重视他。在阮元生平简介中可以看到,阮元的一生几乎是平步青云,仕途非常的通畅。图片来源于网络阮元生平简介中提到阮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拿到今天来说也就是阮元本身就是一个高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