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507 更新时间:2024/1/23 16:10:07

导读: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明,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由此可见,荆州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关羽最终也没有守住荆州,那失去荆州是因为关羽大意偶然还是必然呢?

失去荆州当时真要说也只能算是意外。从军事角度来看待当时那场战役的布局,可以说那是正确的选择方式。关羽带主力部队围攻曹操,而荆州外面沿途又布置的烽火台,荆州城虽然兵不多,但是城池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攻破的,更何况还有公安等周边城池。所以若不是出现种种意外的话,那荆州就不可能会被攻破,而导致大败。

网络配图

基本上我们可以这么说,关羽失荆州那是偶然,而失荆州那是必然,因为不管是谁来镇守,最后都会失荆州。

前面说到荆州的地理位置,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这当然是对于吴和蜀来说,对于曹操来说如果占据了就是个三战之地,很难守住。从地形上我们可以看出,荆州天然是和东吴一起的,荆州的西边界,基本是沿着山的,也就是大山切断了荆州是益州的联系,使得供给和联系都很麻烦,这才出现了关羽守荆州,而到最后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却没有及时的纠正,就是因为天高皇帝远,而荆州对于吴来说简直就是一颗钉子,处于长江的上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打到建康来了。

这里,就凸显出了,诸葛亮《隆中对》里的一个规划矛盾。即“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是很难同时实现的。

网络配图

但这里,并不是说诸葛亮错了,因为这其中除了地理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他因。北方有着一个强大的曹魏势力,正在虎视眈眈。孙刘联合,是自保的唯一道路。如果荆州不在东吴手里,那么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都可以过来捏他一下,因此东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就成为了必然,即便没有曹魏的挑唆,随着关羽北伐的进行,东吴也一定会借此机会袭取荆州,来确保自己政权在未来的稳定。

同时,整个孙吴集团对荆州觊觎,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三国志·吴书·甘宁传》朝堂上下,文臣武将,都一心想要占据荆州。再结合地形上,荆州如同孙吴的命门一样,决定着其政权能否稳定存在,即所谓利害存亡皆系于此。

这也就决定了,如果蜀汉灭不了东吴,荆州就必然会被东吴吞并,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而且荆州的地形决定了,稍有不慎,马上就会失守。

网络配图

更重要一点,也是蜀国最弱的一点就是人才凋零,关羽镇荆州时,年龄大致在48岁左右,失荆州时,已经白发苍苍年纪60了。《演义》说其英雄不减当年明显带有艺术夸张。关羽对儿子说的“矢石交攻之际,千枪万刃之中,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恐怕也是含有回味当年的意味。实际上,关羽已经从年富力强逐渐变为力不从心。而东吴已经完成了周瑜-鲁肃-陆逊的转变,可见失荆州是必然的。

纵有高明的战略,但是苦于天不时地不利,最终也只能落得个失守的结局。所以我们不能责怪关羽没有守住荆州,因为就荆州特殊的地形而言,除非一年365天仔细防守,稍有疏忽敌人便趁虚而入。再加之关羽年岁已高,所以关羽失荆州是偶然。但在历史趋势的角度上看,荆州失守是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激增原因:雍正取消了人头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康熙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养民政策,加上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始料未及,人头税一减,百年间全国人口数量激增二倍以上,由一亿增至三亿,这也从反面说明人头税的效用。局部人满为患肇始于明朝中叶约1500年前后。当时福建、安徽南部等地人均耕地

  • 唐朝最后太监大佬:精通迷龙术 裹胁皇帝出逃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873年秋,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在不阴不阳、不死不活的晚唐背景下,这样的季节总是让人生出一种无力的苍凉感。在颓废的历史面前,个人的运道只能是船过水无痕。就在这一年,把佛事做到极致的唐懿宗下诏遣使到法门寺迎佛骨,希望通过佛祖的法力,来拯救速坠的王朝,拯救自己不甘速朽的灵魂。网络配图唐懿宗迎奉的佛骨

  • 揭秘:历史上第一个主动认错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我们常人来讲,做错了事情认错、犯了罪认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作为一个皇帝,做错了事情认错(罪)那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尤其是一代贤君圣主主动认错(罪)那就难上加难了。网络配图西汉: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

  • 解析大臣苏克萨哈的儿媳妇是鳌拜的女儿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苏克萨哈是清朝时期,正白旗的人,与索尼、遏必隆、鳌拜这三位大臣并称为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臣。貌合神离的四大辅臣,既团结一致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又勾心斗角,争端从未停止过。而苏克萨哈的儿媳妇则是连结鳌拜和苏克萨哈的关键。图片来源于网络由于年代久远,关于苏克萨哈的儿媳妇的史料记载几乎尽失,只能从其他相

  • 霸王别姬的真相:虞姬真的死于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霸王别姬》对于大多人来说耳熟能详。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虞姬吗?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应该还真有其人。在汉初陆贾所着的《楚汉春秋》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提到了虞姬这个人。令人疑惑的是,虞姬真的死于自杀吗?《史记》中虞姬或引自《楚汉春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虞姬的描述其实非常简单,甚至都没有

  • 细说历史上的拆迁旧事:顺治先给银子再行搬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拆迁”这个词不知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不过违章建筑和拆迁的事情古来有之,也有不少旧时代关于“拆迁”的轶事,但却从未出现以自焚抵御拆迁的类似悲剧,也不会有把美国国旗插在房顶抵御拆迁的闹剧,还有各类“钉子户”。悲剧也好,闹剧也罢,都折射出时代的焦虑和特色。网络配图虽然古代是个极权社会,在中国古代的皇

  •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孙权只为保实力让荆州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两郡的其余部分和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四郡在江南。公元200年,在北方站不住脚跟的刘备投奔了荆州军阀刘表,被安置在南阳郡

  • 宋代苏轼不忍吃狗肉 曾上演一出“狗肉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熙宁年间,苏轼在徐州做太守,有一场狗肉之争。老苏在公款吃喝时看见狗肉上席,不高兴,就诘问司法官。司法官解释,领导,法律没禁止杀狗啊。老苏反驳,狗死了,孔子还用旧车篷埋着它呢。死狗都有这待遇,难道我们忍心杀狗吗?网络配图《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在五台山熬了段时间,嘴里淡出鸟来,终于有机会下山,在

  • 阮元为何能得到道光皇帝“完人”的赞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阮元是清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大臣,他历经乾隆爷、嘉庆帝、道光帝三朝皇帝,地位却屹立不倒。最为重要的是,这三朝的皇帝都非常地欣赏和重视他。在阮元生平简介中可以看到,阮元的一生几乎是平步青云,仕途非常的通畅。图片来源于网络阮元生平简介中提到阮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拿到今天来说也就是阮元本身就是一个高干子

  • 清朝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因何而争斗不休?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很多人不知道苏克萨哈是谁,更有人误以为他是外国人,其实都不是,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托孤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满族人,曾官任议政大臣,后来成为太子太保。由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