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乾隆时期中国人口激增原因:雍正取消了人头税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激增原因:雍正取消了人头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4970 更新时间:2024/2/4 11:16:06

导读:康熙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养民政策,加上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始料未及,人头税一减,百年间全国人口数量激增二倍以上,由一亿增至三亿,这也从反面说明人头税的效用。局部人满为患肇始于明朝中叶约1500年前后。当时福建、安徽南部等地人均耕地跌至四亩以下,剩人口开始外流,离开家族及宗法制度控制。这一趋势,对于古典政治制度的破坏是致命的,它宣告:一部分人已进入制度真空,蒸发了。

网络配图

随着人口继续增多,过剩人口和游民也越来越多,形势愈益紧迫。儒教政治又苟延残喘约三百年,至1800年清乾隆嘉庆交际,清算终于来临。此时,全国合计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已不足四亩底线。人均四亩的底线属于古代农业生产承载力天限,是古代农业无法逾越的技术极限。低于底线,人民就会大量饿死,政治制度随之失去合法性。至此,从理论上说,传统社会的经济体系已不能自给自足,建立在农耕经济之上的古典明秩序已无法维持,结局唯有崩溃。崩溃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国共内战结束。

中国人习惯说帝国主义靠“坚船利炮”的强势使西风东渐,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西方列强的侵入加重了中国的苦难,那只是外因。假如没有西方文明到来,儒教政治也会自行坍塌,因为人地危机始终摆在那里,且愈演愈烈。体制外的“太平天国”和泛滥的帮会、教门都是缝隙,西方人的到来不过雪上加霜,火上加油。俗语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个是缝,一个是苍蝇;中国社会内部不出现人地危机和制度缝隙,西方苍蝇便无机可乘。其实,西方列强早就对中国垂涎欲滴,从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至大不列颠英帝国,早已环伺几个世纪,就等鸡蛋出现裂缝。这裂缝,他们并不知道是什么,国人也不知道是什么。今天我们才知道,是儒教文明特有的人地危机。

按照人口增长趋势,19世纪后中国大地业已人满为患,儒教制度根本无法管理,天限已经来临。清代学者士铎于1855年在《乙丙日记》中痛苦地记载:人多之害,山顶已殖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汪士铎道出了“裂缝”:到处都是庄稼,还不足以人民果腹,饿殍遍野。正此时,觊觎已久的西方豪强破门闯入,疯狂掠夺,加重了古典儒教制度垮塌过程的惨烈性,就像一群饿狮子扑一头老羚羊,加重了中国人的死亡和苦难。

网络配图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数十亿两黄金白银的赔款掏空了中国社会的财富,极大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口过剩的历史细节,在清代洪亮吉《洪亮吉集》中也有记载。人满为患态势逼近,耕地紧缺,下层民众无法守着宗族村落安居,无奈之下只有远走他乡,寻求生机。结果,定居生活支撑的社会模式宗族、宗法、纲、礼俗开始瓦解,儒教制度逐渐被抛弃。

其实,并非到1800年,中国人才开始游离定居生活。早在1500年,福建、安徽等省人口就开始闯荡天下,经商、劳务、做海盗、下南洋……往前说,并非1500年后中国人才懂得做移民。自商周以来,中国就有一些商人,往返长途贩运,他们是中国移民的先驱。商人之外,更多游侠、旅行家、方士、郎中、戏班……往来迁徙,历朝络绎不绝。

兵荒马乱时,还有绿林、响马、胡子、匪盗、秘密结社……所有这些人群,都为后来的中国的移民社会模式也就是“江湖”,做过“贡献”。这个自发的移民模式,逐渐演变为中国的江湖社会。但是,在1500年前,流动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极低,如果不计战乱时期流散人口,正常年份不足一成。这些人在人口规模里比重极小,还不能动摇儒教文化制度,且不时被统治者打压。

网络配图

1500年后,耕地接近饱和,局部人口过剩导致游民比例开始攀升,至1800年全国人口接近饱和,游民如洪水般散开,逃荒求生,全国蔓延,数量经常占总人口半数以上,严重动摇了儒教政治秩序和意识形态。

1800年以后的整个19世纪,儒教制度逐步地走向破产。从此,中国就不可能走回定耕文明的老路,必须考虑用新模式解决迫切的人口增长问题,重组社会组织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水平从而提高生产力。至此时,中国古典性已经终结。然而,现代性尚未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唐朝最后太监大佬:精通迷龙术 裹胁皇帝出逃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873年秋,注定是一个多事之秋,在不阴不阳、不死不活的晚唐背景下,这样的季节总是让人生出一种无力的苍凉感。在颓废的历史面前,个人的运道只能是船过水无痕。就在这一年,把佛事做到极致的唐懿宗下诏遣使到法门寺迎佛骨,希望通过佛祖的法力,来拯救速坠的王朝,拯救自己不甘速朽的灵魂。网络配图唐懿宗迎奉的佛骨

  • 揭秘:历史上第一个主动认错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我们常人来讲,做错了事情认错、犯了罪认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作为一个皇帝,做错了事情认错(罪)那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尤其是一代贤君圣主主动认错(罪)那就难上加难了。网络配图西汉:公元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

  • 解析大臣苏克萨哈的儿媳妇是鳌拜的女儿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苏克萨哈是清朝时期,正白旗的人,与索尼、遏必隆、鳌拜这三位大臣并称为清朝康熙帝的四大辅臣。貌合神离的四大辅臣,既团结一致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又勾心斗角,争端从未停止过。而苏克萨哈的儿媳妇则是连结鳌拜和苏克萨哈的关键。图片来源于网络由于年代久远,关于苏克萨哈的儿媳妇的史料记载几乎尽失,只能从其他相

  • 霸王别姬的真相:虞姬真的死于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霸王别姬》对于大多人来说耳熟能详。那么,历史上真的有虞姬吗?从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应该还真有其人。在汉初陆贾所着的《楚汉春秋》以及司马迁的《史记》都提到了虞姬这个人。令人疑惑的是,虞姬真的死于自杀吗?《史记》中虞姬或引自《楚汉春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虞姬的描述其实非常简单,甚至都没有

  • 细说历史上的拆迁旧事:顺治先给银子再行搬迁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拆迁”这个词不知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不过违章建筑和拆迁的事情古来有之,也有不少旧时代关于“拆迁”的轶事,但却从未出现以自焚抵御拆迁的类似悲剧,也不会有把美国国旗插在房顶抵御拆迁的闹剧,还有各类“钉子户”。悲剧也好,闹剧也罢,都折射出时代的焦虑和特色。网络配图虽然古代是个极权社会,在中国古代的皇

  • 刘备借荆州的真相:孙权只为保实力让荆州给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两郡的其余部分和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四郡在江南。公元200年,在北方站不住脚跟的刘备投奔了荆州军阀刘表,被安置在南阳郡

  • 宋代苏轼不忍吃狗肉 曾上演一出“狗肉之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熙宁年间,苏轼在徐州做太守,有一场狗肉之争。老苏在公款吃喝时看见狗肉上席,不高兴,就诘问司法官。司法官解释,领导,法律没禁止杀狗啊。老苏反驳,狗死了,孔子还用旧车篷埋着它呢。死狗都有这待遇,难道我们忍心杀狗吗?网络配图《水浒传》第三回,鲁智深在五台山熬了段时间,嘴里淡出鸟来,终于有机会下山,在

  • 阮元为何能得到道光皇帝“完人”的赞誉?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阮元是清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大臣,他历经乾隆爷、嘉庆帝、道光帝三朝皇帝,地位却屹立不倒。最为重要的是,这三朝的皇帝都非常地欣赏和重视他。在阮元生平简介中可以看到,阮元的一生几乎是平步青云,仕途非常的通畅。图片来源于网络阮元生平简介中提到阮元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拿到今天来说也就是阮元本身就是一个高干子

  • 清朝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因何而争斗不休?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很多人不知道苏克萨哈是谁,更有人误以为他是外国人,其实都不是,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托孤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图片来源于网络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满族人,曾官任议政大臣,后来成为太子太保。由于年

  • 刘备妻妾两次被俘为何都未遭侵害?刘备几个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过去常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凡政治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得诉诸战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要改改了。一切战争的本质,都是对资源的掠夺,近现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女人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是作为资源的一种(性资源)被掠夺的,学名叫战利品。这就是为何每当战争来临,男人都要叫嚣“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根本原因,名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