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历史上的包拯真的破案如神公正廉洁吗

揭秘历史上的包拯真的破案如神公正廉洁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283 更新时间:2024/1/14 5:53:03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时期的名臣,他的公正廉洁是众所周知的。包拯铁面无私、公正清廉、刚正不阿,并且非常英勇果断,勇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同邪恶的势力进行抗争,因此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称呼,后来人们又将他作为神明来进行崇拜,有人觉得他是曲星的转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包拯出生在咸平年间,在天圣五年的时候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但是由于双亲年迈不愿出远门,包拯选择辞官奉养双亲。几年之后,双亲相继离世,包拯在墓旁筑起了草庐,迟迟不愿离去,同乡父老多次来劝慰。很久之后,他才接受了吏部的调选,去担任了天长的知县。

庆历元年,包拯又被晋升为端州的知府,后来又升任了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许多官吏权贵趁着进贡的期间来敛取砚台。包拯下令要求制造砚台的数量只要满足进贡就好,他在任职的期间没有拿一方砚台。不久之后,有被封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当时张佐仗着自己的侄女是贵妃便有很多的职位,包拯认为他应该辞去其中的职务。在包拯再三的轻奏下,张尧佐辞去了宣徽使、景灵宫使的职位。包拯还曾经出使到契丹,与典客进行了交谈,最后使得典客竟然无言以对。

之后又先后担任过判官,转运使等职务,后来又受任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皇帝谏言,请求皇帝免去由内廷施舍的恩赐。

包拯二三事

包拯为人公正廉洁、铁面无私、做事果断,敢于为百姓们打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或者是“包公”的称号。后来人们又将他奉为神明来进行膜拜,由于民间传他是黑面的形象,因此也称他为“包黑炭”。在文言文《包拯二三事》中,主要写了关于包拯为人处事方面的故事,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具体的内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首先是讲了包拯所做的的官职。包拯活到六十三岁,在他的一生中,先后做过很多的官职,比如像知县、知州、转运使、知谏院等等,曾经还出使过契丹。在端州做郡事的那几年,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为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赞赏,所以在京师等地就不用说了。包拯的“清心直通”是他做官的宗旨,他用这个要求别人,当然更多是要求自己。

之后又讲了包拯为官清廉的小故事。包拯对待犯法的人,即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例外。包拯在故乡当知府,他的舅舅犯了法,他一点都没有讲私情,按照法令秉公处理。曾经担任荆州南路,发现转运使逵对百姓特别刻薄,又残害了很对百姓,于是包拯通过连上七次书终于让王逵免去了职务。

最后是讲包拯生活简朴的故事。包拯在当官之后,虽然身份比较尊贵,但是他所穿的衣服,所用的器具都跟老百姓一样。对于那些贪图利益,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员他是最看不惯的。

包拯的品质

包拯的品质不用多说想必世人也是知道的。他的品质可以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概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忠君爱国,以人为本,刚直不阿,清廉不屈,以身作责,不怕权势的威胁。真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才让后世之热所缅怀。他从来不会阿谀奉承,拍上级的马屁,也不会动用小心思骗取上级的的欢心,更不会为了一己利益而骗取百姓的金钱。对于这样贪赃枉法的官吏,他主张要罢掉他的官,革掉他的职,让他永远远离朝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包拯的忠君爱国体现在他向皇上呈上的奏折里,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包拯想把国家治理好的愿望,比如愿陛下遵而行之等句子。他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心思融在每一个奏折里,想必皇上也能够明鉴。在包拯的心中除了国家,还有百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没错,包拯正是将这句话付诸行动的实践者,所谓从理论到实践,正是这个道理。北宋中期,政治腐败严重,官吏贪污的时间屡见不鲜。老百姓被官吏压迫得生活不能自持。包拯把这个问题看在眼里,于是直接上奏皇上,请求薄赋税,改盐法等。他对人民的疾苦表示深深的同情。至少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做到尽力而为了。

有着刚直不阿品质的他不害怕权贵。他写过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先哲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大致的意思也就是做官的话就要做好官,千万不要留下不好的方面,被世人唾弃。这也是伴随包拯一生的座右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秦始皇曾考虑采用什么方式传王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称为始皇帝,并规定继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据《说苑·至公》的记载,起初秦始皇在考虑采用什么方式传王位这个问题时,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的想法:。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

  • 古代官员家训:曾国藩愿儿子读书明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如何教育“官二代”,历来就备受关注。古代有见识的官员,都相当重视家庭教育,都有严格的家训,都期望后代都能成才,知书达理,以维系良好的家风,延续家族的良性发展。力戒儿孙奢靡浪费宋代孔平仲的《续世说》记载,北魏贵为司空的长孙道生,一生清廉节俭,骑马时用于遮挡尘土的一条熊皮做的障泥,总是洗了再用,破了再缝

  • 嘉庆皇帝如何拿下和珅这个千古第一大老虎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嘉庆与和珅最后对话,乾隆怎么暗示嘉庆抄和珅,为什么嘉庆不敢用和珅

    和珅,满洲正红旗人,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宠臣,以巨贪而出名。历史上的和珅不仅精通四种文字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而且善于拍马。网络配图据说和珅为了捞钱设立了一种和珅还创立了议罪银制度,就是让有过失的地方总督、巡抚等官员用交纳罚款来代替处分,少则数千两银子,多则数万两、数十万两。这种议罪银直接交到内务府,

  • 汉景帝之子刘德竟然是因为太过贤良而遭杀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叫栗姬,他是废太子刘荣的亲弟弟,他后来受封成为河间王。他的一生都是十分风雅的,因为他喜爱的是儒学,所以那个时候他的衣着和行为举止都模仿儒生,认为这样可以很好的将儒学发扬出去。他带头这样做了之后也有很多的儒生争相模仿刘德的行为。图片来源于网络刘德虽然做为一名皇子,但是

  • 秦始皇根本不是暴君:儒家抹黑秦始皇?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很多历史上的皇帝我们都有值得尊敬的,也有为之感叹的,更有的是咬牙切齿的,对于秦始皇的评价,一贯抨击他的是“暴君”的名字,但是他的丰功伟绩可谓是所有皇帝中最显眼的,最近有人整理出来关于历史秦始皇暴君一说,存在很大的疑点。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不是一个暴君呢?网络配图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

  • 王聪儿怎么从江湖艺人变成白莲教起义领导者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白衣女侠王聪儿出生于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她出身于江湖艺人,曾参加白莲教起义。在此期间,她曾担任起义军总指挥,是八路义军的统帅,算得上是一个貌美如花,德行高尚,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女英雄。图片来源于网络白衣女侠王聪儿在参加白莲教之前,跟随母亲学习杂技,跑马走绳,武刀使棒,样样都行。她自幼丧父,母女

  • 和珅死前留下一首诗 竟暗藏大清灭亡之因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历史上最大的贪污犯,肯定会有人说到和珅。乾隆时期的和珅可谓是家财万惯,富可敌国,于是才有了后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个说法。乾隆皇帝驾崩后,和珅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不仅被打入了大牢,而且还被赐白绫自尽。和珅从天堂坠入地狱仅仅不过20天的时间。网络配图嘉庆四年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本是万家团圆的时刻,但

  • 雍正如何夺帝位:权力斗争烈时假装拜佛当居士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爱心觉罗·胤禛)可谓是一个饱读内典、深明禅学的“佛心天子”。他曾给自己取了“破尘居士”、“圆明居士”之号,将自己装扮成不好杀、不邪淫、不饮酒、不贪财的佛爷皇帝。尽管人们常说他谋父逼母弑兄屠弟,为政苛猛。网络配图与乃祖相比,雍正帝可说是高明得多,他不是为遁世出家而为佛,而恰恰是把居家修道作为障眼

  • 揭秘:韩世忠如何从一介农民成长为一代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韩世忠生于1089年,卒于1151年。韩世忠出生在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爱好练习武艺,而且学的十分认真还非常肯吃苦,因此在他小的时候武艺就比其他人强。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很老实,喜欢弃恶扬善。图片来源于网络长大后,因为身材魁梧个子又高,而小时候练习武功的原因,他力气十分大。于是他在二十岁没出头

  • 让成吉思汗也敬三分的一代奇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耶律楚材是元代的名相。他曾建议将攻城后的俘虏迁往山后开采金银,种植葡萄。这一举措避免了蒙古军队的屠杀,挽救了很多百姓的性命,也给国家增加了收入。网络配图占领了中原的各个地方,成吉思汗要怎么处理这里的人口和财物呢?习惯了草原放牧的蒙古人,怎样习惯在中原地区耕种?蒙古的将军们建议把居民们杀光,把耕地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