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一个想当老板的打工仔

刘邦:一个想当老板的打工仔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91 更新时间:2023/12/26 7:32:59

刘邦夺取天下后不久,在一次宴会上问大家,“你们大家说一说,我为什么会取得成功,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刘邦说,你们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之所以会取是胜利,是因为我会用人。我谋略不如张良,打仗不如韩信,搞政治不如萧何。但是,我能让这三个人为我效力。项羽什么也比我强,但是他不会用人,所以终归失败。

大家听到刘邦的回答,都感觉说得太有道理了。

我们常常因为这段内容,觉得刘邦一无所是,就靠领了三个顶级的小弟,取得最后的胜利。其实呢?刘邦这种回答,在当时背景下,那就是在忽悠小弟们。只是这种忽悠的水平,比较高明,所以后来成了名言。

刘邦用功人、功狗为萧何辩护时。内心深处恐怕是在说,萧何也不过是一条功狗,真正的功人,就是我刘邦!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网络配图

就好像一大群人,联手抓住一头鹿。最后,带头大哥问大家了,你说我们为什么能抓住这头鹿?

人们的内心深处,自然都想表表自己的功劳。因为,这种事是绝不能谦让的;因为,这关系着以后怎样分鹿肉。你不积极争取,最后分的鹿肉少了,你不介意,回家后,你老婆孩子,也会骂你无能的。因为,干活数你卖力,分奖金数你少,你是干什么吃的?

许多年以后,李世民也让功臣们说一说,大唐为什么能夺取江山。

“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

更有甚者,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

再后来,有人坐到了尉迟恭的上手,尉迟恭当时就火了,“汝何功,坐我上?”任城王李道宗上前劝解,尉迟恭大约感觉李道宗拉偏架,上去一拳,差点把李道宗的眼也打瞎了。

把韩信俘虏以后,刘邦正式分封功臣时。刘邦的功臣与李世民的功臣,那是一个德性。所以,大家也都是争着说自己的功劳。

当然了,也有人说了,我们在前方玩命,萧何一直坐在大后方。凭什么让萧何位居于我们之上?

再后来,功臣们都觉得自己功劳太大,赏赐太小,于是开始密谋造反了。虽然刘邦按张良的建议,摆平了这件事。但是后来,功臣们依然为争夺功劳吵翻了天,尤其喝点酒后,更是难以自抑,于是大呼小叫的有之,于是拿剑砍大殿柱的人也有。

从这些内容,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功臣们为了争功,那是谁也不让谁的。

刘邦问大家,我为什么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却不能夺取天下。

从本心而言,功臣们肯定也想说,您能夺取天下,主要是因为我们给你积极卖命、卖力。没有我们积极卖命、卖力,你肯定无法夺取天下。

什么你英明神武、绝胜千里、你领导有方,那都是扯淡!

事实上,韩信早就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换而言之,我韩信坐在旁边看大戏,我到要看看你刘邦,靠什么打败项羽?

刘邦也承认,如果没有韩信,他就是无法打败项羽。于是,刘邦只有乖乖的给韩信封了89个县。

问题是,刘邦手下的功臣,并不是都有韩信这种魄力。所以,他们哪敢跟刘邦玩这种手段。甚至而言,他们都不敢跟刘邦,这样硬气的说一句话。

事实上,韩信不积极卖力,刘邦自然无法打败项羽。问题是,夏侯婴在遇到危险时,突然停车不动,刘邦当时恐怕就玩完的;当然了,在打仗最为关键的时候,樊哙突然按兵不动,刘邦恐怕也会玩完的;当然了,张良看到刘邦判断有了明显失误,就是什么话也不说,刘邦恐怕也会当时就玩完的;当然了,刘邦的那匹马,在关键时候突然拉稀了,刘邦估计也会玩完的。这样分析下去,是没有尽头的!

网络配图

问题是,只是韩信有资格、有实力、有胆量,和刘邦玩这一手。刘邦的其它小弟,哪敢和刘邦玩这一手呢?

最后,王陵的资格比较老(因为,他从前是刘邦的大哥),就出来代表大家说了,你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你会干事,项羽无法夺取天下,是因为项羽不会干事。你怎么会干事法呢?就是每次抓到猎物后,你都最大限度的把肉分给小弟们;而项羽每次抓到猎物后,都想着独吞。

言下之意呢?自然是希望刘邦继续保持这种,每次抓住鹿,都把肉最大限度的分给小弟的好习惯。否则,项羽的今天,就是你的明天。

我们看史书,高起、王陵是这样说的。“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我们许多人,都习惯从字面上理解历史人物所说的话。其实呢?只要看看现实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哪个政客说话时,不是拐弯抹角的?

所以,我们从高起、王陵的话中,区别刘邦、项羽的高下,那是没有结果的。因为,高起、王陵的主要意思,并不是分析刘、项羽成败得失的。而是希望刘邦好好的考虑,应该怎分赏功臣。

要知道,当时的刘邦,还没有开始封赏功臣呢。要知道,刘邦大规模封赏功臣,是在俘虏了韩信后才进行的。事实上,在俘虏韩信后,功臣们忽然发现,自己被刘邦玩了,差点造了反。

项羽取得了胜利,不好好考虑功臣们的利益。刘邦呢?也不会真正考虑。因为,真按功臣的意思,让功臣集团拥有了帝国的主要权力,刘氏江山靠什么一世、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呢?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所谓刘邦与天下(也就是与自己小弟)同利,那只是功臣们挤兑、或提醒刘邦的话。换而言之,现在你已当了皇帝,我们却是什么土封赏也没有得到,这有些太不应该了吧!当然了,委婉的意思就是,项羽就是因为对功臣封赏太抠门,才失败的。你大概不想步他的后尘吧!

刘邦一句,“你们说得不对。我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并不是因为我本事大,而是因为我的小弟本事大!”自然更让功臣们心悦诚服,因为,这正是功臣们心里想说的话啊!

在换而言之,这等于刘邦公开表示,他不会忘记众位兄弟们的功劳;总而言之,我刘邦能有今天,就是众位兄弟努力的结果。再换而言之,你们就等着我的封赏吧!

在刚刚打败项羽时,刘邦的小弟们都知道一件事,现在天下还没有真正安定下来。因为,诸侯们的势力还非常大。在这种背景下,小弟们并没有逼着刘邦兑现封赏的承诺。

因为,打败项羽后,最紧要的事,自然是先把那些诸侯们安顿下来。

在这种背景下,燕国臧依然占据着燕国。韩王韩信还分封在韩国故地;赵王张耳还分封在赵国故地。项羽的地盘,分成两份,一份给韩信,另一份给彭越。英布吴芮的地盘虽然略有变化,但依然都分封在江南。剩下的地盘,现在都归刘邦。

从这层意义上,在刚刚打败项羽时,刘邦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分封过功臣。裂土封王的人,都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功臣。张耳、英布、彭越、臧荼等人,在项羽时代就是与刘邦并肩的大佬,他们严格的说,只是刘邦的盟友,而不是什么功臣。

至于楚王韩信,那更是拥兵自重,靠武力胁迫刘邦分封的。因为,韩信一副,你不给我分封,我就不干活的架式,在大局未定时,刘邦自然会满足他的要求。

如果刘邦的小弟,当时都是这样一副德性,刘邦当时就会翻船的。因为,真的在集团内部,也实施分封政策,刘邦集团当时就散架了,如果不实施分封政策,小弟们就集体撂挑子了。

网络配图

当然了,刘邦的小弟们,当时都是比较有大局意识的,因为在项羽还存在的背景下,大家就为争功闹翻了,大家都也没有好果子吃的。

问题是,项羽被打败之后呢?

所以打败项羽后,刘邦为了忽悠小弟们,给自己继续卖力、卖命,就说了一套,我这不行,那也不行,我全靠小弟们给面子的话。

问题是,刘邦内心深处,恐怕就是觉得,自己才是传说中的功人,那些小弟们,无非也就是传说中的功狗。所以,狗好好给主人干活,主人绝不会忘记狗的功劳,但是,狗想追求与人平等的地位,那是万万不行的。

最后,刘邦真正控制局势后,才原形毕露的说,“非刘氏者封王,天下共击之!”

总而言之,天下是刘氏的天下,其它人只配给刘氏当打工仔。

我敢说,如果刘邦在与项羽打仗时,就敢这样原形毕露,肯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什么?刘邦会用人,他再会用人,也是不行的!因为,这就不是会用人不会用人的事!

从这层意义上,刘邦是靠什么夺取天下的呢?那套冠冕堂皇的东西,自然不是完全骗人的。但是,更重要的一个法宝,却显然是,忽悠,接着忽悠!而且还得组着团的去忽悠!

如果刘邦在荥阳之时,就高呼,非刘氏者封王,天下共击之!如果我朝太祖在西北时,御用文人就敢高呼,太祖的话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理解也得服从,不理解也得服从。

我估计,他们肯定连两个礼拜也支撑不过去,就会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因为,人们肯定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家伙疯了!不是疯子,怎么可能说出这种话。

但是,等这两个家伙,终于爬上了权力的顶峰,人们再听这种话,就觉得象真理了。

所以,后来非刘氏者想封王,有人就说了,高祖曾刑白马立誓,非刘氏者封王,天下共击之,这个家伙不姓刘,怎么可以封王呢?

但是,在刘邦没有原形毕露前,大家还没有真正弄清刘邦的真实意图。

网络配图

所以,当刘邦的小弟们,听到韩信有造反的意思,当时就急得,那是一刻也坐不住的主要原因。总而言之,咱们现在就把韩信收拾掉!

简单的去看,这是因为韩信的人缘不太好,所以,大家者这样积极的要收拾韩信。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刘邦的小弟都觉得,如果大家把韩信收拾掉了,就可以一块瓜分韩信的地盘了。

韩信一个人,就占据了89个县。后来,齐王刘肥也不过占据73个县。

关键是,韩信一个,占据了89个县,刘邦的嫡系小弟们,却是一个县也没有。如果把韩信收拾掉了,自然可以让大家一人封上一两个县了,哪怕是食邑也行啊。

其实,对于大多数功臣而言,并不是非常贪心,也许就是想封上一两个县罢了,哪怕是食邑也行。韩信一个人就占了89个县,大家能不眼红吗?关键是,砍倒一个韩信,得有多少人的愿望,可以得到满足啊!

问题是,等把韩信收拾掉后。刘邦却把韩信的89个县分成两份。给自己堂兄刘贾分了36个,给自己弟弟刘交分了53个。又把齐国故地73个县,都封给了自己儿子刘肥。功臣们一看刘邦,就是这样玩大家,当时就火了!

因为,我操你大爷。你他妈的比项羽还玩的绝!项羽不是个东西,你刘邦他妈的更不是个东西。

但是,刘邦开始向功臣们许诺,只要打败项羽,我保证你们都可以封一块土地。

结果呢?几年以后,刘邦的儿子,即使幼儿园还没有毕业,也都成了坐镇一方的诸侯。而那些功臣们呢?只能一生一世给刘氏当打工仔了。

虽然在刘邦分封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齐王(刘肥)时,差点把功臣集团气疯了。因为,这意味着,刘邦想把天下都收回他们家了。

但是,天下大局已定了,所以功臣们已很难翻起什么风浪了。因为,对普遍百姓、将士而言,天下大乱近十年了,大家都已受够了战乱的苦,现在天下渐渐稳定了,他们自然缺乏再闹动乱的积极性了。

网络配图

更主要的还在于,天下分封给刘邦的儿子、弟弟、侄子,与分封给那些功臣,对普遍老百姓、将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功臣集团对此虽然不满,也无力振臂一呼,万众响应了。

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又赶紧扔出几根胡萝卜,总而言之,跟着我刘邦混,就有机会吃到胡萝卜的。当然了,接着又把大棒摆在了桌子上,,总而言之,敢不服,想好后果。

面对这种事实,功臣们终于接受了这种事实。

再后来,刘邦又请出叔孙通,教育大家应该怎样当好打工仔。最后,功臣集团们终于接受了当打工仔的事实。总而言之,一个想当老板的打工仔,绝不是好打工仔!

人们常喜欢说,叔孙通是个王八旦,制订了那种让人功臣集团变成奴才的礼仪。实际上,没有刘邦在背后指使,把叔孙通打扁捏圆了,他也无法让一套东西变成现实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为何不杀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我只在三年级看过少儿版,忘了→_→题主提到的问题在《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中的记载是这样的: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网络配图我觉得曹操所谓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里的“英雄”二字值得我们想想。刘邦、朱

  • 福王朱常洵—被李自成农民军煮熟吃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二十日,河南洛阳福王府邸里,人声鼎沸,烈焰腾腾。王府中堂广场上,烘烧着一口从洛阳郊外迎恩寺抬来的“千人锅”。巨大的铁锅内,撒满姜、葱、蒜、桂皮、花椒以及无数高汤炖煮用料,奇香扑鼻。熊熊烈焰中,最骇人心目的是,巨锅之中,除七、八只剥皮去角的梅花鹿外,还有一个光头的三百多斤的

  • 唐玄宗为养活3千宫妃 想方设法从民间搜刮钱财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亦称唐明皇。712年至756年在位。李隆基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说道风流天子唐玄宗,人们自然会想到“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贵妃杨玉环,让大诗人白居易挥就了流传千古的《长恨歌》。然而,唐玄宗一生宠爱的女人,远远不止杨贵妃一

  • 张无忌是明教教主却是朱元璋称帝,两人有何差距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说要把张无忌和朱元璋联系到一起,那么大家一定会想到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张无忌跟朱元璋之间的二三事。张无忌听到朱元璋和常遇春议论,说和赵敏走得太近,怕张无忌出卖明教。网络配图如果张无忌这时远离那些情情爱爱,开始向政治人物转变,回到明教争夺实权的话,当时的明教高层有

  • 揭秘:西蜀刘备到底有没有统一三国的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三国历史,董卓进京用的是西凉兵。曹操在赤壁之战最鼎盛时唯一能感到威胁的是马超的西凉兵。司马懿总督雍凉两洲的兵马就让诸葛亮五出祁山无功而返。只有在战事非常不利的情况下,魏国才会让中原主力参战。说到这里,有些人觉得诸葛亮军事才能不行,纯粹就是扯淡。这就像当年我们对付越南猴子用的战术跟当时的魏国所采用

  • 揭秘大盐枭张士诚为何斗不过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张士诚是淮南泰州人。泰州地近海滨,民众多靠晒盐过活,但官府赋税劳役很重,民怨沸腾。张士诚年少时是会武术、讲义气的小流氓,兄弟几个以撑船贩私盐为业。贩私盐利润高,张士诚又轻财帛,乐意周济贫困,很得人心,私盐贩子公推其为头目。网络配图适逢各处起兵反元者众,1353年,不甘受官府和地方豪强欺压的张士诚,乘

  • 揭秘中国史书上记载最早的一个太监是哪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周朝开始有了太监制度,但是没有留下第一个做太监的人名。因为西周作为一个部落时,就已经开始有受过宫刑的人伺候贵族的事,应该是无名无姓。第一个有名姓留传下来的宦官不是赵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齐桓公姜小白时代的竖刁!网络配图竖刁(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而齐桓公也因为这件事

  • 昭宣中兴是西汉权谋家霍光辅政的功劳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霍光,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权谋家。根据史料可考,霍光是西汉马踏匈奴的大将军霍去病同母异父的弟弟。霍光一生共辅佐过三任皇帝,分别是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三朝元老。图片来源于网络霍光出生在河东平阳,其父亲只是一个县中的小吏,但霍光的兄长却是时任骠骑将军的霍去病。在机缘巧合之下,当时才十多

  • 揭秘杀害关羽的幕后凶手居然是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一代名将却突然惨遭不幸,威震华夏之后,突然陨落让人唏嘘,而其死的不明不白,史料又模棱两可,着实可疑。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

  • 揭秘:古印度人眼中的唐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王曰:“尝闻……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对曰“然。……大唐者,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