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龙且对于项羽到底有多重要呢?他的实力有多强劲?

龙且对于项羽到底有多重要呢?他的实力有多强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2544 更新时间:2024/2/8 5:17:35

生于乱世的项羽少年勇武轻狂,心存大志,起兵之后杀伐谋断,征战连连,一生金戈铁马罕遇敌手,灭秦后拥立天子,自封霸王,在那个时代几乎无敌于天下。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楚汉争霸时期,龙且乃是项羽麾下极为重要的一位战将,韩信攻占齐地之后,项羽命龙且率兵二十万征讨韩信,龙且战败后被灌婴所杀。那么,龙且对于项羽到底有多重要呢?为何龙且死后,项羽便知道自己离败亡不远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龙且在项羽阵营的地位,二是龙且战死的时间节点。

龙且虽跟随项氏较早,但地位其实并不算高

根据《史记· 陈丞相世家》的记载,对于项羽用人,陈平曾评价道,“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也就是说,项羽用人,更注重血缘关系,如项声、项他等,而这也是导致项羽麾下人才稀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项羽麾下,谋士仅范增一人,武将虽有龙且、英布、钟离眜、曹咎季布等将领,但英布在“彭城之战”后便已经叛楚降汉,而钟离眜、曹咎、季布等人也难以独当一面。纵观整个楚汉争霸时期,多次离开项羽而独自领军出战的,也仅有龙且一人。

秦末天下大乱,龙且乃是最初跟随项氏起兵的将领之一,早在项梁统兵之时,龙且便已径官居司马,曾跟随项梁南征北战,并在东阿之战中跟随项梁击败了章邯。项梁死后,龙且便又跟随了项羽。

不过,根据《史记》和《汉书》等史料记载,项梁死后,龙且曾三次见诸记载,但却皆是作为副将出现,而主帅皆为项声、项他等项氏族人。可见,龙且虽然跟随项氏较早,项羽对其也并非绝对信任,龙且虽是项羽麾下极为重要的武将,但地位其实并不算高。

“彭城之战”中,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载,龙且与魏相项他率兵驻守定陶以南,但被刘邦麾下大将灌婴击败。“彭城之战”后,刘邦败走荥阳,为迟滞项羽追兵,派随何策反项羽麾下大将英布,《史记·黥布列传》有载,“楚使项声、龙且攻淮南”,数月后将英布击败。

根据《汉书·陈胜项籍传》记载,当韩信率军攻占齐地后,项羽在被刘邦牵制在正面战场的情况下,“(项)羽使从兄子项他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却没想到龙且这一去,结果被韩信所击败,并被灌婴所杀。

如上所述,对于项羽来说,龙且虽然极为重要,但地位显然无法与项声、项他等项氏族人相比,因此相较于龙且之死,兵力的损失才更为严重。

龙且战死的时间太过重要,标志着局势的全面崩溃

从秦末天下大乱,到项羽分封天下,项羽无疑是当时天下最为最为强势的诸侯之一,即使是在“彭城之战”中被刘邦攻破都城,可项羽回头就把刘邦打的惶惶如丧家之犬,仍然掌握着战局主动,然而自双方进入对峙时期,局势便开始向着不利于项羽的方向发展了。

在楚汉对峙初期,项羽还占据着绝对优势,多次在正面战场击败刘邦,虽然凭借着关中源源不断的兵源和后勤补给,没有彻底被击溃,但正面战场的不利,仍然让刘邦一筹莫展。直到韩信提出“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书·韩信传》),刘邦这才开辟第二战场。

此后,韩信率军先是平定赵代之地,后又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派使者向燕王臧荼送信,燕地遂投降刘邦。此后,韩信又率兵东进,攻破齐地,齐王田广逃走后,派人向项羽求援。与此同时,张良又南下说服衡山王吴芮,结果吴芮也倒向了刘邦,而彭越则不断在项羽背后发动游击战,袭扰楚军粮道。

如此,虽然项羽仍然在正面战场上对刘邦保持着优势,但从天下大势来看,刘邦已经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对西楚形成了包围,再加上粮道经常被彭越袭扰,楚军的境地已经极为不妙。如果齐地再落入韩信手中,那么项羽不仅将陷入腹背受敌之境,且都城彭城将随时面临汉军的威胁,自己的后路将彻底被切断。

因此,项羽派项他、龙且率军与齐王田广合军救齐,可以说是关系到西楚存亡的一战。可惜此战之中,韩信先派人修堤阻断潍水,再佯装败退,吸引楚军渡河追击,趁楚军半渡之时掘开堤坝,洪水倾泻而下,楚军惨遭战败,龙且也被灌婴击杀。

龙且战败之后,相对于龙且的战死,多达二十万楚军的伤亡才是项羽难以承受的,毕竟项羽可没有刘邦那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与此同时,项羽也就此丧失了消灭齐地威胁的机会,此后派武涉劝说韩信自立失败之后,项羽就此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腹背受敌,再加上粮道被彭越骚扰,项羽与刘邦的对峙已经很难再坚持。在龙且战死还不到一年的情况下,项羽就被迫与刘邦鸿沟议和,之后率军后撤,刘邦则趁机率军追击,最终于垓下击败项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孝昭仁皇后:出门名门的大家闺秀,13岁就嫁给康熙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她是名门之女,13岁被康熙纳入后宫,一年后就封皇后,成为坤宁宫最后一位主人她便是康熙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孝昭仁皇后来自于清朝最有名的后族,钮祜禄氏,祖父是清朝开国大将弘毅公额亦都,祖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四女和硕公主穆库什,父亲是康熙初年辅政大臣果毅公遏必

  • 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侯莫陈崇是什么人?他是何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西魏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当时西魏山头主义的体现。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其中,侯莫陈崇(514年―563年),字尚乐,代郡武川(今内

  • 李自成在京城待了四十二天,为何只当了一天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很多人说,李自成一共当了四十二天皇帝,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李自成并不是只当了四十二天皇帝,而是他只在北京待了四十二天。在一片石之战(山海关大战)

  • 乾隆朝的三大宠臣和珅、刘墉、纪晓岚是何真面孔?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经常用“明朝不明,清朝不清”来形容这两个朝代。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说清朝无贪官,不但和珅无言以对,就连刘墉纪晓岚也会捂着嘴偷笑:“和珅不是贪官,他是贪奴,但我们却真的差点因为贪渎而掉了脑袋,如果清朝无贪官,我们的罪名岂不是可以一笔勾销了?”清朝是没有贪官还

  • 清朝八旗旗主是什么 旗人升官之后为什么畏惧自己的旗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清代八旗旗主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八旗旗主的权势到底有多大?旗人升官之后为什么对旗主如此畏惧?所谓八旗旗主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从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初创建的黑旗,到后来努尔哈赤、舒尔哈齐兄弟分掌的红黑两旗,再到黄、白、红、蓝四旗并最终演变为八旗

  • 三国时期的蜀汉四相分别是谁?他们应该如何排名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三国之一。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蜀汉政权是东汉末年天下三分之后最为弱小的一个,可以说不管是人口、疆域还是经济水平、人才数量,都难以和曹魏、东吴竞争。尽管实力最弱,但蜀汉也曾涌现出四位治国能臣,他们便是被誉为“蜀汉四相”的诸葛亮

  • 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上真的一无是处?他有何政绩?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 -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7月15日-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同母弟。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唐朝贞观年间,李世民

  • 宋神宗为什么庙号“神宗”?宋神宗的三把火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庙号一般是指古代皇帝死后的号,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最初并不是每一个君主都有庙号,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 是一代代累积下来就会变多,于是会将家庙毁去,并于太庙之中祭祀。而其中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 汉中之战曹操明明比刘备还要强 曹操最后是怎么输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对汉中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中之战曹操的军事能力比刘备还要强,曹操最后为什么会败在刘备的手里,曹操是怎么输的?引言就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君主曹丕(曹操没有称帝),孙权,刘备三人而言,刘备是最不容易的。孙权起码有哥哥为他打下的江山,他接收后可直接坐享这份家业

  • 三国时期的管宁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后世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年轮中,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争不断、乱世出英雄的时代。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谈及三国第一人,虽然没有定论,但在大众印象中不外乎就是曹操、郭嘉、诸葛亮、荀彧、刘备、孙权、周瑜等人中之一。风云激荡的三国年代,这些人叱咤风云,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至今让人津津乐道。然而,在王夫之、钱穆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