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明哲保身的诀窍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唐代中兴名将郭子仪明哲保身的诀窍是什么?他是怎么做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09 更新时间:2024/1/16 23:18:53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文化与经济高度发达。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但正如波峰之前必有波谷,李唐在盛世、中兴之前也遭受过诸如安史之乱这般的重创。幸而还有郭子兴之流挺身而出,把将倾的王朝重新扶起。不过,这“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的郭子仪,好像还有些不正经?

一、公子堆里的武举人

虽说李唐不是如魏晋一般以世族门阀而闻名的时代。但因为相隔不远,且李唐的建立又离不开世家大族对李渊的支持,故而在李唐,门阀大族依然是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享受着大量社会资源。许多出自豪门的年轻子弟,便早早就通过家中的关系树立起自己的名气,或者受荫蔽步入仕途。

但在山西太原的公子堆里,却有这么一个不走寻常路的年轻人。他出身中原赫赫有名的八大姓族之一——太原郭氏,是曾为渭州、吉州、绥州和寿州这四州刺史的郭敬之的次子。这个年轻人即是郭子仪。虽然出身豪门,父亲也是一位文官,郭子仪却参加了武则天时期的武举。且令父辈们惊讶的是,他还真就在武举获得了“异等”的成绩,并凭自己的努力以从九品下的武职走上了仕途。

此后数年,郭子兴活跃于军中,并不断得到升迁:桂州都护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后,郭子仪于天宝八年(749)成为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并兼任横塞军事和安北副都护。天宝十三年(754),他又先后兼任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以及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虽然与父辈们领域不同,郭子仪却终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出自豪门,自己又成长为新一代豪门,这也算是他无愧于自己的出身。

二、起起伏伏的中兴大将

不过若是对历史敏感些,你或许已经意识到:郭子兴活跃于天宝年间。天宝十四年(755),李唐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冲击——安史之乱。而就在此前不久,郭子仪刚刚因为母亲去世而免职服丧。因此在危难之中,他只得被“夺情”复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并兼任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军迎击安禄山叛军。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作为唐军重要将领,领导或参与了击退安禄山、史思明和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的多场重要作战,击败乃至斩杀周万顷、高秀岩、阿史那从礼、崔乾祐等叛逃唐将、敌将。他也因功跃升为肃宗朝的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乃至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等。

然而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在同史思明的对战中狼狈败退。彼时正得唐肃宗信任的宦官鱼朝恩正对手握重兵又为人正直的郭子仪心有不满,故而将这场战败的责任尽数推到郭子仪身上。唐肃宗对鱼朝恩的污蔑信以为真,尽然真的夺去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系、李光弼等将其取代。

可肱骨终究是肱骨。正如先前郭子仪被夺情用一样,肃宗上元元年(760)朝廷急需有人领兵应战,郭子仪便又在众人的推举中被复用。虽然只见眼前私利的鱼朝恩继续插手阻挠,郭子仪最终还是被进封为汾阳郡王,任朔方、河中、北庭等多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过等军的兵马副元帅……

从武则天时期入仕,到唐肃宗时期被夺权,历经五朝,这可谓是郭子仪仕途的第一次大起伏。而在此后唐代宗时,因遭宦官程元振记恨,郭子仪这位为大唐续命的老将又被夺去军权,并被派去督建皇陵。唐德宗时,郭子仪因劳苦功高而进位太尉,赐号“尚父”,却还是被罢免了军中职务——这一次,宦官的谗言是小,唐德宗对郭子仪的忌惮是大。

三、晚年风流与无奈保命

至德宗时,郭子仪已是朝中难得的七朝老臣,更是军中备受敬仰的定国大将。但这一切都没能阻止新继位的唐德宗在有心人的挑拨下对郭子仪心生忌惮。对此,郭子仪虽满是无奈,却也不得不接受现实。甚至为了进一步打消德宗对自己的担忧以保全家人,郭子仪还不惜“自毁声名”。

其实早在唐代宗时期,在代宗又一次准备赏赐屡屡建功的郭子仪时,郭子仪就曾提出自己无需高官厚禄,只想再要几位美人。这当然不是郭子仪不在乎家国大义而沉溺美色,而是他在那时就已经深刻意识到自己位置过高,应该急流勇退。所以当继承唐代宗衣钵的唐德宗想要削弱自己的时候,郭子仪不仅温顺接受,还主动投入家中美人的怀抱。

尽管后来因这晚年风流沦为他人谈资,郭子仪本人却并不在乎。恪守君臣之道被坚持了大半生,早已成为他为人处世之精神的一部分。虽说离开心爱的军营颇为无奈,郭子仪作为一家之主也愿意用自己不剩几年的前途换一家人远离“功高震主”的风波而平平安安。修身、齐家、治国,还平了天下,若如此的郭子仪都还不是正经人,那李唐一代恐怕也没人堪称君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敢于直言的谏臣,杨继盛有多值得敬佩?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敢于直言的谏臣,今天咱们要说的是明朝的杨继盛,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杨继盛,字椒山,直隶容城人。本是一届放牛娃,受当时重臣徐阶的赏识。但他的发家史还是靠仇鸾。他向当时的皇帝朱厚熜弹劾了仇鸾,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他的嫉恶如仇,他的正直善良。虽然被仇鸾摆了一道被贬了

  • 为什么说王徽之是个非常不靠谱的人?他有哪些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王徽之,字子献,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直以来,人们给他的标签是:豪门公子,书法大家,不靠谱的名士。在时人眼里,王徽之不热衷仕途,对同僚不敬,交友随缘,生活随性;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一位非常不靠谱的人。但不靠谱的人,有靠谱的才华。短短48

  • 堂堂一朝宰相武元衡为何会遇刺身亡?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堂堂宰相,为何会被刺杀而死?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武元衡出生之时,正值安史之乱,是盛唐的转折点。之后的一小段时间,朝代的风气虽然因为藩镇节度使的存在而稍显颓废,但却远远没有达到令唐朝四分五裂的地步。他很幸运,生在官宦世家,还是武则天的曾侄孙。更加幸运的是,武

  • 历史上真正的康茂才是什么样的?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随后北伐胜利。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朱元璋见大局已定,遂决定大封功臣。朱元璋原准备封赏6公28后,其中,蕲春侯康茂才赫然在列。没想到,在徐达班师回朝的途中,康茂才却病

  • 朱三太子怎么成了清朝八十年来挥之不去的梦魇?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队攻破北京城的大门,存在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国破家亡之际,崇祯帝留下了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遗言,随后在煤山上吊自缢,大明朝最后一位正统皇帝就此陨落。那么朱三太子是谁?为何成了清朝挥之不去的梦魇?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据《明史.诸王传

  • 大唐名将郭子仪是如何对待手下的部将的?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郭子仪字子仪,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史书记载,“麾下将吏出镇来辞,王夫人及爱女方临妆,令帨汲水,役之不异仆隶。”汾阳郡王郭子仪的部将前来辞行,当时夫人与女儿若正在梳妆,他就让这些将官们拿手巾、打洗脸水,像对仆人一样役使他们。众所周

  • 历史上赵括的实力有那么弱吗 纸上谈兵一说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括实力,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众所周知赵括经常被用来当作反目典型角色,其实力一直被世人所诟病,真实的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赵括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反面角色的?事实上,赵括的形象在宋代前并没这般槽糕,由于宋代的兵力通常不足强劲,大家期待能出现一位扭转局势的角色,领着众人收回

  • 长平之战赵括被围困46天之久 廉颇和李牧等人为何没有出兵救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赵括和廉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长平之战开始后,赵括40万大军被围困时间长达46天,此时的赵国李牧和廉颇在做什么,他们两人为何没有带兵救援?他们就这样见死不救吗?战国时,根据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和纵横家提出的‘连横’理念,秦国作为原本边缘国家开始逐鹿中原,首先拦在秦

  • 刘裕指挥的灭南燕之战,在历史上有多牛?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偏安南方的王朝中,军功最盛的莫过于东晋。东晋最漂亮的一场战役就是刘裕指挥的灭南燕之战,在历史上有多牛?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公元409年,占据今山东地区的南燕对东晋的淮北地区发动了数次袭扰,结果东晋当局迅速做出了攻灭南燕的决定,并决心以刘裕为主帅,使用约5万人的核心精锐

  • 长平之战如果赵国没有上赵括的话 赵国还会输的那么惨吗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平之战,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长平之战赵国战败。45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如果赵国没有换上赵括的话,结局会是什么样的?赵国最后能不能获胜?俗话说得好,将帅无能,累死三军。把这句话用在赵括身上,再恰当不过。没办法,长平之战,赵括打得实在太臭了。不仅他自己马革裹尸,战死沙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