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评元末起义者:忘恩负义的盗贼愚民妖人

朱元璋评元末起义者:忘恩负义的盗贼愚民妖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3600 更新时间:2024/1/14 17:32:18

朱元璋本人就是大元王朝的推翻者。他食元朝之毛,践元朝之土,世受元朝雨露之恩,却起兵打倒了大元,这怎么解释?

虽然谁握住了刀把子谁就有了话语权,但要把这个道理讲圆满,也实在太考验人的智商了。

朱元璋开始是这样解释的:他当初参加起义,只是为了吃饭活命,并不是为了推翻元朝。他不断强调自己加入起义军实在是迫不得已,是人生的一大污点。他说自己加入起义军是“昔者朕被妖人(红巾军)逼起山野。”(《与元臣秃鲁书》)他又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红巾军)忽至,误入其中。”(《洪武实录》卷37)在《皇陵碑》中又说:“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起义领袖)何有乎仁良(也没什么好东西)。”他宁肯污辱自己,也不能给臣民作坏的榜样。

后来他又进一步解释:“盗贼奸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朕不得已起兵,……当是时,天下已非元氏有矣。……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也就是说,元朝的灭亡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参加起义,不是为了推翻旧王朝,也不是为了当皇帝,而是因为实在不忍心看人民遭受痛苦,要救万民于水火。天下取自群雄,而非元朝之手。

这两种解释似乎还不圆满。编写《大诰》时,朱元璋又发明了“殿兴有福”理论。他天才地将起义者分为“首乱”者和“殿兴”者两部分。首乱者,就是带头造反的那一批人,而殿兴者,就是他这样半路参加起义的人。《御制大诰三编?造言好乱第十三》中,朱元璋说:“元政不纲,天将更其运祚,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就是说,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愚民作乱。朱元璋认为,带头做乱者都是忘恩负义、胆大妄为之徒,注定没有好下场。因为这些人引起了战乱,造成了流血,老天爷讨厌这样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殃归首乱。”

朱元璋还举大量例子论证他的观点:历代大型农民起义中,最早揭竿而起的那批人,确实多数都做了后人的铺路石:“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比天福民,斯等之辈,若烟消火灭矣。何故?盖天之道好还,凡为首倡乱者,致干戈横作,物命损伤者既多,比其成事也,天不与首乱者,殃归首乱,福在殿兴。”至于那些后来才参加起义的人,就没什么责任了。因为动乱的大火已经烧起来了,他们再加把火,是为了使火灾早点结束,早点还大家以太平。所以“福在殿兴”。

这一说法充满矛盾。既然天下无道,“天将更其运祚”,被推翻是必然的,总得有第一个起来反对它的。站在“首乱”者的尸体上取得成功后,却又这样大言不惭地辱骂他们,实在是匪夷所思。绞尽脑汁,朱元璋的理论其实是要落脚于天下无道,为了生存,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万万不要第一个揭竿而起。

说他狡猾也可以,说他愚蠢也可以,说他阴险也可以,说他坦率也可以,反正理论构建至此,朱元璋图穷匕见:不论怎么说,你们可千万不要造我大明的反。

为了说服愚民,他费尽口舌,推导出了宁可饿死,也强于造反之说。他说,元朝承平时,富无旁忧,贫有贫乐。纵迢天灾,“饥谨并臻,间有缺食而死者,终非兵刃之死。设使被兵所逼,仓惶投崖,趋火赴渊而殁,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岂不优游自尽者乎?”也就是说饿死强于战死。所以宁可饿死,也不能反抗他的统治。他又从多方面论证这个主张,说造反其实没什么好处:从乱者并非俱能为人上人,除了那些“乱雄”和文武官吏外,“其泛常,非军即民,须听命而役之。呜呼,当此之际,其为军也,其为民也,何异于居承平时,名色亦然,差役愈甚。”

他在《大诰三编?造言好乱》一节中说:

且昔朕亲见豪民若干,中民若干,窘民若干,当是时,恬于从乱。一从兵后,弃撇田园宅舍,失玩桑枣榆槐,挈家就军,老幼尽行,随军营于野外……与官军拒,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饮食不节,老幼悲啼,思归故里,不可得而归。不半年,不周岁,男子俱亡者有之,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

也就是说,从概率论上分析,参加起义和叛乱,获得功名富贵的可能性是极低的。相反,给人家当炮灰的可能性却几乎是百分之百。通过这种“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的理论,朱元璋郑重警告百姓:宁可饿死,也不要起来造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战国时期那些奇女子:看女子如何掌权治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春秋战国时期的公主,春秋战国时期女子称呼,历史上掌权的女人有哪些

    一般认为,刘邦的老婆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际上的女皇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来说,这没有错。不过,要是说起女人在一个独立的国度里执掌政权,却是在她很早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并且还不是一位,而是同时出现了两位,这就是赵国的赵太后和齐国的君王后。秦统一中国以前这段历史被称之为战国,顾名思义,这段时间战火不息

  • 西门庆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家里都有些什么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西门庆是好人还是坏人,西门庆是什么角色,西门大官人是什么意思

    导读:水浒传中,除了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之外,将剩下的正常人按照职业来划分,大约可以分成:士农工商,这四种。士农工商,国之四民。古代所谓四民,粗略的讲,就是指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在水浒传中,士,农,工这三种职业还算比较常见。商,就有点少见了。西门庆就是水浒传中比较知名的商人。《水浒传》第二

  • 对比出差距:项羽与刘邦在《史记》中的直接较量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刘邦项羽对比分析,刘邦项羽对比议论文,史记和汉书的区别在于

    楚汉相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之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约于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楚汉之争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一百三十卷,卷七是《项羽本纪》,卷八则为

  • 《水浒传》里“四大恶人”:西门庆、高衙内上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水浒传又名叫什么名字,水浒传里的李逵,水浒传中的小李广是谁

    水浒里坏人不少,如果以观众的讨厌程度,或许以下四人可能为四大恶人,尽管他们做的事在今天某些人看来并不是事,但由于水浒是观众们耳染目睹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来评判,自然会得出内心的结论:第一个人物叫高衙内。他不是高俅,连高俅那最简单的架势都不会,甚至也没有高太尉的运气,能与皇帝接触。居然拜倒在高太

  • 面对当年的胯下之辱,韩信是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故事,韩信胯下之辱是真的吗,类似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

    面对当年的胯下之辱,韩信是怎么做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提到“胯下之辱”这个典故,想必大家不会陌生,那么飞黄腾达后的韩信,是如何对待当初的无赖呢?众所周知,韩信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将才,自古更是流传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小时候的韩信家境贫寒,经常被周围人所耻笑不待见,

  • 孝庄钱皇后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孝庄对董鄂妃鞭尸,历史上真实的董鄂妃,孝庄太后跟慈禧有啥区别

    孝庄钱皇后在历史上是个怎样的女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紫禁城,也就是如今的故宫,从明朝开始,已经走过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看似孤傲的地方却因为皇帝与后宫众嫔妃的爱恨情仇而变得温柔,其中有一位女子,她是紫禁城第一位真正女主人,因一场战役命运忽变,结局惨如婉容。她是孝庄钱皇

  • 赵云跟随刘备多年为何没有得到重用 公孙瓒到底说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云一开始是跟公孙瓒的吗,公孙瓒为什么借赵云,公孙瓒为何不用赵云

    还不了解:赵云和刘备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云跟随刘备多年,刘备为何不敢重用他?赵云,从西元200年起,就一直追随刘备,参与过博望坡、赤壁、川、汉中之战等重大战斗,从西元200年至刘备逝世,历时23年。赵云的武力与指挥能力也是众人皆知,可是为什么刘备却迟迟不肯

  • 作为曹操人生中的转折点 曹操是怎么在赤壁之战输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人生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人生转折点的感悟,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对赤壁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操一生的转折点,曹操是怎么打输赤壁之战的?曹操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赤壁大战的失利,自从曹操出兵以来,一统北方之后就一直想要实现快速一统的理想。而且建安十三年时,荆州的刘表逝世,无疑是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新任荆州接管人刘琮也是

  • 在真实的历史上,唐初四大名将分别都是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唐末名将排名,唐高宗时期四大名将,万历四大名将

    唐朝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由李渊建立。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不管是从龙之功还是扶龙之臣,能帮助皇帝稳坐天下的就是那些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名将,他们金戈铁马、南征北战,显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骁勇善战的本领,更有他们定

  • 大明江山真的是亡在崇祯手里的吗 其实他才是明朝败家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明朝是亡于崇祯还是万历,死在崇祯手下的名将,明朝亡于崇祯时期的原因有哪些

    大明王朝亡于崇祯?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知道,给大家一个参考。岁月流转,王朝的发展犹如百花的生长一样由盛而衰。明代的历程自然也不例外。明代于1368年由朱元璋在今南京建立,前期经历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国力达到巅峰。但盛极必衰,多数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