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韩信帮助刘邦打天下 韩信最后为什么没有得以善终

韩信帮助刘邦打天下 韩信最后为什么没有得以善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48 更新时间:2024/1/20 2:20:03

还不了解:韩信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为刘邦平定四方,为何没得善终?

自古功臣的下场大多不太好,尤其是身为武将的功臣,很可能会在君主成事后招来杀身之祸。

有些聪明的武将会选择明哲保身的方法,有些则对此并不上心,最后导致自己下场悲凉,比如著名的淮阴侯韩信。其实淮阴侯这个称号,是韩信被贬后的爵位。

之所以这个称号如此出名,是因为被贬为淮阴侯是韩信心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韩信虽然颇有野心,但是对刘邦和汉朝政府一直忠心不二。

被贬为淮阴侯后,韩信才开始有了谋反的想法和迹象。很多人认为,韩信谋反是被逼所为,因为刘邦对他太过苛刻。

韩信对刘邦不够了解,又急于获得王位的封赏

事实上,韩信的谋反虽然也有刘邦的猜疑推动,但主要的原因却并不怪刘邦,而是韩信本人太过自负。

他自恃才高,认为自己的能力够强,不屑于揣测君主的心思,对刘邦的想法几乎不怎么考虑,长此以往,自然行事不周,让刘邦越来越怀疑。

他的这种性格,很早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最初韩信投靠项羽,但是项羽并没有立刻重用他,韩信很快就离开了项羽转投刘邦。

在刘邦处,韩信坐了一段时间的冷板凳,虽然萧何屡次向刘邦推荐,但效果甚微,韩信很快又想要离开刘邦。

显然,韩信根本不关心如何讨好上级,而是自恃能力够强,认为没有立刻重用他的上级就不值得追随。

若不是萧何坚持,甚至在韩信逃跑时及时赶上去劝他留下来,或许韩信就不会成为刘邦手下的大功臣。

好在刘邦对萧何非常信任,看到萧何如此重视韩信,这才慢慢给了韩信机会。

韩信也不辱使命,一次次攻破城池,替刘邦打下了大半江山,以至于刘邦自己都在最后的庆功宴上亲口承认,若是没有韩信和萧何两个功臣,自己绝不可能得到天下。

自负的人若是真的有实力,确实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韩信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早在韩信攻下齐国时,他与刘邦之间的嫌隙就已经出现了。

彼时韩信的大军大胜,而刘邦却被项羽围困,双方的处境对比明显,此时身为人臣的韩信不仅没有急着去救援刘邦,反而派人向刘邦讨要代理齐王的王位。

在韩信看来,自己已经替刘邦打下了大半江山,理应获得封王的恩赐,至于刘邦本人的处境,似乎并不在韩信的考虑之内。

汉朝建立后韩信一再被贬,内心开始焦躁不安

虽然刘邦并没有因此责备韩信,反而将代理齐王改成了真正的齐王封赏。

但是如果韩信仔细思考过,不难发现刘邦在此事上的反常之处。以刘邦多疑的性格和报复心颇重的性情,怎么可能如此轻易放过韩信,惋惜韩信太过自负,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同时,韩信的这一举动也暴露了他的野心,虽然韩信本人的想法可能只是追求升官发财,但是在刘邦心中,韩信此举无异于想要同他争夺天下。

即便韩信打下了大半汉朝江山,在刘邦作战期间多次驰援,将自己的精锐部队多次让给刘邦,可一旦刘邦心中出现了这些想法,就很难再打消这个念头。

因此,汉朝建立后,虽然起初刘邦并没有对他发难,反而对他多有赞赏,但是没过多久刘邦就开始对韩信动手了。

由于韩信的功劳太大,在军中威望很高,所以刘邦没有直接对韩信下手,而是寻出各种理由让韩信一再被贬,直至对方从王位跌至淮阴侯。

面对刘邦的这一系列举动,韩信不仅没有自省,反而非常疑惑。

韩信不理解为什么刘邦要这样对自己,早年追随刘邦的武将,多数都已经被刘邦用各种方法处置。

韩信以为自己也一样逃不掉被彻底铲除的命运,因此开始密谋造反。在韩信看来,这是自己逼不得已的唯一出路,然而在刘邦看来,这就是韩信蓄谋已久的计划。

谋反事件败露后,韩信被吕后和萧何合谋诛杀

当时刘邦手下想谋反的人不止韩信,有些人甚至已经起兵,动了心思的韩信同这些人有暗中的往来。让韩信没想到的是,这些暗中往来竟然因为意外被吕后得知。

彼时刘邦在外征讨叛乱者,韩信已经被刘邦实际上软禁在京城中,吕后作为皇后,镇守京城。

得知韩信同谋反者暗中往来,吕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要除掉韩信,只不过她也清楚韩信虽然官职被贬,但实力并没有被削弱太多,担心强行除掉韩信会遭来反噬。

一直坚定地效忠刘邦的萧何向吕后献策,认为可以先假传刘邦战胜回京的消息,以此为借口邀请韩信入宫参加胜利的宴会,在韩信入宫后将其诛杀。

这个计划很快得到了吕后的认可,只不过实行时遇到了一些困难。

早就有了反心的韩信对吕后并不信任,对刘邦战胜的消息也心有怀疑,因此不肯赴宴。

担心事情败露后韩信会直接起兵谋反,于是,萧何力劝韩信赴宴。当初若是没有萧何的引荐,韩信不可能有如此成就,因此韩信对萧何非常信任。

惋惜韩信既不了解刘邦,也不了解萧何。

萧何对刘邦极度忠诚,不管发生任何事情,萧何都不可能背叛刘邦,不过一旦有人背叛刘邦,萧何一定会站在刘邦一方。

就这样,在萧何的计谋和执行之下,韩信在长乐宫中被诛杀,一代英雄就此陨落。韩信死后,萧何因为参与谋杀他的计划被人诟病至今,韩信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对于韩信最终被害的真正原因,司马光曾经用一句话道破其中玄机:“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韩信当初趁着刘邦危困之时索要齐王之位,就已经种下了祸根,更何况刘邦本人并不算什么忠义之辈,韩信如此结局,并不意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韩信当初没有杀这两人的话 韩信最后还会被杀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韩信被杀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这两人不死,刘邦不敢动韩信,惋惜韩信将他们全部杀了。汉初三杰当中,韩信的命运最为坎坷,下场也最为悲凉,这固然与刘邦不信任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更大的问题是他的出身,作为没落贵族的后代,韩信早已没有了贵族的情商和对政治时事的敏锐,只

  • 刘弗陵还有那么多哥哥 汉武帝为什么会选择他作为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对汉武帝和刘弗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总共有6个儿子,为何选用了一个8岁的孩子继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王朝也存在了好几千年。而有封建王朝就自然有领导者。而封建王朝的领导者就是所谓的皇帝。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的皇帝,有的具有大将之风,十分的贤德善于打

  • 汉武帝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刘据死后汉武帝为什么选择小儿子做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汉武帝儿子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汉武帝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长寿、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了,只不过他的儿子却并不多,有史记载的儿子只有六个,分别是:皇后卫子夫所生的刘据、王夫人所生的刘闳、李姬所生的刘旦和刘胥、李夫人所生的刘髆、钩弋夫人所生的刘弗陵。戾太

  • 军神韩信的遭遇:随意一吼摆脱了死刑又得到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诸侯间的内乱并不令人意外,项羽的盲目封王,产生了恶劣的后果。被贬到汉中的刘邦很郁闷,没有受封的田荣更郁闷!两件事使田荣对项羽恨之入骨。第一件事,秦国将领章邯竟然被封为雍王。当初,田荣与堂哥田儋起兵反秦,被章邯打得大败,堂哥田儋被杀,他自己也险遭毒手。现在秦国完蛋了,可是仇敌竟然摇身一变为诸侯王,这口

  • 马上天子李世民:虎牢关和浅水原奠定其军事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李世民,那是大名鼎鼎,史家的赞誉似万丈光芒,千古圣君嘛!扒一扒龙鳞,却发现此君的“宣传工作”也做得很好,贞观盛世么,细算GDP,也不是最高的;勤于朝政么,似乎身前后世诸多帝王累吐血的大有人在;善于纳谏么,宋明的好多皇帝比他更有气量;至于那不光彩的玄武门之变,更是传得走了样,大哥三弟全成了吃喝玩乐

  • 史上最牛的女人:成就盛世严禁皇帝大臣娶小老婆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初期的独孤皇后,曾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协助隋文帝杨坚开创了“人庶殷繁,帑藏充实”的“开皇盛世”。独孤皇后名伽罗,是北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之女。独孤伽罗14岁的时候,其父独孤信替她挑选了北周柱国大将军、隋国公杨忠之子杨坚当老公。《北史》中是这样赞美杨坚的:“皇考美须髯,身长七尺八

  • 盘点:中国古代历史上被儿子杀死的皇帝们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位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宋文帝刘义隆被儿子宋元帝刘劭杀死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在位30年。公元453年,因太子刘劭被揭发以巫术谋夺帝位,故文帝召集大臣谋废太子,而刘劭先发制人,与其弟刘濬共谋杀害宋文帝即皇帝位。3月16日深夜,刘劭与萧斌趁

  • 明朝第一理财能手夏元吉:永乐年间的财政总管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通过“靖难之役”篡逆而起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除了“篡逆”的行为后世颇多指摘,登基之后倒行逆施,大肆屠杀建文旧臣的行为招致抨击外,历学家对其在位22年的评价还是挺高的。纵观朱棣执政的22年,可谓丰功赫赫:重开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经营边疆,西部建哈密卫,东北设努尔干都司,册封蒙?三部,西南改

  • 明初倭寇问题的产生:元明两朝实施的海禁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曾经席卷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半岛,杀掠中、朝两国平民百姓无数的日本“倭寇之乱”,今人第一印象无不是明朝中后期嘉靖时代东南沿海的倭寇大起,以及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明朝军民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迹。但实际上,倭寇对中国沿海百姓的祸害,远比此时要早得多。早在元末明初之时,这场历时200余年的抗倭战争就已开始

  • 详解:南北朝历史上胡氏从太后到妓女的跌宕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具体是北齐时代,有个胡家的女儿,父胡廷之,母卢氏,他们送女儿进了宫。16岁那年,女孩被册封为王妃,她的丈夫是长广郡王高湛,当时高湛也是16岁。五年后,胡氏给高湛生了个儿子,起名高纬。又四年,高湛继承皇位,是为武成帝。于是胡氏水涨船高,成为皇后。但高湛的皇帝只干了四年,就正式宣布退休,成为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