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春秋真正的第一个霸主郑庄公:击败周王室第一人

春秋真正的第一个霸主郑庄公:击败周王室第一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5 更新时间:2024/2/21 1:13:17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时代的开始,春秋时代,一直是个精彩纷呈的时代。

这个时代,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春秋五霸的轮流坐庄,从落魄到霸王的血泪史,从霸王到亡国的沧海桑田,重大的战争战役也多,有宋襄公愚蠢的兵败,有城濮之战的千里虎啸,有楚怀王饮马黄河的扬眉吐气;杰出的人物也很多,杰出人物的离奇身世很多,坐在囚车里的管仲,五张羊皮换来的百里奚,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蒙着脸自尽的吴王夫差。所有的人和事,都被这段战乱串联起来,中间的咏叹和感慨,不少。

然而诸多的咏叹感慨之间,却深藏着一个重要的问题。春秋,是怎么从周王朝的“天下一统”,一眨眼间“老母鸡变鸭”,成了诸侯争霸的图景?当年君临天下的周天子,怎么摇身一变就落毛凤凰不如鸡,混得一代不如一代,从当年至高无上的君王,到诸侯们争来抢去的傀儡?这一切重大变化,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这些重大变化,与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王有关?这个人,传统的春秋五霸里没有他,更不如没有进入“五霸”排名的吴越两位霸主:阖闾、勾践。这个人的资格,比之前提到的所有霸王都老。只是他的国家每况愈下,后来比任何一个霸主都弱,在春秋战国的大多数事件里,都排不上号。这个人,就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王--郑庄公

郑庄公被后世史家统称为“郑庄公小霸”,他是“霸王”不假,也确实小。

在周朝分封的早期,郑庄公所在的郑国,却当不起“小”这个字,相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

比起中原诸侯国来,郑国的资格不老,但身份却极其高贵。郑国虽然是在西周厉王时期才立国的,但其开国君主郑桓公,是西周周厉王的幼子。郑国的君主世袭,是根正苗红的王室。郑桓公的贡献也很大,周幽王当年烽火戏诸侯,最后玩大了,招来了犬戎的疯狂进攻,诸侯全都当“狼来了”,偏偏郑桓公冲锋在前,为了保护周幽王壮烈殉难。这场巨大的变故也改变了郑国的命运。遭遇国丧的郑国,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不得不迁出了原本的封地,搬到今天河南新郑一带。郑武公很有眼光,他选择的是当时的黄金地段,土地肥沃不说,更位于天下交通的中心。这样的好地段,郑国当然不能糟蹋,所以从郑武公开始,郑国采取了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商人订立盟约,保护商业贸易。当时几乎所有诸侯国的富商大户,都集中在这个最繁华的“经济开发区”。在东周的早期,郑国的土地不是最大的,但经济却是最富庶的。

土地狭小但经济富庶的郑国,在春秋早期形势一片大好。这时期的晋国还没兴起,楚国仍然居于长江流域,齐国正忙于和东夷的战争,秦国苦于西北蛮族的侵扰。郑国所处的新郑地区,是远离战火的乐土。身份高贵,又兼烈士后代,外加腰包鼓,这样的郑国,在当时自然地位高贵。

郑国国君作为周王室的卿室,周平王东渡洛邑,建立东周,也是在郑国的帮助下完成的,甚至周天子召集诸侯的时候,郑国国君还是周天子的“新闻发言人”,可以代表周天子讲话致辞。在各路诸侯面前,那是相当的“狐假虎威”。

但到了郑庄公即位的时候,“狐假虎威”是不满足的,他要的是“真威风”,也就是称霸。

作为郑国杰出君主郑武公的儿子,郑庄公,是个从小就喜欢找麻烦的人。

出生的时候,就找了他母亲的麻烦。母亲武姜生育他的时候,偏偏碰上了难产,差点连命都搭进去。这件事给他以后也带来了麻烦,虽然郑武公去世后,他以郑国长子的身份继承了国君,但母亲武姜并不喜欢他,相反的对他弟弟公叔段宠爱有加。到了郑庄公即位的时候,母亲和弟弟开始找他的麻烦。母亲要求郑庄公把国内最大的城市京地封给弟弟,并且要给弟弟封号为“京城大叔”。打的什么算盘,地球人都知道:母亲是疼弟弟的,自然要想办法让弟弟篡夺哥哥的王位。如此行为,可是大麻烦了。

喜欢找麻烦的郑庄公,也是个不怕麻烦的人。母亲和弟弟找什么麻烦他都不怕:要封地,给!要封号,封。母亲和弟弟要什么他就给什么!大臣蔡仲是个实诚人,劝他要小心,他却装傻充愣。看郑庄公貌似好欺负,弟弟公叔段就开始在母亲的支持下继续找麻烦,又是串联亲信又是整顿军队,一心想着要把自己期待的大麻烦干完--夺郑庄公的王位。

在公叔段要找大麻烦的时候,郑庄公开始找他的麻烦了。公叔段刚集合好军队,并联络了母亲做内应,还没出兵呢,郑庄公的军队就从天而降了,轻而易举地把他打了个全军覆没。最后一路追杀到鄢城,将这个给自己找了很多年麻烦的弟弟彻底轰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克段于鄢”的故事。直到今天,依然有哲学家拿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如果你恨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纵他的缺点。

了结了爱惹麻烦的弟弟,郑庄公对帮着弟弟给自己找麻烦的母亲武姜也伤透了心。他先是恶狠狠地将母亲囚禁起来,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不久之后却后悔了,可誓言又不能违背,最后想来想去,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挖了个地道与母亲相见。娘俩抱头痛哭,从此重归于好。这就是有关郑庄公的另一个著名故事:黄泉会母。今天的老人们,有时候也会给年轻人讲这个故事,中心思想很简单: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做人要孝顺。

但透过两个简单的故事,和简单的中心思想,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一件更重要的事。周王朝的分崩离析,诸侯割据,从根上说,都来自于这件事--礼崩乐坏。

作为此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奴隶制帝国之一,周王朝的道德体系,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就是周王朝所推崇的孝道。在西周的宗法规定里,不孝是最大的罪恶,尤其作为周王室家族的郑庄公,更应该尊崇孝道。但从郑庄公一家相互找麻烦的过程看,郑庄公先装傻,再忽悠,最后反攻倒算,狠话都放完了,虽然又悬崖勒马,却实在是不孝到极点。但是社会对他的斥责批评,在当时的各类记录中几乎为零。作为周王朝宗法基石的孝道,从此开始沦丧了。

连最基础的孝道都沦丧了,其他的更不用说了。统一的国家理念,传统的井田制,莫非王土莫非王臣的忠诚,一切不是“崩”就是“坏”了。表面的平静下,一个全新的争霸时代正山雨欲来风满楼。喜欢找麻烦的郑庄公,就是其中第一个弄潮儿。

在和母亲和解之后,安定了内部的郑庄公,开始对外找麻烦了。

郑庄公找麻烦的第一个对象是许国。这是郑国南边的一个小国,国土小,却是郑国向南发展的战略要地。这个小国是有背景的。它和当时的强国,比如宋国、卫国都有战略同盟关系。郑庄公却不气馁,你拉“背景”,我也拉“背景”。郑庄公拉来了东面的齐国和鲁国,通过出让田地、赠予金钱等手段,和这两个当时的强国结成了战略同盟。有了背景的郑庄公,开始行动了。他亲自率军击败了宋国、卫国、陈国、蔡国四国的联军,把宋国的公子冯扶持做了国君,成了听命自己的乖乖仔。打完了许国的背景,就该打许国了。公元前712年,郑庄公与齐国、鲁国联合吞并了许国。因震慑于郑国强大的战斗力,作为盟友的齐国?鲁国都被吓怕了,不敢找郑庄公的麻烦,反而主动让出了地盘,由郑庄公独占许国。这时候的郑庄公,其实已经成为郑、齐、鲁三家联盟里的老大。

但郑庄公做老大,有人是不高兴的,比如贵为九五之尊的周天子。

这时的周天子,就是迁都洛邑的周平王。在周平王眼里,郑庄公算什么?我们家的客卿而已,实在往近了扯,也算是本家族亲人。周天子的客卿,任务是协助周天子处理国家政务,而郑庄公竟然找麻烦,所以周平王也决定找他的麻烦,找了个借口把郑庄公的客卿权力给取消了。毕竟这时期郑庄公羽翼未丰,周平王势力削弱,所以沟通了几次又和谐了,就有了著名的“周郑交质”,即双方的儿子各自到对方的地盘做人质。贵为天子的周平王,此时却不得不和郑庄公平起平坐,怕的,是郑庄公找麻烦。

周平王过世后,他的儿子周桓王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不怕麻烦,当然也就要找郑庄公的麻烦,王位的屁股还没坐热,就先收回了郑庄公作为周王室客卿的权力。接着在郑庄公来朝拜的时候,给他摆足了做大王的谱,极尽羞辱。过了没多久,又自作主张,把郑国周围的田地划到了周王室名下,搞起了圈地强拆。一系列的麻烦。仿佛一连串的“三板斧”,狠狠地朝郑庄公砸来。

郑庄公的反应很简单,伸直了脖子让你砸。

剥了我客卿的权力,没关系,无官一身轻嘛。给我摆大王的谱,也没关系,咱装傻充愣打哈哈。抢占我的地盘?那更没关系,钱财身外物嘛,你爱占不占。几番的退让后,周桓王胆气足了。看来你也是一个怕麻烦的人,既然怕,那就干脆给你找个大麻烦。

这一找,就找大了。

公元前707年,决心彻底解决郑庄公这个麻烦的周桓王,纠集了陈、蔡、卫各诸侯国的军队讨伐郑庄公。这次出师的缘由,当然不仅仅因为看郑庄公不顺眼,彼时周王室权力虽然走向衰落,但毕竟还是天子,要维护其君临天下的威仪,像郑庄公这样已经尾大不掉的诸侯,再麻烦也要砸下去的。何况春风得意的周桓王认定,郑庄公也不过是徒有虚名,我几次给他找麻烦他都不敢接招,一口气灭了他似乎不是什么难事。打掉一个郑庄公,树立我做大王的威仪,捍卫周王室的权威,似乎也是手到擒来。

从周桓王这次动兵看,他更是想不自信都难。这次周军阵容非常强大,由周桓王亲自统领的中军,由蔡卫两国组成的左军,由陈国组成的右军,三大诸侯国压箱底的精锐部队全来了,又有名正言顺的“讨伐叛逆”旗号。天子统帅的“御驾亲征”,天时地利人和似乎全占了。郑庄公这边就惨淡多了,他的两个小弟齐国、鲁国说什么也不敢背“和天子作战”的罪名,干脆闪在一边看风景。郑庄公能动用的,也就是郑国本国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彪悍,可一是以诸侯的身份对抗天子,“道义”上就输了半截;二是军队数量远远不如对手;三是军队被三面夹击,地利上更吃亏。各种胜利条件,貌似样样都不占。

但杀气腾腾的周桓王不知道,如当年郑庄公的亲弟弟公叔段一样,他这次也一样落到郑庄公的套子里了,开始的软弱、退让、装傻充愣,为的就是如今的致命一击。因为久经战阵的郑庄公,早已经从此战的种种不利局面下,找到了属于他的唯一制胜机会,那就是周军人太多。

这时候的周王室,直接隶属于自己的部队并不多。主要的军队,都是来自忠实于自己的各个诸侯国。人数虽然多,却是鱼龙混杂,真个是来自五湖四海,且不论政令不统一,相互间互相不统属,打起仗来配合不利等弱点,就是各个带兵者之间,那也是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毛病。比如给周桓王担任右军的陈国军队,其国内本身就在闹灾荒,也就是陈国国君想表忠心,充大头要打这一仗,士兵们全都在惦记着老家的妻儿老小呢。至于蔡国和卫国,本身国力就弱小得很,军队战斗力也差,闹哄哄地跟着来,无非是想占点便宜而已。可便宜哪里有这么好占?

这种几万人的大兵团作战,有一家崩溃,很可能就导致全线崩溃。更要命的却是周桓王本人,天子御驾亲征,固然能提升士气,但关键还要看这位天子的水平如何。像周桓王这种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沙场菜鸟,临阵指挥是不靠谱的,就算能暂时鼓舞起士气来,这士气也好比充气的皮球,稍微有个疏漏,泄气比打气要快得多。

这些毛病,如果碰到一个一般的对手,都不算是毛病,但是要碰上个不一般的对手,就是大毛病。不幸的是,周桓王碰上的郑庄公,就是一个不一般的对手。面对七拼八凑的周桓王“天子师”,郑庄公一眼找到了制胜的关键点:要砸破面前这个“大皮球”,就要给他撒气。

撒气的办法,就是打周军左中右三军的结合部。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的讨伐大军,与郑国军队在繻葛(今河南长葛县)开打了。战斗爆发后,郑庄公先以左右军摇动大旗,喊杀声如雷,却并不发动中路进攻。相反,郑庄公精锐部队火速出击,先揍担任右军的陈国军队。事实果如郑庄公所料,陈国军队确实不经打,一打就垮,一垮就乱,?里哗啦的一乱,周桓王的右军瞬间崩溃了。还没等周桓王缓过神来,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连招呼都不打,赶快撒丫子溜号逃命。刚打了几个回合,周桓王的左右两军就跑了个精光,只把周桓王的中军扔在了战场上。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郑庄公合围,总攻。郑军兵分三路,向周桓王发起了奋勇冲锋,拿着天子当土匪打。孤军奋战的周军节节败退,眼看着打败郑庄公没戏,还是跑路要紧吧。在求生的欲望下,周桓王集结残部,拼死突围,总算杀开了一条血路。可就在这时候,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郑庄公的部将祝聃杀得性起,率领部队身先士卒追杀周军,打得?军节节败退不说,竟杀到了周桓王的身边,和周桓王来了个“零距离接触”。大概是见到天子太高兴了,祝聃兴奋地弯弓搭箭,“刷”地一下,居然一箭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

这就玩大了。

东周时期,天子是万金之躯,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碰一根头发都不行。可周桓王这位天子,被打得丢盔卸甲不说,“万金之躯”也让人家射了个窟窿,实在是没面子到了极点。

没面子的结果,就是周桓王豁出去了,忍着痛咬牙指挥,终于冲出了郑庄公的包围圈,捡了条命回来。当然,还是因为郑庄公下了命令,说:“我们作战是被迫自卫的,怎么还能欺负天子呢?”见好就收让开了一条路,不然十个周桓王,恐怕也要陷在里面了。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繻葛之战,就这样以周桓王大败,郑庄公大胜而结束。这场战争的意义是深远的,周桓王方面当然是赔大了,其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周王室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大折损。本来想牛气一把,结果却丢尽了面子。郑庄公方面则赚了个盆满钵满。小小的诸侯,以下犯上打败了天子的军队,这还了得?此战之后,郑庄公巩固了其在诸侯中间的独大地位,不久后又率军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的进犯。“郑庄公小霸”的局面,也就这么形成了。

小霸的郑庄公,其霸业注定是昙花一现。就像武侠片里,先出场的很威猛的人物,往往都是小虾米,真正深藏不露的高手,往往出场很晚。纵观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小霸”的郑庄公,其实也只是一个虾米。

从外围局势上说,这时期的郑国,位居中原黄河流域,土地肥沃,自然有称霸的最好资本。但从发展潜力上看,就差得多了。没有齐国东靠大海的渔盐之利,没有楚国南居百越的地利优势,更没有秦国坐拥八百里秦川的财大气粗。所谓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郑国疆土,放在军事?却是强敌环伺的“四战之地”。以这样的条件,想谋求长久霸业,没有长远战略眼光是不行的。偏偏郑庄公不是一个有长远战略眼光的人,他在位期间,打服了卫国、蔡国、宋国,吞并了许国,连九五之尊的周天子都被他揍了个惨,顺顺利利做上了老大,貌似是八面威风,但他也仅满足于做老大的地位,对宋、陈、蔡诸国,并没有过度削弱其势力,更没有借机占有具备战略位置的疆土。他在位四十三年,活着的时候自然无人敢惹,但一旦去世了,留下的郑国却是“出来混迟早要还”。在他儿子郑昭公在位时期,“报应”很快就到了。公元前700年,郑昭公在位时,权臣祭足作乱,推翻其统治,立其弟郑忽即位。之后多年,郑国一直处于兄弟争位的内战之中,他的几个儿子以及权臣相互争位仇杀,经历了长达27年的动荡。曾是“小霸”的郑国,也就在此期间彻底失去了其霸主的地位,由“小霸”变成了“小国”。

郑国的霸业虽然只是“虾米”,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虾米”。郑庄公“找麻烦”和“被找麻烦”的一生,昭示了春秋时代诸侯势力做大,周天子实力衰微。真正捅破周王室“金玉其外”这层窗户纸,打开诸侯争霸这个“潘多拉魔盒”的,也是这位“昙花一霸”的郑庄公。他的身后,就是中国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隆隆大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北齐历史上皇帝高湛到底有多么变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胡太后是宁夏人,长得非常漂亮,被选入宫中作了高纬老爹高湛的老婆。后来高湛继位为帝,便顺理成章干上了皇后这份工作。开始的时候,高湛还是很喜爱这个漂亮且风骚的老婆,史载他曾经花费不菲为胡太后制作珍珠丽服,可见他当时还是对胡太后相当友好的。不过高湛有浓重的变态心理,对别人的老婆特别的钟爱,自从他霸占高洋

  • 陈庆之的成功:萧衍力排众议启用的宠臣“小书童”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陈庆之,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他自幼追随梁武帝萧衍,实际上一直作着书童的角色,性情嗜好与萧衍也相像,可谓臭味相投。?衍喜欢下棋,据说就算半夜里萧衍兴之所至,要下围棋,周围亲随都酣睡不醒,唯有陈庆之,随叫随起,而且精神很好,两人总能棋逢对手,杀得不亦乐乎,所以萧衍一直将陈庆之视为心腹,极其

  • 揭秘:中国古代历史上三位著名的“口吃”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口吃是指说话时字音重复或词句中断的现象。口吃,会惹出很多不必要的笑料,令人自卑和困窘。当然我们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不能够嘲笑有口吃的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口吃的人很多,也分布在各个行业当中,古代的帝王就有口吃的,皇帝口吃,这可没人敢笑,要是笑,那恐怕就不是笑掉大牙,而是笑掉脑袋了。几千年的历史,

  • 揭秘:中国古代史上最勤奋博学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帝王当中,清朝的康熙是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他在位时间最久,以其雄才大略、勤政躬为、励精图治,开创了一段封建时代的太平盛世;同时,他又是一个学习型的、学者型的君主,谦虚好学、博学多才、文武皆擅,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真正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受到中外敬仰,是其他所有明君圣主、伟大帝王,如“秦皇汉

  • 秦桧是否是奸臣:其主张割地赔款是宋的一贯政策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秦桧是南、北宋期间的一个传奇人物,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汉奸、卖国贼。近来,有部分学者为秦桧翻案,他们?为,秦桧只属于主和派、权臣,而不是投降派、奸臣。认为秦桧是投降派、奸臣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一、1130年秦桧从金国回来,即多次宣扬“如欲天下无事”,“河北人归金,中原人还刘豫”。所谓“刘豫”,即金人

  • 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被隋文帝所折服的草原雄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沙钵略可汗(?―587年),亦称伊利俱卢设莫贺始波罗可汗,阿史那氏,名摄图,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之孙,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一说阿逸可汗)之子,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和佗钵可汗的侄子,突厥汗国第六任可汗,581年―587年在位。佗钵可汗在位时,任命摄图为尔伏可汗,统治突厥东部地区。开皇元年(581年),佗

  • 历史揭秘:最早进入中国皇宫的西洋美女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西洋美女最早进入中国皇宫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大唐王朝的初年。那是唐朝贞观九年,即公元635年,唐朝的京都长安忽然来了一群黄色头发,绿色眼睛、皮肤很白而且鼻梁子很高的一种怪人。也许以前因为从没有见过,少见多怪自然也不稀奇。这些来到大唐帝国的京师长安来求见中国皇帝的西洋人,向至高无上的中国陛下唐太宗李世民

  • 初唐名将梁建方:一生只能作为薛仁贵配角的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梁建方(?—?)生辰、籍贯、字号皆不详。初唐勇将,活跃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间至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间。在唐朝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中均立下汗马功劳,官至右武候将军(从三品)、右卫将军(从三品)、候卫大将军(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弓月道总管(弓月道临时最高指挥官)。然《旧唐书

  • 贞观名将牛进达:战功卓著逼得高丽王遣子谢罪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牛进达(595-651),名秀,字进达,以字行,祖籍陇西,濮阳雷泽(今属山东鄄城)人,唐朝大将。据《大唐故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琅琊公墓志铭》载,其曾祖父为东魏韩州刺史、上柱国、平原县公牛定,祖父为北齐镇东将军、淮北太守牛双,父为隋清漳县令牛汉。关于牛进达,新、旧《唐书》都没有给他列传,但从史书仍然可

  • 大唐英烈郭孝恪:都护安西的名将最终战死龟兹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郭孝恪(?-649年),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初名将。郭孝恪早年率众归附瓦岗,与徐世勣同守黎阳,后随其降唐,封宋州刺史、阳翟郡公。李世民东征洛阳时,采纳郭孝恪“固守虎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的建议,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因此迁任上柱国。后历任贝赵江泾四州刺史,又入朝为左骁卫将军。贞观十六年(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