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男人背后的男人:诸葛亮神机妙算背后的四位高参

男人背后的男人:诸葛亮神机妙算背后的四位高参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78 更新时间:2024/1/20 11:34:37

历史把诸葛亮写成一位神机妙算的神人,但诸葛亮却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 董和传》,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少犯过错。他是中国史上知道集思广益的第一人—

《三国志·蜀志》卷五〈诸葛亮传〉注引〈袁子〉,说诸葛亮“治实不治名”。这句话概括了诸葛亮一生活动中最根本的东西。

可惜千百年来,很少有人注意到。诸葛亮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和汉代“天人合一”、“神人合一”说相反,诸葛亮声称:“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诸葛亮集 文集》卷二〈阴符经序〉,十分强调人的作用。诸葛亮非常重视“多见多闻”,以为“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为了求得对事物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他要求做到“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同书卷三〈便宜十六策 视听〉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反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求全面地观察问题。他曾感到法正的思想有片面性,在〈致法正书〉中,指出法正“知其一,未知其二”。〈蜀志 诸葛亮传〉他认为“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便宜十六篆 思虑,“视微知几,听细之大”〈便宜十六策 视听〉,高下、前后、隐显、大小两方面是有关连的,都要留意,决不可只顾一方面,决不可以为是细微的东西,轻易忽略过去。在〈便宜十六策 治乱篇〉中,他说到要使政治由乱到治,应当“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末;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之所以分先后,是因为“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但绝不能只顾先,不顾后。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诸葛亮以丞相身分,自校簿书。评论者往往说这是诸葛亮的“事务主义”的表现。下这种评论,表明未深究诸葛亮的思想。殊不知诸葛亮极端重视兼顾事物的两个方面,大事像“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他抓得很紧;小事,像自校簿书,他也不忽略。他知道大小之间是相通的,治实不能忽视小事。关于自校簿书,丞相府主簿杨颙曾用“坐而论道谓之三公”、“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等话劝过他《蜀志 杨戏传》注引〈襄阳记〉。但在他看来,这些是治名不治实。丞相府的簿书能反映国家各个方面的情况,诸葛亮要治理好蜀国,怎能不翻?

在治实上,诸葛亮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他懂得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毕竟有限,提出了“集众思,广忠益”集思广益的思想。集思广益是诸葛亮的一句带有民主性的名言。他说他在隆中,初交崔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徐元直,“勤见诲”。并且用了“处兹不惑”的话,称赞徐庶元直做到了集思广益《蜀志 董何传》在益州,他把“集众思,广忠益”当作丞相参署的办事方针。他要求做到“听察采纳众下之言,旨笆?俊!供z〈便宜十六策 视听〉他称赞董和参署七年,对他“每言必尽”,“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称赞胡济对他“数有谏止”。他说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胡济四人“始终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因为这四个人能使他“少过”《蜀志 董和传》,也就是能使他的思想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少犯过错。人们还曾称道他“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蜀志 诸葛亮传》附〈董厥传〉注引《汉晋春秋》他是古代一个少有的懂得“集众思”的好处,具有民主精神的人。集思广益的目的,正是为了求实,治实。从他所说的在隆中、在益州都力求做到集思广益,可知他的求实、治实精神是一贯的。

这就可以解开早在隆中的时候,诸葛亮对形势的分析,为什么那样准确之谜了。他在隆中所以能熟知北方曹操、江东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的情况,所以能预见到“鼎足之势”可以争取实现,所以能提出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等一系列制胜方针与政策,是因为他始终一贯地“治实不治名”,研究问题,分析问题,集思广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三国当中谁才是最重亲情的人?爱江山更爱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人历来重视亲子之情,讲究父慈子孝。《三国》人物以“孝”闻名的不少,但具体情况与做法有所不同。比如刘备、诸葛亮、姜维及徐庶都是很小就成了孤儿。其中,刘备和姜维在小说中出场时都被介绍一句“事母至孝”或“奉母至孝”,徐庶也被程昱评价“为人至孝”。诸葛亮是跟着叔叔长大的,等他躬耕陇亩时,叔父已故去,哥哥

  • 三国大才徐庶比诸葛亮还要高明?职业定位准确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成就千古君臣佳话。可是,在诸葛亮出山之初,和同事关系并不好,尤其是和集团其他中层管理人员关系并不和睦,代表人物就是张飞和关羽。关羽是暗里较劲,张飞是公开挑衅。可是,回首之前徐庶在刘备手下的时候,大家的关系相处却一直很融洽。难道说,徐庶在处理同事关系上,比诸葛亮

  • 出师表的另类解读:丞相诸葛亮借此不交出实权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然事实并不是这样。这里首先要弄清《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记载的一个重要依据: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

  • 被“注水”的和珅:和珅贪污清单有造假的嫌疑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89岁高龄的清高宗乾隆死了。五天之后,江南道监察御史广兴、兵科给事中广泰、吏科给事中王念孙等人参奏乾隆帝宠臣大学士和珅“弄权舞弊,僭妄不法”。嘉庆帝不顾“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古训,下令革去和珅的职务,拿交刑部下狱治罪,正月初九,嘉庆命查抄其家产。具体分工是八王爷(仪亲王

  • 史上死得很窝囊的皇帝:谁都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一、死在自己老婆手里东晋孝武帝司马曜(淝水之战孝武帝一生中的亮点),他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最后他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我不理你了!我那么多妃子,我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找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皇帝给活活捂死了。可

  • 大明皇室秘档:朱元璋后世子孙取名“潜”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368年原名朱重八的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出身寒微、此时富贵至极的朱元璋进行了一项“取名”行动。首先他为自己的父兄修改姓名,将父亲朱五四改为朱世珍,大哥朱重五改为朱兴隆,二哥朱重六改为朱兴盛,三哥朱重七改为朱兴祖,自己呢?先改为朱兴宗,后又改为朱元璋。朱元璋兄弟的名字寓意很明显,“隆盛祖宗”!改完

  • 汉朝礼法论:汉惠帝为何会踩在老爹刘邦头上?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惠帝刘盈住在未央宫,而他的亲娘吕雉则住在长乐宫。两宫之间过了武库,隔着好长一段路呢。汉惠帝是个孝顺孩子,平常没什么大事时,他就跑去长乐宫看看老妈聊聊天。但是令他苦恼的是,他不是平常人家的阿三阿四,他是皇帝,他上个街出行时,都得有威风凛凛的仪仗队,而且老百姓得回避,禁止通行,就是史书上说的“出警入跸

  • 伪道学却装君子:大儒朱熹为何娶个尼姑做小妾?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间被整得斯文扫地,声名狼藉。朱老夫子没过几年就在一片“纳尼为妾”、“伪君子”、“假道学”的唾骂声中,悲怆地与世长辞。那么,历史上的朱熹究竟有没有“纳尼为妾”?事件的真相到底如何?《宋史》卷三十七有载“庆元党案”:十二月辛未。金遣完颜崇道来贺明年正旦。时任监察御史

  • 包公为何包庇通奸犯?大清官断案讲法理也讲情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

  • 揭秘:李光耀是如何带领新加坡发家致富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 卡莱尔(Thomas Carlyle)曾经说:“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伟人的传记。” 尽管这种说法对普罗大众有失公允,但它无疑指出了英雄式伟人在一些重要历史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事实。李光耀,在新加坡历史上便是这样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新加坡的“发家史”与李光耀的“个人史”密不可分。在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