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有个“杜拉拉”皇后 最后居然被宋徽宗谋杀

北宋有个“杜拉拉”皇后 最后居然被宋徽宗谋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728 更新时间:2023/12/6 9:35:58

两宋后宫少内斗,因此谜案不多,这是公认的常识,原因之一,就是祖宗家法严,迫使历代后妃不得不以“冲淡”自守,和平共处。《明史-马皇后列传》里也特别提到,马秀英“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但是不多不代表没有,《宋史》里就记载了一个迷雾重重的“自杀门”。

“黑户”女佣上位

刘清菁,史称昭怀皇后。这个女人,有些来历不明,父亲是谁,母亲是谁,原籍是哪儿,哪一年进的宫,史书上均无交代。现在可以查阅到也能确认的,是她的出生时间,即公元1079年,斯年,宋哲宗三岁。如果按照史料的说法,“自幼进宫、初为御侍”,那么,哲宗即位之日,应是她进宫之时,大概在1086或1087年间。

七八岁的小女孩,专门服侍小皇帝,两个孩子在一起成长,虽然身份地位悬殊,但不会影响他们之间建立起青梅竹马的交情。从“黑户”女佣登上皇后宝座,刘清菁用了十三年时间,其升职秘诀,好比古典版的“杜拉拉”。

她没有家族背景,甚至没受过任何教育,靠个人奋斗,与向太后、朱太妃及哲宗母子建立了不错的关系;靠娇美的容貌,率真的性格,赢得了哲宗的爱情;靠聪明才智,内外勾连,打败了后宫三千佳丽,最终获得了成功。“杜拉拉”很坚强,刘清菁比“杜拉拉”更有韧劲。

关于这段经历,《宋史》的描述不可谓不具体:“昭怀刘皇后,初为御侍,明艳冠后庭,且多才艺。由美人、婕妤进贤妃。生一子二女。有盛宠,能顺意奉两宫。时孟后位中宫,后不循列妾礼,且阴造奇语以售谤,内侍郝随、刘友端为之用。孟后既废,后竟代焉”。其中涉及造谣诽谤、中伤情敌之事,属“宫心计”范畴,不应上升为个人品质及道德评价。

有句歌词唱道:“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遗憾的是,刚刚升为六宫之主的刘清菁,却怎么也浪漫不起来。她当年即遭丧子之痛,出生仅两个月的儿子赵茂夭折了;次年又痛失爱侣,哲宗因伤心过度,不久去世。面对人生两大惨事,刘清菁伤心欲绝,但仍坚强地活着。

违例册封背后有玄机

公元1100年,哲宗病逝,弟弟宋徽宗赵佶即位,刘清菁的人生开始发生逆转。六宫之主肯定是做不成了,得让位给徽宗的王皇后;因为哲宗的年号叫“元符”,所以,徽宗册封嫂子为元符皇后,这没有违制。

然而,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向太后去世,宋徽宗居然晋升嫂子做了崇恩宫太后。这就值得玩味了。首先嫂子做太后,明显违例;其次,哲宗的生母(也就是刘清菁的婆婆)朱太妃尚健在,理应当仁不让做太后,徽宗为何不册封朱太妃反而册封嫂子?难道他真的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说对了,他甫即位,需要调和新旧党之间的矛盾,刘清菁很不幸地沦为了政治工具。

有两个人不能不说一说,那就是哲宗朝独相章惇和右正言邹浩。

当年孟皇后被废,章惇极力支持刘清菁母仪天下,邹浩却拼死反对。章惇代表新党利益,邹浩则是旧党领袖韩忠彦曾布等人的马前卒。哲宗皇帝虽不像他老子宋神宗那样一心搞改革,但对章惇极为倚重,加上特宠爱刘清菁,于是不由分说,立刘清菁为后,把邹浩发配到新州劳动改造,新旧党之间的矛盾空前白热化。逮至徽宗主政,采取了调和的政策,“凡绍圣、元符以还,惇所斥逐贤大夫士,稍稍收用之”。邹浩官复原职,旧党多有起复者,章惇也受到特进,封申国公。

外朝的政治大气候,波及了后宫。

刘清菁是向太后和朱太妃信得过的人,其中,向太后跟章惇不大和睦,朱太妃的政治倾向不明,多半是站在向太后一边的。此时向太后已死,若册封朱太妃为太后,会给群臣留下这样的错觉:新党会认为朝廷将循哲宗路线,独用新党;而旧党也会以为朝廷将对新党发难了。如此一来,矛盾会更加激化。而立刘清菁为太后,就可起到调和之效:既安抚了章惇一党,又明白无误地告诉旧党,朝廷不会再走哲宗的老路了。

还有一个雷人故事,或许牵累了刘清菁。哲宗死,向太后临朝听政,欲立端王为帝(即徽宗),章惇不干,大喝一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话谁听了都不舒服。果然在进封章惇为申国公后不久,徽宗便找了个茬子,将他撵到外地去了。章惇倒台,旧党一派欢欣鼓舞,韩忠彦、曾布为相,邹浩当了兵部侍郎。作为政治工具的刘清菁,便不再有利用价值。

扑朔迷离的“自杀门”事件

根据《宋史》的记载,刘清菁的“自杀”,大致情况是,“后(刘清菁)以是颇干预外事,且以不谨闻。帝与辅臣议,将废之,而后已为左右所逼,即帘钩自缢而崩,年三十五”。短短数十字,矛盾重重,漏洞百出,简单加以分析,即可看出其中的蹊跷所在。

两宋无内朝,后妃严禁干政,这是常识。除非是由群臣所请而垂帘的太后,才能具备“干预外事”的条件,否则绝无可能。

刘清菁生活在哲宗、徽宗两朝,北宋立国已逾百年,她焉能不知祖宗家法及其中的利害关系?一个没有家族背景的“黑户”,哲宗活着,她或许会恃宠而骄,干一些出格的事儿,哲宗一死,她还有何可恃?自保尚且不暇,安能再惹是非?这个罪名显然无成立依据。

再看第二个罪名:“且以不谨闻”。

是语言不谨慎,还是行为不检点?我们今天不得而知,但其中的“闻”字多少透露出一些信息,即“听说”或传闻。刘清菁在竞争皇后位时,是得罪了不少人的,后宫传出一些流言飞语中伤她,实属正常。

有一个故事可以证明。某年冬至节,孟皇后率领妃子们到隆祐宫等待与向太后贺节,大家都站着,只有刘清菁恃宠,到凤椅上坐下。于是,有妃嫔妒忌,耍了心眼,故意说向太后来了,骗刘清菁站起来,然后悄悄把椅子挪开。刘清菁看太后未来,随即又坐下,跌得双脚朝天。众妃嫔大笑,刘清菁狼狈地起身,夺门而出。从这个故事来看,后宫有不少人是愿意看到刘清菁倒霉的。

就算这两个罪名都成立,那也罪不至死,“将废之”而已,跟孟皇后一样,当个废后,要么去守陵,要么进冷宫闲居,反正不会死。为何却出现了“为左右所逼,即帘钩自缢而崩”的怪事呢?

“左右”指的是谁?是她自己的身边人,还是皇帝的身边人?如果是刘清菁的侍从,就荒唐了,他们哪来这样大的胆子?如果是皇帝的身边人,那《宋史》就该记载为“赐死”,而不是“将废之”。可见《宋史》的修撰者,还是有良知的,用蹊跷而矛盾的笔触,为刘清菁昭雪了沉冤。

以刘清菁的性格,若无圣旨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外力逼迫,不可能自杀。前文中讲过了,她非常坚强,二十岁死了儿子死了丈夫,也没有寻死。如今三十五岁了,风风雨雨,历经(难,应更加成熟和坚强,区区“左右”所逼,恐难以让她甘心死于“帘钩”。

由是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刘清菁的“自杀门”,不是自杀,而是他杀(赐死)。事件的幕后罪魁,宋徽宗是凶手,旧党群臣、后宫长舌妇等则是帮凶。对一位当朝太后的废立,如果不是皇帝先有暗示,辅臣哪敢造次?

在三方势力绞杀之下,政和三年(1113年),一代艳后香销玉殒,正如她的名字“清菁”一样,“清”,代表清白无罪,“菁”,是秋天的韭菜在冬天开的花,虽其香馥郁,却开的不是时候,乃宋代“女生遗憾体”。(赵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谁被称为“千古智圣”?一人包下大汉智者前三名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杰出人物,在当时政治、思想、军事、文化方面有很多建树。幽默诙谐的一代智圣"东方朔"东方朔本姓张,小名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神头镇)人。那么,他为什么又姓起"东方"来呢?原来他是一个"弃儿"。生父姓张,名夷,字少平。母亲田氏。当他来到人间刚三天,母亲就去世了。真是"有娘的孩

  • 一年两月皇帝二十八年囚徒:北宋亡国之君钦宗赵桓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宋钦宗赵桓年号靖康,靖者,平定者,康者,安康也。此年号无疑体现了赵家对于金朝大军压境时的美好愿望。然王朝末世,君昏臣佞,忠直见斥,腐败沉沦,积重难返。他的书法家老爸惊恐之中传位于他,在无奈之中只好挑起重担,不奢望有番作为,只希望能拒金军于城外。然他本来也非英主气象,奸

  • 由皇帝到大德高僧的传奇人生:揭秘宋恭帝赵隰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赵(xiǎn),南宋度宗皇帝赵禥(qí)的第二个儿子,也是全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南宋咸淳七年九月己丑(1271年11月2日),生于临安府之大内,是端宗赵昰(shì)的弟弟,怀宗赵昺(bǐng)的哥哥。他宋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的第七位皇帝。他的哥哥端宗为他上尊号为孝恭懿圣皇帝,史称宋恭帝。从皇帝到高僧

  • 神探狄仁杰的历史原型:狄仁杰是武则天的消防员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狄仁杰是个强势人物。他可以说是唐王朝的“首席消防员”。为什么说他是“首席消防员”呢?消防员是干什么的呢?不就是哪个地方发生险情之后,要去灭火或者去善后,要的是干练神速。狄仁杰这个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朝廷一旦某个地方有麻烦了,首先想到派去的就是狄仁杰。狄仁杰曾经有过一年之内,断案一万多起的记录,

  • 诸葛亮的致命缺陷:多任人唯亲且十分固执己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和诸葛亮是史称楷模的一对仁君贤相,“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等故事千古传唱。在他们新野相识的“蜜月期”,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们的“鱼水之欢”甚至引起草根集团的不满——“关羽、张飞等不悦”。但是,赤壁之战结束后,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一直到黄初四年(公

  • 曾铣打严嵩:历史上一个明朝男人的铁血承诺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地处边地的陕西汉中城固军营,来了一家特殊的流放犯:一个满脸络腮胡子,横肉凶相的壮汉,推着小车,载着一个怀抱两个幼子的妇女匆匆而来,他们衣衫简朴,带着朝廷通用的流配文书,很显然,是来劳动改造的。这四口人,和军营里大多数劳改犯一样,就这样安下了家。但不多久,大家就发现

  • 史上没人比他更牛!唐中宗是正宗“六位帝皇丸”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是中国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被立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起兵发动政变,杀死张易之、张昌宗等,拥唐中宗李显复位,废周为唐。即皇

  • 盘点宫廷剧中八大废后 废后真的都很恶毒吗?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皇后作为皇帝的妻子,天下人的圣母,要求贤良淑德,母仪天下,德配高位。但宫廷剧中,大部分都把皇后描述成反复无常、十恶不赦、刁难嫔妃,不被皇帝所喜最后被废的可怜可恨之人。真的是这样吗?在历史上,她们也是可怜人,一入皇城深似海,在帝王身边稍有不慎,轻则被废,重则被杀,连累家族。让我们来看古装剧里那些废后的

  • 你所不知道的唐朝历史:武则天本名到底叫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先从李淳风说起吧 李淳风真的是被海鲜害死的吗?范冰冰版《武则天》里说李淳风天生不能食海鲜,这估计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过敏。因为这个先天缺陷被韦妃在他的饭里加了海鲜,吃了后咽喉肿大窒息而死。吃海鲜过敏到这种程度,确实够严重的,这是影视剧的虚构情节,听起来确实挺雷人。其实,李淳风生于公元602年,死于

  •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南北朝的乱象由此被扭转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刚一树立,隋文帝就停止了大范围的制度改造。他的三省六部制和《开皇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我们也晓得,再好的制度,也需求人来运转。杨坚用人政策先看宰相,位置重要,由三省长官共同组成。要看看三省长官是谁?“以相国司马高熲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相国司录京兆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相国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