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如何公允的评价明成祖朱棣?他有哪些功绩呢?

如何公允的评价明成祖朱棣?他有哪些功绩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384 更新时间:2024/2/4 13:52:47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共二十二年,他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赫赫有名的皇帝,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皇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有人说他功劳颇著,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谋权篡位,道德有污。而且,这两种观点,似乎都言之有据。

但问题是,如果我们仅仅持有其中的一方的观点,就会失之全面,如果我们同时持有双方的观点,心里又有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因此,对于明成祖朱棣,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才能算得上公允?很长时间以来就成了四木心中的一大疑问,试图对它进行解答就是作就此文的契机。

功在社稷

蔡石山曾在他的著作《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里说:“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月17日登基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虽然这种表述不无夸张之嫌,但是朱棣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大动作,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他功劳颇著的主要原因。

首先,朱棣稳定和扩大了明朝的疆域。在东北,永乐七年设置的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对女真地区实际管理的标志。

在西北,朱棣设置了哈密卫,哈密位于蒙古的鞑靼和瓦刺之间,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同样在这片区域,朱棣先后五征漠北先是沉重地打击了鞑靼,后又打击了瓦刺,对兀良哈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威慑。

在西南,朱棣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由于它地处川、滇、桂之间,所以对于明朝西南地区的稳定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东南,朱棣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实际上当时是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其次,明朝国威扬名海外与朱棣不无关联。代表就是朱棣派郑和六次下西洋,虽然代价很大,而且取得的经济利益很难估价,但是,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确实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

再次,朱棣对明朝的文化事业也有贡献。在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就是《永乐大典》了。该书修成后,朱棣曾亲自撰写序言,特意说明了他当时修书是一种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之举。

几百年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显然,《永乐大典》没有辜负朱棣的厚望,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尽管朱棣在巩固边疆,发扬国威以及传承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但与此同时,他也有不少让人诟病的地方。

过在人心

人们对朱棣的诟病,概括起来,可能主要有三个。

首先,朱棣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尽管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否认了自己的生母问题,还多次篡改《明太祖实录》,甚至将建文的年号都取消了,但是,他依然改变不了一个“篡”字。

其次,朱棣夺得皇位之后,“壬午殉难”清洗了建文朝的一批忠臣。方孝孺被“诛十族”,景清被“瓜蔓抄”,黄子澄齐泰被杀后,其家人的命运也是十分悲惨。

据载,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教坊司的官员在皇宫右顺门口禀奏:齐泰的一个姐姐,两个外甥媳妇,加上黄子澄的妹妹,四个妇人,年小的都怀身,除夕夜生了个小龟子,又有个三岁的女儿。朱棣闻听,依由之,说道:“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的树儿。”

关于朱棣的此举,鲁迅看过之后曾经感慨万千,他曾在《病后杂谈》里说:“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非人类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过,每一考查,真教人觉得不像活在人间。”

再次,朱棣的一系列活动使得国力大窘。朱棣五征漠北,南征交趾,郑和六下西洋,包括迁都北京等一系列的大动作确实耗费惊人。这些耗费早在当时就引起了诸如夏元吉和李时勉等官员的批评。

实际上,正如黄仁宇推测的那样,永乐帝进行的一切事业的费用可能超过国家正常收入的两倍或三倍。这些财政需要无疑使国库空虚,而且确实削弱了国家的财政管理。它们还使人民负担增加,使人民为了偿还欠税而负债累累。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的功与过到底如何评价才算比较公允呢?这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公允评价

本来,对于历史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的评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是,现在不少对朱棣的评价似乎是有失公允的。

有的人抓住了他的功劳,极力吹嘘,有的人抓住了他的毒辣,极力贬损,四木以为这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我们在评价一个人之前,需要先对这个人进行一个定位。如果评价任何人都一样,没有对这个人的身份进行定位,那样的评价就是有失公允的,也是让人感到混乱甚至困惑的。

既然朱棣不是普通人,而是一位明朝的皇帝,那么对他的评价,就需要与对官员、商人、知识分子甚至是普通老百姓的评价相区别。

评价一个官员,侧重点应该看他的政绩与廉洁;评价一个商人,侧重点应该是看他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事业成败;评价一个知识分子,侧重点应该看他有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傲骨;评价一个普通老百姓,侧重点应该是他的良善与勤惰。

那么,评价一个皇帝呢?侧重点是不是应该看他为整个国家大局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呢?如果能想到这一点,很多人心中的结或许就能解开了。

是的,朱棣确实谋权篡位了,但或许正如孟森所言:“明成祖以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对外,凡五征漠北,皆亲历行阵,假使建文承袭祖业,必不能有此。”

是的,朱棣对待建文忠臣确实极度残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试想一下,如果继续让这些人待在永乐的朝廷之上,会闹出什么样的幺蛾子呢?他们的政治观念是冲突的,不可能友好合作。

是的,朱棣确实耗费了明朝的大量财力,但问题是,他是把这些钱财耗费在自己身上了吗?他是忙着享受山珍海味,还是忙着享受风花雪月,抑或是忙着享受做了皇帝之后的一切附加特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又有人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正名,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即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正名,那么,与此同时呢?谁又能否定,与此同时他在稳定边疆、宣扬国威、传承文化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呢?

所以,曾经的明史学会会长商传认为他这个人并不完美:夺位、多病、好大喜功,甚至还可以说十分残酷。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数以百计的帝王之中,他不愧是一位佼佼者。作为一代帝王,他的生平功业,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也远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

所以,毛泽东曾经说过,明代皇帝中,明成祖朱棣“搞得比较好”。梁超也认为朱棣是难得的“绝世英主”。四木以为这些评价,立足点比较高,很有道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到此处,心结已解,全文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一个文臣的背叛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赵匡胤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赵匡胤为什么能“黄袍加身”成功?中国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朝代更替的现象。被人们熟知的朝代也有很多,比如统一华夏的秦朝,楚汉争霸之后的大汉王朝,诗词歌赋盛行的唐代以及最靠近当今的清代。朝代更替的大多数原因就是君主昏庸无能,

  • 历史上王翦功高盖主,战绩赫赫,那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作为一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因此皇帝们对于自己的位置是十分看重的,倘若出现了威胁皇权的人物之人,他们都会想法设法将对方除去。但是奇怪的是,在

  • 赵匡胤黄袍加身的真相是什么 这件事情真的是意外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对黄袍加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赵匡胤黄袍加身真的是意外吗?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他年仅7岁的儿子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此时赵匡胤还是殿前都点检,统领皇帝亲军,第二年正月初一,边关急报说契丹南侵,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周军

  •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周勃,为何最后遭到猜疑?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周勃,为何最后遭到猜疑?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西汉王朝,是外戚干政现象高发的王朝。从汉高祖过世开始,吕后掌权三十六年,吕氏一族遍布在整个朝堂之上,控制着整个朝局发展。在朝堂之上,无人敢于吕后抗衡,但吕后过世后,周勃就与其他大臣联合起来清除了吕氏势力。那么,为解

  • 朱常洛是个怎样的皇帝?对于明朝而言是幸事还是悲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明光宗朱常洛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存在感很低的皇帝,他的一生乎是作为“国本之争”、“梃击案”、“妖书案”以及“红丸案”的陪衬而存在的。那么,真实的朱常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月天子”的经历,对于明朝而言,到底是悲哀之举,还是一大幸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无才无德

  • 宗楚客:唐朝时期宰相,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宗楚客(?—710年7月22日),字叔敖,唐朝时期宰相、诗人,母为武则天同族姐妹。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宗楚客举进士出身,历任外官。武则天执政时,累迁户部侍郎。坐罪奸赃,流放岭南,岁余召还。神功元年(697年),升任宰相,得罪权贵武懿宗,贬为播州司马。长安四年(70

  • 庞统的计谋和子午谷奇谋相似 最后为什么都得不到刘备的认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庞统和刘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庞统的上策跟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类似,为何同样得不到刘备的赞同?刘备带着荆州军进入四川以后,按照约定,刘璋选择在涪城跟他会面。这在当时来看,已经是对刘备最高的礼遇了。刘璋不希望刘备的大军进入成都,希望他们直接从涪城北上,前往葭萌关对

  • 王方庆: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也是一名藏书家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王方庆,本名王綝,字方庆,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东晋丞相王导十一世孙,著名藏书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琅琊王氏。起家越王(李贞)参军,平定越王之乱,迁广州都督,转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年老退居二线,授秘书监,监修国史。庐陵王(李显)

  • 蜀汉北伐的人如果是庞统的话 庞统会不会用子午谷奇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对蜀汉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如果北伐的是庞统而非诸葛亮,他会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吗?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曾对刘备说:伏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但刘备却幸运地把这两大顶级谋士都招到了自己身边,不料就在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庞统却在进攻益州时被刘璋的手下射死

  • 周允元:唐朝武周时期宰相,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周允元(636-695年),字汝良,唐朝武周时期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周允元二十岁,考中进士,累迁御史中丞。得到皇太后武则天提拔,授检校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实质宰相。联合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疏弹劾五位宰相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和陆元方附会于权相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