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

揭秘:才智过人的周培公为何被康熙发配盛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4325 更新时间:2023/12/10 17:47:10

导读: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由这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了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如何从政,如何开始官场生活。

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汉族,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十岁的时候,父亲在李自成攻打江山的时候趋势了,母亲也因此而死,周培公开始了自己谋生活,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忙出谋划策。直至,后来,康熙皇帝当上皇帝,他的老师伍次友发掘了周培公的才能,就将周培公推荐给了康熙皇帝。

可是,周培公通古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希望在周培公科举考试的时候被康熙挖出来重用。可惜伍次友考试的时候忘了忌讳玄烨的玄字,忘记去掉一个点,被赶出了考场。穷困潦倒的周培公在大街上游荡,卖字为生,却养活不了自己,无意间听到一个卖豆腐脑的姑娘鸣冤,他建议把冤情写成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把伍次友给康熙的推荐信拿出来,把冤情写在了这张纸的背面。

康熙微服在民间,偶然间听到了这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尾随这个书生来到了卖书的地方,约去茶楼喝茶,聊聊。聪明的周培公从言语和举止中立即判断出康熙是当今皇帝。这也许就是周培公和伍次友的一大区别的吧,伍次友和康熙见了好几次,深谈了好几次,却从来没有发现是天子。可周培公第一次见康熙就能判断初他的康熙。足以见得周培公的睿智。

周培公说话很直率,而且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是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在剿灭吴三桂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

他是聪明睿智的。在对付蒙古察哈尔王派来进攻皇宫的军队是,宫里没有抵御的一兵一卒了。他提出现在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老祖宗。就是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找来了旧部的家奴,佣人等人,培养出一批虎狼之师。之初由于这些家奴自恃有钱有权,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周培公按照大清律令把这几个带头的给军法处置了,其他人就很守规矩了。之后他又说:“察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我跟皇上请旨了,只要我们破了察哈尔王,所有剿来的黄金白银,一般上缴国库,一半大家分了。”大家一听,士气大振。最终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察哈尔王给灭了。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地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时,图海想利用红衣大炮把王辅成守的城轰了,打仗心切,周培公说:“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图海一听,顿时感到很羞愧,决定和周培公同生共死。周培公亲自到王辅成府上劝降。最终劝降成功。

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大臣们纷纷议论,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不压于吴三桂。害怕出现第二个吴三桂。需要朝廷钳制周培公。王辅成之事成功后,兵部立即下发命令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最后把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人图海。大家觉得周培公的功劳太大了,这样对朝廷不好。朝廷需要上下一心,即使皇上再怎么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功劳太大了。

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发配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

昨天看到康熙到盛京准备处理葛尔丹的事情。刚到盛京就去看周培公。周培公重病在身,苍老了许多。康熙问你来这里有八九年了吧,周培公答十一年了。这十一年,皇帝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当年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忽然间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做了,关心的事情也关心不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了,每天见到的人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何等苦闷。周培公忍受寂寞熬了十一个年头。康熙说等到暖春了,周培公的身体好些了,想重新重用他。周培公说:“晚了,我知天命,恐怕熬不到明年暖春了。”康熙让他举荐一位,周培公举荐了姚圣。然后说自己有样东西要送给皇上,让拿回去看,他的屋子太小。康熙拿回去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的地图。历史上最早的,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就离开了人世。

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

可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在乎周培公,却还是将他贬到盛京呢?

周培公在大清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使大清的国祚得以延长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历史上抒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彪炳千古,高山仰止。只可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这个悲剧。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们不断上书弹劾他可能要谋反、做吴三桂第二,此时的康熙会怎么想?

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乾坤独断、刚毅决断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的。可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从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过勾践刘邦,周培公的结局同文种、韩信相比,也不过是仅仅保住性命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怎么死的?

周培公为汉臣,康熙怕拥兵自重,平乱之后被调往东北,又因是南方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也有人说因为周培公为大清朝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功高震主,然后就被康熙给雪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周培公:周培公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周培公简介,周培公的墓,李光地

    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是康熙帝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官至参议道台、山东登莱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乱时,曾劝降割据平凉的王辅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早年经历周培公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进攻荆郢间,其母孙夫人殉难而死,周培公落魄无依。成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

  • 震惊:为战国时代画上句号的竟然是位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为什么说女人祸国,婆媳的战国时代评价,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长平之战,不啻为战国历史的拐点,亦使得一代名将白起的身后名稍稍蒙尘。在这之前,他运筹伊阙会战,击溃韩、魏联军,歼敌24万,又成功将楚国势力驱逐至徐、淮。长平之战后直至嬴政称帝,大规模的战略决战再未出现过。从纯军事角度而言,白起无疑是战国的终结者。但是,用枪杆子逻辑推导出的结果,往往不靠谱;论及政治与

  • 揭秘:战国时期名人宋玉和九冢华严寺的来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高古玉环特征,楚国宋玉相关历史,姬昌桥的故事

    宋玉,又名子渊,湖北钟祥人。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才比宋玉,貌若潘安”,或者说是“貌若宋玉赛潘安”,宋玉的才华品貌,可见一斑。作为古代美男子,据史料所说,宋玉活了七十多岁,一生宦场,欢场

  • 都说一见杨过误终身,岂知一见郭襄竟能误百年?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一见郭襄误百年的上句,郭襄遇杨过误终身,郭襄一见杨过误终身

    郭襄如果当年没有遇到杨过,也许就没有后来的峨眉。若没有那次风陵夜话,也就没有后来的万兽山初见,没有万兽山的初见,也就没有后来的雪夜捉灵狐;没有雪夜灵狐,也就没有英雄大会的那一夜烟花,没有那一夜烟花,也就没有后来绝情谷一跃,没有绝情谷的一跃,也就没有华山之巅的诀别,诚然也没有天涯思君终身不忘。郭襄骑着

  • 解密:谁才是宋朝历史上最配称明君仁君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解密建国后重大历史,历史的真相,宋朝皇帝哪个是明君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42年,执政宽简,为人温良,他把一个“仁”字,贯穿于治国安邦全过程。他对下人很仁慈。一个暮春时节,宋仁宗在御苑散步,一段时间后,身边的人发现他频频回头张望,却又什么也

  •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五绝之一:细说东邪黄药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射雕英雄传西毒是谁,黄药师的武功绝学,射雕英雄传武功第一是谁

    台湾已故作家三毛曾说:“最爱黄药师什么都爱。”可见,即便是著名作家,谈到黄药师也会语无伦次的。其实黄药师这么受欢迎,倒不是因为三毛爱他,或者这么多粉丝爱他,关键是金庸爱他。智慧、知识、财富、容貌、地位......这些普通人终其一生未必能求得一种的东西,毫不吝啬地给了黄药师。金庸那时候,写小说不像现在

  • 中国古代史上最无耻的官场“不倒翁”是何许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最昏暗的一个时期。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这个时代是“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代”。也就是这个“无耻时代”出了一位官场“不倒翁”。这位“仙家”在频繁的政权更迭中总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位厉害的角色叫冯道。在五代十国,改朝换代比老百姓换衣服还勤快,短短五六十年的光景里共换了五个朝代出了

  • 盘点:那些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墙头草”们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最有名的历史是什么,历史上的四大美男,盘点历史上最著名的八大饭局

    先说冯道,在唐末先投刘守光作参军,刘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当巡官。后经张承业推荐为晋王所用,任河东节度掌书记。此后,又唐庄宗的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依然任太师。周世宗征北汉前,冯道极力劝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

  • 39岁殉国将军张成义:宁死不屈最终被日军烧死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宁死不屈下一句是什么,抗战期间死在中国的日本将军,武昌的黑老大是谁

    提起抗战初期的丰镇保卫战,如今已经鲜有人知。对于丰镇保卫战中为国捐躯的绥远国民兵绥东区防司令张成义将军更是近乎被人遗忘了,偶有史志资料提及也不过寥寥数笔,语焉不详。张成义将军是抗战中绥远地区牺牲的第一个将军,也是牺牲衔级最高的将领。他以装备和训练皆不足一个团的国民兵部队和县保安队,奋勇抗击日寇近3个

  • 二战历史解密:抗日期间被冤杀的国民军军长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死于内战的抗日名将,抗日之铁血远征军,苏德二战档案解密

    如果有人问,抗日期间英勇殉国的第一中华名将是谁?毫无疑问是佟麟阁。如果再有人问,抗日期间最早因为逃跑被枪毙的将领是谁?十有八九都会往韩复榘身上想。但事实上,最早被杀的却是李服膺。1937年,抗日战争正式揭开后的半年里,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以“放弃阵地,擅自撤逃”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先有晋绥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