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奇怪的汉灵帝刘宏:女人如衣服,太监却如父母

奇怪的汉灵帝刘宏:女人如衣服,太监却如父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50 更新时间:2024/1/30 10:30:50

汉灵帝刘宏时期是整个东汉,宦官过的最舒坦的一段时间,他们在除掉太后和国丈之后,皇帝见着他们都需要敬礼,汉灵帝甚至称呼十常侍之一的张让为父、赵忠为母。然而正因为太监的这种专政,加剧了本就脆弱的矛盾,东汉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爆发了,正因为这次起义,彻底断送了近两百年的东汉江山。

刘宏怎么当上的皇帝

公元157年,东汉最后一个像样的皇帝汉灵帝刘宏出生在河北深州,他的父亲是河间王刘苌(读 chang),刘苌和汉桓帝刘志的爷爷都是汉章帝的第六个儿子刘开,汉桓帝刘志继位后,刘苌成为新的河间王,可惜生下刘宏不久,刘苌就去世了。

公元167年,汉桓帝刘志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天,刘志的第三个老婆窦妙开始垂帘听政。汉桓帝虽然死了,但是他除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也没有留下,东汉历史已经看了大半,我们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太后只要再选一个王子继承皇位就行,而太后选择皇位继承人,肯定不会选成年人,至少从娃娃抓起。

汉桓帝的父亲叫刘冀,当年就是河间王,后来过继给汉和帝的大儿子刘胜(汉和帝就俩儿子。小儿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帝汉殇帝刘隆,满月称帝,一周岁没到就死了),然后刘冀成为了平原王,而刘宏的父亲刘苌就成了河间王,所以汉桓帝和汉灵帝属于同一个家族,汉桓帝死的时候,刘宏才10岁。

血缘关系那么近,年龄也合适,父亲又去世了,各种条件都符合,于是太后窦妙就和她的老爹窦武商议决定,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正月,刘宏正式成为东汉第十二个皇帝,汉灵帝。

汉灵帝时期发生的政变

窦妙虽然成为了垂帘听政的太后,但是皇宫中最大的势力不是窦妙和窦武的外戚集团,而是以清一色太监为核心的宦官集团。对于这群生理有残疾的老男人,所有读书人都看不顺眼,关键是这帮人还掌握了国家最多的权利。

因为这群宦官每次出现,随之而来的就是政变,比如汉顺帝刘保的皇位就是依靠几个太监拼命夺过来的,而汉桓帝刘志也是依靠太监,才能杀死跋扈将军梁冀,亲政的。所以虽然在老百姓中间,太监的名声不是很好,皇帝却都非常信任这群说话尖声细气的男人。

太监上台后,问题出现了,这帮人虽然也可以收养义子,但是对于身体被咔嚓一下的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钱,对于这种金光闪闪的东西,太监们完全没有抵抗力,于是卖官还有贪污,盛行,老百姓的日子更难过了。

汉桓帝时期,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游行事件,就是专门针对宦官的,参加的都是太学生(太学,是东汉时期的最高学府,类似于今天的北大清华),还有一批中下级当官的,他们更靠近百姓,认为太监是造成这一切,最大的毒瘤,所以一致要求皇帝降低对太监们的高规格待遇。

但是,汉桓帝不这么认为,这帮宦官虽然平时要求多了点,可能是还贪了点,但是正因为这群宦官,汉桓帝才学会了如何治理国家,才能放心的去想玩什么,玩什么,对于汉桓帝来说,整个皇宫,最亲近的人,就是这帮从小就服侍自己的太监。

所以对于这些太学生的游行示威,汉桓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参加游行的这批人不仅被押入大牢,白白挨了一顿板子,还被要求永世不得录用。就这样第一次反对宦官的行动失败了,事后开总结大会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光游行,太文艺了,皇帝已经被太监们控制,所以求皇帝这条路行不通。

文的不行,来武的,汉灵帝时期,更大规模的一场针对太监当权的政变行动,开始了。

当然,对于铲除宦官势力,最热心的,是和宦官一样,希望掌握更多权力的,外戚集团。池子里,就这么多水,给太监的多了,留给外戚的当然就少了。窦妙上台后,作为她的老爸,窦武获得了最大的权力提升,升职加薪是肯定的了,可是在办事的时候,每个地方都有太监的身影,这哪受得了,于是窦武就去找参加第一次游行的那些太学生和官吏,准备推翻宦官的统治。

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办法就是直接收集宦官们贪污的证据,然后一锅端了这批死太监(现在想想,还是太文艺了)。

窦武是个读书人,三国演义里有篇写汉献帝委托曹国舅,发动政变,想杀死曹操,让汉献帝亲政的,于是曹国舅四处找人,找到人怎么办呢,拿出一份文件,在上面签字,就是谁、谁、谁愿意参加刺杀曹操的行动,如果泄露,天诛地灭,云云。

一堆废话,为什么还要签呢,既然要一起干大事,首先需要确保的就是一条心,谁要是告密或者临时说,不干了,有了这份文件,要死大家一起死,这~真TM的人才啊。

窦武他们的办法是这样的,首先收集证据,然后依靠尚书令和太傅,直接把犯事的太监都抓起来,该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事后再和汉灵帝一说,木已成舟,这事就成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要对付比自己强大的敌人,最重要的就是快,参与的人要少,要在对方还没察觉到的时候,迅雷不及掩耳,直接把敌人给办了,等到敌人的同伙反应过来,大势已去,谁也挽回不了了。

但是窦武们的行动太慢了,又要歃血为盟、又要商量具体步骤,还要收集证据,等事情都商量的差不多了,还要将结果汇报给窦武,这时候,出叉子了,文件中途被一个太监得到了,这个太监叫朱瑀(读 yu),当时的官职是长乐五官史。

宦官不愧是东汉最神秘的部门,讲究效率,连夜,所有的太监,歃血为盟,第二天他们就率先发动政变,直接把几个领头的,比如大将军窦武、尚书令尹勋、太傅陈蕃都抓了起来,最后灭族,没杀掉的,都流放到交州(现在的越南),太后窦妙也被废了,打入冷宫。这事发生在汉灵帝继位的第一个年头,公元168年的9月。

十常侍都有谁

十常侍是东汉末年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一群人,这里有个误区,其实十常侍有十二个太监,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太监,他们的职位都是中常侍。

说到中常侍这个官,非常有意思,这是西汉才出现的官位,刚开始叫常侍郎,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就是常侍郎,东方朔大家都知道,给汉武帝取乐的,但是到了东汉,中常侍只针对太监,而且职权也越来越大,比较著名的大太监,郑众、蔡伦曾经都担任过中常侍。

到了汉安帝、邓太后时期,中常侍已经是一个可以权倾朝野的顶级官位,是每个太监们的终极梦想,中常侍的数量,也在太监们屡次立功之后,人数不断增加,汉明帝时期只有四个人,到了汉灵帝,就已经有十二个了。

宦官是一个群体,就算官职再大,实力再牛,也需要老大,在十二个中常侍里,公认的老大哥只有两个,分别是张让和赵忠,这两人牛到什么程度呢,皇帝都自称为是他俩的孩子,汉灵帝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其实,这帮人身世都很可怜(废话,谁没事给自己来一刀哇),太监们吃亏就吃亏在没有文化上,无法为自己申辩,公元168年的那次取代太监们的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民间、甚至在历史书上,一直都认为国家搞个这个样子,都是太监们害的,真的是这样吗。

历史是谁写的?民间的那些神话小说都是谁写的?当然是读书人啊,那么,读书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谁给的呢,这里有个故事,汉灵帝很爱玩,曾经非常迷恋驾驶驴车,然后整个社会的风向认为,能驾驶驴车,是一种非常体面和高档次的享受,吸引了所有人争相模仿。

当然,太监们本身也不争气,一旦有了权势之后,就希望有更多的钱,别的不会,欺负欺负老百姓还是有这个本事的,这样太监的名声就更臭了,到了清朝,甚至明文规定,太监不能参与朝政,这是祖训!

张角的黄巾起义

在太监、官吏、朝廷的三重压迫下,老百姓的日子没法过了,辛辛苦苦一整年,刚收上来的粮食,都交给大老爷,还嫌少,饭都吃不上,还欠朝廷一屁股债。其实,老百姓没有那么多的高尚情怀,谁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就行,但是现在饭都吃不上了,他们就不愿意了。

老百姓不愿意的结果就是抢劫官府粮仓,饿啊,但是跟官府对抗,那就是造反,好不容易吃了几顿饱饭,朝廷的军队就来了,平乱么。一群老百姓哪是正规军队的对手,没办法,家是回不去了,那就真造反了,刚开始只是一个村一个村,但是时间久了,终于爆发了东汉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关于黄巾起义的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名人会专门在《张角》这一章里写,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黄巾起义的导火线是因为天灾,连日干旱,老百姓的庄稼没收成,朝廷不仅没有赈灾,该交的赋税一分钱也不能少,这是把老百姓往绝路上逼啊,路边到处是饿死的百姓,这个时候,巨鹿人张角号称天公将军,揭竿而起。

至于为什么会被称为黄巾起义,主要是因为张角的军队喜欢头扎黄巾,打仗的时候,完全不怕死。因为吃不饱饭的人太多了,大家对当官的一肚子的怨气,而张角提出的口号,就是消灭所有官吏,所以一下子黄巾军发展成了几十万军队。

这是东汉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正因为他的爆发,每个地方太守都可以合法的组织军队,成为军阀,手里有兵了,就开始有想法了,对中央政府、对皇帝,也没那么听话了,最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大混战,三国演义中我们的主角,刘关张,仨兄弟,不就是在黄巾起义中,打出名气,最后依靠三英战吕布,一举成名的么。

汉灵帝是怎么死的

公元189年5月13日,汉灵帝刘宏在不断的起义风波中死了,刘宏留给下一代皇帝的是一片支离破碎的江山,刘宏的大儿子刘辩成为东汉少帝。对于汉灵帝,历史上说最多的是关于他的贪玩和好色,其实汉灵帝还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擅长辞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临死前要求为何会返放过张美人?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元璋临死前召见朱棣,燕王朱棣之死,朱元璋妃子

    殉葬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器物以葬,一种是用人以葬。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也正是因为如此,当皇帝去世之时,倘若他想要人殉葬的话,人们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只能够抱怨自己的命运不好罢了。不过,在这样

  • 曹操有精兵良将,为什么总要亲自出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备无计问孔明徐庶无事进曹营,心在曹营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谁,良将是什么意思

    曹操有精兵良将,为什么总要亲自出征?这是因为创业初期根基不稳,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东汉末年,天下动乱,汉室势弱,内有权臣专权,外有诸侯割据拥兵自重,同时汉天子也屡遭权臣挟持,其中曹操就是一位。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以天子之名征讨四方,经过他多年的东征西讨,确实扫

  • 明光宗朱常洛是如何继位的?他最后又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光宗死因,明光宗朱常洛死后,谁继承皇位

    明光宗,,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因在位仅一个月,又被称为“一月天子”。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明朝一共统治了二百七十六年,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一位皇帝,非常短命,也可以说非常倒霉,刚刚登基,坐上皇帝宝座,屁股还没热,还没过瘾,便一命呜呼,死去了,这位倒霉的皇

  • 三国时期曹丕在位时间有多长?为何40岁就逝世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植是曹丕的什么人,曹丕称帝时间,曹丕寿命

    曹丕,即魏文帝,曹魏开国皇帝,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三国争霸的历史中,魏国毫无疑问是历史的主流,因为这个国家在三国之中最像一个国家,而且有了基本的国家构架。正因如此,这个国家虽然故事比较少,但是却是发展势头最好的一个,未来统一天下的希望也都在这

  • 吕雉要杀韩信的时候 刘邦为什么会坐视不管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吕雉为什么杀了刘邦的三个儿子,为什么吕后不杀张良,韩信被杀后刘邦说了啥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吕雉和韩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韩信落到吕雉手里,为何刘邦坐视不管,韩信死得到底冤不冤?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获得了胜利,一统天下建立了汉朝。刘邦的胜利不仅仅靠他出色能力,他手下的数名大将更是功不可没,其中为他征战沙场的韩信被称为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

  • 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谁?都来自哪个诸侯国?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四大刺客,秦国十大名将排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是指战国时代四位著名的将领。《千字文》中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由此,对于战国

  • 项羽当初重用韩信的话 项羽最后能统一天下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信为什么不直接打项羽,韩信和项羽什么关系,刘邦为什么要礼葬虞姬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韩信和汉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刘邦重用韩信建立汉朝,项羽重用韩信的话,能击败刘邦一统天下吗?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走到哪里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自己的成绩,比如战国时期的吴起,在鲁国时能击败强大的齐国,在魏国时能打得秦国出不了河西

  • 康熙的五儿子能力那么厉害 五皇子为什么不参与夺嫡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康熙最好看的儿子,康熙没有参与夺嫡的儿子,康熙杀了几个儿子

    还不了解:康熙五皇子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康熙帝的五皇子能力超群,为何他没有参与夺嫡?是皇子也不一定有争储的资格,有些年纪太小,毛孩子自然被排除在外,有的皇子母亲是汉人,出身低微,在宫里资历太浅,她的儿子也不会有竞争的资格。后宫中,母凭子贵,子以母荣,母亲出身

  • 历史上姜维与魏延在蜀国是什么地位?二人关系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魏延斩王双,姜维是魏国人为何那么忠心蜀国,姜维vs魏延军事才能谁厉害

    蜀汉,即季汉,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时期,刘备之所以能从白手起家,建立蜀汉政权,成就帝业,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马超、黄忠等一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到了蜀汉后期,刘备去世之后,名将凋零殆尽,刘

  • 历史上一字并肩王是什么官职?权力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唐朝一字并肩王是几品官,唐朝最有实权的官职,县级官职

    一字并肩王,按字面意思即拥有与皇帝比肩的地位的一字王。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在听戏曲时,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台词,册封你为一字并肩王。不得不说,这句台词经常在戏曲中登场,尤其是在小说典籍中,更是常常被运用在英雄身上。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疑惑,一字并肩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