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并非智者贤相:蜀国衰亡他才是罪魁祸首

诸葛亮并非智者贤相:蜀国衰亡他才是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436 更新时间:2024/2/5 12:01:00

导读:小说《三国演义》使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历史上的诸葛亮也确实是了不起的人才,然而,细看史料,不难发现,诸葛亮亦有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尽心尽力辅佐年少的后主,“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四年多以后,率大军进驻汉中,对朝廷遥控指挥。直到去世,几乎全在军旅之中,细到连军士违法罚二十鞭者,都要亲自监刑,账册也要亲览。可见,诸葛亮不能算作优秀的领导者,其一,不管事情大小,必决于他,就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纠缠在小事上,将精力浪费在不该自己管的琐事中,冲淡了对大事的抓和管;其二,事必躬亲,客观上就是不相信部下,既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不利于他们的锻炼和培养。诸葛亮不注重接班人的培养,没给他们更多独当一面,独当大任的机会。下属在他的影子中仅是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有创见。

公元219年,吴国袭取荆州,俘杀关羽刘备大怒,不顾一直奉行的联吴抗魏战略,于公元221年发兵伐吴,结果大败。两国俱元气大伤,魏国坐山观虎斗,不战而“败”两国。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对伐吴的后果也肯定了然在胸,明知不对,却因自己胞兄诸葛瑾孙权手下为官,竟不敢力谏力阻,未免自私之嫌!

诸葛亮以刘备托孤之重,为完成刘备遗志,光复汉室,不顾国力财力军力数度北伐,皆无功而返。魏国已统一北方,已被各阶层所接受,政治稳定,土地广袤,人口众多,汉室已逐渐被人们淡忘,要消灭魏国,已根本不可能。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只注重报刘备知遇之恩,树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形象,浪费多少军饷,枉死多少生命。他的遗志又影响到后继者姜维,继续多次北伐,使土地面积小、人口少的蜀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更加每况愈下。设若,他不连年征伐强于自己的魏国,把精力全放在发展经济上,着力经营蜀国,蜀国也会富强,老百姓生活也会好些,蜀国也许会存在更长时间,毕竟还有蜀道天险作屏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周厉王:亲手促成了中国史上首次人民暴动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商朝末年,天资聪颖的商纣王精神失常,他不但在宫廷中大力提倡浪费光荣的消费观念,搞起了酒池肉林,还特别喜欢把人剜心掏肝,剁成肉酱什么的。没多久,纣王的行为便引起了诸侯的不满和民怨的沸腾,西岐境内的周武王姬发趁机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伐纣大革命运动。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姬发神采飞扬的建立了大周王朝,定都于

  • 清朝贪官和珅的官场权术:儿子娶公主女儿嫁皇族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和珅官运亨通的另一个手段,即他官职稳稳擢升的重要保证,是他与皇室结亲。当然这反映了乾隆对和珅的宠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赐和珅长子名丰绅殷德,并把自己最心爱的年仅六岁的小女儿和孝固伦公主许配给他,“待年行婚礼”。从此乾隆与和珅两人结下了“娃娃亲”家,是年乾隆已年届古稀,而和珅刚刚三

  • 历史解密:到底是李渊还是李世民策划了晋阳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晋阳起兵,是李渊集团开始脱离隋朝夺取最高权力的历史亮相。从此以后,李渊集团开始了平定天下、建立李唐政权的过程。晋阳起兵,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漂亮而成功的阴谋,从时机的选择,到起兵方式,到旗帜口号,到内外联系,凡是重大问题都没有任何漏洞。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晋阳起兵谁是首功,历史上有

  • 施琅平台的背后内幕:康熙为此准备了20年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在东南沿海实行海禁政策,沿海居民迁徙,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限制并打击了郑经集团,但是同样不利于大陆沿海居民。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海峡两岸统一。终于,一个解决台湾问题的时机到了。善抓时机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位20年的郑经在台湾病故。延平郡王的王位,传给长子郑克。两天后,郑克竟然

  • 凯撒大帝之死:恺撒大帝被刺杀前的各种诡异预兆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人一直把每年的3月15日看作是一个不祥的日子,正是在公元前44年这一天,西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恺撒大帝在罗马元老院议事的时候,被人用短剑刺死。他的遇刺,看似是古罗马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是一个突发事件。不过尤其令人惊奇的是,恺撒本人在临死前曾多次收到一些关于他

  • 历史解密:朱元璋为何在马皇后死后未另立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当皇帝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皇后马娘娘,生怕马秀英不高兴。而马氏因为恪守妇道,人品好,后宫嫔妃没有人不服,史学家称马氏是一个称职贤惠宽厚仁慈的正宫娘娘。史书上对马皇后多有褒言,《明通鉴》称:后,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佐上定天下,恒劝以不嗜杀人为本。及册为皇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

  • 和珅只忠不顺的处世哲学:因此倍受乾隆重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在专制制度下,一个有才能的人在和皇帝的意旨发生分歧和矛盾的时候,都难免有犯上的“逆鳞”之举。当然,这一切必须是在维护皇帝尊严的前提下来进行,否?你只能是“抱道忤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死无藏身之所。乾隆三十九年(1779年)八月,山东临清发生了王伦组织的清水教民反清起义。给事中李漱芳上疏说是“饥寒

  • 冯玉祥与国民军:冯玉祥自此成为北方的重要势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1924年10月24日,冯玉祥及胡景翼、孙岳在北京政变后,他们的军队组成了国民军。国民军虽然仅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在1925~1927年间对中国政局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冯玉祥及国民军代表了当时摇摆于中间状态的军政力量,其向背对北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还得益于冯玉祥的国民军?参与和支持

  • 和珅迅速发家的法宝:把握乾隆帝心里的拍马屁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被和珅举荐前去台湾起兵镇压的常青部队屡屡受挫,常青无奈,只得向朝廷如实汇报。乾隆读罢公文,心中不禁有些担忧起来,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平定起义,让?下复归太平。和珅静静地站在一旁,看到乾隆忧心忡忡的表情,就不等乾隆问话,便走上前说:“皇上,依奴才之见,林爽文之徒不过是一个寻常的贩夫走卒,能有多大的本领,

  • 和珅出身考:和珅出身中上级武官并非出身卑贱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和珅,字致斋,满州正红旗人。将门之后,幼年丧母,其父做官清廉而又早逝,致使家境十分贫寒,继母乖戾。少年和珅为求学,为生计四处奔走求贷,形同乞丐。面对的只是贫寒和屈辱,而没有一点人间的温暖。但这一切没有使他自暴自弃,他性格刚强,与弟弟和琳互助互勉,与命运抗争,追求自己人生的制高点。和珅是成安宫官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