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秦末历史解密:到底汉高祖刘邦是不是个无赖?

秦末历史解密:到底汉高祖刘邦是不是个无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943 更新时间:2024/1/7 2:18:37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宋·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在中国古代开国皇帝中,汉高祖刘邦是被人们谈论较多的一位。然而刘邦在史书中的形象却颇为不佳,历代文人评论刘邦,常以“流氓天子”、“无赖皇帝”称之。刘邦真是一个无赖吗?读了辛弃疾这首《木兰花慢》,或许我们的看*有所改观。

几件小事,道出这个刘三儿不寻常

刘邦出生在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他的出身很一般,父亲叫刘太公,母亲叫刘媪,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刘老头儿”和“刘老太太”——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当时人们管刘邦叫“刘三儿”,可是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刘三儿,后来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要说刘邦的不同寻常之处,那可是天生的。《史记》上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颗黑子。”意思就是说,刘邦天生一副当皇帝的面相。更为神奇的是,他经常到两家酒店赊酒喝,醉卧酒店时,酒店的主人竟然发现他身体的上方经常出现龙,为此,店主把刘邦欠他们的账都免了。

且不说刘邦的天生异相,就是刘邦做的事也够出格的。先说他的性格,“仁而爱人”、“喜施”、“常有大度”、“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不狎侮”,总之就是说刘邦天生大度随和,乐于助人,跟谁都合得来,而且公门中有一大帮狐朋狗友。

有关刘邦不同寻常之处最有名的一件事,是说刘邦看见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后人往往从这句话中看出了刘邦的不一般,认为他是个胸怀大志的人。

刘邦在乡里当差,一天县太爷家里来了个姓吕的贵客,县里有头有脸的人一听,纷纷道访。当时,后来的“兴汉三杰”之一的萧何负责给县太爷收礼品记礼账,因为来的人实在太多了,他说:“贺礼不到一千的,都坐到堂下。”也就是说,带钱少的人无法与县太爷同席。刘邦两手空空地就去了,见到萧何他说:“我的贺礼一万。”然后让萧何呈上自己的名帖和礼单。贵客吕公一见这么重的礼,赶紧下堂迎接,一见刘邦,他大为惊异。原来这个吕?善于相面,他一看刘邦就知道这将来是个了不得的人物,吃饱喝足之后,吕公留下了刘邦,非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刘邦自然是欣然答应,而吕公的这个女儿,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后。

关于刘邦的不同寻常之处,史书上非止一端,有个老头曾预言他将“贵有天下”,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刘三儿不寻常!

能屈能伸,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汉

秦二世无道,陈胜吴广于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英雄纷纷响应,刘邦也拉起了一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天下诸侯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亦称楚怀王。楚怀王与各路义军相约,最先攻入秦朝都城咸阳的为王。当时项羽在河北与秦军主力苦战,刘邦钻了空子,他率领大军一路攻入咸阳,灭了秦朝。

刘邦先入咸阳,项羽大为光火。尤其听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让秦朝的末代皇帝子婴为相,并将所有的财宝都据为己有时,更是怒不可遏——老子在这边浴血奋战牵制了秦军主力,你刘邦拣现成的,天下哪有这等好事?当即下令——明天就出兵去把刘邦灭了。

项羽挟四十万得胜之师,要灭刘邦十万士气不怎么高涨的军队,自然是稳操胜券。如果这一幕真的发生,那中国历史也将改写,可是历史充满了偶然性。项羽有个叔叔叫项伯,刘邦的头号谋士张良曾救过他的命,项伯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想,如果项羽大军攻打刘邦,在刘邦军中的张良估计将会玉石俱焚。于是,项伯连夜单人独骑跑到刘邦军中面见张良,劝张良逃命。张良一听,立刻到刘邦帐中把情况向刘邦作了汇报。

论实力,此时的刘邦远不是项羽的对手,于是刘邦赶紧让张良把项伯请进大帐,大摆宴席,对项伯连拍带捧,又一再解释自己不像项羽听说的那样想在关中称王,最后还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第二天,刘邦和张良以及几十个随从带着财宝来到项羽军中——说是解释自己毫无称王之心也行,说是前来认罪求饶亦可。项羽这个人打起仗来不要命,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心太软,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心太粗——说他心太软,是因为他竟然没能下得去手一刀砍下刘邦的脑袋;说他心太粗,是因为他居然被刘邦的“卑微”给蒙蔽了,没有意识到刘邦日后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谋士范增一再提醒他杀了刘邦,可鸿门宴上的项羽就是视而不见,中间虽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事,但前有“楚奸”项伯舞剑加以庇护,后有勇士樊哙闯宴斥责项羽,刘邦此次终究有惊无险,安然逃脱,后来还被项羽封去巴蜀之地做汉王。当了汉王的刘邦,明白目前项羽是“刀俎”,自己是“鱼肉”,为了表示绝无和项羽争夺天下的野心,他?把火烧了从汉中进入关中的必经栈道,项羽一见,更是大为放心。就这样,刘邦养精蓄锐,为自己争得了走向强大、与项羽一较短长的宝贵时间。

刘邦的屈伸之道不光用在强大的对手身上,对自己的兄弟有时他也会用。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正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当时刘邦败给项羽,而他手下大将韩信则刚刚平复了齐地,刘邦正要派人让韩信前来救急之时,韩信也正好遣使到刘邦营中,以齐地刚刚收服、方便管理为由,请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刘邦听到韩信的要求火冒三丈,一旁的张良与陈平赶紧在桌子底下踩了?邦两脚,刘邦一下子明白过来,说道:“韩信这小子当年钻人裤裆,没想到现在做了大将军还是这么没出息。要当齐王就当真齐王,当什么代理齐王?”当即派张良前往韩信军中郑重其事地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自然大喜过望,从此更是为刘邦卖命。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不但能屈能伸,而且能随机应变,智商不是一般的高。

正因为刘邦能屈能伸,他才能在与项羽的战争中屡败屡战,而不是像项羽一样,败了就“无颜见江东父老”。

善用人才,打下了汉家四百年的江山

说起刘邦与项羽的对决,有些人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在于他是个小人,没有道德底线,并列举了刘邦种种“无耻”事迹,然而,真的因为刘邦是小人,所以他能成功吗?事实远非如此。

汉家三杰,萧何、张良、韩信

刘邦称帝后大宴群臣,席间曾不无得意地问:“你们说说看,项羽那么勇敢,势力那么强大,却不能得天下,为什么我能得天下?”大家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无非是给刘邦戴了一顶又一顶高帽子。谁知刘邦听后不以为然,自己总结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输粮草,保供给,治国安民,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他们三个都是天下一流的人才,我能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刘邦没说错,就是因为他具有让各路英雄豪杰紧密地团结在自己周围,并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的本事,才使他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打下了四百年的江山。

刘邦率兵自汉中“一战东归后”的一千三百八十多年后,即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秋,镇江人张仲固受命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自江西取道湖南赴任,时任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安抚使的辛弃疾设宴相送,想到友人要去汉中,他即席作了这首《木兰花慢》。由汉中到关中,正是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主张在那里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之地,?汉朝基业的建立,正是由此地开始。“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诗人开篇即追忆了汉高祖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据守关中的由项羽所遣牵制刘邦的章邯司马欣董翳相继击溃,那是何等高明的战略决策、又是何等令人钦羡的战果,而这一切的取得,无不有赖于汉初三杰,即萧何、韩信、张良三人所作的贡献。而这样的任贤用能佳话,如今决意抗金且英勇善战的辛弃疾是看不见了,诗人看见的只是南宋朝廷对主战派人士弃而不用,先是老将宗泽死犹遗恨,三呼“过河”,如他墓前石牌所刻:“大宋濒危撑一柱,英雄垂死尚三呼。”而后来?是岳飞被杀,韩世忠被贬,主战者日渐稀少,中原遗民年复一年地“南望王师”。遥想当年刘邦“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是何等的英雄意气,而面临此情此景,想想自己难酬的壮志,词人怎能不泪湿衣襟,空自涕下?

读史至此,如果再有人说刘邦不过是一无赖,他夺取天下只不过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你还会认同吗?

知识堂

三秦:陕西的代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入咸阳,杀了已归降的秦王子婴,并火烧咸阳城,焚毁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之后项羽引兵东回到故乡彭城(今徐州),大封诸侯。?刘邦封汉王,都南郑,辖陕南及巴、蜀之地。为牵制刘邦,项羽又将陕西的关中和陕北一分为三,后泛称“三秦”。现将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并称“三秦”。

汉家三杰:汉家,指汉朝;三杰,指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开国丞相萧何,领兵大将韩信。其中张良为刘邦制定策略性方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萧何负责留守关中,巩固根据地,为刘邦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韩信本是项羽手下郎官,因未得重用而投奔刘邦,在萧何的极力举荐之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在楚汉战争中立下了不世功勋。这三个人对于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被后人称为“汉家三杰”,也称“兴汉三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邦先封雍齿的历史前提:新王朝面临严峻挑战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以“能谋善听”著称于世,其用人之术也向来为人津津乐道。对此,他自己亦踌躇满志,尝言:“人杰矣,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界亦公认,在秦末义军众多领袖人物中,刘邦对贤达志士具有超越其他任何人的吸引力。实际上,在司马迁笔下,刘邦与每一位能臣、勇将的

  • 华佗之死原因考:并不只是曹操单方面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毫县)人。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沛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请他去做官,都被他一一谢绝,遂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曹操闻听华佗医术精湛,征召他到许

  • 唐朝战神王忠嗣之死:唐玄宗晚期失去了自主判断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王忠嗣是唐朝中期人,在大唐帝国的军事史上绝对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是玄宗时期最出色的军事家之一。历史评价他用兵如神,智勇兼备,尤为难得的是,他品质高尚,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军队中都有极高的威望和地位。在他九岁那年,父亲以帝国军官的身份战死沙场,玄宗皇帝在慰问王家人时看到了王忠嗣,就说道:“你是大将之后,将

  • 袁盎和晃错的境遇:诬陷者和被诬陷者的轮回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诬告者在使用各种手段诬陷他人的时候永远都不会想过被他诬陷的人会以他之道还治他之身。凭空捏造在这里成了秘而不宣非到关键时刻不出手的秘密武器,诬告者最先出招,被诬告者避开后,立即反击,用的方法也是诬告。由此,汉景帝时期的晁错与袁盎的互相诬陷则成了诬陷史上的一个经典。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帝国历

  • 明朝历史上开国皇帝朱元璋祭奠黄帝陵有何用意?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轩辕庙的碑亭里保存着一篇明太祖朱元璋祭奠黄帝陵的“御制祝文”,全文如下:“朕生后世,为民于草野之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乘群雄大乱之秋,集众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乱,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上古,继天立极,作涿裰鳎,神功圣德,垂法至今。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於此,然相去

  • 折奸侯燕广:靠着诬告揭发而封侯的汉代奸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第二任皇帝明帝在位时,一个叫燕广的布衣被封为折奸侯。“折奸”二字给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因为里面有个“奸”字,幸好,前面还有个“折”字,大概意思是,燕广这个“侯”是通过揭发别人的奸情而受封的。但事实上,燕广是通过诬告才得到的这个侯。此事说来话长。东汉建立后,在诸侯王的问题上,仍旧执行西汉所定下的基

  • 大明朝的终结:闯王李自成和崇祯帝互断龙脉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城,逼死了明崇祯皇帝,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农民起义军就在吴三桂和满清军队的联合夹击下败亡,李自成也死于非命。有人说李自成和崇祯的两败俱伤是因为互断了对方的龙脉,才使满清的多尔衮捡了一个大便宜,这是怎么一回事?关于明皇族

  • 第三次玄武门之变:李隆基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李旦有六个儿子,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李隆悌,最有出息的,就是老三李隆基,老大李成器,名虽成器,实则不怎么成器。李隆基,打小就很聪明,七岁封楚王,当时武氏专横,武则天的亲戚武懿宗把守宫门,见李隆基年纪小,便很不敬,不许李隆基的车队进入宫门,未料年方七岁的李隆基张口即骂:“我李家朝堂

  • 戚继光斩子疑云:是否斩子又是斩哪个儿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出生将门,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

  • 乾隆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深得乾隆宠爱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皇帝王朝立有3位皇后,一位被废,妃嫔有定额,5位皇贵妃,5位贵妃,后宫共约40人。第一位孝贤皇后富察氏是乾隆皇帝十分钟情的皇后。雍正五年十六岁的时候,与当时还是皇子的弘历成婚,是他的嫡妃。富察氏温情脉脉,很得丈夫宠爱。她为人恭谨俭朴,不尚奢华。平时,只是采摘一些通草绒花戴在头上作妆饰,从来不戴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