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厉王并不愚蠢:如果听召公的建议一天都过不了

周厉王并不愚蠢:如果听召公的建议一天都过不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00 更新时间:2024/1/18 20:08:36

封建帝们在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是不怕天下大乱的,在他们眼里“帝王将相宁有种乎?”但是,一旦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便换了个人似的,没有不希望稳定的。不但起兵造反的要坚决镇压,就是胡说乱说,议论国家大事,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的人,也是要严加惩处的。这方面,古今帝王中,周厉王尤甚。

周厉王是西周时期的一个国王,且不说此人如,但看他死后的谥号“厉王”,就知道此人之德性。辞源上对“厉”的解释为,“厉者,恶也,虐也。又,杀戮不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厉的意思是暴厉,就是酷虐,就是乱杀无辜,就是独夫民贼。

据历史记载,这位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大权独揽,恨不得把天下所有的财富都归到自己的名下。所以国人恨他,反对他,议论他。

国人的议论肯定不是歌功颂德了,有些话可能还很难听。所以,厉王不高兴了,一个国家“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国人乱说乱动,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于是周厉王派巫人监视老百姓,如果有谁敢搬弄是非,就把他抓起来,把脑袋砍掉。这一招,果然奏效,国人“道路以目”,相互瞅瞅就不错了,没有人再敢到一块议论什么了。

周厉王终于高兴起来,他对召公说:“我能制止他们胡说八道了,现在再也没有人敢对我进行诽谤了。”

但是,召公听了之后,非忧虑地说:“大王啊!你这是在堵百姓的嘴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因此治水的人,都是开通沟渠让洪水通畅;治理百姓的人,都是开导让他们讲话。然后,好的加以推行,坏的加以防范,这样才能获得国人的拥护啊!”多好的建议啊!可是周厉王为什么就是不采纳呢?如果采纳,是不是就不会落到仅过三年就被国人流放的下场呢?

其实不然,大凡统治者都不是愚蠢的,他们比我们想像的要聪明得多。事实证明,愚蠢的恰恰是召公而不是厉王。

为什么这样说呢?作为一个大臣,给皇帝出主意,一定要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审时度势,脱离实际的主意不是好主意。

从当时的国情来看,如果周厉王是一个开明仁慈的君主,周王朝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国家,那么让大家敞开说吧,随便议论去吧,反正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矛盾。即便有点问题,解决解决也就行了。可是,当时的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厉王是一个暴君,贪婪成性,对国人疯狂掠夺,残酷镇压。国人君主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了极端恶化的程度,风雨飘摇,大厦将倾,无法缓解。

所以,周厉王一点都不糊涂,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他的残酷和暴虐,已经犯下了滔天罪行,老百姓早已怨声载道。无论他怎样改变,国人都不会宽恕。况且他也不想改变,如果改变,就没了快乐,没了快乐,还当什么帝王?

许多人曾把召公的话奉为至宝,常常用来教训别人,其实这太单纯了。召公不过是个书生气十足的人,他还没有把周厉王想得非常坏,以为只要周厉王认真改正错误,还是能得到国人的宽恕和谅解。所以他希望周厉王能够开明一些,虚心纳言,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在人民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召公所说的疏导,就是不加限制地让国人随便说,那怎么行!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什么都不要让他们知道,知道了,就坏了事了。在一个国家,君主的所作所为,只有少数人才了解内情,只有少数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让这些人随便乱讲,就会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就会借机煽动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就会火上浇油,就会制造事端,就会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如果打开让老百姓说话的闸口,那就会像洪水一样,一泻千里,一发而不可收,厉王的统治就会顷刻瓦解。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只有堵这一条路了,反正稳定一天算一天,维持一年算一年。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

史书上说:由于厉王不听召公的话,“三年,乃流王于彘。”那意思就是说,厉王咎由自取,如果听了召公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厉王的统治就会长治久安地维持下去。其实这是写史人的偏见,如果厉王真的按照召公的话去做了,恐怕连一天都维持不下去了。

不过,以我之见,厉王的悲剧不在于没有听召公的话,而在于没有对自己进行正面宣传。假如他一面不准国人随便议论,防民之口,一面国人宣传自己勤政爱民的先进事迹,树立开明仁爱君主的高大形象,管他真的假的,如戈培尔所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那么,再多维持几年大概还是没有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古代历史上朋友圈中难以想象的毒辣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朋友有好坏之分,朋友不是越多越好,此乃社交常识,自古皆然。“管鲍之交”需推重,“高山流水”的知己更要珍惜,但是狐朋狗友切不可交,交之往往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古人云:“人心之险,胜于山川。”从古至今,因为交错了朋友而铸成大错悔恨终身的、甚至带来杀身之祸的例子数不胜数,“千金难买好朋友”也不是

  • 历史疑云:禅让制这样的交接真的是心甘情愿吗?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咱就别去管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了,反正这是孔子推崇尧的话。孔子是圣人,圣人推崇的圣人,当然要用尽世界上最好最好的语言了。“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这

  •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莎士比亚:为何迷恋贵族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就像“红学”在中国一样,莎士比亚学也是西方一个解不开的迷。这位伟大剧作家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可动摇的至高地位,影响无处不在,但他在世时却没有留下任何信件、日记、手稿,同时代人对其也廖无记载,人们从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甚至“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是真名还是化名,都无从考证。而西方学术界泰斗级人物斯蒂芬

  • 明朝最后一位皇子朱慈焕:75岁高龄仍被清朝凌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明亡后,崇祯的皇子们都何去何从了呢,他的最后一个儿子,在七十五岁的高龄,竟然仍然被清帝下令凌迟!崇祯十七年,燕京易主,李自成所部自南城的广安门入城,守军或降或散。崇祯皇帝只好“御驾亲征”,亲自上马持枪突围,兵力是几十个太监。谁知到了朝阳门,守将已降,闭门不纳,向北转走安定门,可太监们却砍不开被锁住的

  • 汉宣帝刘询:中国历史上唯一在监狱出生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长安天牢里的刘病已是一名钦定的死囚。他这辈子连平平安安做个老百姓都是奢望,却鬼使神差地成为皇帝。刘病已登基后改名刘询,史称汉宣帝,被誉为西汉王朝的"中兴之主"。这个原本与皇位绝缘的孩子,最后成了一代明主,有人说他是"长安牢狱中走出的天子",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监狱中成长的皇帝,还有人根据刘

  • 揭秘:千古贤君唐文宗为何竟被活活被太监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一个皇帝光靠约束自己是没有用的,要远离宵小,选用贤才能臣治国才是硬道理。可是,自唐德宗以来,宦官典掌禁军已经成为制度,宦官势力的膨胀就有了充足的理由。又由于唐文宗本身就是宦官拥立的,所以,宦官的权势就更是不断地扩大了。大唐王朝后期最值得关注的一件事,便是唐文宗终于在皇位上发动了对早已尾大不掉的

  • 《鹿鼎记》独臂神尼原型:明朝末代长平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凡的独臂女尼,乃是明崇祯皇帝的嫡出长平公主,曾与袁崇焕之子有过婚约,但因为国破家亡,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从此斩断儿女情肠。怀着深仇大恨的公主练就了一身武功,誓要为父母报仇雪恨。人称独臂神尼九难。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

  • 悬疑:刘备三顾茅庐真看中的是诸葛亮的才干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那年初冬,刘备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年轻人。刘备的前半生拜访过很多人,也有许多人才在身边来来往往。他不知道自己这一次的结果会是什么。政治就像投资,风险时

  • 不光是梦溪笔谈:沈括还能胜任外交官等三个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一个官僚家庭。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24岁开始踏上仕途,三年后,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晚年他在梦溪园认真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科学活动,写出了闻名中外的科学巨著《 梦

  • 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间谍:一个人颠覆一个国家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女特务则非西施莫属,她因貌美而被越国将军范蠡作为越国间谍献给吴王夫差。到吴国之后,西施以美貌使吴王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朝政混乱;同时离间吴王夫差与吴国大将伍子胥,削弱吴军事力量,为越国复兴和吴越战争中越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寒家出美女西施,姓施,名夷光,是春秋末年越国人,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