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怎样处理朝鲜人越界案:命官员自杀罚朝鲜国王

康熙怎样处理朝鲜人越界案:命官员自杀罚朝鲜国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025 更新时间:2024/1/6 2:18:20

导读: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国将派遣查使,也就是专案组和朝鲜国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要追究朝鲜国王平日里疏忽边防的罪责,并要“专案组”察议国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朝鲜王国咸镜道、平安道的边民数十人带着刀枪、鸟枪偷渡鸭绿江,在三道沟(今吉林省临江市境内)一带与清朝士兵发生冲突,枪伤驻防协领勒楚等多人,朝方1人中箭死亡、数人受伤。

这次冲突的规模很小,双方的伤亡也很少,却引发了康熙皇帝的强烈反应。

清廷接到事件报告后,立刻由礼部发文,责成朝鲜政府迅速将人犯捉拿归案,等候北京派人审讯。随后,清廷下发敕书,以皇帝的名义通告朝鲜,上国将派遣查使,也就是专案组和朝鲜国王一起审讯犯人和该管的地方官。

最为严厉地是,康熙的敕书点名要追究朝鲜国王平日里疏忽边防的罪责,并要“专案组”察议国王。这一处理,在以往的边民越界事件中,非常罕见。往往是清朝礼部咨文提出“察议”国王,再建议皇帝加恩“免议”。

朝鲜君臣期待中的高举轻放没有出现,只好在恐惧中严惩本国官民。

朝鲜国王派出2名文官为按核使,到鸭绿江沿岸地区搜捕犯人,前后抓捕入狱达数百人,押送至汉城(当时的朝鲜首都,今首尔)的也有近百,犯人越境处、原籍处地方官纷纷被捕,从郡级长官、军事主官,到道一级的官员,基本上一勺烩送解汉城候审。

另有部分官员先行自尽,如默许边民偷渡的厚州军官、土兵及佥使先后自杀。

朝鲜君臣对此并不在乎,他们更关心的是国王会不会“奉旨受辱”,干脆采取了拖字诀,先是以国王患病为由,要求免除郊迎礼,这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明清时期,朝鲜作为排名第一的藩属国,在上国派“天使”来到汉城城西的迎恩门时,要扎结彩黄帐殿,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鼓乐齐鸣,国王穿全套朝服率宗亲、百官在迎恩门内向“天使”鞠躬迎候。

待将敕书供奉龙亭之后,国王才可与“天使”一同穿过迎恩门到王宫完成迎接大典。这就是全套的郊迎礼。

怕当众挨骂,国王托病拖没了郊迎礼,朝鲜君臣又到“慕华馆”勾兑国王不参加“会审”,其中花了多少钱贿赂咱无从知晓,只知道清朝使臣坚持要求,审讯的最后一天,国王一定要出现。毕竟康熙皇帝有明文要求,再打马虎眼,就是拿自己脑袋开玩笑了。

朝鲜肃宗李焞虽然不情愿出场,对于犯人的定罪主张却非常坚决,提议施放鸟枪的6名主犯处斩、妻子为奴;其他越境者19人处死;地方官分别处以革职流二千里、降等二级或五级,清使满意之余,要求国王拟定一份“谢罪书”上交康熙皇帝。

朝鲜的大臣们很给力,觉得国王写这个东西像供状,太丢脸,请求处罚他们个人以换取国王的面子,清使退而求其次,允许国王口头谢罪。

朝鲜肃宗说:

“非敢有一毫漫忽之心,而事至于此,莫非禁令不严之致,今奉皇敕惶悚罔措。”

国王谢罪,这事儿该完了吧?

不好意思,没完,清廷还勒令朝鲜国王罚银2万两,朝鲜右议政(相当于右丞相)郑载嵩为首的三使臣上书抗辩处理过重,遭到清朝礼部的迎头痛击。

第二年的清朝礼部咨文,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历数朝鲜的诸多“罪状”,直斥朝鲜“主弱臣强”,并将三使臣抓捕后,押送朝鲜要求重处。

清廷对朝鲜君臣的反复打脸,令其屈辱不堪,肃宗甚至认为这是“丙子胡乱”(1636年,清军12万攻入朝鲜,逼其称臣)以来从未有过的侮辱。

然而,站在清朝的角度来说,这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

顺治元年(1644年)入关之后,整个东北仅余八旗官员103人,士兵1500人,鸭绿江、图们江沿岸的边界地区更是人烟稀少,朝鲜官民的越界行为近乎肆无忌惮,杀人越货事件也屡有发生。

经过“三道沟事件”对朝鲜政府的严厉惩戒,使其自觉对边境军民进行约束,保障了边境线的大体稳定,令“窃地”这样的行径,直到甲午战争前后,方才复苏。

事实上,朝鲜在蚕食中国领土上是有前科的。

朝鲜大臣韩亨允曾对朝鲜中宗说:

“咸镜道本非我地,而于前朝避役之民,皆归其地矣。至我世宗朝,始设六镇,而野人愿托以生焉。”

具体来说,即1433年朝鲜世宗对明朝辖下的建州卫女真人发动进攻,扫荡了鸭绿江、图们江南岸的女真据点,逼迫女真人西迁、北移,在其旧地设置了“西北四郡”和“东北六镇”。

当时的明朝皇帝宣宗对于朝鲜的越界进攻定性是“远夷争竞”,坐视朝鲜的蚕食。当然,这种态度也算是明朝皇帝对朝鲜的传统思路。

早在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永乐年间,女真人王可仁上奏称:“咸州(今朝鲜咸兴)迤北,古为辽、金之地。”

明成祖认可这一判断,降敕朝鲜,索要这一带的“十处人民”(主要为女真人)。

《奉使图》,清代大臣阿克敦1724年-1725年所作,记录册封朝鲜英祖过程的画册。图为郊迎礼,画面左侧红色罗盖下,红衣者为朝鲜国王。

朝鲜的处理方法很高明,派出艺文馆提学金瞻出使明朝,以大儒的身份,在辽、金史书中抠字眼,向明朝礼部提出,《辽史》、《金史》的《地理志》里都没有记载这十处地名,可见根本不是辽金领土。

明成祖的表态是:

“朝鲜之地,亦朕度内,朕何争焉?”

既然都是一家人,给你就给了,同意将铁岭以北、公崄镇(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以南的地盘和人民让给朝鲜。

看到这儿,能够明白咸镜道是怎么出来的吧?明朝皇帝的一让再让,令朝鲜得寸进尺,最终拓地到了以鸭绿江和图们江为界。

这个默认疆界,从明到清,中朝两国都是认账的,但是具体哪儿是边界线,可没弄得那么清楚,这就给了朝鲜耍赖的余地。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皇帝派出的乌喇总管穆克登与朝鲜接伴使,汉城府尹朴全、咸镜道观察使李善溥一同到边境地区勘定边界。

当年5月15日,中朝官员在白山(小白山,非长白山主峰)上树碑勒石,确认红丹水为图们江正源,在长白山东南数十里的虚项岭,又称“白山”,定名为分水岭,并且议定在陆地边界开始立栅、堆石分界。

看似一劳永逸,但穆克登一没找到鸭绿江和图们江的正源,二没完成后续的定界标,全权委托给了朝鲜官员,就为后来的纠纷种下了种子。

1885年、1887年,朝鲜两次要求勘界,通过钻空子、挪界碑的方式,竟然要把今天中国境内的海兰江视作“土门江”,自造了一个“间岛地区”出来,尽管联合勘界否定了这一问题,但双方对图们江正源究竟是“石乙水”还是“红土水”仍有分歧。

有分歧不可怕,不要脸才可怕。

在双方议定上奏大清皇帝裁决之后,光绪帝准以小石山、石乙水为界,并详细拟定了界牌位置,朝鲜高宗却出尔反尔,拒绝承认结果,摆出撒泼打滚的姿势,一定要按照朝鲜的要求划定边界。

朝鲜高宗的策略是,一边外交耍赖,一边造成既成事实。

1889年,朝鲜政府命令平安北道观察使在鸭绿江对岸设立28个面,分属江界、楚山、慈城、厚昌四郡。

1901年,“大韩帝国”军官率七八百名士兵侵入中国领土,杀害中国地方团练38人,铡死中国农民6人,焚烧34户的住房。

1902年5月,“大韩帝国”任命政府从三品官李范允为“视察官”,强迫中国境内的朝鲜垦民向大韩帝国交租纳税;又任命政府参赞李荣泰为“乡约长”,政府三品官徐尚武为“副乡约长”,负责“保护”朝鲜垦民。

1903年,借着俄国人的支持,“大韩帝国”干脆自行任命了李范允为“北边垦岛驻扎管理使”,肆无忌惮地到中国境内开枪放马。

1903年3月到10月,朝鲜徐相懋多次率众非法渡鸭绿江,对中国东北辑安、通化、宽甸、临江等地的中国民众和朝鲜垦民烧杀抢掠。

当年11月20日,更有朝鲜士兵七八百名非法渡江,袭击临江县城。

可悲吗?可笑吗?

一个在半殖民地和殖民地间徘徊的“帝国”,竟然也敢到中国身上“割肉”,中国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厚照是不是个好皇帝?荒唐却颇有番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为张皇后。两岁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宠爱张皇后,而张皇后只为孝宗生了两个儿子,次子朱厚炜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聪明,老师教他的东西总是能很快学会,按理说他应该成为一个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周围的太监,毁了这个聪明的孩子。东宫的随侍太监中,刘瑾、马

  • 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之谜:出神入化为何失传了?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李靖是唐太宗的亲密伙伴,为唐朝的统一和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今天可见的有限的材料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李靖怎样出神入化地运用他独到的兵法克敌制胜的记录,但他的兵法并没有以原著的形式流传下来。今天,我们看到的有关他的兵法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后人辑佚而成的。李靖,字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唐代著名

  • 明朝选皇后的特殊内幕:太监当评委的大逃杀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前两年的超女海选轰轰烈烈,直到最后一刻才决出分晓;而裁判们也是很有个性,长的很男人的女裁判和长的很女人的男主持人竟然成了众多妹妹的最终裁决者,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其实呢,这个海选就是一个游戏过程,大家开心一下罢了……明朝皇室内“超女”海选严格明朝皇宫内的“超女”海选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他们的选拔过程

  • 太监也曾举行过示威游行:抗议没能成功进宫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香港非法“占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给香港的社会秩序、经济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怨沸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关注相关新闻报道的同时,笔者灵机一动,在中国古代有没有非法集会呢?查找资料后,还真的找到了一例。虽然与“占中”性质不同,写出来也颇有趣味。这起非法集会发生在明朝成华年间(1465~1487

  • 明朝最恨太监:却也有几位名垂青史的太监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有明一代,阉宦为害颇烈,史书称:“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其祸肇始于王振,越发于刘瑾,而致极于魏忠贤,此三人为明代宦竖中弄权害政之最可恶者,此外仍有汪直、梁芳、曹吉祥之流,其破坏力较王刘魏三人虽略逊一筹,却也极尽祸国殃民之能事。大明帝国之最后倾亡,此类群小作孽颇多,其咎难逃。然细观史书所载,此

  • 西厂厂公汪直:厂卫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代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明朝,“厂卫”一词曾是对特务机构的总称。自打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设立东厂,“厂卫”便已初具规模;至明朝中叶,又有西厂、内行厂相继出现,“厂卫”机构日渐构成了一个交错纵横、互有牵制的复杂体系。汪直便是西厂的倡设人与首任掌门太监,在他的经营下,西厂曾一度“权焰出东厂”、“

  • 能够让倭寇全部听命于他的“商人”:海盗汪直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先是一个商人,后来做了海盗,再后来称王称霸,在日本控制的海岛上建立王朝,日本人不敢干涉他,甚至见了他点头哈腰,在他眼里,日本人就是狗,听从他的指挥,然而他却带领日本人攻打自己的祖国,有人说他是汉奸,可比起汉奸,那真是小瞧他了,因为他指挥日本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海盗王——

  • 一个寄希望成为改革先锋的太监:“立皇帝”刘瑾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瑾是陕西人,本姓谈,后来给一刘姓宦官做干儿子,改姓刘,刘瑾熬到了55岁才出头。跟王振、汪直、魏忠贤一样,这位刘宦官在肃贪、打击权贵、清查账目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而后世文人大多将这种行为解释成清除异己、树立权威,即便是利国利民也不在考虑之列,究其原因乃是宦官与我们这个国家的礼法不符。从1506年

  • 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被雷轰死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中国第一个男皇后,中国十大昏君,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导读: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发性猝死,也记录的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极之死,正史记载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传说就不同了,五花八门的死因,让史家至今争论不休。其中,嘉庆皇帝的死因最为离奇,野史传说他是遭雷击而亡,且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较为稳重,说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木

  • 商纣王到底有多残暴:商朝遗民有话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什么是移民,商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商纣王有多残暴

    周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世袭奴隶制王朝,周朝之后有分为西周东周,共计存在了791年,期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周朝能灭商周又会是怎样的原因呢?话说周武王率军灭掉商朝,也就是殷朝,为了安抚当地民众,他特意接见了一些贤达和长者,听取不同的意见,以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事实上,灭了商朝,占了商的地盘后,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