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时期的皇帝可以和大臣同吃同坐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唐朝时期的皇帝可以和大臣同吃同坐吗 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899 更新时间:2024/3/22 8:01:59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代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李唐时期皇帝可与大臣同吃同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儒家思想从先秦开始就一直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故而儒家倡导的礼义就成为统治者的治国之道。

儒家思想里“三纲五常”是人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规范。即"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君为臣纲和君臣有义就是历代皇帝和臣子们之间的相处之道。

皇帝想要通过臣子管理好天下,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之道就至关重要:既要高高在上体现君权的至高无上,又要和臣子们君臣同心,而俘获臣子的忠心。

这个礼仪如何恰当的运用就看皇帝本身,而这也是皇帝统治天下最重要的一环。

很多朝代中都是君在上,臣在下,双方天生居于不同的位置。

但在大唐王朝初期,李家皇帝并没有按照过去礼仪的约束,皇帝可与大臣同吃同坐,而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削弱皇帝的权威,反而加强了皇帝和大臣们之间的凝聚力,使大唐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朝。

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唐代君臣之间礼仪到底和其他王朝有何不同呢?

一、历史中各朝各代君臣之间的礼仪

1、历代君臣礼仪演变

君臣礼仪最早产生在东周时期,周武王创建了周朝,周朝的稳定和辉煌还离不开一个人的辅佐,那就是周公旦。周礼就是周公旦创作的。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君臣礼仪有了确立。

东周时期开始有了君臣礼仪,但是大臣们见到君王时是不需要下跪的,最为隆重的就是"行拜礼",而且君臣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细枝末节的礼仪,君与臣同吃同坐,畅所欲言还是十分常见的。

这种君臣礼仪的转变是在汉朝时期,《史记》中有相关的记载:"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

是说汉朝刘邦在和大臣喝酒时,有个大臣在喝醉酒后拔出刀剑乱挥乱砍,让刘邦十分没有面子,很是恼火又担心。

因为当时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很多功臣文化水平都不高,对礼仪更是不知为何物。后来刘邦在大臣的建议下创造了新的更为严苛和严肃的君臣礼仪,并且严格执行,违规者要受到责罚的。

这个制度设定后,让后世王朝都有了可以依照的根据,而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这套朝堂的礼仪制度,也越来越严格。

到了元代的时候,甚至臣子们需要跪拜才能朝见皇帝,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也开始了有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的至理名言。

2、李唐开国和谐的君臣礼仪

唐代开国时期,前朝已经留下了比较完善的君臣礼仪,但是唐代的皇帝却突破以往的惯例。

除了与大臣们同吃同坐之外,在朝堂上,皇帝也赋予大臣们说出自己观点的权利,大臣们可以随意地发表见解,而不用担心皇帝怪罪。

这样其乐融融的君臣关系,其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二、为何李唐开国时期,君臣关系如此和谐?

1、身边大臣多是亲近之人

在开国之初,李渊任人唯亲,封赏的百官多是身边亲近之人。

即是李渊的左膀右臂,又是和他沾亲带故之人,刚刚建国朝堂还不够稳定,更是需要身边这些亲近之人帮他稳固权力,他突破君臣礼仪,待大臣们亲近一些也是正常。

另外李渊本身有胡人血统,受胡人影响,行事豪放随性,又不太认同儒家思想,所以对于传统的君臣礼仪也就不那么认真对待了。

2、上位方式的影响

李渊作为开国皇帝,名义上,他是正常途径登上皇位的,但是历史了解,他身边的大臣更了解,他是推翻了隋朝上位的。

李渊原本是隋朝的朝廷命官,凭借着与隋朝隋文帝杨坚的亲戚关系,官做的越来越风生水起,并逐渐有了自己的势力。

在隋朝大乱时,李渊起兵攻占了长安,在隋帝禅让下坐上了皇位。说禅让是粉饰太平,实际就是取而代之。

这条皇权的夺得之路,和儒家思想的事君理念相违背,他自然对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君臣礼仪不那么看重。

李世民时期同样如此。李渊在位九年,当时李建是长子,被立为太子,而李世民只是次子。

李世民的皇位也不是通过父亲的正常传位得到的,而且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又逼迫李渊传位给自己。

这种弑兄夺位,在道德上不适合儒家思想中的伦理。

为了避免众人议论他"得位不正",他就只能在其他方面效仿历史上英主的作为,用来证明自己天命所归。所以,为了做好英主,他乐于听取谏言,也愿意接受贤臣的意见来改正自己。

3、从隋朝吸取经验

李唐的开国皇帝李渊以及李世民,都是亲身目睹并且经历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的,所以他们对此深有感触并且心有余悸。

于是他们立志吸取教训,并且向历代贤明的皇帝学习。特别是李世民,他十分重视大臣们的意见,虚怀若谷,广纳贤才,听取谏言。

皇帝在位最重要的就是搞好与臣子的政治关系。所以皇帝需要偶尔放下身段,和大臣们喝酒聊天,畅所欲言。

虽然看着不合礼仪,但是能够让大臣们受宠若惊,快速拉近皇帝和大臣们之间的距离。在他们心中君臣礼仪树立的威严只是虚幻的表象,突破所谓的君臣礼仪,换来大臣们的忠诚报国才是最重要的。

4、唐代在治国思想上的开放

唐代在治国思想上的开放,在历史上无出其右。在这时期,大臣们可以在皇帝面前肆意地说出自己的不同主张,而不用担心皇帝怪罪。

在《资治通鉴》中有著名的丞相杨炎与皇帝讨论时政的评价,"杨炎论事亦有可采,而气色粗傲,难之辄勃然怒,无复君臣之礼。"

形容的就是当时的丞相杨炎在和皇帝讨论时政时的状态,盛气凌人,有些时候还会勃然大怒,让皇帝都说不出话来,完全不顾君臣礼仪的。可见当时大臣们和皇帝对话时的状态。

另外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是说李世民在民族态度上做到一视同仁。在民族态度上都能做到平等视之,在朝堂上对待君臣关系更是能够平等视之,给了大臣们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进行讨论时政。

在唐代思想开放之下,君臣关系长期处在一个相对平和且随意的状态,君臣之间也没有太多繁文缛节。

而且皇帝一视同仁的民族态度,任人唯贤,不分血统。让很多大臣都会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这一时期君臣关系相对和谐也有其一定的道理的。

5、内外界压力之下使君臣团结一心

李唐创立之初,皇帝和大臣们都想大施拳脚,齐心协力共同创出一番伟业。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患。

首先说内忧:经过连年的征战,国内的经济和农业都受到了重创,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且很多地方还发生了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

于是如何让国家实行仁政,尽快恢复国家的元气,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将治国思想放开,让大家在宽松的环境中去做事,才能发挥大臣们的聪明才智,有效的提高办事效率。

其次说外患:唐代周围的情况也很危险,北方的突厥,南部的吐蕃,西侧的西域,东边的高丽,都对唐代虎视眈眈,特别是北方的突厥一族,就经常进犯中原。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君臣一心,在经济和军事上都要有所作为,才能共同抵御外患。

因而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再去讲究君臣之间的繁琐礼仪就有些不合时宜了。而是应该齐心协力,对内注重民生、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对外强军队事力量。用抛却君臣礼仪来换取国家的稳定繁荣,是当时的明智之选。

总结

李唐开国时期的皇帝,李渊,李世民在处理君臣礼仪上可以跳出礼仪的束缚,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也是英主胸怀的展现。

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为了抵御外来势力的侵犯,这两位皇帝打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治国环境。

君臣和谐,让大臣们在朝堂上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无须拉帮结派,大家一起为了国家增强实力而努力。使大唐在短时间内,国力财力得到恢复,最终开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仝究竟有什么功劳?为何能在梁山上排名第十二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朱仝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仝(tóng),小说《水浒传》中人物,为梁山第十二的好汉。郓城县人,富户出身,曾为郓城县马兵都头。为人极

  • 鲁顷公:鲁国末代国君,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鲁顷公,姬姓,名仇,原名姬雠,生卒年不详,周朝战国时期诸侯国鲁国的末代国君,鲁文公姬贾之子,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至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在位,共24年。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即位。公元前255年,鲁

  • 都是蜀汉猛将,马超如果单挑张飞谁会赢?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熟悉三国的朋友,肯定对“前表马超、后表张飞”、“金吕布、银马超”这两句话有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马超是一个堪比吕布的猛将。而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肯定也对张飞大战吕布的情节印象深刻,可以说张飞也是完全不逊色

  • 杨志究竟有什么功劳?为何能在梁山上排名第十七位?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志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志,《水浒传》的人物,为三代杨家之后,武侯杨令公之孙,在梁山里排名第十七,脸上有一块青色胎记,故绰号叫青

  • 溥仪解放后曾做“花工”:衣服经常系错扣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末代皇帝溥仪被新中国特赦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植物园做一名“花工”。溥仪自己后来说,植物园的日子是他有生以来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因为在那里,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普通公民的权利。半个世纪之后,溥仪居住的宿舍还基本保持原貌,然而这些房屋长期用作库房,观众还无缘走进旧居。市政协委员万建中建议,管理单位

  • 揭秘《红楼梦》中的最美丫鬟:丫鬟也倾城!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是晴雯的判词,读过红楼梦我们不得不承认晴雯是红楼丫头中最为漂亮。(一)作者美丽的描写。《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在贾府的丫头群中,晴雯是第一个美丽的。但曹雪芹写晴雯的美,不同于写袭人和平儿。曹雪芹只用这样几笔水墨的勾勒,就把晴雯的天然美貌,送到

  • 朝鲜女兵英姿飒爽 穿10厘米高跟鞋挎枪巡逻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在朝鲜不断放出要射“弹”让美国完蛋、搞得不少人紧张兮兮的时候,一张朝鲜女兵的照片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这两天,美国各大报纷纷刊出穿高跟鞋巡逻的朝鲜女兵照片。照片上,4名朝鲜女兵背着枪正在朝中边境巡逻,其中三个女兵脚上穿的是高跟皮鞋。朝鲜的女兵还真有这个特点,就喜欢穿高跟鞋。谁说女兵穿高跟鞋不能打仗,俺们

  • 揭秘:诸葛亮超高的军事水平来自于何人教导?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

  • 揭秘冯玉祥之死:究竟死于暗杀还是事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1948年7月31日我们秘密离开了纽约,在8月中旬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时,发现那里停泊着一艘国民党的军舰,这引起父亲警惕。父亲就不再外出,就叫我母亲和我偷偷地下船,把他写给李济深将军的信和一首叫《小燕》的诗寄出去。信中说船上的生活真是整齐、安静、快乐、和气,没有一个人不在那里读书。马克思、列宁、斯大

  • 震惊!揭开杨贵妃墓一段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杨贵妃生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由于其父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参军,世人以为杨玉环生于四川,其实她是山西蒲州永乐人。杨贵妃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幼小时随父在四川度过,10岁左右因父亲亡故,她寄养在洛阳三叔杨玄璬家。后又迁往永乐(山西永济)。问杨贵妃是哪里人,有说广西容县的,有说四川的,有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