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有没有入葬明孝陵?朱元璋墓在哪

明太祖朱元璋究竟有没有入葬明孝陵?朱元璋墓在哪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905 更新时间:2024/1/19 1:26:21

关于朱元璋的死亡时间,有各种说法,一是洪武31年(1398年)闰五月初九,一说是闰五月初五,一说是闰五月十七日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说法,表面的原因是史书上记载多模糊。按说这是很清楚的事情,为什么史书上要写得模糊?这与朱允炆给朱元璋选择下葬时间不当,“嫌其太速,事理有不尽然者”,为掩人耳目,故意混淆是非。确实,如果根据《明皇大政记》等史书的记载,堂堂一位开国之君,死后几天即下葬了,这正常么?所以,朱棣在听说侄儿把他老子匆匆埋了后,十分恼火。这为以后篡位找到了第一理由。

现在史学界大多认为,朱允炆确实是速葬了朱元璋。那朱允炆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有史书上称,这是朱元璋自己选择的时间,“故即位而葬,同日并举,皆高皇遗命,正以速葬消诸。”而秘史更称,朱允炆实际上在即位的前一天,即闰五月十五日把朱元璋给下葬了。这里说明朱元璋担心自己死后出乱子,留下遗言要朱允炆从速办自己丧事的。

那决定下葬又发生了什么?这同样是一个谜团。在南京民间,连小孩子都知道这样的传说,朱元璋下葬那天出现了“迷魂阵”,就是南京的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此说法史书有记载,为什么要这样?

原来,在葬后不久即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明孝陵,而独葬朝天宫(就是今天南京王府大街向南千米的朝天宫,具体地点是“世传三清殿下为明祖真葬处”。)

朝天宫,宋代时为天庆观、永寿宫。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改为朝天宫,那时”百僚朝贺习仪于此”。葬在朝天宫这种说法,倒是给朱允炆速葬朱元璋、大摆迷魂阵、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和可能性,但后世好多学者都不信。清代文人甘熙就不认可,其所著的额《白下琐言》称,朱元璋花了几百万两的银子,造了十几年,总不应该为马皇后一个人造的吧。而且,朱允炆是很讲孝道的一个仁义皇帝,也不忍心把朱元璋葬在陵外的地方啊。后来又传出,朱元璋不是葬在明孝陵,也非朝天宫,离开了南京城,选葬在北京的万岁山。后经考证,这是以讹传讹,不可信。甘熙即说,“万岁山在燕京,其时方以会葬不从,兴师靖难,焉有奉移梓宫不远数千里而往之事?”笔者也这样认为,如果真是这样,朱棣造反第一理由又从哪来?

朱元璋到底是否真的葬在明孝陵内,现在并没有学者能说“一定”二字。孝陵博物馆工作的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副处长廖锦汉先生称,在明孝陵“申遗”之前,中山陵园管理局曾专门请南京大学等相关的技术、史学专家,经数年科学探测、考古,证明明孝陵地宫未曾被盗,完好无损。后来相关专家表示,1998年开始,江苏省地震局工程研究院的专家在宝城内,采用无损磁测法,已经明确发现在宝顶地下深处有一个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的建筑空间,而且还找到了进入这个空间长达百米的通道(墓道)走向和入口,无疑宝顶下存在的这个巨大建筑空间可能是明孝陵的地宫,而地宫的入口就在明楼东侧十几米处呈下沉错位、有裂口的宝城城墙下面。但这并不能证明朱元璋的尸骨就在地宫中,真相恐怕只有等到挖开明孝陵的那一天才能最终揭开!

朱元璋“七十二疑冢”之谜:朱元璋墓穴在哪里?

在风水学上,阴宅风水也和阳宅风水一样,不但直接关系到死者本人入土后的安适不安适,还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吉凶和荣枯。朱元璋一直认为,他的发迹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祖父对墓地的选择,而当他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时,自然不会忽略这一点。

朱元璋陵墓的地址是他自己选择的。紫金山南麓的独龙阜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北依钟山主峰,阜高150米,泉壑幽深,紫气蒸腾,云雾山色,朝夕多变,自古就有“此地多奇岭,千云非一状”的美誉。而且林木苍苍,浓荫蔽日,溪涧蜿蜒,流水潺潺,古代许多著名的寺观和重要的墓穴多建于此。

陵园的修建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动工,于洪武十六年完成了陵墓的享殿等主体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至永乐三年(1405年)才完全建成,历时25年。洪武十五年八月,先入葬了皇后马氏,因皇后谥号“孝慈”,所以将陵墓定名为“孝陵”,也有“以孝治天下”之意。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称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崩于西宫,与马皇后合葬此陵,殉葬的嫔妃46人。

当时的孝陵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陵内植松10万株,养鹿千头,每只鹿颈间都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号称“长生鹿”。为保卫孝陵,专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军士5600人。若有樵夫误入山陵,即被“正法”斩首。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2员,40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了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现存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大石桥、宝城、墓冢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仍然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凝聚着不散的帝王之气。

据记载,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千米,相当于当时京城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二,可见规模之庞大。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环绕建有三国时代孙权墓的梅花山形成一个弯曲的形状,形似北斗七星。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等建筑,过了棂星门折向东北就进入了陵园的主体部分。陵园主体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规模宏大,雄伟壮观。

清代康熙等皇帝都曾到明孝陵拜谒明太祖,但是后来随着清朝国力下降,无力修复,明孝陵渐渐荒芜,尤其是在咸丰年间成为太平天国和清廷战争的主战场,几乎使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的御碑甚至倒地破碎。到现在,陵内所有木质结构的殿堂早已焚毁,但从遗存的石质基础仍能看出当年的布局规模。它与北京十三陵的布局和建筑形式相同,但要比十三陵中的帝陵大得多,可见明代诸皇陵都是以此为蓝本的。

有传说朱元璋未必真的葬在这里面,而是怕有人在他死后报复他,像曹操那样设了七十二疑冢。不过这些传说并没有充分的根据,因为孝陵在朱元璋去世以前已经建成,到了朱元璋死的时候,陵墓的一切设施都已就绪。而且,朱元璋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死的,南京地区当时已经进入夏季,停灵七天以后,就立即葬入了孝陵。如果在别处另造新陵,在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再者,孝陵的位置紧靠宫城,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内有神宫监,外有孝陵卫的官兵日夜巡逻,其安全的程度远较别处为高。此地汇聚了南京的龙气,朱元璋既然选择了此地作为陵寝,他是不会遗命舍此而他葬的。

祖上选定的龙脉给了朱元璋发迹的机会,而他一生之中屡遇贵人,也为其创下基业带来所必须的际遇。登基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此地虽有虎踞龙盘之势,但选此为都的王朝都很短命。秦始皇曾由于此地有王者之气,下令掘断连冈,以压偏霸之气,故名秣陵。这样以后,在金陵建都的朝代的寿命果然都是短短几十年。朱元璋离世之后,南京果然成了短命的国都,但所幸的是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将龙脉南北打通,这一变通,也让明朝的福祉延长到了近三百年之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康熙帝人生最后的日子如何度过的?如何评价康熙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

  • 盘点:死于自己成果的十大外籍发明家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科学家的使命是探索未知,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充满的是荆棘和险情。有些甚至冒着生命冒险,其中不乏为事业献身者,在这里列出位十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是最终死于自己的发明。一、居里夫人 Marie Curie居里夫人是一位法国籍波兰科学家。她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了一系列新元素,包括镭和钋。此外她的放射原理以及

  • 一个女人竟被6个皇帝疯抢了60年 她究竟有何魅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她出身于南朝梁的皇室,曾是母仪天下的隋炀帝皇后,也曾做过重臣宇文化及的淑妃,更曾伤心地离别战乱的中原——远嫁异域,成为突厥番王的王妃。几番波折、几许坎坷,最终叶落归根,以唐太宗昭容的身份逝于长安凤辉宫。她不是政治上能建立显赫功名的女人,也不是一个能够影响历史进程的女人,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中,她以她的

  • 诸葛亮一生11次大型自我炒作!如此出名全靠炒!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此人一生中好为大言、虚名无实,“六出祁山”未能取得中原寸土,全靠炒作哄得稍逊一筹的另一对炒作高手刘备父子团团乱转,非常地不可思议。诸葛亮一生中自我炒作的事迹很多,只举他一生中比较夸张的十一件案例,一一曝光之。第一件是“比管乐”。这“管乐”可不是什么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长笛巴松小号大号长号圆号中音

  • 历史上唯一两次给爱妃下跪的皇帝:窝囊皇帝陈后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时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荣誉非皇帝莫属,草民百姓见之则跪,群臣官僚迎之则拜。那么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又会跪谁呢?当然是天地和父母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你听说过有皇帝给自己的妃子下跪的吗?没有吧!且听笔者一一道来: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首次称帝到清朝末年溥仪退位,中国开始了

  • 唐太宗李世民遭突厥暗杀之谜:刺杀李世民行动!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众所周知,由于东罗马帝国(395—1453)的衰落,当时西方变得支离破碎。而唐帝国尤其是贞观时期的大唐,雄踞东方,傲视万邦。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国使节民商云集,空前强盛繁华。据唐“鸿胪寺”(外交及军事情报机关)粗略统计,贞观年间,来自国外的“侨民”,尤其是中亚细亚和西洋的人士,在长安的定居者

  • 才女李清照晚年改嫁之争:再嫁后因何又迅速离婚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李清照(1084年-1156年),几乎无人不晓,特别是济南人更是引以为豪。她才华横溢却命运不济,中年以后适逢乱世,流浪不顺,屡遭变故,特别是在晚年还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到底有没有改嫁张汝舟?持改嫁观点的几乎都出自宋代人的记载,甚至还有几位和李清照同时期,从目前能查阅到的宋代文献看,在宋代都没有人怀

  • 日本明治天皇:一天宁可吃一餐 也要建立强大海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日本天皇节衣缩食买军舰,日本养生专家一天一餐,日本明治天皇的儿子

    1868年7月14日,明治天皇在宫中审视了军务官的奏折,折上写道:耀皇威于海外,非海军而莫属,当今应大兴海军……这句话,立即拨动了明治天皇的心弦。在辅政诸大臣的帮助下,他立草诏书,谕令全国:海军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从速!加快!日本人的“水磨”遇到洋流的冲击,立即疯狂地运转起来了。沉埋多年

  • 伊藤博文对话李鸿章:我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对比,李鸿章伊藤博文谈判实录,王也名言未来可以改变

    如果没有“长毛之乱”,李鸿章这等人物充其量是地方二等官,绝对到不了朝廷大员的位置。他与曾国藩、左宗棠这些“中兴之臣”是通过“非正当”的渠道仕途高升的,应该具有一定的水平和活力。但即便是这样的人物,到了官场中心之后,也蜕变为噤若寒蝉的动物。可见,还是生存空间与官场环境决定一个官员的素质。李鸿章、曾国藩

  • 军神还是蠢货:旅顺战役中的日方主将乃木希典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日本四大军神,甲午战争旅顺战役,军神归来

    乃木希典(1849.12.25~1912.9.13)明治天皇时代,由日本官方人为制造出来的一个所谓军神,现代的日本史学界对其武功,特别是在日俄战争旅顺战役中其攻击203高地的战役指挥,基本持否定态度。有些更激进的如司马辽太郎干脆就给他戴上一个愚将的称呼,战前对乃木的肯定和吹嘘,实则是鼓吹愚忠天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