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清初大学士刘墉的显赫家族 父子均为宰相

揭秘清初大学士刘墉的显赫家族 父子均为宰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823 更新时间:2024/1/30 2:32:38

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在清代十分显赫,先后出了11位进士,7位二品以上高官,乾隆帝为其赐字“海岱高门第”。尤其是刘统勋、刘墉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墉之侄刘镮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3人死后分获谥号“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称之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刘统勋:练达端方,秉公持正

刘统勋,字延清,先后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和刑部尚书、陕甘总督、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任大学士长达12年之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成为第一位被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的汉官。乾隆帝对其非常倚重,说他“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审决大狱,督办大工程,悉命统勋前往莅事,无不治者”。

刘统勋为官正直敢言,不结党营私。在左都御史任上,上书直陈当时权势极大的大学士张廷玉和吏部尚书讷亲拉帮结派,结成朋党,朝野人士为之赞许,也引起了乾隆帝的重视。刘统勋作为朝廷重臣,常在朝中参与机务,与内廷宦官多有见面机会,但他“从不与内侍交一言”,加以避嫌。当时官场多以门生故吏形成朋党,他担任会试主考所录之人都自称是其门生,纷纷要拜他为师,但刘统勋从不与之交结,纳为己党。在向朝廷举荐人才时,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嫌。如乾隆帝让刘统勋举荐《四库全书》总纂官,他当即推荐纪晓岚,而当时纪因触怒皇帝正发配西北,朝中无人敢为其说话。刘统勋了解纪晓岚博学文史,堪当重任,不因他是自己门生而刻意避嫌。

刘统勋为官多年,但从不为己谋求私利,《诸城县志》记载他“家故有田数十亩,敝庐一处,服官五十余年,未增尺寸”。由于清正廉洁,刘统勋倍受倚重,对于一些重大问题,乾隆帝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多次受乾隆帝委派到各地巡视,对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巡抚郭一裕以上贡为名收购黄金中饱私囊案,西安将军都赉侵饷案,归化城将军保德侵吞公款案,江苏布政使苏崇阿侵吞公款案,江西巡抚阿思哈受贿案等一查到底,绝不手软。这些大案涉案人多为满洲高官显贵,刘统勋不惧危险,及时果断处理,打击和震慑了贪官污吏,对当时政治清明起到了重要影响。

刘统勋为官处事认真负责,重视民生。当时黄河水患不断,且因黄河与运河交汇,黄河泛滥河床淤高,严重影响运河的畅通。在乾隆朝前期,刘统勋是治黄和保运工程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之一,从乾隆十一年到十八年,几乎每次黄河、运河出险,他都前去指挥治理。在治理水患过程中,他熟练掌握了防患和河运知识,“凡十视河堤,两修海塘,前后章疏数十,皆合机宜,剔除积弊,利赖民生”。他为安定黄河、运河两岸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河南百姓曾在黄河岸边为他立生祠,以示纪念。

刘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刘墉,字崇如,刘统勋长子,也是著名的清官。以他为原型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刘罗锅”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在乾隆朝先后任知府、巡抚、左都御史、尚书、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在嘉庆朝,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传国玉玺及协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庆帝倚重,成为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有“定册元老”之称,权力和地位居汉臣之首。

刘墉数十年宦海生涯并不平坦,经历了几次起伏升降。他受其父教导,一生清正廉洁,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在安徽和江苏学政任上改革教学与考试陋习,改变不良学风;在太原清理陈年旧案,充实地方仓储,受到百姓赞扬;在江宁因为公正清廉,断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称之为“包龙图”,风行一时的话本《刘公案》就是根据他任江宁知府时的事迹编写的;在湖南巡抚任内,他又盘查仓库,修缮城池,开采铜矿,救济灾民,革除陋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受命与和珅等共同查处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国泰与和珅交情很深,刘墉到时,他早已做好应对准备。刘墉等人查验历城库房,发现库银并不短缺,但细心的刘墉从银两颜色型号不一中发现了疑点,深入调查后,得知是国泰借商号银两凑数对付。刘墉随即贴出告示,要求各商号不得借给官府银两,如果借出即行收回,否则全部充公。由此一来,官府库银顿时清空,国泰只好认罪。在乾隆帝支持下,刘墉一查到底,国泰等首犯俱被处死,向他们行贿的官员被撤职查办,成为当时震动官场的一件大案。

乾隆晚年权臣当道,刘墉在担任南书房行走后,就很少发表尖锐意见,以明哲保身。这与他吸取了以往政治斗争的教训有关,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作风并未改变。在嘉庆元年(1796年)禅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带传国玉玺,传玺给新君嘉庆帝的仪式难以进行,在场的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只有刘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玺。

刘氏家族:重视教育,诗书传家

康熙至嘉庆年间,诸城刘氏共有14人做过知县以上官员,多有政绩,赢得所治地方百姓的爱戴,也为刘氏望族留下很好的名声。

刘家的兴旺发达,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对后人灌输“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族人为官者多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刘统勋先人刘棨,身为四品官竟然无盘缠回乡奔丧,后变卖家乡田产,才为母发丧。刘统勋久居相位,不置田产,有世交之谊的朋友赠给其银两,也全部分给贫困乡亲。刘墉历来俭朴,赴太原上任时写有“帽破衣残到太原,故人犹作旧时看”的诗句。这与乾隆末年的奢华之风形成了鲜明对照。刘镮之做到户部尚书,也是十分俭朴,其诗有“家因俸薄贫无补,诗为官闲格益清”之句。

重视教育、诗书传家是刘氏家族的传统。从顺治年间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历代科举入仕者不断,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刘镮之担任尚书后,还谆谆告诫后代“闻鸡起舞吾家事,莫误长沙射策年”。

因为家学功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代不乏人。同治二年(1863年),刘绍庭编《东武刘氏诗萃》,收录刘氏八代72人诗作,反映了家族诗学之盛,诸城刘氏被称为“山东诗文世家”之一。刘统勋不仅诗文皆佳,还提携了大批后辈学者。刘墉更是学识渊博,被认为“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书文词,尤精于内典,傍及说部”。其后裔刘喜海撰有多部金石学著作,被认为是清代金石学名家之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罗锅刘墉是谁?清朝宰相刘墉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刘墉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二甲第二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刘统勋获罪,刘墉也被夺官下狱。不久,其事解决,又赏编修,出督安徽学政,改任江苏学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太原府知府,因失察下属“侵帑”,被发往军台效力。年

  • 揭秘:水浒传中宋江凭什么当上梁山的“大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宋江在上梁山之前,是济州府郓城县的一名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深受领导的赏识和器重。宋江“生平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加上他“端的挥金如土”,喜欢为他人“排难解纷”,乐于“周全人性命”,名声传遍山东、河北,在别人眼里宋江就如同一场“能救万物”的“及时雨”。“生

  • 揭秘明代最成功的皇帝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十六个皇帝,可以够得上英明者只有太祖、成祖、洪熙、宣德、弘治五人。崇祯作为亡国之君,错误太多,刚愎自用,猜忌心大,优柔寡断,但是明亡之过不全在他,万历要负八分责任,嘉靖引来了倭寇,正德引来了葡萄牙人,正统引来了蒙古人,天启引来了陕北农民,如此种种,崇祯是守不住江山的。如果崇祯处在正统的位置上,或

  • 揭秘:谁是三国里第一个料定董卓必反的牛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之乱,有诸多原因。除了制度上的原因之外,人为的祸乱也实在不少。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十常侍之乱与董卓之乱。十常侍最后以大将军何进的生命为代价,由袁绍袁术剿杀。十常侍虽然导致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甚至激发了黄巾之乱,不过东汉的政权还算可以勉强维持。而在董卓之乱后,天下却从此分崩离析,各自为政,陷入了痛

  • 揭秘:三国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对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在战场上斗得不亦乐乎。然而这毕竟是小说家言,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在其历次北伐过程中,与司马懿的正面交锋对决,仅有两次。当然,这不包括诸葛亮死后的一次对决。1、第一次对决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率军攻魏,包围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区

  • 孙尚香与刘备悲剧式婚姻:被夫利用 与兄决裂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在正史之中,孙尚香和刘备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悲剧式的。演义之中有些不同,最大的变化就是孙尚香对爱情对婚姻的态度。正史之中,孙夫人不甘于做刘备的夫人,只因哥哥逼迫才勉强答应。做了刘备的夫人之后,对刘备也相当冷淡,刘备甚至不能随意出入孙夫人的府邸(婚后孙夫人单独一处居住)。可有时候又不得不见面,刘备就在内

  • 揭秘:谁是汉高祖刘邦身边最恐怖的一个阴谋家?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一个朝代的开国之君都免不了有一大帮文臣武将来辅佐,很多辅佐功臣也都会同那些个“X太祖”一样彪炳史册,他们中间有战功卓著的,有运筹帷幄的,有举贤任能的,反正都有“一技之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很有建树,这里还不能忘了一个专业,那就是专门玩“阴谋权术”的,有时这种“专家” 的

  •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位得以善终的开国名臣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些功高震主的开国名臣们能在老虎身边长期的装黄牛,最终没被老虎吃掉,着实不容易啊。1、周勃(西汉)要论起西汉开国将领的功勋,周勃肯定无法和韩信等名将相提并论,如果说汉初三杰以及英布等人都是汉朝建国的谋略家的话,那么周勃则可算是汉朝开国的急先锋。从沛县起事开始,老周就跟随刘邦南征北战

  • 历史上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谋竟是个大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中国人恨透了晚清的两次“鸦片战争”,却不清楚,到底是谁点燃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把战火。她就是号称“欧洲祖母”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从1837年到1901年,长达63个春秋。从她登基,到1914年,是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年,英国人的日子太舒坦了:

  • 夏朝王后妹喜是一个怎样的人?妹喜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妹喜是怎么死的?由于桀王的淫奢暴虐,人民不堪其苦,商汤乘机起兵讨夏,桀王于鸣条(今河南省封丘东)战船败,挟妺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东南)之山一道死去。妺(mò)喜,生卒年不详,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是当时的全国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的王后,淳维的后母。有人称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