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真的是昏君吗?

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 真的是昏君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2670 更新时间:2023/12/8 12:08:45

提到万历皇帝,第一个印象就是不上朝的皇帝,连续28年不上朝,如果吉尼斯世界纪录有皇帝不上朝的项目,万历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在位48年,竟然有六成的时间给自己放假,也是空前绝后了。在万历年间,大臣看到万历的机会,不会比最底层宫女的机会高多少。万历为何不上朝,历史众说纷纭,但是他给后世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不理朝政的君王形象。

但是,万历并不是一个惫懒的皇帝,而是正相反,他曾经也为做一位明君做过很多准备。

网络配图

明隆庆六年(1572年),10岁的皇太子朱翊钧即位,改元万历。他的父亲隆庆帝在留给他的遗诏中说:“朕不豫,皇帝你做,一应礼仪自有该部题请而行。你要依三辅臣(指内阁首辅高拱、次辅张居正、成国公朱希忠)、并司礼监辅导,进学修德,用贤使德,无事怠荒,保守帝业。”除了国事外,对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进学修德”自然成了遗嘱的重要内容。皇家历来重视对皇子的教育,由草莽英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也不例外。其实这一年的三月,朱翊钧就已正式“出阁就学”,为将来成为一个称职的君主做准备。

皇帝就学,分为日讲和经筵两种。日讲是学习平常的知识,经筵是为皇帝讲授经传史鉴特设的讲席;日讲为经常性的学习,经筵为不定期的讲座。皇帝年幼时日讲尤受重视。张居正做过隆庆帝潜邸时的师傅,这一经历是他能在隆庆朝入阁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义无返顾地承担起小皇帝学习的事务。这一年六月,张居正上书为万历帝初步排定了上朝与日讲的日程表: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其余的日子做日讲。这就是说,每10天里有3天上朝,其余7天日讲。这种安排充分考虑到万历帝年龄幼小需要学习的实际,将日讲放到了优先于上朝的地位,得到了太后及朝臣们的一致认可。

经筵的仪制要比日讲隆重的多,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官员亲自参与其事。经筵分在春、秋两季进行。月凡三次,逢二进行。春讲,二月十二日始,五月初二日止;秋讲,八月十二日始,十月初二日止。全年共15次。经筵主要讲解四书与五经,结束后光禄寺在皇极殿(太和殿)东庑设宴款待参加经筵的官员。

网络配图

读史可以明智。为了让小皇帝能更快地从历史经验中学习治国的方法,张居正于隆庆六年(1572年)向万历进呈《帝鉴图说》一书,该书由张居正命讲官马自强等人考究历代帝王事迹,选取“善可为法者”八十一事,“恶可为戒者”三十六事,每一事配图一幅,后面附以传记本文,图文并茂,很适合少年皇帝的心理。万历对此书十分喜爱,常将之置于座右,便于随时翻阅,借以明理澄性,每逢讲读之日,便叫张居正解说,习以为常。

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四书五经毕竟过于深奥难懂、枯燥乏味,因此课暇时万历帝对诗词、对联、书法等显示出浓厚的兴趣。少年万历曾写过一首《咏月诗》:“团圆一轮月,清光何皎洁?惟有圣人心,可以喻澄彻。”以明月喻澄彻的圣人之心,颇见功力。万历二年(1574年)四月,刚上“属对”课的万历皇帝“面谕辅臣作对联。(辅臣)先拟三字对云:‘天地泰’,(万历)对曰:‘日月明’。张居正贺云:永乐十一年端午,宣宗随成祖北京射柳,连发三矢皆中。又出对云:‘万方玉帛风云会’,即对云:‘一统山河日月明’,成祖大喜,赐名马、纻丝等物。时宣宗年十五也。上所对适与符合”。

万历帝酷爱书法,写得一手好字。习字时先摹赵孟頫,后专章草。少年气盛的皇帝经常借兴挥洒盈尺大字赏赐给辅臣们。他曾赐首辅张居正“宅揆保衡”四字,赠次辅吕调阳“同心夹辅”四字,赠六卿“正己率属”各一,讲臣六人“责难陈善”各一。张居正等人虽然事后上书称颂御笔“遒劲飞动,有鸾翔凤翥之形,究其精微,穷其墨妙,一点一画,动以古人为法,锋颖所落,奇秀天成”,但同时也委婉地规劝沾沾自喜的小皇帝于此不必过分花费精力,在肯定万历的书法是前代人主善书者无以复逾的基础上,指出“帝王之学”,当务其大者,并列举汉成帝、唐明皇通晓音律,梁元帝、陈后主、李后主、宋徽宗能文善画,可他们的这些才华对治理天下丝毫无补,万岁爷应该及时“讲求治理,以圣帝明王为法”。

网络配图

张居正尽心尽力地对小皇帝万历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他勉力尽心,能达到或超过前代贤王,再现大明帝国的辉煌。但“糜不有初,鲜克有终”,或许是因严管之后的逆反心理在作怪,或许是没了李太后与张居正的良言督促,或许是有了新首辅申时行的迎合……万历亲政后不仅没能将其少年学习时的勤奋精神带到治理国事中来,还成了几十年不上朝的逍遥怠政的皇帝,终将明王朝推向灭亡的边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魏蜀吴的末代皇帝结局如何?东吴最后灭亡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像素魏蜀吴东吴长歌武将,像素魏蜀吴东吴长歌不能签到,像素魏蜀吴东吴长歌哪里有

    西晋统一中国,是继秦皇汉武的又一大一统的国家。那么,司马炎是如何对待三国时代的末代王君的呢?当然,严格来说,在司马炎还没有登基称帝的时候,蜀汉已经灭亡,刘禅则被带到洛阳。不过,不管是刘禅,还是曹奂以及孙皓,最终的命运依然掌握在司马炎的手中。网络配图一首先,就蜀汉来说,是三国中最先被消灭的国家。对于蜀

  • 三国解惑:诸葛亮前有没有预言魏延会谋反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句预言,诸葛亮为什么说魏延有反骨,魏延是真的谋反吗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第一次见到魏延时,便说魏延脑后有反骨,断言他日后必反。后来,诸葛亮在临终前,又断言魏延会选择在他死后立刻反叛。由于《三国演义》深入人心,再加上魏延的确是以“造反罪”被杀的,所以便坐实了魏延“造反”的罪名。但事实上,魏延真的造反了吗?1魏延是个什么样的人?魏延,字文长,义阳

  • 戚继光选兵行动不要伶俐的 关键时候靠不住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戚继光招兵四要四不要,戚继光练兵排阵,戚继光堵枪眼

    古往今来,要做好一件事情都很难。特别是需要许多人合作的事情,尤其难。最痛苦的,是一个聪明人面对一群猪队友,那种无力吐槽、无处哭诉的感觉,相信今天许多人都体会过。但是,事情还得做。你不动手,麻烦不会自己飞走。明代抗倭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个中层干部,面对重重困难,不气馁,不退缩,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拉出了

  • 我不如卿!揭秘孙策为何对孙权自叹不如?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孙权与孙策有什么关系,孙权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后平庸,孙权孙策孙坚

    三国时期东吴孙政权中,当孙策病故后,大全至此旁落到了孙权的手中。在兄弟五个当中孙策最看重孙权,还曾一度觉得自己不如孙权。孙策权兄弟五人,大哥是孙策,长于孙权七岁;三弟是孙翊,小于孙权四岁;四弟是孙匡,生平年岁不详。另一位弟弟孙朗,不见于《三国志》的本传,而见于虞喜所著的《志林》,是孙坚的一位姨太太所

  • 江夏王李道宗究竟是如何陷害薛仁贵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薛仁贵怎么被满门抄斩,薛仁贵牢狱之灾,薛仁贵是王爷吗

    江夏王李道宗字承范,爷爷是毕王李璋,父亲是东平王李韶。论辈分江夏王李道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叔父,但是他的年纪却又跟李世民相仿。高祖李渊登上皇位后,封李道宗为略阳郡公。图片来源于网络当时唐朝守军和贼寇刘武周在度索原交战,守军裴寂不敌,于是刘武周的军队就一直向河东城逼近。当时李道宗只有十七岁,跟在李世民身

  • 历史上死得最惨的太监是谁?被判凌迟3357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谁死得最惨,被凌迟的太监,历史上有没割的太监吗

    明朝末年是一个宦官当权的年代,故而有很多历史著名的权监涌现于那时。同时,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史上死的最惨的太监也是出于这个时代。明朝正德年间,北京城的金銮殿上出现了一个千年未有的现象:在龙椅上坐着的是明武宗朱厚照,在一旁垂手侍立的,是另一个“皇帝”——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刘瑾。这种怪象的出现,要从武宗刚

  • 同治皇帝纵欲身亡 是谁把他带到邪路上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第二次附体求解脱,李世民附体说了什么,同治帝死因之谜

    慈禧此人擅弄权术,对于亲情较为淡薄,虽然同治帝是她的孩子,但实际上两母子的关系并不十分亲密。同时,慈禧对于教养的事情也并不感冒,因而同治帝“得纵恣自由”,玩得比较野,甚至养成了惯性,也有人说,有其母才有其子,同治“跳荡游冶”是得了慈禧的遗传。同治好玩,凡是那些蹴踘、弄舟、演剧之类的事都玩得不亦乐乎。

  • 揭秘:刘邦收服“汉初三杰”的手段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邦的黑历史,刘邦笼络人心的手段,刘邦的女人

    秦朝末年,群雄四起。在推翻暴秦之后,两支义军逐鹿中原,由此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历史帷幕。当时,楚强汉弱,但最终,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军却打败了强大于己数倍力量的项羽集团,取得政权,建立了大汉王朝。造化弄人,但绝非无缘无故。登上最高权力宝座之后,刘邦有天大宴群臣,喝到高兴处,刘邦有些得意,就问手下群臣,“

  • 秦始皇的一生杀过多少人 想想都觉得可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秦始皇还活着的证据曝光,秦始皇为什么只活了49岁,秦始皇的女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每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是建立在森森白骨之上,但是秦始皇所“杀”掉的人远远比其他朝代的多,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秦始皇所“杀”掉的人数。1:秦始皇统一六国在此期间秦始皇共发动战争22次,在这22场战争中死去的人有多少呢?网络配图 据记载当时是死了166万人,但这也只

  • 朱元璋火烧功臣楼 为何徐达没有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和徐达,徐达简介,朱元璋为何要杀徐达

    随着朱元璋建立明朝,有许多功高的大臣,是朱元璋非常忌惮的,他们随着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但是朱元璋怕这些功高盖主的大臣们,起了反心,如果自己活着他们不敢做什么,如果自己死后,我的子孙当了皇帝,也驾驭不了这些大臣,为了庇护自己的子孙,朱元璋便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功臣楼,表面上为了表彰这些有功的臣子,其实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