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里众豪杰举世皆输,唯独他一人独赢

三国里众豪杰举世皆输,唯独他一人独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60 更新时间:2024/2/21 16:56:31

乐不思蜀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儿子刘禅的故事。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一直被后人作为窝囊废的代言人,直至今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下是《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的原文。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这段话大概描述了一个亡国之君到了别国,没有一丝的丧国之痛的形象。笔者不论刘禅到底是出于聪明,为求自保,还是真的是没心没肺。因为这事不好说,谁都不是刘禅,谁都不知道他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彼时的刘禅已经至少五十五岁了。一个五十五岁的小老头,说出这话来,和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人说出这话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读到此处,诸位有没有觉得这个老顽童好熟悉,似在哪里见过?不错,笔者以为,纵观我千年历史,可堪与阿斗乐不思蜀相提并论者,唯庄周鼓盆而歌是也。

庄周晚年丧妻,鼓盆而歌。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人死了不过是去了另一个地方而已,或者说死亡既然不可避免,不如积极面对。同理,国家何不是如此?

刘禅当皇帝,做出过多少好事,多少成绩,我们不得而知,至少是不明显。但是刘禅确乎是没做过什么坏事的。他屠戮忠臣?他滥杀无辜?他苛捐重税?他纵容手下为非作歹?他逼得蜀地民不聊生?好像都没有。诸葛亮在世时,他事事依从诸葛亮。如果你赞同诸葛亮的才能,那么刘禅所为,无可争议。直至后来,诸葛亮挂了,他重用的姜维、蒋琬等人也都不是庸才。那就更没有问题了。对此,孙盛有如下评价:“禅虽庸主,实无、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这话的意思是,这逗逼虽然可能有点傻,但他至少是个好人,不干坏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如今摒弃成见,客观点来看这件事。其实刘禅才是人生的赢家。

邓艾大军兵临城下,诸葛瞻战死绵竹。投降有错么?退一万步说,即便守住了。守得今日,明日奈何?事实上自从吕蒙白衣渡江弄死关羽之后,孙刘联盟就彻底破裂了。刘备脑子发热,还亲自领兵又去找东吴算账(可以看出刘备这个人没什么大局观的,自己瓜荆得益,背后捅别人刀子的时候就可以,被人家弄一刀就受不了了,人在江湖飘,哪儿能不挨刀)。结果一仗下来,自己又挂了。本来两家如果真的联手,是可以三足鼎立对抗曹魏的。

事实上夷陵之战之后,注定了这局三国游戏两家已输,结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更重要的是,东吴政权到了后期,也开始四分五裂,乱七八糟,各种内讧。难道要和这种猪队友接着联手打最强王者?仔细想想,本来就打不过对面,你队友还疯狂送人头,你此刻的心情除了骂娘,不就是二十投了么。

与之相反,选择投降则是百利而无一害。提前结束战争,少死人是肯定的。从今天人道主义的角度考虑,刘禅此举大仁大义。按谯周的话说,你要投降就投降曹魏。为什么呢?你投降了东吴那猪队友,他肯定是要被曹魏灭的,这个能达成共识是吧?既然他肯定要被灭,你投降了他,再投降曹魏,就是投降了两次。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投降曹魏了。刘禅好像还有退守南方接着干的意思,谯周又说了,如果坚持抗战,退据南方,有四点不利。

其一,那地方人不待见你。孟获之所以服,是诸葛亮带兵打服的。你现在落难了跑人家地盘,不是作死么?

其二,说白了魏国是要灭了你,你以为你跑到南边人家就不接着干你了?

其三,南方那旮瘩穷啊!你去了拿什么养活你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四,你老子当年吹下的牛逼,你一跑全没了。综上所述,你跑毛啊,乖乖投降就好了!

再强调一次,这时候的刘禅已经五十五了。按现在的话就是,他已经满十八了,十八禁的东西他也就不禁了,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了。于是他一咬牙,一跺脚,大叫一声,说的好!咱跟着曹魏混了!

终于他在历史上沦为笑柄,但他确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没有为了虚无的刘氏正统去草菅人命,免去了一场战乱,救下了万千性命。他不做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知道天下之事,雄图霸业、功名利禄不过过眼云烟。而乐不思蜀中的乐,才是最宝贵,最真实的财富。不争,而莫能与之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明朝灭亡前崇祯皇帝真的不想跑?是跑不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崇祯为什么失败,崇祯皇帝的现存后代,崇祯皇帝和皇嫂关系

    明朝实行的是双都制,所以崇祯皇帝想要难逃,寻求东山再起是完全有机会的,但他并没没有选择这样做。很多人认为这是天子守国门的气节,事实真的是崇祯不想跑吗?河南淇县有一块“扯淡碑”,墓碑顶书“再不来了”,下书“扯淡”二字,墓主曾传为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逃脱至此,遁入空门,等待明朝起死回

  • 林则徐虎门销烟时为何不用火烧而是用炮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林则徐该不该虎门销烟,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哪,林则徐虎门销烟简介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民众更是苦陷于鸦片的坑害不能自拔。提到鸦片就不能不提到林则徐,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国人家喻户晓,不过大家都知道林则徐硝烟时为何不用火烧而是用炮呢?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1839年1月,林则徐到达广东,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销烟,得到道光帝支持。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深知鸦片对中国的危

  • 解读曾国藩的这八幅对联:充满着正能量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左宗棠挽曾国藩的对联,曾国藩对联好人多从苦中来,曾国藩千古第一完人对联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影响,尤其是对今人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曾国藩的八福对联,感受一下大家的风采。说起曾国藩,历史书一定告诉你他镇压太平天国,但并不仅仅只有这些,他对清王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中国第一艘轮船就是在他的倡议下建造的,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

  • “官二代”李景隆:被低估的“草包”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拥有真才实学的“草包”李景隆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他是明代开国大将李文忠之子,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孙,是一员虎将,明史中记载,他19岁就参加军队,击败天完军,太祖称他骁勇善战为诸军之冠。而李景隆从小就有美名,他喜读兵书,举止雍容,太祖在位的时候就十分赏识他。曾多次到湖广,陕西多处练兵。因为能力还

  • 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谜团至今还尚未知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档案光绪皇帝死亡之谜,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

    光绪皇帝的死因之前一直都扑朔迷离,很多学者也各持看法,帝后前后死亡之隔不到24小时,这样的巧合真的只是巧合吗?近几年科学家解开了谜题。在我们的印象中,光绪帝应该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1898年,康有望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联合公车上书,自此,中国开始了维新变法的新时代,然而,变法危及了封建守旧势力的

  • 刺马案:慈禧亲自督查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清末刺马案真相,马新贻被杀真相,晚清刺马案背后终极较量

    刺马案作为清朝四大奇案之首,其影响力之大是其余案件无法比拟的。这件案子当时可谓震惊朝野,就连慈禧太后都被惊动,慈禧太后钦点曾国藩为主审大臣。刺马案是一个怎样的案子,为了让慈禧为此大动干戈?曾国藩又在其中充当怎样的角色,慈禧太后为何一定要曾国藩主审此案?四大奇案之首的刺马案,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网络

  • 盘点清朝凤毛麟角五大清官:于成龙第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清代于成龙简介,于成龙直隶巡抚是几品

    清朝国祚三百余年,清官廉吏,贪官污吏无数。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讲清朝的清官。廉吏自古难有,纵观清朝268年,洁己爱民,秉公从政的廉吏,如同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接下来举例十人,应能称得上清朝少有的廉吏。网络配图一、于成龙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山西永宁州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于

  • 历史揭秘:慈禧太后的爱情十分的丰富有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对慈禧太后评价,慈禧太后享乐主义,为什么都说慈禧太后很坏

    慈禧太后,晚清的实际政权操控者,对内镇压,对外求和的卖国贼,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罪人。但是慈禧不但是在政治上是一个花样百出的人,在生活和感情中,经历也可谓是十分的丰富有意思。网络配图据野史记载,当时的慈禧太后喜欢早饭的时候吃宫外的汤卧果,所以每天都会派遣当时自己的贴身太监去宫外买几枚这种食物,然后由

  • 奇葩正德皇帝朱厚照曾把蒙古铁骑打怕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明朝骑兵怎么打败蒙古骑兵,正德皇后是谁,蒙古人为什么被朱元璋打败

    明代是比较盛产“奇葩”皇帝的,其中最“奇葩”的一位,要算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不过就是这样一位奇葩皇帝还曾让蒙古的铁骑闻风丧胆。朱厚照确实不让人省心,尽管有三个顾命大臣看着,这个新皇帝还是在极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网络配图他在太液池边建了一个叫“豹房”的地方,那里有不仅是娱乐之地,还有佛寺、校场甚至许

  • 李自成破城在即崇祯皇帝为什么仍不迁都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李自成崇祯皇帝吴三桂,李自成与崇祯帝,崇祯皇帝与吴三桂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正月初八日,李自成的百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兵分两路,直扑北京:其一路山西,经太原、宁武、大同、宣化等地,趋居庸关;另一路出河南,经卫辉、彰德诸府,入河北,经邢台、河间,趋保定。约定会师于北京。崇祯心忧如焚,对诸臣不无抱怨地叹气说:“你们怎么不知道为朕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