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最后选择归隐是出于什么原因?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最后选择归隐是出于什么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06 更新时间:2024/1/27 4:08:49

在刘邦的众多功臣中,张良算是十分显眼的一位,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西游记》里孙悟空与唐僧闹掰,到东海龙宫讨酒吃。他看到龙宫墙壁上挂着一幅画,便问东海龙王画的内容。老龙王说,画的名字叫《一桥三敬履》,说的就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故事寓意很简单,告诫人们要知进退、懂孝道。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之一。张良之于刘邦来说是左膀右臂,没有张良便没有刘邦的后来。张良最后之所以选择归隐,也算是政治家的一种急流勇退。从三个层面来说。

一、张良的“谋圣”不是虚名

张良在雇凶刺杀秦王失败以后,路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后来便一路追随刘邦东征西战。我们知道,张良骨子里想的是灭秦,给刘邦只是暂时的“打短工”。

楚汉之争让刘邦雄霸天下,张良也为刘邦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另外,鸿门宴上也可以看出张良的“非同一般”。他比樊哙要沉着冷静,做事严谨,善于观察和留心事物。在鸿门宴之前,他就已经买通对方之人,所以刘邦能够成功脱身,没有张良,刘邦也许已是“鱼肉”。

后来大汉基业的建立,包括刘盈太子登基都离不开张良背后的默默付出,属于典型的“实干家”。可就是这样一位闷声干事的人,后来却退出江湖,选择了归隐。

二、功成身退,选择归隐

刘邦开国之后,大宴群臣。在庆功宴上他曾说:

“天下得失,在于我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 吾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有战必胜,有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中之杰,吾能用之,所以取得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所败 。”

意思很明确,我刘邦能有今天,多亏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杰”。可见此三人对刘邦夺取天下至关重要。但反思历史我们会发现,一旦功高盖主之后,就必然会引起政治的不和谐,如果不懂得权让三分,势必会招致杀身之祸。果不其然,萧何和韩信最终都没有得到善终,唯独张良最终“跑路”。个中缘由也许只有他自己才最明了。

首先,知己知彼。张良随刘邦多年,深知刘邦这个街头“流氓”为人秉性。他善于猜忌,而且小肚鸡肠。这次南宫之宴,当时萧何在关中、韩信在楚,唯独自己在宴会上。刘邦每每把自己和此二人相提并论,他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因为刘邦最尊重、最崇拜的人,也是他最猜忌、最记恨的人。刘邦如此敬重三人,让张良觉得无所适从、如坐针毡;

其次,黄老思想的“指引”。张良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忘;功盖天下者不赏,声名震主者身败”的道理,加之他深受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的影响,与其“苟全性命”于乱世,还不如“功成身退”隐江湖,急流勇退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刘邦的成全。张良为刘邦夺取汉中地盘,确定了刘邦统一中原的基调。刘邦开国之后,论功行赏,给刘邦封留侯职位,但刘邦却拒不受功,而且辞官归隐。张良自己知道,自己刚开始投奔刘邦的时候,是不看好刘邦的。这次拒绝封赏,退隐江湖,也是是刘邦不计前嫌,自己见好就收才是上策;

第四,吕后的帮忙。刘邦易储风云在大汉王室也是沸沸扬扬。当时吕后之子刘盈已是汉朝太子,但刘邦后来钟情于戚姬,转而想立戚美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吕后请张良给出对策,张良建议请商山四郜来给太子助阵必能赢。后来,张良成功地将刘盈太子之位保住。张良能成功隐退,也少不了吕后在刘邦面前的美言。

三、反观刘邦诛杀异姓王

诛杀开国功臣是很多帝王和开国功臣的最终结局。诛杀开国功臣和异姓王不是刘邦首创,但刘邦绝对是非常有名的一个。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翻开历史我们知道,他诛杀的几位功臣,位高权重,分封之后,随着势力的增长,他们一度威胁到大汉的稳定,俨然成了国中之国。所以这些昔日劳苦功高之臣,已经逐渐背离王室、背离初心。所以严格来说,刘邦诛杀他们,也是他们自己“取死”。再加之“家天下”思想的作祟,皇权必须高度集中,所以刘邦综合这些因素,不得不对他们下死手。

张良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刘邦。不得不说张良在这些人当中,还是独具慧眼、才智超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尉迟恭的晚年生活如何?闭门不出长达十六年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朝被凌迟处死的将军,明朝被凌迟的人,秦琼与尉迟恭谁厉害

    尉迟恭是受到世界华人认可的中华第一门神。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尉迟恭虽然早先是刘武周麾下将领,但在归顺李世民之后,不仅为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更是先后三次救过李世民的命,且在玄武门之变中居功至伟,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也是名列前茅,可以说是李世民的绝对爱将。然而天下平定之后,尉

  • 万安有什么能耐?他为什么会被戏称为“万岁阁老”?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人物是,能奈我何,草地中被火烧一动不动的是谁

    万安,字循吉,眉州人,他是明宪宗的宠臣,官至明朝内阁首辅,后为明孝宗朱祐樘罢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万岁阁老”这个名字听上去有一点玄乎,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外号。万安这个人纵观古代两千多年,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人了。那他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又怎么会被人取这样一个外号呢

  • 作为文学家的王九思,他有哪些文学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文学家,论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明朝官员、文学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九思在弘治九年(1496年)中得进士,自此开始宦海浮沉,终于因武宗时,刘瑾宦官之祸而受牵连,从此不再任官,隐退乡里。不过,虽然身为官员的王九思看来不甚成功,然而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拥有着足以载入史册的

  • 历史上真实的曹氏,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后到底奇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祯的皇后是谁,宋仁宗为什么无子,宋仁宗传位给谁

    宋朝后宫里的传奇皇后这一夜之后,曹皇后在史书上留下了生动的形象。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曹皇后和宋仁宗的婚姻一开始并不完美,两情相悦是肯定没有的,而是一桩政治婚姻。曹氏的祖父是开国的大功臣曹彬,当时曹家的势力之大,不说一手遮天,但也是举足轻重的。成长于这样家庭的曹氏自然接

  •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些四人?他们有哪些代表作?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初唐四杰是哪四位之首是谁,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四杰指的是什么指的是谁

    初唐四杰指的是唐代初年,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四人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王 勃 (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硕儒王通之孙。14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

  • 在政治、史学和文学方面,王世贞分别有怎样的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的治国主张,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郑樵史学思想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生于1526年,卒于1590年,他是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在做官、史学和文学领域都有一番成就。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参与政治方面,一方面王世贞有家世的优势,他的祖父王倬曾担任留都南京兵部的侍郎,父亲王忬是当时的蓟辽总督和右都御史。另一

  • 戚继光是如何镇守边境的?他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戚继光的故乡是哪里,戚继光公园在哪个地方,戚继光出生地是哪里

    戚继光,明朝著名抗倭名将,是个杰出的军事家。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当代,人们受到当代影视作品等影响,一提到戚继光,就会想到他驰骋海疆,肃清倭患,以至于他的其他成就被忽略。戚继光于1553年受张居正的推荐,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防御倭寇,逐渐得到重用,直至1585年受

  • 如何评价袁术?袁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袁术的意思,袁绍和袁术是什么关系,袁术是什么国

    袁术,字公路,是东汉大臣袁逢的儿子,袁绍的弟弟,兄弟二人在汉末格局群雄中属于身世相对显赫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董卓奉命带兵进京名为诛灭宦官,实为掌握政权。膨胀的野心促使他废了汉帝刘辩,汉帝被废后,袁术出奔南阳,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独立作战,声势较次

  • 历史上钱皇后与明英宗极为相爱死后却没合葬,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在如懿死后后悔吗,康熙和谁合葬在一起,明宪宗为什么不与万贵妃合葬

    自古帝王都在艰难的抉择中,有些人自私,有些人重情也无私。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虽然朱祁镇并不能算是个好皇帝,但他和钱皇后之间的爱情,在历朝历代帝王之中,都是极为少见的,当可谓是患难夫妻。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被俘,钱皇后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营救,甚至为此哭瞎眼、跪残

  • 选择弘历而不是弘昼,雍正帝为何会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雍正为什么传给弘历,为什么雍正不喜欢弘历,弘历是不是雍正亲生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传位于第四子弘历。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清朝皇位继承,一直比较搞笑,基本都是最不像爹的那个儿子接班,发展到最后,居然是由不是儿子的人接班,比如雍正不像康熙,乾隆不像雍正,嘉庆也不像乾隆。读者诸君都知道,是雍正皇帝创立了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