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世民很少杀功臣,背后真正原因是?

李世民很少杀功臣,背后真正原因是?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561 更新时间:2024/2/6 5:45:54

历代皇帝开创国家,手下必须要有一帮能征惯战、多谋善断的良臣勇将。打天下是一项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非一人之力可为,因此无论哪个朝代兴起之时,都离不开一批优秀人才的鼎力相助。但是到了天下太平之日,这些曾经立下大功的开国功臣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对功臣们最为友好的一个皇帝。唐朝开国将帅中,绝大部分都能安享富贵,善始善终。唐太宗李世民有生之年,一共只杀过四个功臣。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将的将帅中,只有侯君集、张亮两人被杀,凌烟阁功臣名单之外,只有李君羡薛万彻被杀。其中侯君集与薛万彻还是因联合太子谋反被杀,证据确凿并非冤案。

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则走向反面的极端。洪武年间封赏功臣,第一批共六公二十八侯,三十四个人中,除了早早病故的,只剩下汤和、耿秉文、郭英、沐英四个人得以安享天年。其他全部被杀尽。六公二十八侯之外,还有宰相胡惟庸、杨宪,大将军蓝玉被杀,连神机妙算的军师刘伯温,最后也稀里糊涂被人毒死。

为何两朝开国功臣命运如此天差地远?都是皇帝,对待功臣的态度为何却迥然不同?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除了李世民与朱元璋的性格不同,治国理政理念与方式不同,朝廷运作体制有差别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千百年来一直未曾引起人们注意。正是这个因素的存在,导致了李世民和朱元璋对待功臣态度截然不同。

这个因素就是两个字:自信。因为李世民与朱元璋差别最大之处,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开国功臣的认知和定位。正因为李世民对自己有着高度的自信,唐朝开国功臣在他眼中,根本对皇权构不成威胁,他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征服他们,让他们心悦诚服,感恩戴德。而朱元璋则完全不是如此,因为缺乏自信,无形中,他把功臣们视作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同的对手,才会处心积虑消灭这些对手。

李世民的自信,第一个来源是他的出身。李世民祖上时代都是豪门世族,远祖李暠当过西凉国皇帝,曾祖、祖父历任西魏、北周的太尉、大将军、唐国公。在极为重视门第的封建时代,李世民出身显赫,世代簪缨,对于手下这帮大多出身平民的功臣们,有着天然的优越感和震慑力。

反观朱元璋,简直与李世民天上地下。朱元璋家里出身赤贫,小小年纪就因家贫出家为僧,后来又被人家赶出来,一度又沦为乞丐,一无所有沿街乞讨,像个蝼蚁一样无人过问,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虽说英雄不怕出身低,但这些屈辱而痛苦的经历,在他人生中打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烙印。皇帝宝座在他眼中,来之不易的感觉比李世民要强烈千百倍,他自然会不择手段拼命去维护。

李世民的自信,第二个来源是他的自身能力,包括用兵打仗、治国理政、识人用人等几个方面,他的才能都可谓当世无匹。在唐朝开国战争中,李世民本人就是战略战术的制定者,军师摇着鹅毛扇出谋划策、主公听后恍然大悟那种经典场面,绝少出现。

要说冲锋陷阵,李世民的悍勇善战是出了名的,每次打仗他不上阵砍上百八十个的,简直会憋出病来。要说用兵布阵,唐朝开国时灭掉的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强敌,哪一仗都是李世民亲临第一线,从侦察敌情到布置战术,事事亲力亲为,且少有败绩。可以说,李世民智勇双全,他手下将帅几乎无人能及。因此他也根本不会畏惧部下造反。因为没人是他的对手。

而朱元璋的才能比起李世民就要差许多。开国战争后期,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朱升等一代贤才陆续上台后,朱元璋就淡出一线,仅仅负责选定打击目标和大方向。即使在他亲自指挥的鄱阳湖大战中,也是靠刘伯温、朱升等优秀谋士,反复斟酌调整作战方案,从《明史》记载来看,要是没有谋士们的鼎力相助,朱元璋能否打赢还真难说。

正因为对能力缺乏自信,朱元璋潜意识中才会把开国功臣们视为潜在威胁,畏惧他们,直到斩尽杀绝才觉得放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霍去病因何而死?司马迁为何不如实记载?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霍去病爆亡这几年,发生了什么历史重大事件,从这些历史事件中,我们能看到什么背后的势力纷争?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前一一九年,漠北正在大战中,李广因未能立功,导致李广郁闷自杀,李敢(李广儿子)刺伤卫青,为何会有这出戏呢,话说卫青徇私为己,原本李广有正面攻打匈奴

  • 清朝皇太极的四个女人有俩个竟是寡妇!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妃子多到数不过来,清太宗皇太极有四个比较出名的妃子,除了皇后外这四个女人是他最喜欢的,但是器重却有两个女人是寡妇。这四位妃子分别是关雎宫宸妃、永福宫庄妃、麟趾宫贵妃娜木钟和衍庆宫淑妃巴特马。对于关雎宫宸妃和永福宫庄妃,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关雎宫宸妃是皇太极最喜欢的一个妃子(没有之一),而永福

  • 伍子胥逃亡密闻:楚国渔翁为伍子胥守密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伍子胥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一个好心的渔翁,当这个渔翁给予他帮助以后,伍子胥却千叮咛万嘱咐,要求人家不要暴露了行踪。为了不让人怀疑,渔翁自沉江中而死。然而,有一个问题来了,只有渔翁和伍子胥两个人的事情,后人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当然,这些不会是正史中的记载,不过是一些传记中的文字。但是,传记文字所记录的东西

  • 越王勾践强制早婚鼓励生育:三胞胎可享免费奶妈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公众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不过,关于“少生”、“优生”的提法,倒也“由来已久”,

  • 吴王夫差缘何最终失败?其战略重心产生偏差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最要紧的战略未必是最要命的战略;战略有重心,未必等于战略全面,夫差的成败是一个典型的经营案例。图片来源于网络吴王阖闾在征战越国时受伤而死,嘱咐儿子夫差要报仇。夫差没有忘记父仇,后来灭亡越国,实现了自己对父亲的承诺,但接下来,他似乎陷入了骄傲自满的境地,成天荒淫作乐,忽视勾践复仇的意志,最后亡于勾践。

  • 历史上范增和张良谁的谋略更厉害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范增简介古时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争得就是国力,是人才,各国君主最需要的是将才,谋士。范增就是一个非常出名的谋士,他在项羽的手下效力,也是项羽手下最重要的谋士,由于其年龄较大,被项羽尊称为“亚父”。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死于公元前204年,安徽巢湖人,秦末农民起义时期的著名谋略家。范增参加农民起义军

  • 揭秘秦朝大将蒙恬:深受秦始皇器重却惨遭灭族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神话蒙恬蒙恬出身于名将世家,是秦朝著名的将领。历史上的蒙恬,在祖父和父亲这样名将的熏陶下,从小便胸怀大志。他和其弟蒙毅同时效力于秦国朝廷,并深得秦始皇的重用,尽忠尽责、威武一生,最后为奸人所害,吞药自杀。不过,历史书上的蒙恬再怎么精忠报国,也不如《神话》剧里蒙恬角色鲜活。网络配图最初看电视剧《神话》

  • 三国黑历史揭秘赵云说了什么话让刘备非常恼怒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是怎么得到赵云的三国时期赵云想方设法离开公孙瓒:史书记载:“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绍,云见于邺。先主与云同床眠卧,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遂随先主至荆州。” 也就是说,赵云因为兄长去世,前往奔丧从而离开了公孙瓒部队,刘

  •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真实意思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嘲笑蜀国后期无大将,结果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必须使用廖化这样平庸无能的人做先锋。图片来源于网络但历史上廖化的能力并不平庸。首先,你要理解先锋这个职位的意义。先锋不比统帅。统帅需要有勇有谋,指挥前军万马,统帅的决策,统帅的安危关系到全局的变化与战争的成败。

  • 吴蜀两国的末代君主投降后的待遇为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蜀汉263年被魏灭,刘禅投降;东吴280年被晋灭,孙皓投降。同是投降,两人待遇大不相同。图片来源于网络刘禅投降后,被封了安乐县公。公爵。封地,安乐县——当然,只是表面如此,并不是让他真到跑到安乐县当土皇帝——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