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文字狱:因一个字砍杀万人的皇帝朱元璋

明朝文字狱:因一个字砍杀万人的皇帝朱元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432 更新时间:2024/1/20 20:10:00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其实,秀才遇见了盗贼,连理都没有地方说去。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贼。

朱 元璋早年做流氓无产阶级,偷鸡摸狗这样的事,估计没有少干。后来咬牙投奔农民起义军,造朝廷的反。在朝廷和正经人家看来,就是盗贼。虽然说,元末农民起 义,由于叫喊驱逐鞑虏,比起其他朝代的同类,有更多的合法性。但身在其中的若辈,却未必有这样的自信,因为他们的行为,比起元军来,也差不到哪儿去。直到 干出点气候,才会有天下之志,也才会约束部下,让人看起来像个仁义之师。

正 因为做贼的自我感觉太强。所以,直到登了大宝。

网络配图

做了皇帝,朱元璋依然疑神疑鬼,总担心人家看不起自己,尤其担心的,是读书人。中国的历史,历朝历代,读书 人都受人尊敬,惟独元朝不同。这个蒙古人的朝,军事上太有心得,实力也太强,马上得天下,以马上治之,对读书人不怎么在意。科举不过开了几科,取了不多 的人,也不怎么用。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说是排名老九(八娼、九儒),比娼妓还低,也许过了,但儒者的地位,的确不及工匠,更不及喇嘛。跟娼妓,也相差 不多。所以,关汉卿之辈,成年介跟妓女混在一起,做个铜豌豆。所以,在朱元璋心目中,就压根没有多少对读书人的敬畏。如果还残留一点的话,也是宋代文化在 民间的余泽。

但 是,事闹大了,又离不开读书人,但每每看见读书人舞文弄墨,就未免疑窦暗生:他们会不会在文章中骂我?朱元璋后来识字了,也难为他了,没上过学,凭着一股 子蛮力,硬是能读《孟子》了,自然,也就能读奏章了。读懂读不懂是另一回事,但这个半文盲,疑心病患者,就是喜欢读。喜欢读,就得有人上表。有点事,就让 人家写奏章。一干武夫,地方官,自己玩不来这个,就抓住个当地的教授(官职,属于当地县学的官办教师)训导什么的,上折子拍马屁。一拍,稍不留神,就拍在 了马腿上。

网络配图

那 一段时间,也不知道有多少州县的小读书人,因为替人写折子,丢了脑袋。凡是奏折里有“作则”“生”,“法坤”字样的,结果都是一个字,就是杀。因为“作 则”,近乎做贼,“生”近乎僧,而“发坤”近乎发髡(古之剃发之刑)也。似懂非懂的朱元璋,觉得人家是暗中讽刺他,做过贼,做过和尚,剃过光头。当然,一 个个被砍头的小读书人,那里知道他们的皇上,会有这许多忌讳,会这样神经过敏。无非咬文嚼字,无非寻章摘句。那年月,又没有互联网,一个掉到坑里,也没有 人通报,于是,前赴后继,居然有那么多人莫名其妙丢了吃饭的家伙。

小文人倒霉,大文人也未必能幸免。朱元璋请状元张信为诸王子老师,按说,王子的老师,等 于家里的西席老夫子,理应客气一点。没这事。只因张信教王子们写字,用了杜甫诗句“舍下筍穿壁”,也倒了霉。人家杜甫无非是说,自己家住的房子差,竹笋都 穿过了墙壁,没想到却惹得朱元璋大怒,说人家讥诮本朝,把个当朝状元,自己孩子的老师给腰斩了。这样的厄运,也会落到能文的和尚头上。明初一个叫来复的和 尚,大概是法力比较高,所以,被朱元璋看上,招进宫里,谈得入港,赏了一顿饭。和尚一高兴,写诗为谢,谢出毛病了。因为诗了用了一个“殊”字,朱元璋觉 得,人家是骂他歹朱。于是,和尚的小命,也没了

网络配图

朱 元璋当家若干年来,只有一个人,因为文字得罪,但却滑了过去。这个人原是翰林,后来因事得罪,被下放到山西蒲州做学正,皇帝的生日,各地照例上贺表。这位 前翰林也上了一个。表中有“天下有道”和“万寿无疆”两句套话,没想到也被朱元璋看见,不仅看见,而且生气了。说是疆就是强,道就是盗,分明骂我是强盗。 把这厮抓来!抓来之后,经有司问罪,这位前翰林说,皇上有旨,令表章不许杜撰,务出经典。我这两句话,一则出自论语,为先圣之格言,一则出自诗经,为群臣 祝君之真情。朱元璋听了,嘴上说,这厮还嘴硬,但是暗中却把人放了。大家叹了一口气,说,这么些年了,才见容此一人而已。

多少年来,朱元璋一直以正面的形象被记录在历史上,其实,这个人如果不是受迫害妄想狂的精神病患者的话,就是个贼气不改的暴君。也许,两者兼而有之。读书人碰上这样的暴君,这样坐在金銮殿上的贼人,真是晦气。偏是这样的人,能做所谓的开国之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的特殊嗜好:纳别人老婆为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草根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他的后宫私生活更令人关注。下面来说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嗜好有哪些?反腐倡廉“反贪官”网络配图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

  • 明朝军队:朱元璋北伐灭元时的骑兵从哪里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两宋积弱,缺乏骑兵,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陕北的马场,中原和江南没有能大规模养马的草场。而朱元璋北伐灭元时他的控制范围也就江南一带,但徐达常遇春的骑兵已经可以跟蒙古铁骑硬碰硬。明军的大批军马从哪里来的?这是蒙古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之一吧。元朝靠骑兵起家,对马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重视。图片来

  •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军机章京智审“皇孙”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乾隆下江南真实历史,乾隆皇帝私访江南全集,乾隆下江南目的

    有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南巡回銮,驻在涿州行宫。这一天,有一位僧人带领着一个小孩来到行宫大门外,说这个小孩是乾隆帝早年遗弃的皇孙,要前来与皇祖相认。僧人见门官不信,不给通报,便说出了事情的缘由。据僧人说,这个小孩是履端王永诚(即乾隆帝之第四子)的次子,是王爷嫡福晋所生。而深受王爷宠信的爱妃王氏乘王爷不在

  • 揭秘明朝初期是否真的存在所谓“洪武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所谓的存在感就是,到底什么是存在感,真实的明朝

    对明朝是否存在“洪武之治”,史学界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历史确实出现过“洪武之治”,因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1368—1398年)曾经有过一段盛世。由于明太祖统治期间以洪武作为年号,朱元璋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洪武之治”。

  • 武则天曾被谁发檄文讨伐后指责宰相没发现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时期的几任宰相,骆宾王骂武则天檄文,武则天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武家

    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如“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源流考证从官文书演变到军事文书檄文最早源自春秋战国,发展到汉代已成为一种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文书,并因此奠定了后来军事信息传播的体式基础。檄文用于军事信息的传播最初见于春秋战国。图片来源于网络到汉

  • 辽国宰相张俭一件皮袍穿三十年勤俭感动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太宗晚年杀大臣,辽国是现在的哪个省,辽国宰相张俭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曾国藩曾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翻开厚重的中华历史,勤俭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辽国宰相张俭的事例让人很感动。图片来源于网络辽国宰相张俭,很有才华,公元99

  • 康熙朝宰相陈廷敬:驰骋官场54年累计28次升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宰相张鹏,清朝宰相陈廷敬,张廷玉退休延迟引发的君臣对峙

    山西历史文化浓厚,人才辈出。若是外省人,提及山西名人必会想到关二爷、李世民、武则天、杨家将、呼家将,等等。若具体到名臣,人们又会想起神探狄仁杰、汾阳王郭子仪,或者是裴氏宰相(据统计,裴氏家族共出过五十九位宰相)。这样看来,大众印象中的山西名人似乎集中于唐宋之时,提起明清之际的山西,人们似乎仅仅记得晋

  • 明朝皇帝朱高炽:一代开明的儒家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腓特烈二世开明君主制度,开明君主专制名词解释,对开明君主专制的看法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 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 ——终明

  • 历代皇位继承秘诀:保住皇位为什么得多杀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儿子谁继承皇位,皇太极为什么能继承皇位,篡位成功的皇帝有哪些

    南北朝多荒唐事,历史好像走入了一个怪圈,杀戮与被杀戮,怎么都走不出来。南齐朝东昏侯萧宝卷即帝位后,数次同身边亲近的人密谋诛杀大臣,每次都突然行动,主意坚定,没有半点迟疑之心,搞得这帮大臣们人人自危,难以自我保全,早上还在朝堂之上,晚上可能脑袋就搬家了。萧宝卷在位共二年八个月,继位之年便开始大规模诛杀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八子结局很惨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宣太后真的那么厉害吗,历史上的宣太后结局,芈八子真实评价

    芈月便是战国时期秦国王太后,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芈月以太后之位主政,执政期间,攻灭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图片来源于网络太后称谓,始见于芈月。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卷一》云:“《史记·秦本纪》曰:昭王母芈氏,号宣太后。王母于是始以为称。故范睢说秦王有独闻太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