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大佬们临终遗嘱让人大开眼界:朱元璋述国策

明朝大佬们临终遗嘱让人大开眼界:朱元璋述国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347 更新时间:2023/12/17 7:37:06

据《明皇祖训·首章》记载,朱元璋的不朽遗嘱是,他制定了“不征国”的基本国策:凡“不为中国患者”不伐;即使为患者,也采取守势,“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对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不征国”国策的提出,是对中国商鞅变法、实行武力扩疆路线以来、一千七百多年间传统政治化的重大突破,等于宣告:中国从此即使再强大,也不会对邻国进行侵略扩张,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它是朱元璋留给后人的一项不朽的政治遗产。笔者深以为然,很是赞同。

其实,明朝还有不少名人的遗嘱值得一提。

明朝谏臣杨继盛属于见了棺材也不掉泪的人,他为人耿直,以“强硬”而闻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联语便是他的传世名言。因弹劾严嵩他被捕入狱,临刑前,给儿子写了封两千多字的长信,以近乎威胁的口吻进行训教。这里截取《杨忠珉公遗笔》的一个段落以飨读者:“我若不在,你母是个最正直不偏心的人,你两个要孝顺她,凡事依她。不可说你母哪个儿子,不向哪个儿子;向哪个媳妇,不向哪个媳妇。若着她生一些儿气,便是不孝。不但天诛你们,我在九泉之下也摆布你们。”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杨继盛临死不是说一通大道理,而是嘱咐儿女孝顺爱妻,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他与爱妻感情融洽,自己有生之年不能陪她慢慢变老了,只能托付孩子尽孝;二是嘱托子女以尽孝为基点,做国家需要的人才!一般说,连孝心都不知道何物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有用之人的。

明·温璜在《温母家训》中也指出:“‘犬马’二字,常在心里省觉,便是恭敬孝顺。你看世上儿子,凡日间劳作任重的,都推与父母去做,明明养父母直比养马了;凡夜间晚睡早起的,都付与父母去守,明明养父母直比养犬了……禽父母谁肯承认?却不知不觉日置父母于禽兽中也。”说了大致差不多的意思。只是把恭敬孝顺解读得更为深刻具体些。

当然,遗嘱也不都是对子女的教诲,也有对人生的感悟。如明·朱吾弼《尺牍新钞》就有这样的记载:“作官,当如将军对敌;做人,当如处子防身。将军失机,则一败涂地;处子失节,则万事瓦崩。慎之哉!”此处,做官为人的道理也在遗嘱中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深刻而明确地展现无遗,很值得我们深省和反思。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看着这些明朝名人以遗嘱这种特殊方式在儿孙耳边掐诀念咒,不仅大开眼界,也振耳发聩。如此慑人魂魄的警句箴言,如此智慧积累的经验总结,不啻是我们后来者照耀人生、家道永昌的思想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文字狱:因一个字砍杀万人的皇帝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其实,秀才遇见了盗贼,连理都没有地方说去。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贼。朱 元璋早年做流氓无产阶级,偷鸡摸狗这样的事,估计没有少干。后来咬牙投奔农民起义军,造朝廷的反。在朝廷和正经人家看来,就是盗贼。虽然说,元末农民起 义,由于叫喊驱逐鞑虏,比起其他朝代的同类,有更多

  • 明太祖朱元璋的特殊嗜好:纳别人老婆为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草根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他的后宫私生活更令人关注。下面来说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嗜好有哪些?反腐倡廉“反贪官”网络配图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

  • 明朝军队:朱元璋北伐灭元时的骑兵从哪里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两宋积弱,缺乏骑兵,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陕北的马场,中原和江南没有能大规模养马的草场。而朱元璋北伐灭元时他的控制范围也就江南一带,但徐达常遇春的骑兵已经可以跟蒙古铁骑硬碰硬。明军的大批军马从哪里来的?这是蒙古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之一吧。元朝靠骑兵起家,对马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重视。图片来

  •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军机章京智审“皇孙”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乾隆下江南真实历史,乾隆皇帝私访江南全集,乾隆下江南目的

    有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南巡回銮,驻在涿州行宫。这一天,有一位僧人带领着一个小孩来到行宫大门外,说这个小孩是乾隆帝早年遗弃的皇孙,要前来与皇祖相认。僧人见门官不信,不给通报,便说出了事情的缘由。据僧人说,这个小孩是履端王永诚(即乾隆帝之第四子)的次子,是王爷嫡福晋所生。而深受王爷宠信的爱妃王氏乘王爷不在

  • 揭秘明朝初期是否真的存在所谓“洪武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所谓的存在感就是,到底什么是存在感,真实的明朝

    对明朝是否存在“洪武之治”,史学界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历史确实出现过“洪武之治”,因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1368—1398年)曾经有过一段盛世。由于明太祖统治期间以洪武作为年号,朱元璋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洪武之治”。

  • 武则天曾被谁发檄文讨伐后指责宰相没发现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时期的几任宰相,骆宾王骂武则天檄文,武则天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武家

    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如“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源流考证从官文书演变到军事文书檄文最早源自春秋战国,发展到汉代已成为一种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文书,并因此奠定了后来军事信息传播的体式基础。檄文用于军事信息的传播最初见于春秋战国。图片来源于网络到汉

  • 辽国宰相张俭一件皮袍穿三十年勤俭感动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太宗晚年杀大臣,辽国是现在的哪个省,辽国宰相张俭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曾国藩曾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翻开厚重的中华历史,勤俭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辽国宰相张俭的事例让人很感动。图片来源于网络辽国宰相张俭,很有才华,公元99

  • 康熙朝宰相陈廷敬:驰骋官场54年累计28次升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宰相张鹏,清朝宰相陈廷敬,张廷玉退休延迟引发的君臣对峙

    山西历史文化浓厚,人才辈出。若是外省人,提及山西名人必会想到关二爷、李世民、武则天、杨家将、呼家将,等等。若具体到名臣,人们又会想起神探狄仁杰、汾阳王郭子仪,或者是裴氏宰相(据统计,裴氏家族共出过五十九位宰相)。这样看来,大众印象中的山西名人似乎集中于唐宋之时,提起明清之际的山西,人们似乎仅仅记得晋

  • 明朝皇帝朱高炽:一代开明的儒家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腓特烈二世开明君主制度,开明君主专制名词解释,对开明君主专制的看法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 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 ——终明

  • 历代皇位继承秘诀:保住皇位为什么得多杀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朱棣儿子谁继承皇位,皇太极为什么能继承皇位,篡位成功的皇帝有哪些

    南北朝多荒唐事,历史好像走入了一个怪圈,杀戮与被杀戮,怎么都走不出来。南齐朝东昏侯萧宝卷即帝位后,数次同身边亲近的人密谋诛杀大臣,每次都突然行动,主意坚定,没有半点迟疑之心,搞得这帮大臣们人人自危,难以自我保全,早上还在朝堂之上,晚上可能脑袋就搬家了。萧宝卷在位共二年八个月,继位之年便开始大规模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