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居正能挽救明朝 张居正死后为何会被清算

张居正能挽救明朝 张居正死后为何会被清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637 更新时间:2023/12/11 12:06:19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居正和明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君正以一己之力,为明王朝续命70年,站在如今的视角来看,他不愧为一位大英雄;但为什么因他的改革而受益的明王朝统治集团,却“忘恩负义”地剥夺其荣誉、迫害其家人,甚至险些将其开棺鞭尸呢?这反映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很难有好的归宿:一是权臣,二是改革家。很不幸的是,张居正这两种身份全占了。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那些权臣、改革家的共性,再聊聊张居正的个例。

所谓权臣,可以理解为权力大到能够跟帝王相提并论(甚至超过)、但并没有篡位意图的大臣。严格来说,这个名词本身并没有褒贬之意,关键在于权臣所作所为的性质。咱们这里只列举那些相对正面的权臣。

谈到权臣,必定会提到“伊、霍”,即商朝的伊尹、西汉的霍光,这二位是两千年封建史上无数官员的终极偶像。

伊尹历经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商代君主,辅政五十余年,职务相当于后世的相。其权力之大,甚至可以左右君主的命运,比如他曾将为政无道的太甲流放。在正统史料中,伊尹享年百岁、光荣去世;但《竹书纪年》称,伊尹放逐太甲后想篡位自立,结果被对方暗中刺杀。

霍光咱们很熟悉,汉武帝死后,他被指定为辅政大臣,执掌权力近20年,曾经废除刘贺、迎立汉宣帝,为西汉王朝做出了卓越贡献。但在他死后,全家被灭族。

还有两位,是诸葛亮口中的“管仲乐毅”,前者辅佐齐桓公成为首位春秋五霸,晚年得以善终;乐毅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率燕国几乎灭掉齐国,但在燕惠王即位后,他却不得不逃向赵国捡回一条命。

另,战国时主持秦国政局数十年的魏冉,最终也落得被驱逐的结局。

相对于权臣,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家下场整体上更加悲惨。

以变法推动楚国强盛一时的吴起,死于楚国贵族的乱箭之下,尸体被车裂;

中国古代最为成功的商鞅变法,让秦国改头换面、奠定秦国一统天下基础,但商鞅却被以谋反罪名诛杀、灭族,尸体被车裂;

思维看似超前、实际上试图以周礼治国的王莽改制归于失败,其本人惨死;

宋神宗去世,曾经轰轰烈烈的王安石的变法被全部废除,王安石本人郁郁而终。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为所在王朝做出过积极贡献的权臣、改革家,下场大多不怎么好。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行为,虽对所在政权整体利益具有积极贡献,但要么侵犯了帝王本人的威严,要么损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权益。只要条件成熟,这些人必定会对权臣、改革家进行打击报复。

一句话概括: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这就是人性中的一项重大弱点。我们结合张居正变法来理解这一概念。

先看看张居正为什么要推进变法。

明朝中晚期,曾经号称“远迈汉唐”的明王朝已经今非昔比:吏治腐败,尸位素餐的冗官多到令人发指;土地兼并恶化,财富过于集中,百姓处境悲惨,国库空虚、财政拮据;军事方面,外有蒙古、女真虎视眈眈,内部流民频频揭竿而起......这一幕,跟后来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对的情况何其相似。

幸运的是,与明末东林党、阉党相继乱政不同,此时的大明王朝,还有一批像张居正这样既有决心、又有能力的实干家。

与上文相对应,对于张居正变法的内容,我们从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进行梳理。

政治方面,“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强化中央集权,推行“考成法”,狠抓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其后视具体表现进行赏罚;重用良臣、裁汰冗官,减轻国家财政压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同时还打击不法权贵,确立社会对法规的尊重,获取百姓对统治集团的信任。

经济方面,明王朝的首要问题是:国家和老百姓没钱,但地主权贵富得流油。针对特权阶层兼并土地、其后利用权力逃税避税的现象,张居正重新丈量、核对全国耕地,打击偷税漏税;在此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通俗理解,就是把以前所有苛捐杂税“并为一条”,收税的时间、方式、内容简单明了,避免官员从中捞取油水。

军事方面,结合国库吃力、百姓疲敝的现状,在边境推行相对和平的防御政策。一方面在边境修建瞭望台,起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另一方面与鞑靼人进行边境贸易,不仅维持了边疆稳定,还使明朝廷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得到大量马匹,积攒储蓄金400万)。

张居正极为聪明,他以“推行太祖法制”为掩护,实际上处处针砭时弊,既堵住了一些反对派之口,又有效迎合了老百姓和国家的现实需要,这就是他与王安石相比更加成熟的地方。

张居正变法给明王朝带来的积极改变是有目共睹的。他主政前,国库存粮不够一年之用,若遇上大灾大战,明王朝将面临崩溃之忧;他改革后,国库存银六七百万辆,存粮够用十年,政坛苛疾被一扫而空,对内对外局面稳定,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盛世之貌初露端倪,也为万历皇帝留下了一份雄厚的家业。所以后人称赞张居正“除却伊、周只此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但在统治集团中,掌握真理的向来是少数派。相对不安现状、敢于革自己所在群体的“命”的张居正而言,那时的大部分统治者都是短视、自私的。相对于变法带给王朝的改变,他们更注重个人的颜面和利益。

张居正死后短短4天,就有七个言官弹劾掉了张居正留下的接班人潘晟;随后,他们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张居正。万历几乎是迫不及待的翻脸,连接祭出抄家、削爵、夺赐、诏告天下、甚至差点开棺鞭尸等无情的霹雳手段,张居正家属也饱受迫害。

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残忍的对待自己王朝的功臣?这里尝试以他的视角进行解释:

其一,张居正主政的十年,也是自己像儿子一样被其管教的十年,这对年纪渐长、帝王尊严意识逐渐苏醒的万历来说是奇耻大辱;

其二,对帝王而言,有些事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就是权柄:“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张居正虽主张“尊主权”,但彼时的生杀予夺、奖惩大权都在他这个内阁首辅身上,这对至高无上的皇权无疑是极大的侵犯;

其三,封建皇权下向来推崇“零和博弈”,即皇帝不允许有人的权威超过自己。而否定张居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否定他做过的一切。

以上,就是张居正作为权臣付出的代价。作为改革家呢?

万历皇帝敢于如此暴虐的清算张居正,是因为有那些变法“反对派”的支持与协助。结合上文变法措施我们很容易发现,打击土地兼并、严查逃税漏税、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处处打在那些政权寄生虫的要害上;变法让国家和老百姓得利,但对那些依靠特权强取豪夺、尸位素餐的权贵而言,无所事事就能“朱门酒肉臭”的好日子过去了,他们对张居正自然恨得几乎想食其肉、寝其皮,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们一度想开棺鞭尸了。

实际上,纵观几千年的封建史,王朝的覆灭过程形态各异,但都有个共同特征:阶级固化、土地兼并严重到无以复加,封建政权无法自我调节,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洗牌,以最为残忍地方式实现新一轮的循环。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任何王朝在初期都体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但没过多久就步入下坡路;张居正改革的本意,就是试图通过统治阶层的自我调整,以使王朝逐步趋近开国时期的状态,只可惜人死政灭,明朝的颓败不可避免。

光从这一点来看,万历皇帝比当初秦国的秦惠文王差远了,毕竟后者能够“灭其人而留其政”、杀掉商鞅但保留商鞅变法。

不过,张居正仍配得上这样的评价:“他也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一个孤独的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有没有机会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胡亥真的篡改遗诏吗,崇祯为什么不南逃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李亨生于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儿子,他能够坐上皇太子的宝座,可谓是运气使然,他能够活着坐上皇帝的宝座则是局势和阴谋使然。李亨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琮,一个是李瑛。李琮虽然是李隆基的长子,但是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也许这也是

  • 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 期间为何没有出现太多的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为什么万历最出名,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万历不上朝,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明朝作为中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一共出现过16位的皇帝。在这些皇帝当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在中国众多的封建王朝当中也是相当有传奇色彩的。对于明朝很多人都会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

  • 揭秘:历史上的毌丘俭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毌丘俭东征,中国历史上最贪的人,毌丘俭谋大逆

    后三国的历史之所以不如前三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了一种“英雄之气”。这种英雄之气既可以表现为肩负起天下的大志,更体现在面对威权的逼迫时所能够表现出的态度。前三国中这种以一己之力肩负起天下兴亡的英雄其数量绝不少,但到了后三国时代就显得乏善可陈。也许是因为知道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然稳固,想要去改变并且敢于

  • 秦始皇手下的重要谋士,尉缭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秦国的谋士有哪些人,卢绾结局,秦始皇的军师是谁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丞相李斯功不可没,李斯为秦始皇制定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战策。我们都知道,李斯只是一个文官,文官出出主意动动嘴还行,要想让李斯上阵指挥有点强人所难。李斯秦始皇是一国之君,要坐镇后方统筹全局,脱不开身,再说也不能让皇上亲自上阵吧?如果没有一个阵前指挥官,再好的战策也只能停留在

  • 李世民杀了十个亲侄子,背后知道的大臣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渊不阻止李世民屠侄,唐太宗李世民杀了多少功臣,李世民和李建成是同一个母亲吗

    李渊在宫殿的湖面上摇着桨。 当船驶离海浪时,尉迟恭身穿铠甲,率领部队直奔宫殿。 在那个年代,带着武器进入宫殿是斩首的严重罪行。 如果这是正常的话,就是给他尉迟公100个胆子,他也不敢。 看到目前的情况,李渊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 李渊便问尉迟恭发生了什么事?尉迟恭回答:“王子和齐国王已叛逆并被殿下杀害

  • 李陵做了什么事情,司马迁还要替他求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李广与李陵什么关系,如何评价李陵,李陵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陵做了什么,司马迁为何为他求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李陵,西汉名将、文学家,飞将军李广的长孙。 擅长骑射,爱护士卒。汉武帝觉得李陵颇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便升任他为骑都尉。九月,汉武帝下令李陵从居延遮虏障出发,深入敌军腹地巡回侦查匈奴的动静,如果不见匈奴的踪影,就退回到受降城

  • 陈昌:陈霸先唯一活到成年的嫡子,却被堂兄陈蒨害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陈霸先之后的皇帝,陈霸先被鞭尸,陈霸先若多活几年

    他是陈霸先和皇后章要儿唯一的儿子,结果却被人害死,感兴趣的读者就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陈昌,是陈霸先和皇后章要儿唯一的儿子,也是陈霸先唯一活到成年的儿子。陈霸先有四个儿子,除了陈昌其他三个均早夭了,这也导致了后来他的继承人变成了侄子。陈昌容貌英俊神情秀朗,且聪明机智颇懂政事,陈霸先登基后立他

  • 明朝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是郑和指挥?他有什么能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意义,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要做太监

    明朝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是郑和指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件伟大的航海壮举,在当代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开始,直到宣德五年结束,郑和一共带队7次下西洋,开创了中国乃至人类航海史的壮举。这7次下西洋,郑和都是作为首领指挥

  • 历史上文鸯是如何吓死司马师的?他有多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上有黄歇这个人吗,司马师司马昭关系好吗,司马昭和司马师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文鸳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提到赵云,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长坂坡救主,当阳七进七出,特别是七进七出传为佳话。连曹操都甚为爱惜赵云这个人才。但是其实后三国时期,也有一个人做到了七进七出,但是却因为出生的晚了点,光芒被赵云遮住了,他便是文鸯。他生活在三国末期,此时大

  • 攻下汉中后,坐镇汉中的为何不是赵云?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备攻下汉中了没有,刘备让赵云攻下城池,刘备汉中有多少人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赵云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战胜了曹操,就此夺得了汉中,让益州的安全有了保障,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当时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十分重要,必须派出一位让刘备放心的将领坐镇,在这个时候,刘备以外的提拔了魏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