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用土囊压死草草葬于郊外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凄惨:用土囊压死草草葬于郊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63 更新时间:2024/1/23 13:24:13

家训和家书,是中华文明的一个载体,从颜之推林则徐,再到曾国藩,他们都承担了这个使命。他们直接教育的是自己的子弟,间接教育的,却是中华民族亿万的子弟。

他们笔下的思想似乎放之每个时代皆准,然而,多少娓娓道来的教训却饱含着时代的血泪,先贤们是用生命给我们传道,平静而深沉的陈述不是发生在象牙塔里,而是发生在烽火遍布的历史舞台,例如公元六世纪的《颜氏家训》。

巨变梁朝才子皇帝烧书 唱衰读书

公元554年,江南大地弥漫着兵刀和烽火,一座名叫江陵的城市,刚刚经历了梁元帝登基的热闹,又迎来北方铁蹄的踩踏和蹂躏。五万西魏军队撕碎重重军事防线,包围了江陵孤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一座有文化含量的孤城,里面有一个文化大师级别的老大——梁元帝萧绎,还有一群有文化的大臣。兵临城下之际的九月,南梁小朝廷的君臣却在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讲座,主讲者是梁元帝,讲课的内容是《老子》,讲课地点是龙光殿。《梁书》第五卷是这么记载的:“九月辛卯,世祖于龙光殿述《老子》义。”

城外,风雨飘摇,烽火连天;城内,书声琅琅,天花乱坠,一个脆弱的王朝,正在向城外的敌人展示自己强大的文化力量,书本在对抗刀锋。而在这一群人当中,就有23岁的颜之推,他当时的身份是散骑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书。不知道这位书生的心中,在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同时,会带着怎样的惊惶和恐惧。

十一月,西魏军队突破江陵城的防线,入城,开始军事上的摧毁,而饱读诗书的梁元帝萧绎,却开始文化上的摧毁。

萧绎没有去检讨军事上、政治上的教训,却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在那些书本上。他命令手下焚烧自己那14万册的藏书,“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些珍贵的书籍,可能就在那次大火中与中华民族永远告别了。

烧了藏书后,梁元帝又想把自己满肚子的书也烧掉,于是奋身往火堆里跳,被左右拦住。他觉得不仅是自己的王朝完蛋了,连带着文化也完蛋了,于是拔剑击柱,哭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萧绎将一肚子失败的怒火发泄在文化上,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中国史上罕见的才子皇帝,“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恐怕是中国皇帝中综合文化素质最高的。文化成就了他,他也成就了文化,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却没有与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终致亡国。因此他烧书时的理由是:“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这是明显的唱衰读书,恐怕也是级别最高的读书无用论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什么叫崩溃?不一定是身临绝境,毫无退路,而是彻底否定自己所擅长的,怀疑自己所喜爱的。梁元帝的文化观崩溃了,这个王朝在十四万卷书的残烬中崩溃了,但是不是读书真的无用,南朝的文化真的崩溃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文化在这次江陵城的沦陷中走到尽头,那么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繁华大唐,不可能有后来的初唐四杰,李杜文章……

梁元帝太悲观了,太小看文化了,他完蛋了,但不等于文化完蛋了。不要忘记了,这江陵城的战俘队伍中,还有一个叫颜之推的小官吏。

梁元帝被俘后,下场很凄惨,被敌人用土囊压死,然后草草葬在郊外。满肚子的史书文章、锦绣文采,就这样被一堆荒草掩埋了。

野蛮的西魏军队又进行了大肆的掳掠,据《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西魏军队将城中数万男女当成奴婢赏赐给军队,强迫迁往长安,而弱小的孩子被丢弃或杀害,“尽俘王公以下及选百姓男女数万口为奴婢,分赏三军,驱归长安,小弱者皆杀之”。只有三百多户人家,得以免于这场强迫迁移的灾难。

此次迁移规模,有一种说法是在140万人左右,数据无从统计,但起码是几万人,而颜之推就在这支被驱赶的战俘队伍中。在迁移途中,因为饥饿和严寒,因为战马的践踏,战俘们死亡率达两三成,《资治通鉴》第165卷记载,“冻死者填满沟壑”,“而人马所践及冻死者十二三”。

悲惨的事实并没有因为迁移完成而终止,到长安后,这些幸存的男女都被贩卖为奴隶。不过,就算做奴隶也是有区别的,因为还要看你有没有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朝是一个贵族的国度,只要你是贵族,可以不读书,不学无术,却可以享有荣华富贵。然而,一旦到了西魏王朝的地盘,这套门阀制度在西魏人眼中不起作用,他们对战俘一个个进行甄别。他们问身份,你回答说:“我是贵族,是王谢家族的。”西魏政权会继续问:“会不会写字写文章?”如果你说:“不会。”西魏人就会呵斥:“去,给我去种地看马。”如果你回答:“我不是贵族,也没啥文化,只会读《论语》和《孝经》。”西魏的官吏却会马上扶你坐好,恭恭敬敬对你说:“老师,教教我们文化吧。”

这一切都被战俘身份的颜之推看在眼里,记在他的《颜氏家训》里:“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所谓“百世小人”,即在南方时,世世代代是平民,因为有了文化,到了北方,反而受人尊敬。倒是那些不通晓文化的贵族,虽然世代“冠冕”,但一到了北方,这一切都归零,他们不得不被派去干与自己以前身份不相符合的粗活,从此失去了在中国文化上的话语权。不怪战争对他们不公平,只怪自己不争气,贵族身份耽误了他们。

而颜之推本人正因为有文化,而且不是一般的有文化,所以受到了不一般的欢迎。他后来辗转到了东边的北齐,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到隋朝,他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

这前后的对比太具有讽刺意义了。在江陵那场焚书的熊熊大火中,读书人的代表梁元帝萧绎大呼读书无用,文化已完蛋,但是在那群征服南朝的人当中,文化却受到尊重。梁元帝因为文化而毁灭,颜之推却因为文化而保存。

其实,中国文化的轨迹当时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向被视为野蛮民族的北方政权,也正在努力向南方所持有的文化靠拢,在此半个多世纪前的北魏孝文帝就已经在大胆地汉化。对于这一批北上的战俘,他们也以文化筛选的目光进行区别对待。历史是残酷的,但是残酷也不会淹没合理的发展,在野蛮的军事迁移过程中,文化也完成了向北方的蔓延扩展。颜之推就是这次迁移当中的亮点。

血泪总结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读书、放弃文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颜之推在北方安定下来,有了家庭,有了子孙,他想起曾经的迁徙,曾经的战乱和苦难,觉得应该把这些感悟传递下去,于是,有了千古流传的《颜氏家训》。

在家训中,他痛斥南方贵族子弟享受荣华富贵却不学无术,“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明是爷们,一个个却都很娘炮,“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他们的不读书,所以其文化层次与其贵族身份很不符合,吟诗作赋时,他们就请枪手作答。别看他们拽得一个个像神仙似的,“望若神仙”,可是一旦碰到战乱,他们的贵族资本不会跟着他们一起跑,到了北方,被当成“驽材”看待。倒是那些有文化有特长的人,能随时谋取生存,“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颜之推从战乱中的遭遇得出结论,一定要在心中“常保数百卷书”,这一句话和梁元帝的“读书万卷,犹有今日”遥相呼应,一个在绝望中毁灭,一个在希望中倡导,谁对谁错,历史已给出了答案,答案就是后来璀璨的大唐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李斯到最后一刻要背叛秦始皇嬴政?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李斯这个人是一个传奇,是用战争统一六国的大秦国的第二位交椅。然而在这么封建的国度,李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蔡人,作为一名外客,竟然能在秦朝爬到如此高的位置,肯定是有其手段,他的仕途必是流血的。李斯和韩非是同窗学子,同拜于荀子门下,韩非和李斯都是传奇人物,韩非所留下的《韩非子》真是流芳百世,可是李斯的仕

  • 史上最可怜的太子:有这样一个亲妈就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史上最可怜的太子,杨勇无疑是可以排到其中前几名,他没有对父亲进行逼宫,也没有重大的失职行为,甚至在父亲派人去抓捕他时,他还心存侥幸,但是他特别倒霉,不仅因为他有一个喜欢猜疑的父亲,还因为他有一个特别强悍的奉行女权主义的母亲。女权主义这东西,是直到近代才有的,在咱中国,来得特别的晚。咱历史悠远,长

  • 南宋第二战神:先祖追随岳飞征战 多次击退蒙古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南宋初期,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岳飞无疑当得起南宋第一战神的荣誉。对于岳飞来说,其率领的岳家军训练有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在岳飞去世后,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其中,对于南宋第二战神孟珙,就是岳家军的

  • 千古奇冤:揭刘备借荆州的背后真相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借荆州为什么不还,关羽失荆州为什么没人帮他,为什么刘备大意失荆州

    正史记载中,是否真的像世人流传的歇后语一样: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事实上,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们就来看看刘备借荆州背后的真相。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

  • 上厕所淹死在粪池的君王 历史上的真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为名叫姬獳的君主,史称晋景公。在春秋时期天下已经开始争霸了,即使在封国的内部,公室对卿族也要争利的矛盾。晋景公在位期间被楚国打败,争夺霸主失利,在当时看来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到了晚年的晋景公已经失去了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霸主的雄心,开始寄情于生活享乐。寄情于生活的晋景公过的却并不顺

  • 魏武帝曹操为何强征全国寡妇送给前线战士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一生做的最缺德的一件事,为何又跟寡妇有关系曹操可以说是三国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人,在三国那个历史个大舞台上,导演多、演员多、道具多、场面大,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不唱罢我同样也要登场,以至于这个舞台乱成了一锅粥。只有曹操一人,既能导戏,又会演戏,许多时候还会干干“道具师”的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曹

  • 揭秘: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斗为何输得精光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翻开司马迁的《史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有着截然不同面孔的两个项羽:一个是叱咤风云、勇往直前、横扫天下无敌手的项羽,一个是刚愎自用、狂妄残暴、一步步走向失败灭亡的项羽。当我们看完这两个不同面目的项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演之后,你就会明白,谁才是项羽真正的最大敌人,是谁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又是

  • 隋唐历史单兵作战第一人:一人干翻三十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612年,大隋倾百万大军,出征高丽,可是最后输得颜面无存,因为隋炀帝的决策失误,大隋的将军们都被高丽人耍得团团转,不但丢兵丢钱,更丢了不少猛将。其中一个就是麦铁杖。麦铁杖虽不如杨素出名,但也是非常有血性的一个人。虽然在人世间只活了39岁,却也过得轰轰烈烈。网络配图那些大人物,一出场就是才华横溢啊

  • 揭秘:曹操为何对二手女人情有独钟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智激周瑜的精彩情节。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全线压境。东吴上下人心惶惶,议论纷纷。文臣言和,武将请战,孙权一时犹豫不决,只好让大都督周瑜决策。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星夜前来拜访周瑜。《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写的就是这段精彩情

  • 北宋五鬼之一王钦若为朝廷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王钦若是北宋年间,著名的五鬼之一,在《宋史》一书中,记录了王钦若的生平,王钦若为了取悦宋真宗做了很多大兴土木之事,而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惜陷害他人。但是后人在评价王钦若的时候,认为他既有功劳,又有过错。图片来源于网络所谓过错就是,王钦若为了取悦宋真宗,和丁谓商量在泰山修筑庙宇。期间,花费了很多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