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李斯到最后一刻要背叛秦始皇嬴政?

为什么李斯到最后一刻要背叛秦始皇嬴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485 更新时间:2023/12/17 19:55:50

李斯这个人是一个传奇,是用战争统一六国的大秦国的第二位交椅。然而在这么封建的国度,李斯是战国末期的楚国上蔡人,作为一名外客,竟然能在秦朝爬到如此高的位置,肯定是有其手段,他的仕途必是流血的。

李斯和韩非是同窗学子,同拜于荀子门下,韩非和李斯都是传奇人物,韩非所留下的《韩非子》真是流芳百世,可是李斯的仕途地位却远远大于韩非,而且李斯的文笔也并不逊色于韩非。李斯的智慧也是当之无愧能当大秦国第二把手。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诸侯名士可以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 ”嬴政上位之后,李斯就上书了这么一条策略,从别的国家内部分化他们,秦始皇采取了李斯的策略,也得到了不凡的效果,李斯就被提升为客卿。有计谋有策略,作为一个外客者也敢去提出意见,抓住了提升的机会。李斯就是这么一个能人。

网络配图

再看一下他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当时一个叫郑国的人在秦国修渠,被发现了是间谍的身份,而其他六国也纷纷派间谍出使秦国。根据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会韩人郑国来闲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也在被逐名单中。就这样,秦国的大臣向秦始皇提出驱逐外客者的提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秦国着想,当然也有一些是眼红李斯的成分。李斯当时已经在浩浩荡荡的一群外客人返乡途中,蒙恬当时是新生代军队代表,更是李斯的好友,匆匆来劝返他。在白雪飘飘下,李斯在众人的期望之下挥笔而就,写出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循序渐进,从古人的例子劝服秦始皇,以前的领导人用客卿获得了非常大得成就,如果秦国真的逐客了,那秦国回损失一笔财富,没有强大之名。真是用文笔征服了所有人,有据有理,连皇帝也收回成命,真是惊为天人。

网络配图

李斯一直辅助着秦始皇,那时也只有秦始皇值得他去辅助,一直到统一六国,李斯出的主意不少,对国家的治理有大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他对嬴政也是忠心耿耿的。直到出现了大名鼎鼎的世纪反派——赵高。李斯竟然信服了赵高改了秦始皇要立公子扶苏为太子的遗嘱,反过来立了胡亥。一世精明的李斯在最终也因一念之差,酿成大祸使自己不能善终。

为什么李斯到最后一刻要背叛自己的君王?原因的说法有很多种,但终归还是为了权力,李斯认为凭自己的手段还是能把秦国的大业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李斯和扶苏的政见不同。在赵高的利诱和威胁之下屈从了赵高篡改遗嘱的要求。这就是李斯一生人最大而且不可磨灭的污点。

李斯高估了秦二世胡亥的能力,又低估了赵高的能力。真是万万没想到胡亥与他老子是截然相反的,根据•《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二世怒曰:“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固我哉?”

胡亥完全没有管理国家的心思,一心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并且“忠心耿耿”地听从赵高的命令,完全没有理会李斯的意见。而赵高以皇帝作为后台与秦朝百官争斗,并且用李斯和他合谋篡改遗嘱的事来威胁李斯,他用完全不怕死的狠劲征服了一切。皇帝还有百官之首李斯都被他掌控了,然而灭国也就不远了。

网络配图

根据《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李斯也就这样一直被控制到死,最后还被陷害叛国,屈打成招导致腰斩示众。

一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即使不能善终也不至于落得个叛国被杀的下场,李斯对秦国的贡献,能够功大于过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一个封建王朝领导人往往就是能够决定了一切,李斯在最后一刻对秦始皇的不忠间接导致大秦王朝的衰败。可能是因为李斯老了,自保的心思越发强大,嬴政都死了,想把权势都掌握在自己手了,没想到事情的发展不如人意。

如果当时秦二世拥立的是公子扶苏,那么统一六国的秦国能支撑多久呢?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上最可怜的太子:有这样一个亲妈就够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史上最可怜的太子,杨勇无疑是可以排到其中前几名,他没有对父亲进行逼宫,也没有重大的失职行为,甚至在父亲派人去抓捕他时,他还心存侥幸,但是他特别倒霉,不仅因为他有一个喜欢猜疑的父亲,还因为他有一个特别强悍的奉行女权主义的母亲。女权主义这东西,是直到近代才有的,在咱中国,来得特别的晚。咱历史悠远,长

  • 南宋第二战神:先祖追随岳飞征战 多次击退蒙古军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在南宋初期,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岳飞无疑当得起南宋第一战神的荣誉。对于岳飞来说,其率领的岳家军训练有素,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语。在岳飞去世后,南宋末年抗击金蒙的将士,很多就是岳家军子孙。其中,对于南宋第二战神孟珙,就是岳家军的

  • 千古奇冤:揭刘备借荆州的背后真相揭秘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刘备借荆州为什么不还,关羽失荆州为什么没人帮他,为什么刘备大意失荆州

    正史记载中,是否真的像世人流传的歇后语一样: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而事实上,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我们就来看看刘备借荆州背后的真相。东汉时期的荆州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全境和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的部分,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当时的荆州分为七个郡,以长江为界,南阳郡在江北,南郡、江

  • 上厕所淹死在粪池的君王 历史上的真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为名叫姬獳的君主,史称晋景公。在春秋时期天下已经开始争霸了,即使在封国的内部,公室对卿族也要争利的矛盾。晋景公在位期间被楚国打败,争夺霸主失利,在当时看来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到了晚年的晋景公已经失去了逐鹿中原争夺天下霸主的雄心,开始寄情于生活享乐。寄情于生活的晋景公过的却并不顺

  • 魏武帝曹操为何强征全国寡妇送给前线战士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一生做的最缺德的一件事,为何又跟寡妇有关系曹操可以说是三国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人,在三国那个历史个大舞台上,导演多、演员多、道具多、场面大,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不唱罢我同样也要登场,以至于这个舞台乱成了一锅粥。只有曹操一人,既能导戏,又会演戏,许多时候还会干干“道具师”的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曹

  • 揭秘:楚霸王项羽与刘邦争斗为何输得精光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翻开司马迁的《史记》,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有着截然不同面孔的两个项羽:一个是叱咤风云、勇往直前、横扫天下无敌手的项羽,一个是刚愎自用、狂妄残暴、一步步走向失败灭亡的项羽。当我们看完这两个不同面目的项羽,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演之后,你就会明白,谁才是项羽真正的最大敌人,是谁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又是

  • 隋唐历史单兵作战第一人:一人干翻三十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612年,大隋倾百万大军,出征高丽,可是最后输得颜面无存,因为隋炀帝的决策失误,大隋的将军们都被高丽人耍得团团转,不但丢兵丢钱,更丢了不少猛将。其中一个就是麦铁杖。麦铁杖虽不如杨素出名,但也是非常有血性的一个人。虽然在人世间只活了39岁,却也过得轰轰烈烈。网络配图那些大人物,一出场就是才华横溢啊

  • 揭秘:曹操为何对二手女人情有独钟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赤壁大战前夕诸葛亮智激周瑜的精彩情节。曹操率八十三万大军饮马长江,全线压境。东吴上下人心惶惶,议论纷纷。文臣言和,武将请战,孙权一时犹豫不决,只好让大都督周瑜决策。就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星夜前来拜访周瑜。《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写的就是这段精彩情

  • 北宋五鬼之一王钦若为朝廷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王钦若是北宋年间,著名的五鬼之一,在《宋史》一书中,记录了王钦若的生平,王钦若为了取悦宋真宗做了很多大兴土木之事,而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惜陷害他人。但是后人在评价王钦若的时候,认为他既有功劳,又有过错。图片来源于网络所谓过错就是,王钦若为了取悦宋真宗,和丁谓商量在泰山修筑庙宇。期间,花费了很多钱财,

  • 揭秘关羽或死于谋杀:攻襄阳腹背受敌 刘备不救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从小看三国,看到关羽之死的时候,总是觉得有些蹊跷。北有曹操,东有孙权,关羽孤军北上,身后没有任何支援,不是找死是什么?就算关羽看不明白,刘备看不明白,诸葛亮也看不明白?后来总算明白,其实刘备看明白了,诸葛亮看明白了,关羽也看明白了,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看明白了。关羽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关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