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胡人名将,他们是谁?

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四大胡人名将,他们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745 更新时间:2023/12/16 20:39:24

安史之乱是中唐时期由胡人节度使安禄山与史思明反叛引发的动乱,是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其实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也有很多胡人将领,我们来一起看看四大出身胡人名将,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高仙芝(?—756年),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

高仙芝少年时跟随父亲征战西域。高仙芝二十余岁时被拜为将军,与父亲品级相同。高仙芝先后在多名节度使手下任职,均未受到重用。后来夫蒙灵察担任节度使,发现了高仙芝的才干,一再提拔重用。到了开元末年,高仙芝已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之后,封常清也投靠到高仙芝麾下。

之后大唐开始与吐蕃争夺西域控制权。天宝六年(747年)三月,唐玄宗下诏以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军万人,征讨依附吐蕃小勃律国。唐军在婆勒川与吐蕃军相遇。与吐蕃一战,大败吐蕃,斩首五千级,俘虏千余人。之后高仙芝一路进军,小勃律王只得投降,小勃律国被平定。诸胡七十二国望风而降。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依附吐蕃的朅师国,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兵15万,南下反唐,向洛阳、长安进攻。唐玄宗惊恐,急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军五万人讨伐安禄山。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所募之兵皆是乌合之众,无法与叛军急锋,封常清兵败于汜水,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之后高仙芝、封常清及时退守潼关,作好拒守准备,遏制了叛军攻势。

之后,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边令诚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

高仙芝与封常清是当时名将,他们的被冤杀引起了军心的动摇,也使唐廷丧失了两员具有作战经验的大将,对平定安史之乱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高仙芝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他镇守安西,为维护唐西陲的安全、加强与西域的联系作出了贡献。他退守潼关,暂避敌锋,有利于阻止叛军西进长安。但由于宦官的诬陷,唐玄宗的偏听偏信,遂致身死,令人惋惜。

二、哥舒翰(704年—757年),复姓哥舒,安西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人,突骑施族。唐朝名将。

哥舒翰为突骑施哥舒部落首领的后裔。四十岁才投身军旅。天宝五载(746年),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很快发现了哥舒翰,对他十分欣赏,提升他为牙将。后来吐蕃来犯,哥舒翰苦拔海迎击敌军。苦拔海一战,吐蕃军分成三队,从山上接连冲下,哥舒翰持半段枪迎着吐蕃军的兵锋攻打吐蕃军,把三队吐蕃军都打败了,无不摧靡,因此而知名。开始了军事生涯的起步。天宝六载(747年),哥舒翰被再次大败吐蕃的五千骑兵,哥舒翰在城中率领骁勇战士骑马攻击,将吐蕃骑兵几乎杀尽。

天宝八载(749年)六月,唐玄宗派哥舒翰率领唐军六万人进攻吐蕃据守的石堡城。但是,吐蕃人据险而守,唐军猛攻数日,仍然不能得手。哥舒翰命令唐军不惜一切代价,发起冲锋,死伤数万人之后,终于如期攻下了石堡城。唐玄宗十分高兴,哥舒翰被封为鸿胪员外卿。天宝十一载(752年),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再次击败吐蕃,攻占洪济、大漠门等城,占据九曲之地。哥舒翰因功兼任河西节度使,进封凉国公,食实封三百户,不久,进封西平郡王。次年,再拜为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任御史大夫 。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因为听信宦官诬陷,派人将唐军主帅封常清、高仙芝斩首示众。唐玄宗想命哥舒翰领军二十万,赴潼关拒敌。此时,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攻打叛将史思明,打了几个大胜仗,进展十分顺利,因此他们二人认为潼关只宜坚守,不可轻出,可以促使叛军内部溃散。但是,玄宗轻信杨国忠谗言,对郭、李良谋置之不理,便连续派遣中使催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迫领兵出关,最终中计战败被俘。

至德二载(757年),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大败之后,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市)固守,临行前,将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哥舒翰一代名将,死得如此窝囊。唐朝廷没有忘记哥舒翰以往开疆拓土的功劳,追赠太尉,谥号“武愍”。

三、李光弼(708年-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

李光弼的父亲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自契丹来降,累官至朔方节度副使。李光弼少年即入军旅。天宝五载(746年),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调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补李光弼为兵马使。王忠嗣非常器重他。不久后,李光弼因击败吐蕃、吐谷浑的功劳,进号云麾将军。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次年,郭子仪欣赏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荐他。玄宗下诏命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李光弼受命后,便率领朔方军五千进攻常山,常山守将史思义投降。次日,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接受史思义守城不出策略,分兵为四部,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叛军死伤惨重,只得退兵。李光弼又派轻骑数千,突然袭击,一举消灭叛军五千,收复常山郡九县中的七县。其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又率领唐军在嘉山(今河北曲阳东)与叛军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一千余人、战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闻讯,纷纷重新归顺了唐军。

至德元载(756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肃宗授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任节度使之职。并特加其为北都太原留守。此后,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在城上安装石炮,击毙大量叛军;他让战士挖地道通城外,地道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是平乱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李光弼充分发挥了军事才能。肃宗下诏奖赏李光弼,加他为司空、兼兵部尚书,封魏国公。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肃宗再次诏李光弼入朝,升他为侍中,改封郑国公。九月,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因为肃宗不相信二人,不设主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监军,总揽诸军。唐军出师后,接连取得大胜。次年三月,双方爆发相州之战,双方交战时,突然大风突起,天地晦暗。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自溃退。只有李光弼与王思礼全军以归。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乾元二年(759年)七月,肃宗夺剥夺郭子仪兵权,命李光弼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率五百亲兵赴洛阳,统帅朔方军。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李光弼行军至河阳。十月,史思明亲率大军再进攻河阳,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内藏刀,表示自己宁死不降的决心。三军为之感动,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马匹物资无数。叛军大将周挚等都被擒获。河阳之战,李光弼再次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李光弼趁势攻怀州,史思明来救,李光弼迎击于沁水之上,又将其击败。安太清在怀州拒守一月有余,李光弼令部将仆固怀恩、郝廷玉由地道而入,里应外合,攻克怀州。安太清等被生擒,送往朝廷。乾元三年(760年)正月,肃宗加授李光弼为太尉兼中书令。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谗言,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李光弼无可奈何,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导致邙山大败。史思明虽然获胜,却被其子史朝义杀死,唐军也因此得以休整。肃宗将邙山之败归罪在仆固怀恩身上,加李光弼开府仪同三司。后又任命他为河南副元帅,八道行营节度,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进攻史朝义军。之后,李光弼挥军收复许州,斩得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史朝义分兵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李光弼领军救援,将其击退。

宝应二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一直是唐军平叛主将之一,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为中兴第一。代宗下诏绘李光弼像于凌烟阁。之后,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终于广德二年(764年),在徐州病逝,年五十七。追赠司空、太保,谥号“武穆”。

四、仆固怀恩(?-765年),复姓仆固,字怀恩,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中兴名将。

仆固怀恩是铁勒族仆骨部人,世袭金微州都督。安史之乱初,仆固怀恩任朔方军左武锋使,骁勇果敢,跟随朔方节度使郭子仪连败叛将。天宝十五年(756年),配合李光弼战于常山(今河北正定)南北诸县,数次挫败史思明部。次年,因率回纥兵参加收复两京有功,封丰国公。随后在收复河南的作战中,常为先锋,勇冠军中。乾元二年(759年),任朔方行营节度,进封大宁郡王。

宝应元年(762年),任领诸军节度行营,领前锋发兵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再次夺取洛阳,歼史朝义部8万余人,并乘势追击,仅半年悉平河北。 随后,仆固怀恩又携子仆固玚战郑州,降汴州,下滑州,破卫州,平定幽燕,最终迫使史朝义兵败自杀。七年平叛,仆固怀恩居功至伟。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家族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殉难,可谓满门忠烈。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遭到宦官骆奉先等人陷害,有了高仙芝,哥舒翰等人的前车之鉴,仆固怀恩举兵叛唐,引吐蕃、回纥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九月八日,仆固怀恩暴死于鸣沙(今宁夏青铜峡)军中。后来吐蕃、回纥大军为 郭子仪所平定。代宗听到消息后,遗憾说“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

这就是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的几位胡人将领,可是看出他们都是当世名将,也为评判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却都因为皇帝听信小人谗言,最终或死或反,不得不说十分悲哀,值得我们后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东汉末年最后的名将,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期同属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名将。他们都在治羌中立功扬名,故而在当时被称为“凉州三明”。 这三人,在对羌战争中都有过很杰出的战绩,在羌人中也有很高威名。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皇甫规(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人。东汉时期名将、学者。皇甫规出身

  • 水浒传中步军五虎将指的是谁?李逵都要靠边站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梁山好汉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里面描写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官逼民反,百姓民不聊生,108位好汉上梁山替天行道,最后接受朝廷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这108将中,武力也分三六九等,有高有低。这期中,最厉害的当属卢俊义和

  • 孙权选的五大辅政大臣,最后分别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晚年时,东吴爆发了二宫之争,孙权只得废除太子孙和,立自己的小儿子孙亮继承。孙权留下了五大顾命大臣来辅佐幼子。但是这五大辅政大臣,都是东吴重臣,却都没有好下场。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孙弘(?—252年),三国时期吴国大臣,扬州会稽(今属浙江)人。孙弘为人阴险。与诸葛恪、张昭

  • 盘点北宋初年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留给人们的印象一向是积贫积弱,为外族所欺凌。但是其实宋朝也是有诸多名将的,今天就来盘点下北宋初年四大名将。这四人抵御外敌,平定国内。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人。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父亲曹芸,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

  • 王进为何会被高俅逼走?他为何没有选择上梁山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王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王进是水浒传中第一个出场的英雄,也是我最欣赏的英雄。欣赏王进,既是因为他武艺高强却不张扬,更因为他具有大智慧、大心胸,懂利害、敢决断,所以王进比许多梁山好汉的下场要强太多了。王进不选择落草才是正常的落草为寇,就是土匪强盗,要

  • 揭秘蜀汉“平安三侯”,他们分别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的蜀汉一直给人缺少大将的印象,大家都认为是靠诸葛亮和姜维在苦苦支撑。其实不然,蜀国内部还是有很多出色的名将的。今天介绍的就是三位为蜀国镇守边疆的名将,他们三人分别驻守汉中,抵御魏国、驻守江州,抵御吴国、驻守南中,抵御南蛮。这三人被百姓尊称为“平安三侯”。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受唐太宗重用的五大名将,他们都出身胡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唐朝是历史上的一个盛世,万国来朝,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而这不但是因为唐朝的强大,也是因为盛世之下,唐朝上下所拥有的一种自信和包容。唐朝在面对胡人的时候是非常开放的,唐太宗甚至任命了许多胡人担任军中的将领,为大唐开疆扩土,成就一代盛世。我们就来看看,这中间功劳最高的五位出身胡人的名将。感兴趣的读者

  • 赵云在长坂坡吓跑张郃后,其他猛将为何没有挺身而战?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赵云长坂坡吓跑张郃,为何其他猛将不挺身而战?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长坂坡之战,赵云大显神威,在曹营之中七进七出,斩杀五十余曹将,给曹营众将一种无法战胜的感觉。我们知道,曹营之中武将最多,其中最出色的有曹氏宗亲八虎骑和五子良将,还有许褚、典韦等一众猛将。那么,在赵云大显神威、大杀四方的时

  •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童年生活有多悲哀?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溥仪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他虽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但却仅是有“皇帝”的虚名,真正掌权的是慈禧太后,他只不过是慈禧太后挑选出的“傀儡”而已!大多人认为溥仪即是皇帝,虽然没有实权,但定会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事实上,溥仪的童年悲痛不堪,身体被宫女掏空,可怜饿急了只

  • 刘备执意伐吴时,赵云都极力劝阻,诸葛亮是什么态度?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诸葛亮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三国乱世之中,很多时候天下大势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人力能够左右的,原本按照隆中对的想法,汉中之战结束后,蜀汉已经是顺利的占据了益州荆州两地,静待时机休养生息之后,便可以进一步图谋整个天下,可是刚打败曹操没多久,荆州前线传来失守,五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