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杨玄感为什么会发动起义?杨玄感叛乱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杨玄感为什么会发动起义?杨玄感叛乱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胖次 访问量:3623 更新时间:2023/12/29 16:29:55

杨玄感为什么会发动起义?杨玄感叛乱的最终结局是什么?杨玄感是怎么死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杨玄感简介:

杨玄感(?―613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司徒杨素长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仕隋官至礼部尚书,袭封楚国公。因隋炀帝猜忌大臣,使得杨玄感内心不安。于是开始策划谋反。大业九年春,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命玄感在黎阳督粮。此时民变已经陆续爆发,玄感以为机不可失,遂滞留粮草,屯兵于黎阳。不久进围洛阳。

久战不克,隋援军到来,攻势强烈,玄感军立刻不敌,被迫西撤。一日三战三败,然后再重新对战于董杜原,被宇文述诸军攻击,玄感大败,自己与十余个骑兵窜逃林木间,欲奔往上洛。处境窘迫的玄感,自知逃不了,让弟弟杨积善杀了自己。

杨玄感为什么叛乱?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正月初二,一道征调天下军队齐集涿郡的诏命再次从洛阳飞出,立刻传遍了整个帝国。皇帝是不是疯了?面对诏令,隋朝的各级官吏和老百姓们不约而同地在心里说。这场倾尽全国之力、竭尽天下之财的战争刚刚遭遇惨败,数十万帝国将士刚刚捐躯沙场,数百万民众因为这场战争濒临破产和死亡的边缘,而这个疯狂的皇帝竟然不顾这一切,还想让悲剧重演?

人民愤怒了。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造反的行列。除了王薄、刘霸道、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之外,齐郡(今山东济南市)人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人郭方预、平原郡(今山东陵县)人郝孝德、河间郡(今河北河间市)人格谦、渤海郡(今山东阳信县)人孙宣雅等各自起兵,其部众多则十几万,少则数万,在山东地区纵横驰骋,令各地官兵焦头烂额。叛乱的烽火在急剧蔓延,可杨广却不以为意。

按照杨广对历史的领悟,几百年来的中国政治一直是门阀世族玩的游戏。正所谓“天下以智力相雄长”,真正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力量从来只掌握在少数贵族手中,泥腿子们只是这场游戏中无足轻重的配角,或者纯粹就是跑跑龙套而已,绝对成不了气候。所以,在杨广看来,所谓的叛乱只不过是一些穷疯了的暴民在聚众抢劫而已,等他灭了该死的高丽,回头再来收拾这些小毛贼也为时不晚。

大业九年春,杨广再度御驾亲征,于三月初四率领百万大军进抵辽东,拉开了第二次东征高丽的大幕。这次,杨广仍命宇文述等人分道绕袭平壤,本人则亲率正面大军猛攻辽东。隋军这回不仅用上了飞楼、撞车、云梯等大型攻城器械,而且挖掘了多条地道,夜以继日地轮番进攻。但是隋军连攻二十多天,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辽东城却依旧固若金汤。同时,宇文述等部也遇阻不前。正当战事陷入胶着之际,国内突然传来杨玄感叛乱的消息,杨广如遭电击。

六月,杨广不得不下令撤军。仓促之间,堆积如山的军资、器械、粮草全都来不及运走,只能白白送给高丽人。如果说,遍及各地的农民起义在杨广眼中只不过是蚍蜉撼树,尚不足虑的话,那么杨玄感叛乱则无异于一场政治地震,极大地摇撼了帝国的统治根基。因为,杨玄感是贵族,是杨广心目中最有资格玩政治的贵族。

杨玄感叛乱历史过程介绍:

杨玄感,隋朝开国元勋杨素之子,袭爵楚国公,时任上柱国、礼部尚书,在帝国的政治高层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在杨广看来,这样一个重量级人物起兵反叛,必将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可怕效应,也无疑会引发巨大的政治离心力,使更多的门阀世族生出谋求天下的野心!事实证明,杨广的担心是对的。

杨玄感自黎阳(今河南浚县)起兵后,四方纷起响应,部众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就在杨广围攻辽东时,杨玄感已迅速兵临洛阳城下,而围城不过数日,洛阳城中竟然有四十多个贵族和高官子弟出城投降,如韩擒虎之子韩世咢、观王杨雄(杨坚族侄)之子杨恭道、来护儿之子来渊、周罗睺之子周仲、虞世基之子虞柔、裴蕴之子裴爽、郑善果之子郑俨等。杨玄感为了收揽人心,一律对他们委以重任。

当然,这些官二代的加盟,充其量就是帮杨玄感撑撑门面而已,不可能发挥什么实际作用。此时,杨玄感帐下还有一位幕僚,也是官二代。此人目前虽默默无闻,但很快就将成为隋末乱世叱咤风云的人物。毫不夸张地说,把上面那些纨绔子弟全部绑在一块,其能量也不及此人之万一。这个人,就是日后瓦岗寨的义军领袖李密。

李密是隋朝上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其家门虽不及杨氏显赫,却也是名重一时。李密从小志向远大,仗义疏财,喜欢广交朋友,早年曾在宫中担任禁军。有一次,轮到李密当班,杨广恰好从他身边经过,忽然停在他面前,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就告诉宇文述:“刚才左翼卫队中有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我发现他的眼神异于常人,最好不要让他担任侍卫。”

李密就因为皇帝的这句话丢了官,从此与仕途绝缘,在家中闭门读书。他曾经骑在牛背上读《汉书》,旁若无人,浑然忘我,被杨素遇见,视为奇人。杨素请他到家中畅谈,大为赏识,对杨玄感说:“李密见识深远,气度不凡,你们兄弟无人可及。”从此,李密便与杨玄感结成了好友。二人虽成莫逆之交,但身份地位相差悬殊,杨玄感有意无意之间,还是会瞧不起这个无官无职的落魄贵族李密。

李密看在眼里,有一天忽然对杨玄感说:“朋友相交贵在坦诚,我今天就不奉承你了。说实话,如果是两军对垒,决断战机,呼啸冲锋于敌阵之中,我不如你;可要是驱策天下贤俊,让他们各安其位,各尽所能,你不如我!既然如此,你怎能自恃阶高而轻视士人呢?”杨玄感闻言大笑,从此更加佩服李密。

杨玄感起事后,自然把李密引为心腹智囊。在围攻洛阳之前,杨玄感曾就全局战略咨询李密的意见:“你一向以拯济苍生为己任,如今时候到了,你有何良策?”李密向杨玄感提出了谋取天下的上、中、下三策。他说:“天子出征,远在辽东塞外,距幽州(涿郡)足有一千余里,南有大海(渤海),北有胡虏(西突厥、契丹等),中间仅有一条辽西走廊,是远征军和国内联系的唯一生命线,形势极为险峻。

如果你亲率大军北上,出其不意攻占蓟县(涿郡郡治),夺取临渝(今河北抚宁县东),便能控其险要,扼其咽喉。如此一来,东征军的归路被切断,高丽人势必从他们背后发起攻击。旬月之间,粮秣给养告罄,军队不战自溃,你就能兵不血刃,生擒杨广!此乃上策。”杨玄感略微沉吟,说:“告诉我中策。”

李密说:“关中自古乃四塞之地、天府之国,如今虽有隋将卫文升据守,但此人不足为虑。我们若率大军击鼓向西,所经城池一律不加攻打,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天子纵然班师,但根据地已失,我们便有足够的时间审慎筹划,稳步进取。”杨玄感又想了想,说:“告诉我下策。”那一刻,李密若有所思地看了杨玄感一眼。他预料,杨玄感一定会选下策,而下策必将招致灭亡。

这样的预感让李密感到很悲伤。他久久地看着杨玄感,缓缓地说:“派出精锐,昼夜奔驰,袭取东都,号令天下!问题是,万一一百天拿不下来,天下之兵四方而至,事态就不是在下所能预料的了。所以,这是下策。”“先生所谓下策,实乃上策!”杨玄感斩钉截铁地说,“如今百官眷属皆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摇士心,颠覆国本!”

李密沉默了。他太了解杨玄感了,这是一个被一帆风顺的命运宠坏了的世族子弟,他身上的自负、虚荣与骄矜,简直和天子杨广如出一辙!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们都喜欢走捷径。但是有时候,捷径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短路。是的,所谓快速成功的捷径,往往也是通向灭亡的最短道路。在李密看来,这句话对杨广适用,对杨玄感同样适用。

不出李密所料,杨玄感刚刚率大军围困洛阳不久,杨广的东征大军便已迅速回师中原。面对隋朝大军对他形成的反包围,杨玄感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战略错误:他听信部将李子雄的计策,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路抵挡已经屯兵黄河北岸的屈突通,一路进攻从长安赶来驰援东都的卫文升。但是,屈突通很快就突破了他的防线,顺利渡过黄河,与卫文升部和驻守洛阳的樊子盖部遥相呼应,对杨玄感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

杨玄感的末日来临了。直到此刻,他才决意实施李密当初提出的中策——西进关中,入据长安。大业九年七月二十日,杨玄感无奈地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率部西进潼关。宇文述与屈突通、来护儿、卫文升等人合兵一处,率大军在背后拼命追击。数日后,杨玄感进至弘农(今河南三门峡市)。

弘农太守杨智积(杨坚侄子)对左右说:“杨玄感西取关中的计划一旦成功,将来就很难收拾了。我们现在想办法缠住他,让他无法西进,不出十天,定可将其生擒!”随后,杨智积派了一些父老,出城拦住杨玄感的马头,说:“如今弘农兵力薄弱,防守空虚,很容易攻取。”杨玄感信以为真,马上兵临弘农城下。杨智积当即登城叫骂,诱他攻城。杨玄感大怒,立刻命令士兵进攻。

面对如此不可救药的杨玄感,近乎绝望的李密最后一次规劝他:“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何况追兵转眼立至,怎能在此逗留?如果进不能入据潼关,退又无险可守,大军一旦溃散,你拿什么自保?”可是,杨玄感根本听不进去,他率部猛攻三天,弘农城却纹丝不动。等到杨玄感回过神来,准备放弃弘农继续西进时,宇文述的几十万大军已经铺天盖地地杀到了。

杨玄感是怎么死的?

杨玄感且战且退,于八月初一退到董杜原(今河南灵宝市西)。隋朝大军追至,杨玄感被迫在此与隋军决战。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杨玄感全军覆没,仅带着十余骑兵逃奔上洛(今陕西商州市)。没跑多远,连那十几名亲兵也各自逃散,杨玄感身下的坐骑也被射杀,只好和他弟弟杨积善徒步逃亡,慌不择路地跑到了一个叫葭芦戍的地方(今灵宝市西南)。在这里,疲惫不堪、满心绝望的杨玄感停下了脚步。他对杨积善说:“我不能接受别人的杀戮和侮辱,你取我的性命吧。”

当生命与尊严不可得兼时,贵族杨玄感宁可选择后者。杨玄感死了。从他起兵到败亡,为时不到两个月。这场叛乱虽然很快就平定了,但它给杨广和隋帝国刻下的伤口却没那么容易愈合。杨广无奈地发现:自己的政治威望已经被严重削弱,人气指数急剧下滑,降到了他即位以来的最低点。暴怒的杨广决定大开杀戒,震慑天下。

杨玄感叛乱的结局是什么?

他对大臣们说:“杨玄感振臂一呼,从者十万。以此足以证明,天下的人口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太多了就会相聚为盗。此次的一干人犯若不彻底追查,一概诛杀,就无以警醒当世和将来!”随后,朝廷依照宁枉勿纵的原则,开始大肆追查,广为株连——上自当朝大员,下至普通士民,一口气捕杀了三万多人,流放了六千多人。此外,由于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曾经开仓赈粮,于是朝廷便将当时接受赈济的百姓全部活埋,一个也没有放过。

至此,凡是跟杨玄感有过丝毫瓜葛的人几乎都被抹掉了,只有极少数人逃过了这场大屠杀。其中一个,就是李密。早在杨玄感兵败之前,李密就已悄悄离开了他,准备投奔其他义军,不料半路上被隋军抓获。李密用黄金贿赂看押官,使他放松了警惕,然后趁其不备再度逃亡,投奔了平原郡的郝孝德。李密的漏网并没有引起朝廷的关注。兵荒马乱中,隋朝官吏以为漏掉的只是一只小虾米。没有人会料到,短短几年后,这条小虾米就将变成一条翻江倒海的大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江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宋江起义的真实结局,历史上真实宋江简介,宋江简介及生平事迹

    宋江的历史原型简介:宋江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生平经历是怎样的?历史上真实的宋江结局如何?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宋江的历史原型简介宋江(约1074-1122)山东郓城县水堡乡宋家村人,是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的历史原型。公元1119年宋江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不过,

  • 洪秀全死后咸丰为何要挖他家的祖坟 咸丰皇帝这是在报复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洪秀全祖坟风水故事,洪秀全墓地在哪里,洪秀全死后的太平天国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洪秀全死后,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有一项农民起义运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大家应该都猜出来了,这个就是清末时的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而太平天国的领袖"天王"洪秀全,真真儿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极为有趣的历史人物了。洪秀全出生于嘉庆1

  • 历史上诸葛亮真的用空城计,吓退曹魏十万大军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司马懿看穿空城计,诸葛亮晚年屡战屡败,诸葛亮智用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曹魏十万大军?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失空斩”可谓是三个高潮迭起的故事。先是马谡不听劝告失街亭,后来是诸葛亮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以诸葛亮斩马谡结尾。可以说是经典桥段,经久不衰。但其实诸葛亮的“空城计”并没有演义中说得如此神奇,因为更多的其实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

  • 战国名将廉颇简介:历史上廉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廉颇为什么能进四大名将,廉颇是一个怎么样的将军,历史上有廉颇这个人吗

    历史上廉颇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廉颇生平有什么故事最后怎么死的?廉颇是哪个时期的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廉颇简介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公元前283

  • 朱由榔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 朱由榔为何会背负骂名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由榔是谁的儿子,朱由榔的最后一个孩子,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永历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今天要介绍的是明朝灭亡时的一位君王,朱由榔,他出生在1623年在1662年去世了,他是当时明神的孙子,也是当时桂瑞王的儿子,他在他23岁时继承了皇位,他是的年号是永历,他就是后代子孙说的永历帝。在当时他出生在顺天府,他在23岁的时候当上

  • 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有不正当关系吗 要是真的早就被诛九族了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张居正和李太后到底有没有一腿,张居正与李太后的关系,李太后为什么不阻止万历批张居正

    对张居正和李太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尼玛,这真是造谣都不带眨眼睛的啊,真是不怕天上打雷劈着。张居正与万历的生母李太后没有任何不正当的关系!他们是清清白白的上下级关系!当年隆庆帝撒手归西,留下了李寡妇和才10岁的万历,整个大明朝就指着张居正过日子了啊。张居正那是

  • 张居正能挽救明朝 张居正死后为何会被清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张居正死后被清算,万历后悔清算张居正,张居正死后子孙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张居正和明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君正以一己之力,为明王朝续命70年,站在如今的视角来看,他不愧为一位大英雄;但为什么因他的改革而受益的明王朝统治集团,却“忘恩负义”地剥夺其荣誉、迫害其家人,甚至险些将其开棺鞭尸呢?这反映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弱点。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很

  •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有没有机会当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胡亥真的篡改遗诏吗,崇祯为什么不南逃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或者仅仅只是没有马嵬兵变的话,李亨十有八九没有机会当皇帝。李亨生于71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儿子,他能够坐上皇太子的宝座,可谓是运气使然,他能够活着坐上皇帝的宝座则是局势和阴谋使然。李亨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李琮,一个是李瑛。李琮虽然是李隆基的长子,但是却没有被立为皇太子,也许这也是

  • 万历皇帝近三十年不上朝 期间为何没有出现太多的奸臣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明朝为什么万历最出名,明朝为什么没有好皇帝,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很多人都不了解万历不上朝,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明朝作为中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一共出现过16位的皇帝。在这些皇帝当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在中国众多的封建王朝当中也是相当有传奇色彩的。对于明朝很多人都会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概括它,那就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

  • 揭秘:历史上的毌丘俭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毌丘俭东征,中国历史上最贪的人,毌丘俭谋大逆

    后三国的历史之所以不如前三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了一种“英雄之气”。这种英雄之气既可以表现为肩负起天下的大志,更体现在面对威权的逼迫时所能够表现出的态度。前三国中这种以一己之力肩负起天下兴亡的英雄其数量绝不少,但到了后三国时代就显得乏善可陈。也许是因为知道三国鼎立的局势已然稳固,想要去改变并且敢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