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着急削藩的原因是什么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着急削藩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378 更新时间:2024/1/17 16:37:00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一年削掉五位藩,他为何这样着急削藩?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便削藩,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那我们看看第一年就直接削掉五位藩王的建文帝,为什么这么着急削藩?

建文帝是一个书生气十分浓厚的人,也是受到其父亲的影响,在朱元璋眼里朱允炆就有些懦弱,甚至朱元璋都想过要换皇位继承人,要不是朱允炆身处长子长孙的位置,可能分分钟就丢掉皇位继承人的位置了。

正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朱允炆登上皇位之后,才知道皇帝并没有那么好做,很多的问题摆在朱允炆他面前,而在他眼中,藩王就是一个最大隐患,那就看看朱允炆为何着急削藩吧。

一:藩王位高权重

朱元璋当皇帝之后,并不放心外人,但对于自己的家人来讲,十分放心,于是就有了:“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分封诸子为王,把宗室的二十五人(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藩王,其目的就是设法加强皇室本身力量。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朱元璋死之前,其实也担心藩王的问题,于是就做出了一些规定,规定藩王“不可相互来往”、“不可同时在京”等,可是朱元璋临死的遗训,却成了朱棣起兵的理由。

《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至于藩王有多大权力,我们先看看几个藩王的实力,藩王中有九位塞王(镇守边疆的藩王)实力尤为强劲,手中有军事指挥权,其中燕王朱棣拥兵十万,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出现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的局面,燕王朱棣起兵的时候,兵力就已经高达20多万人,其中随军出征的就有20万人。

藩王除兵力雄厚外,还有自己的税收,朝廷还会发放粮饷,对于边境上的事情,小事可以直接处理不用向上汇报,大事才需要向朝廷汇报,这也导致事情的大小皆由藩王自己决定,上不上报也由自己决定。

二:藩王对朱允炆不满

藩王除一个从孙之外,其余皆是朱允炆的叔叔,随着藩王势力的不断增大,对这个皇长孙的态度也不是很友好,朱棣就曾在宫中对朱允炆说过“不意儿乃有今日。”(意思就是你小子也有今天)

朱允炆选择忍了,可是却被朱元璋看见,大声训斥朱棣,朱允炆却帮朱棣说话,跟朱元璋说叔侄闹着玩呢,朱元璋才不追究。朱棣在朱元璋眼中是一个好儿子,可是朱允炆眼中却是一个坏叔叔。

朱元璋曾经笑着向朱允炆说过:“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给你守护边境,站岗放哨,你可以在家安心当皇帝了。”可是朱允炆却不高,沉思一会说:“外敌入侵,由叔叔来对付,如果叔叔们有异心,那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朱元璋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反问朱允炆:“你的意思呢?”

朱允炆说到:“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蜀地,下一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只好拔刀相向。”

朱允炆的话其实是正确的,朱元璋也很欣慰,但是朱元璋没有想过,朱允炆哪有那个实力与自己的叔叔们对抗,他的叔叔们都因为他当皇帝心中不快呢,尤其是嫡出的朱棣,不能说每个藩王都想当皇帝,但大部分心中还是有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的想法。

三:受朱元璋和父亲朱标的影响

我们先说朱标,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受儒家的熏陶,使得他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觉得朱标心慈太软,为此没少费心思,历史上很多人都说,朱元璋之所以杀功臣就是想替朱标扫除障碍,不过可惜的是,朱标没有活过朱元璋。

朱允炆深受父亲的影响,也喜欢儒家思想,性格也随自己的父亲,可是父亲死得早,年少的朱允炆开始承担大任,将自己的弟弟们带到自己的身边,细心照顾,除此之外,他还需要照顾已经60多岁的朱元璋。

再说朱元璋,朱元璋的性格与他父亲朱标完全相反,在朱元璋身边服侍,使得朱允炆受到了影响,从他对削藩后皇叔们的态度(贬为庶民),就可以看出,有朱元璋的影子,朱元璋的铁血手腕是因为自身的能力足够强,才决定的,但朱允炆就不一样了,刚刚继位一年就削藩,并且个人能力有限,完全是没有看清局势导致削藩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宋江推行的诏安计划为什么没人阻止?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反对招安的梁山泊头领为什么无法阻止宋江推行诏安计划,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众所周知,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梁山泊主宋江积极推行诏安计划,最终造成了整个梁山的悲剧。根据小说描写,梁山上是有头领反对诏安的。那反对诏安的头领为什么无法阻止宋江推行诏安呢?首先,本鬼在前文《少数派很

  • 扶苏接到假圣旨后,蒙恬为什么只阻拦一次就放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对扶苏接到假圣旨后,蒙恬为什么只阻拦一次就放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史记李斯列传》里面明确记载,扶苏准备自杀,被蒙恬劝止了,告诉他有可能是伪诏。然而扶苏在明知道有可能是伪诏的情况下,还是选择自杀了。并且蒙恬没有再次阻止哦,如果蒙恬真的执意阻止,扶苏未必能自杀的

  • 蜀汉灭亡后,张飞一家是何种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何蜀亡后关羽全家被杀,张飞一家却飞黄腾达?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 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蜀记》记载:"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这件事是说公元263年的时候,魏国举大军伐蜀,钟会率十万大军在剑阁牵制姜维,邓艾则从阴平小道偷袭成都,以区区几千残军兵临城下,最终

  •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杀父乱母的历史真相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隋文帝在位二十四年,于仁寿四年猝死于仁寿宫,终年六十四岁。关于隋文帝的死因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那么事实的真相是怎么样的呢?少年英才杨广有观点认为,隋文帝死于儿子杨广之手。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又名杨英,小名是阿麽。父亲杨坚建立隋朝后,杨广被封为晋王,当时只有十三岁。除了王位外,还让杨广做

  • "九字国策定江山"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竟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熟知历史的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自己也最后

  • 清朝武举甘国宝:一生转战南北成时代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甘国宝,他出生于1709年,于1776年与世长辞,享年67岁。甘国宝生活在康熙、乾隆年间,他是雍正年间中举的,中举的时候他才二十岁。他是举人,并且是武举,他虽然以武技闻名,但是他的文学修养也是十分深厚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甘国宝资料中提到,甘国宝生长在一个小农村中,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因为绝佳的武艺被录取成

  • 诸葛亮最看重的北伐领将 诸葛亮病逝后他达到刘备的境界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死后继承他北伐大业的领军人物是姜维。但对照阅读《三国志》可以发现,诸葛亮其实并不曾明确姜伯约为唯一接班人,蜀汉也并非由姜维一个人领着“走进新时代”。起码还有另外四个人自认为有当诸葛亮接班人的资格,他们是魏延、杨仪、蒋琬、费祎。为了争位,魏延与杨仪进行了恶性竞争,杨仪

  • 背了千年黑锅的三大历史名人 李鸿章陈世美在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前行,许多真相都在人云亦云中变了味。那些被你唾骂多年的历史人物中,背着怎样的一个黑锅在地底沉睡?网络配图NO.1 李鸿章——替罪羔羊,枉背满清黑锅满清的卖国贼只有一个,那就是掌握满清实际权力的西太后。在清朝,特别是在西太后时代,连光绪皇帝都得听太后的,何况一个当北洋大臣的李鸿章。李

  • 性格软弱的仁宗李峼:朝鲜在位时间最短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仁宗李峼在朝鲜的历届国王中算是在位时间最短的,他登上王位仅仅八个月就去世了,而且关于他死亡的原因史册上的记载并不是十分清晰。李峼的一生并没有十分大的作为,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位时间太短的缘故,而李峼和照顾他长大的文定王后之间也有着许多的潜在矛盾,这些在仁宗李峼生平中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显示。那么仁宗李峼生平

  • 李自成起义军溃败只因鼠疫 鼠疫引出大清令人拍案惊奇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末年,盛极一时的李自成起义军却在清军与吴三桂军队的联合进攻下迅速失败,李自成也死于地主武装的袭击中。是什么原因导致李自成起义军的溃败呢?有人认为是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军心涣散,军纪败坏,导致了他们的溃败。但是,李自成起义军能够迅速扩大,并且能得到百姓拥护的根本原因是其军纪严明,早在起义之初,他就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