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封为韩王又是韩国宗室后裔,韩王信反叛西汉的原因是什么?

被封为韩王又是韩国宗室后裔,韩王信反叛西汉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53 更新时间:2024/2/5 4:09:05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韩信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韩王韩信,与“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信同名同姓,为了加以区分,史书多称其为韩王信。韩王信本是韩国宗室后裔,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期间,长期跟随刘邦作战,因而被封为韩王。不过,在西汉初的“七国八王”之中,韩王信与燕王卢绾算是最为特殊的两个,而韩王信之所以会反叛,从汉初的形势分析,自有其必然。

韩王信本为韩国宗室后裔,秦末天下大乱后被封为韩王

韩王信本是韩襄王的庶孙,虽然身高八尺五寸、孔武有力,但秦灭六国之后,他便也失去了往日的荣华富贵。

项梁拥立楚怀王熊心之时,六国后裔已经纷纷复国,唯有韩国没有,张良认为韩国诸公子中韩成最为贤能,因而劝说项梁立韩成为王,并协助其在颍川一带打游击,后因项梁战死,韩成投奔楚怀王。刘邦西入关中之时,张良率领军队跟随刘邦,在刘邦的协助下攻占韩国故地十余座城邑,并在攻打阳城时得到韩王信,便任命其为韩国将军,率领韩国军队追随刘邦西入关中。

项羽西入关中灭秦之后,大封天下十八路诸侯,张良通过项伯也为韩成求取了韩王之位,但项羽却认为韩成没有战功,因而不许其返回封地,反而将其带回西楚,不久后降封为列侯,后于汉元年(前206年)七月将其杀死。刘邦重新杀回关中统一三秦之后,为防备刘邦东进,项羽改封郑昌为韩王。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东进,韩信平定了韩国的十几座城池,韩王郑昌也被迫投降,刘邦于是立韩王信为韩王,此后韩信便带领韩地军队长期跟随刘邦作战。彭城之战刘邦战败,韩王信随刘邦撤退至荥阳,与项羽陷入对峙当中。

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刘邦撤出荥阳,留韩信和周苛等人守卫荥阳,结果在项羽的共计之下最终失守,韩王信投降楚军,但不久后便又逃出,重新投向了刘邦,刘邦则再次立其为韩王,并在之后跟随刘邦击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西汉。

西汉立国之后,刘邦正式封韩王信为韩王,最初封地在颍川。然而,刘邦认为颍川北靠近巩县、洛阳,南逼近宛县、叶县,东边则是重镇淮阳,战略位置太过重要,于是改封其到太原以北地区,使其抵抗匈奴,建都晋阳。结果,韩王信又上书表示为了更好抵御匈奴,请求建都马邑,刘邦同意。然而,在匈奴的进攻之下,韩王信私通并转投匈奴,结果最终被汉将柴武斩杀。

韩王信为何反叛西汉,内在原因与外在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西汉初共存在七大诸侯国、八大异姓王,而在这些人当中,韩王信和燕王卢绾则是最为特殊的两个。其他诸侯国,要么是项羽早期分封的诸侯,要么是楚汉争霸过程中刘邦所分封,这些诸侯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根基稳固和相对独立,而卢绾则是由于刘邦想要将燕地收回中央管辖才分封,而韩王信则长期跟随刘邦作战,且韩地长期被项羽占据,根基其实并不稳固。

至于韩王信为何会背叛西汉转投匈奴,则主要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外在形式:马邑是匈奴南下必经之路。太原地区,历来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战略要地,将韩王信改封到太原以北,的确可以抵御匈奴的南下,但那是建立在韩王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如前文所说,韩王信本就是汉初异姓王之中实力较弱的一个,再加上又是刚刚改封到此、根基不稳,而匈奴却早已趁秦末中原大乱时崛起,以韩王信的实力,他根本不是匈奴大军的对手。与此同时,刘邦的力量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一旦匈奴南下,想要从关中发兵前往救援,时间上也根本来不及。这种情况下,一旦匈奴南下,韩王信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拼个鱼死网破,要么只能选择与匈奴勾结。

2、内在因素:韩王信立场不坚多次反叛。从秦末乱世以来韩王信的经历来看,他显然不是个立场坚定的人物,为了生存他根本不在乎反叛,可以说是为了自身利益可以随意改变阵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荥阳之战,项羽攻破荥阳之后,周苛坚决不降被杀,结果韩王信转眼便投降了项羽。而在刘邦重新稳住阵脚之后,韩王信又逃出项羽阵营,重新投向了刘邦。因此,在西汉立国,韩王信拥有了自己的封地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在无法抵御匈奴进攻的情况下,他的投降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综上所述,韩王信的背叛其实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实上,韩王信被灭之后,刘邦将自己的兄长刘喜封为了代王,然而刘喜也无法抵御匈奴的南下,虽然没有像韩王信那样投降匈奴,结果也是弃国独自逃回洛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项羽之败的原因:不善经营“子公司”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项羽是被刘邦打败的吗,项羽最后怎么败的,楚汉之争项羽败在什么地方

    楚汉的竞争,以西楚的失败而告终,这教训已经总结两千年了,结论一大堆。例如,刘邦认为项羽败于不会用人,有人才而不用,像范增为这样的老谋深算之辈,却最终被边缘化,甚至退出。网络配图另外,韩信早就从项羽的性格上看出他的失败结局。韩信对刘邦说,项羽这人吝啬,手下立功,却舍不得赏赐,官印拿在手里都磨坏了,还是

  • 历史上的济公并非“犀利哥” 擅长诗文是骚客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真实的济公有两大亮点:擅长诗文,医术高明。南怀瑾曾评价济公的诗作:“若以诗境而论诗格,他与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陆放翁相较,并无逊色。”然而时至今日,有几个人知道济公的诗作?至于医术,普通老百姓更是难以了解。于是,我们的文人前辈用上了济公的“外壳”,而摆脱了史实的约束,很快,一个既能巧断家务

  • 揭秘明太祖朱元璋如何开发中国首个红灯区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笑贫不笑娼,在明代表现特别明显。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本来便拥有随便玩女人特权的皇帝,自然色心大动,“与民同乐”。图片来源于网络当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当然指有条件的)对生活质量都很讲究,如在中后期,女士很前卫,特爱赶时髦,男士则热衷性开放……如苏州文人祝允明、唐伯虎,便是当时

  • 李广为何难封?管理上放任自流 太哥们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核心提示: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很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的将士都无比爱戴他、恭敬他,以致他死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行军时“无队伍排阵”,大军休息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太哥

  • 元顺帝为何被称之为“鲁班天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元顺帝妥欢帖睦尔,世称“鲁班天子”。妥欢帖睦尔(1320-1370),元朝末代皇帝。明宗长子。年十三即皇帝位,在位三十六年,为政腐败,水旱频仍,民众纷起抗元。网络配图 “鲁班天子”的称号的由来详细解说如下:元顺帝,原名妥欢帖睦尔,庙号惠宗,“顺帝”是明朝后人为其追加的封号。元顺帝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 马皇后轶事:力劝朱元璋放弃追究严厉的皇子老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革命成功后,很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就聘请了一批硕博鸿儒给皇子们当家庭教师。其中有一个叫李希贤的大儒,专职教皇子们经训,李老师这人学问很大,脾气也大。图片来源于网络有一次,李老师给皇子们留了家庭作业,第二天检查,发现有一个皇子根本没有写。李老师责任心极强,心里一急,脾气也就上来了,竟顺手拿起讲台

  •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冒牌皇帝:血统最不纯正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并不是一位皇子,最终却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是不是一位冒牌皇帝呢?他的继位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宋理宗(1205~1264),原名赵与莒,于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又于1224年被立为宋宁宗皇子,赐名昀。他是南宋的第五位皇

  • 揭秘道光皇帝为何成了最抠门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清宣宗,通称道光帝,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清仁宗(嘉庆帝)次子,生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重要事件:虎门销烟、公布《穿鼻草约

  • 孝庄太后与多尔衮皇太极的三角关系:揭秘孝庄情史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但凡是女人,只要与政治牵扯上一点儿关系,往往就会为人所诟病。倘若这个女人和多个男人有染,那红颜祸水的大帽子恐怕是摘不掉了。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在清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女人,她曾经下嫁自己的小叔子,而且在政治场上长袖善舞。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正史还是野史,对她都评价颇高,这个人就是大清开国以来最了

  • 清朝雍正皇帝对书吏下最严整治令:禁止需索讹诈和馈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书吏,是中央与地方衙门中,专门负责文书处理与档案收存人员的总称。他们多是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虽无官的名分,却行使着官员的部分职权。康熙帝晚年,“政宽事省”“无为而治”。诸多官僚作威作福、腐化愚昧、不视政事,只依靠幕友和书吏办事,以致吏治废弛败坏,各衙门书吏“人多庸猥,例罕完善,甚至夹私诬罔,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