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人物专题>柴武

柴武——秦末响应刘邦起义屡立战功

柴武

柴武的资料

  中文名:柴武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临汾

  职业:武将

  主要成就:击败韩王信军,斩韩王信于参合。击溃济北军,俘济北王。

柴武的介绍

高祖二年(前206年),击齐历下(今山东济南南)军,以功封棘蒲侯。十一年(前196年),韩王信叛汉降匈奴,汉使柴武击败韩王信军,斩韩王信于参合(今山西阳高南)。

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反,柴武为大将军,率军十万讨伐,击溃济北军,俘济北王。

柴武死后葬于今河北省栾城县城东北1公里的寺下村村西,坟墓高大,叫柴武台。隋代在台上建善众寺,于民国初改为学校。柴武台至今仍存。现已辟为文化公园。

古籍记载

柴武领兵二万八千,副将二十八员,为二十八宿;大将任敖领军二万五千,看守汉王大营;从前,高祖的大将柴武说:‘陛下宽厚仁爱,诸侯中虽有逃亡反叛的,以后归顺,就恢复爵位封号,不予诛杀。’ 柴武领兵五千,先阻成皋西路,然后大兵陆续进发。……初夏登台头寺 (注:①台头寺:在城东北二里。西汉棘蒲侯柴武之墓称栾台,台高且旷,台头寺建于其上。 ②旃檀:檀香。梵文称为旃檀那,此指佛寺。 ③栾氏:指栾书,即栾武子。 )任命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率四将军统10万大军征伐刘兴居。任命祁侯缯贺为将军,率部驻守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堵塞济北军西入长安之路。七月,文帝返抵长安,再下诏济北吏民,凡在汉大军未到之前归顺朝廷和率军献城邑迎降。

刚武侯’宜为‘刚侯武’,魏将也。”瓒曰:“功臣表柴武以将军起薛,别救东阿,至霸上,入汉中,非怀王将也,又非魏将也,例未称谥。” 正义颜师古云:“史失其名姓,唯识其爵号,不知谁也,不当改为‘刚侯武’。

参合战场,由将军柴武负责。刘邦自己则率领郦商及夏侯婴攻打东垣。 另外,绛侯周勃从太原绕道袭击代地。代郡……参合战场上,柴武也获得全胜,韩王信战死于战场上。刘邦留下周勃防守陈豨,便班师凯旋归来。

王陵正在紧急之间,忽见一彪人马,从山后转出,旗上大书汉将周勃、柴武。放过太公家小,二马冲将来,更不答话,就与英布交战,金鼓振天,兵刃大举。王陵随后也杀来,三将战住英布。布因追赶汉兵,未得休息,又见三将骁勇,渐渐力乏。

汉文帝急速派大将军柴武率十万军队去打济北王,他自己也很快回到长安。所以,汉初的分封势力对汉朝政权巩固影响很大,不解决这个问题,匈奴没法打。经过文、景时期的不断削藩,特别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对分封割据势力给了一个重大……陈豨,连战皆捷。陈豨飞请韩王信自来助战,亦被汉将柴武用了诱敌之计,一战而毙韩王信;二战并将韩部大将王黄、曼邱臣二人活擒过来,斩首示众;三战便把陈 豨杀败,逃奔匈奴去了。汉帝平了代地,知道赵代两地,不能合并,回至都中。

有关“柴武”的历史故事

  • 汉朝柴武简介-汉朝柴武

    柴武简介:小编今天讲一位汉朝历史人物:汉朝柴武,历史上评为柴武,汉朝历史柴武是一位著名的风云人物。中文名:柴武,国籍:汉朝,民族:汉族柴武(?—前163)西汉初大将。秦末响应刘邦起义,屡立战功。参加了刘邦与项羽的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决战,将项羽军击溃,时韩信为前将军,孔将军率左军、费将军统右

  • 西汉棘蒲侯:柴武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功劳最大的韩信、彭越等人被封为王,另有143人被封为列侯。列侯之中,有18位功劳最高,是为“汉初十八功侯”。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

  • 文化石家庄|探访省级文保单位栾城区柴武

    日渐浓盛的光影和葱茏浓密的绿荫预示着夏日的来临,在栾城区柴武台公园的广场上,游人或三三两两散步,或在广场旁的戏台乘凉,走过广场,两边水塘里碧绿的荷叶亭亭玉立,甬道两旁的石像仿佛在诉说着栾城传统的风俗习惯。拾级而上,走到公园东部,来到柴武台遗址,微风习习,飞檐斗拱。2008年10月,这里被列为第五批河

  • 西汉开国功臣柴武简介:参加了刘邦与项羽的垓下决战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也有认为汉始于公元前206年一说),史书又称为“前汉”“先汉”,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那么下面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柴武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柴武(?—前163)西汉开国功臣,汉初名将。秦末响应刘邦起

  • 柴武有哪些功劳?他为什么能位列“汉初十八功侯”?

    柴武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中国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大封有功之臣,功劳最大的韩信、彭越等人被封为王,另有143人被封为列侯。列侯之中,有18位功劳最高,是为“汉初十八功侯”。姚氏曰: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