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隆基登基皇帝和太平公主有功 李隆基为什么上位就杀她

李隆基登基皇帝和太平公主有功 李隆基为什么上位就杀她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2282 更新时间:2023/12/25 15:39:11

很多人都不了解李隆基太平公主,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唐朝一直被称为繁荣盛世,但其朝廷内部却纷争不断,从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囚父”开始,唐朝就一直处于混乱之中。后有武则天将李唐的江山一分为二,再有“神龙政变”、“唐隆政变”等朝廷动乱,再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乱”将大唐的繁荣彻底打碎,曾经梦幻般的盛况也不复存在。

这其中有多少人被卷进帝王家的纷争之中,又有多少人难以从中抽身,将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就算是李隆基成功登基为皇帝,他最终还是免不了逐渐沉醉于奢靡,忘记了统御江山的责任之重,最终只能舍国逃亡,在凄惨和悔恨中离世。

不过,李隆基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励精图治、英明神武的好皇帝,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开元盛世,便是由他开创。再将时间往前推,他还是一个在激烈的皇室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并大获全胜的皇帝。

而李隆基会以雷厉风行的手段赐死自己的姑母太平公主,大概也是因为遗传了来自李唐皇室“六亲不认”的血统。太平公主也是一名有着相当的政治手段的人,而且身世相当显赫,她的父亲李治、母亲武则天、哥哥李显李旦都是当过皇帝的人,再加上她生来就受尽宠爱,在女性地位节节攀升的唐朝,她想要君临天下似乎并不会太难。

只可惜,太平公主没拿到母亲的剧本,她虽然受尽宠爱,嫁得自己喜欢的如意郎君薛绍,但却阻止不了自己的母亲要将自己的丈夫薛绍给处死。尽管武则天已经给了她相应的补偿,但她还是走向了政治舞台。

太平公主强势,二婚后,只把自己的丈夫武攸暨当成可以利用的工具人,与朝臣私通。当然,后宫女性只要和大臣有所联系,在史书的记载中都叫私通,所以这算不得什么。而武则天不但不阻止,还放任自己的女儿在尔虞我诈的朝廷中锻炼自己。

如此一来,太平公主的野心越来越重,她也想像自己的母亲那样问鼎天下。可因为政治利益与情感的关系,太平公主却逐渐与武则天交恶,还在公元705年参加了“神龙革命”,并真正走向了台前。

太平公主虽被人称为多谋善辩,但她却忘了,自己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有武则天作为庇护伞。一旦她抛弃了庇护伞,要走到台前,面临的压力百年陡然剧增。公元705年,太子李显登上皇位后,此时的韦太后和安乐公主成了她夺得皇位的最大阻碍。

同时,势力孱弱、且还只是临淄王的李隆基也联合上了太平公主,公元710年,两人联合在一起诛杀了韦太后一系所有党羽。但是共同的敌人一死,两人便开始恶斗。但是,太平公主的政治觉悟明显没有李隆基高,李隆基在政变时已经对她露了獠牙,但太平公主仍以为李隆基尚未丰满,不足为惧。

710年唐隆政变发生时,太平公主的好友上官婉儿就已经归顺为太平公主一派。而且,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也直接指出,上官婉儿并不是韦太后一脉,她甚至为了阻挠韦太后和安乐公主,以辞官和服毒自杀来抗争。

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与正史的记载有所出入,但她确实是太平公主的好友。李隆基却没有听上官婉儿的辩解,也不等太平公主来救人,直接就将上官婉儿斩杀。这使得太平公主无比记恨李隆基,却没有察觉,李隆基是因为畏惧上官婉儿的实力,才会故作不知地断太平公主“一臂”。

太平公主后知后觉,但想要掰倒自己亲手扶植上去的皇太子李隆基已经来不及了。一步错,步步错,太平公主过于着急地表露出了自己想要换皇太子的企图,引起了李隆基的警觉,而李隆基则努力表现得更加优秀,使得群臣逐渐倒戈向他。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向唐睿宗李旦施压,结果李旦一被逼急,直接把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纵使如此,太平公主还是有可以一战的势力,所以她并不打算放弃,但她却选择最愚蠢且最危险的方式——谋反。

当然,太平公主不仅没能谋反成功,还被李隆基先发制人。713年,李隆基不听太上皇李旦、宰相等人的劝阻,执意要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都被斩杀殆尽,她所有的孩子也都没有放过。

但唯独太平公主的次子薛崇简逃过一劫,还被李隆基赐予李姓,避开灾祸。因为薛崇简是太平公主所有的孩子中唯一一个反对母亲,支持李隆基的,并且还因此常常遭受太平公主的毒打。

李隆基与薛崇简自幼关系相当特别好,还有人说两人有“断袖之癖”的关系。而且正史中也没说明薛崇简被赦免后,他的去处,所以一直有薛崇简被李隆基荣养的猜测,但他的墓志铭出土后揭露的事情却相当辛酸。

薛崇简变成李崇简后,当即被送出了长安,贬到了湖南。由于舟车劳顿,再加上当时的南方还是蛮荒之地,他的妻子不久后便去世了。薛崇简心情抑郁,不久后也病逝了,最后安葬于黄山。这便是帝王之家的残忍,哪有什么多情和荣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康熙和乾隆相比 两人谁更加优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康熙和乾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被称为“千古一帝”,而乾隆自称“十全老人”,这祖孙俩十分有意思。康熙皇帝八岁的时候就登上皇位了,但十四岁的时候才开始亲政,一共在位六十一年,可以说统治时间是比较长的了。可是,乾隆皇帝比康熙更能活,他做皇帝做了六十年后,主动选择退位做

  • 宋仁宗的存在感并不强,为何还能为后世带来重要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宋仁宗,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宋仁宗是一位在位时间很长,但是存在感很低的皇帝。”这是《宋仁宗:共治时代》这本书楔子中,对宋仁宗的评价。一部《清平乐》带人们一睹了风起云涌的大宋王朝,大家也被剧中轮番登场的“背诵默写天团”所吸引。当然,也不能忽略这部剧

  •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在《杨家将》《三侠五义》的演义小说和戏曲中,都有一个非常正义的角色,名叫“八贤王”,此人手持金锏,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堪称正义的化身。实际上,历史上并无八贤王此人,倒是有两个原型人物,分别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和宋太宗之子赵元俨

  • 玄武门事变,李建成之所以落败的原因是什么?性格决定命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玄武门事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性格决定命运”,这句“人生哲理”貌似无懈可击,但若试图用来解答所有历史人物的成败原因,几乎是耍无赖。性格固然重要,但远远没达到能够左右复杂现实矛盾的地步,多数情况下已成为人们用来掩盖真实的幌子。就拿历史上最知名的宫廷争斗——玄武门

  • 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的用意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朱元璋的故事,欢迎关注哦。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

  • 城阳公主一生显贵受尽荣宠,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城阳公主(?—671年6月27日)。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唐高宗同母妹妹,长乐公主李丽质的胞妹, 太平公主姑母兼婆母,生年不详。城阳公主一生都受尽宠爱,长大后还受到皇帝哥哥庇护。贞观年间为爱女选择了一位夫婿,唐太宗经过重重选拔最终选择了杜如晦的儿子杜荷作为城阳公主的驸马。杜如晦是凌烟阁的二十四

  • 朱祐樘贵为皇子,为何童年会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朱祐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历史上对明孝宗朱祐樘的评价很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曾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那么,朱祐樘为何可以获得这样的评价?凄凉童年,只能用成年来被治愈朱祐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三子。不

  • 齐桓公的晚年做了些什么?他为何晚年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齐桓公,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一位霸主,也曾创立了一系列的霸业。然而,晚年的时候却变得非常昏庸,最终让自己落得了凄惨的下场。那么,齐桓公的晚年究竟做了些什么?不听管仲的话,重用四名小人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很重要的一个原

  • 华佗给曹操治病 曹操为什么还要杀华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操杀华佗,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每个人都知道曹操,关于曹操有两种主要的观点:第一,曹操一生杀了太多人。就像他说的,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说明曹操极其残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曹操没那么坏,至少他善用人才,这说明曹操极其聪明。在被曹操杀害的许多人中,几乎所

  • 揭秘究竟是谁给汉平帝刘衎下毒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汉平帝刘衎年仅14岁就心脏病复发死在了未央宫,不过另有说法称汉平帝是王莽毒死的。王莽在腊日向汉平帝进献椒酒时,在椒酒中下毒,致使汉平帝中毒害病而死。刘衎是汉平帝,他之后的皇帝本该是立为皇太子的刘婴,但是年幼的刘婴并没有真正登基做皇帝,就被王莽篡位了。网络配图汉平帝刘衎是元始五年(公元6年)14岁时病